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突发事件救治用血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输血是目前医疗救护得以顺利进行不可缺少的手段和保障.在突发事件下如何保证血液安全供应是当前医疗救护保障体系中血液应急预案制定、完善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院在汶川"5·12"地震中担负救治地震伤员工作,我们针对地震前后本院不同血型的红细胞、血浆用血量的对比分析,得出突发事件下救治用血的一些特性结果,从实践验证的角度为完善突发事件下保证血液供应的紧急预案提供有效的借鉴[1,2].  相似文献   

2.
"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首批伤员检伤救治与后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第三军区大学西南医院医疗队在"5·12"汶川地震震中区映秀镇大批量伤员的检伤救治与后送转运工作,探讨地震灾害现场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模式.方法 结合映秀镇救援现场实际,根据CRASHPLAN原则将救治区分为检伤分类区、轻伤区、重伤区和后送区.医疗队工作分组分区实施,检伤、治疗和后送在统一协调下展开.结果 到达后的3 d时间内,医疗队共计分类救治批量伤员415例,其中危重伤员251例,行清创手术153例次,紧急骨筋膜室切开减压术12例次,直升机空运后送伤员317例.救治工作有序高效,所有伤员在救治过程和后送途中无一例死亡.结论 根据现场救治能力和医疗资源情况科学地把握检伤分类后送原则和分级救治原则,对地震灾害大批量伤员的医疗救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林卫英 《护理研究》2008,22(12):1062-1063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竞争不断升级,为了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降低医疗成本,越来越多的聘用护士进入医院护理队伍.我院近5来共招聘64名聘用护士,通过每年常规的培训考核,发现聘用护士对"三基"知识掌握普遍不理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 《护理研究》2008,22(13):1132-1133
医疗行业富于几何图"圆"模式中,根据医疗行业服务的性质和宗旨,以圆的圆心、周长、半径之间的内在关系来阐释医院内病人、医疗后勤与护理的关系结构,提出医疗行业"圆"模式化护理机制有利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有利于推动护理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有利于抑制市场机制下医疗行业出现的诸多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由于短时间内接受大量地震伤员,且医务人员缺乏,无法按专业划分收治伤员,笔者所在医院建立了紧急建立"紧急综合救治区".方法 紧急建立"紧急综合救治区",区内划分"外科创伤综合救治区"、"外科普通综合区"和"内科普通综合区".抽调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进入"外科创伤综合救治区",负责收治各类伤情的灾害伤病员,同时设置预检、污染、手术、隔离、监护等区域,并将帐篷逐一编号、标名."内、外科普通综合病房"由少数医护人员承担诊疗工作,负责收治非灾伤患者.采用不干胶贴作标识贴,写明伤员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经治医师及V网通讯号码,然后贴于伤病员手背,并用红色笔在标识贴上画三角符号或用红、黄、蓝不同颜色的腕带,区分重、中、轻伤.将感染伤员和非感染伤员分区管理,并建立了隔离帐篷,严防院内感染传播.结果 医院于震后3 d内收治伤员达1000余人,两周内收治伤员达1500多人,因伤势严重死亡28人,死亡率仅1.8%.结论 "紧急综合救治区"的应急管理模式与机制,既集中了专科优势,又加强了综合服务功能,在有限的医疗资源上,发挥了最大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6.
120指挥信息系统在"5·12"汶川地震中的作用及其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120指挥信息系统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实施紧急医疗救援的作用.方法 对成都市急救指挥中(以下简称中心)120指挥信息系统应对大震灾的各项功能进行分析.结果 里氏8.0级大地震发生58 s后,中心120指挥大厅短时间内拥入大量呼救电话(约为平时的3倍),立即启动120指挥信息系统各项功能,开通8个预备接警台,利用有线、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实施调派,利用数据库随时掌握救治信息,利用LED、路面监控系统、GIS、GPS直观的跟踪和显示车辆、伤员信息;12个接警台当天处置呼救电话6479个,58 h处置呼救电话14 749个.在地震发生后的前58 h,指挥信息系统紧急调派救护车1184台次,医疗队705支、医务人员3 000多人到重灾区救援,现场抢救和转运伤员6000多人.以后20 d,调派244家医院、救护车2526台次,在5个机场、火车站和紫坪铺水库接收全省伤员1518名、转运省外治疗2151名.结论 120指挥通信手段配置和应急指挥调派应多样化、指挥信息系统建设要"平战结合、科学合理、留有余地"不断提高完善,才能在突发性特大灾害发生时,保证120生命线的畅通.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卫生部召开的医院管理年暨全国医政工作会议上提出2007年医院管理年活动要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在继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把整顿和改善医疗执业环境、和谐医患关系作为重点,其中又把"及时救治急诊抢救的患者"作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发展,突显一个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其中一个因素是各医疗机构之间各种检查互不认可、互不通用.每到一个医院,必须重复检查,它耗费了患者的精力与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浪费了医疗资源,群众意见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全体医务人员想了很多办法,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从医学检验方面来说,解决好"医检单"同区域互认工作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了一名检验工作者,应如何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对开设"护理职业防护"微型课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翠 《护理研究》2008,22(27):2530-2531
医疗护理岗位是职业性损伤的高风险岗位,职业性损伤是职业人群由于工作关系接触作业环境中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职业危害因素,引起接触者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及精神、心理方面诸多不良因素影响人体的生物节律而导致一些非特异性的、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疾病及损伤.国际劳工组织职业安全与卫生信息中心归纳了5类护士职业危害因素:事故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及工作环境、心理和组织危害.从业人员只有了解职业风险的存在,并熟知防护的策略方可有效地避免职业危害的发生,因此,护理职业教育开设"护理职业防护"课程甚为重要.现就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斌全  赵晓云 《护理研究》2008,22(34):3195-3195
"以病人为中心"(patient centered medicine)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具体体现.中国春秋时期的政治家管仲最早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即是说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是取得霸业的基础,坚持这个"本"国家则巩固,背弃这个"本"国家则危亡.  相似文献   

11.
