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麻下342例儿童斜视矫正术的眼位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视为儿童眼病中的常见病,能引起弱视和无立体视。由于儿童时期眼的可塑性大,斜视矫正术后不仅可改善外观还可通过训练建立立体视。由于儿童不合作,大多需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而全麻下的眼位呈休息状态不同于术前检查的眼位,给术中观察眼位判断手术效果带来困难。为探索全麻下儿童眼位变化的规律,从1982年起对全麻下儿童斜视  相似文献   

2.
小龄儿童的斜视矫正手术,一般都需在全麻下进行,由于全麻后眼位偏斜的情况多有变化以及全麻术手术时中观察眼位不易准确等原因,常使手术不能达到预期矫正效  相似文献   

3.
直肌后退可调整缝线在儿童全麻斜视术中应用(附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我们在斜视手术,尤其是全麻下儿童斜视手术及复杂的非共同性斜视手术中,采用直肌后退调整缝线术,目的是防止手术后过矫或欠矫,以便在手术后全麻完全清醒之后进行眼位调节,提高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避免多次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式手术治疗复杂性斜视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191例复杂性斜视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手术矫正斜视,其中83例为超长量手术。全麻苏醒后或次日观察眼位及有无复视或复视是否消失,如需调整缝线则在局麻或全麻下进行调整。随访观察6个月。结果:术后全部眼位矫正良好、复视消失,未出现肌肉滑脱等并发症。结论:对复杂性斜视行手术显微镜下眼外肌调整缝线斜视矫正术,手术成功率较高,手术反应少。  相似文献   

5.
共转性内、外斜视为眼科常见病,其矫正手术也是常做的手术。但对儿童来说,矫正斜视的目的不仅仅是改善外观,更主要的是视功能的治愈。手术治疗是斜视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守治疗不能矫正眼位的情况下,手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但大部分患儿不能坚持在局麻下手术,而全麻术中不能观察眼位,也给手术带来一定的困难。我科自1981年以来,在全麻下共行矫正手术20例,均一次手术成功,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斜视是少年、儿童的多发性