石美霞  杨辉  商临萍 《护理研究》2008,22(12):1109-1109
2005年年初,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召开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1].3年来,我院护理"三基"培训部本着"持续质量改进"的原则,做到整体有规划,年年有计划,科室有安排,人人有收获,全面提升护理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抓好急诊管理对提高急诊医疗工作质量至关重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救中心在急诊管理方面突出抓好急诊岗前培训、规范急诊诊疗流程、建立员工相互评价制度等三个环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加强急诊岗前培训主要目的 是针对目前急诊医师队伍建设实际,着眼提高和保持急诊医师责任心和业务水平,以满足急诊医疗工作质量要求.培训方法主要以讲课和业务交流为主,培训内容包括:学习熟悉急诊规章制度、心肺复苏技术训练、研究确立急诊胸痛和腹痛的诊疗思路、进行医疗纠纷的案例分析、交流医患沟通的技巧、了解掌握医患纠纷中的法律问题;规范急诊诊疗流程主要是为了规范诊治行为,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服务满意度.规范方法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方案和结合我院实际,组织专家研讨和试运行,并制定出心搏呼吸骤停急救流程、休克急救流程等近20个具体的规范和预案,印发医护人员学习掌握和执行;建立员工相互评价制度主要是通过印发"急诊医师互评表",请各位医师就大家在劳动纪律、工作态度、专业技能、沟通与协作等方面进行互测互评,以促进医护人员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共同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3.
"八个第一"推进ICU人文关怀的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尉俊铮  Wang Xinran  韩斌如 《护理研究》2008,22(21):1940-1942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人对护理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呼唤着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回归和发扬[1].如何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护理服务,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护理服务的每个环节是护理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八个第一"是我们推进人文关怀进程的积极尝试,其开展就是要彻底转变护理人员的工作观念和意识,调动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体现更深层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病人,从基础做起,从细节入手,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温馨、充满亲情的危重病人救护空间.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病以其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极大地威胁着人类健康,"卒中单元"概念的提出和完善为卒中患者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全新模式,得到了"循证医学"的肯定,它是指改善卒中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治疗模式[1].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史无前例的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笔者和其他医疗队员一起奋战在汶川抗震救灾的第一线40多天。在灾区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医疗队员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先后救治伤员907人,开展各类手术257例,救治的伤员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差错,创造了许多生命奇迹。为此,笔者通过亲身经历,思考与探讨今后遭遇类似特大地震后开展早期紧急救护方面的有关问题,旨在为挽救伤员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5·12”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地震后,我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第一时间抵达距离震中30公里的江油市某部队医院,积极协助并指导灾区开展医疗救护工作。由于医院大部分房屋成为危房,医疗设备、器械损失严重,给医疗救护工作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利用有限资源,通过一系列护理措施,成功抢救一例多发伤术后并发肺不张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俊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3):2398-2399
“举证责任倒置“,即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我们就举证责任倒置、护理侵权诉讼、护士举证困难对护理工作的潜在影响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如何正确认识举证责任倒置,改进护理工作方法的具体措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760例"5·12"汶川地震伤员的直升机转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发生后第3天起,政府和军队每天出动90架直升机,大量伤员采用直升机空中转运至相距仅百余公里的成都市.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于2008年5月14日至21日转运接收了来自汶川、映秀、茂县、北川、理县、绵竹等地区近30批次的伤员共760名.直升机转运患者具有快速、灵活、不受地形条件限制,与地面运送相比,空运途中的"致伤性"大为减少.但由于直升机上机舱高度低,医务人员的工作空间非常有限;飞行的不稳定性为医疗护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起飞降落时速度迅速变化使得失重与超重给患者带来一系列生理变化,如胸腔压力的改变可能加重伤情;且汶川地处山区密林,直升机在执行任务时有飞行风险.直升机首先转运"潜在可治疗的患者"(没有受到迅速致死性创伤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要防止发生危及生命的情况(如窒息、持续抽搐、休克),同时还要注意气道管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言语安慰等.直升机到达机场后,接机的医护人员先评价气道是否阻塞、生命体征是否平稳、有无危及伤员生命而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如有上述情况者在现场做紧急处理稳定后,再转送到距机场最近、有救治条件的医院急救.在救护车上除观察病情变化外,还详细登记伤员的姓名、年龄、联系方式等一般资料,在未有伤口的暴露皮肤处贴上小标签,简单描述一般资料和初步诊断.现场伤员的拣选以及接机时的紧急处置是短程直升机成功转运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中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预防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开展中风预防不仅能降低中风的发病、致残和致死人数,而且能降低与中风有关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负担.笔者仅从针灸"治未病"在预防中风中的作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空间站医疗救护保障特点和护理措施。方法根据载人航天任务医疗救护保障任务特点, 从人员选拔、人员培训、物资准备与维护、流程制定、演训演练和防疫工作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神舟十二"任务包括发射段、运行段、返回段全程, 任务环节多, 时间长。医疗救护保障内容包括人员身心素质、技术能力、环境设备器材、航天员可能出现的伤情、新冠疫情常态化的任务保障。针对这些内容,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 让护士能够迅速掌握并熟练地配合救治, 为救治赢得更多时间, 提高整体救护水平。结论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 各种流程预案已经整合优化。携行设备装备先进、野战操作性强、适应各种复杂环境和复杂工况伤情使用。救护保障人员也做到了穷尽所想、精益求精、状态固化。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 对新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 在航天任务的医疗救护保障上不断做出新成绩, 取得新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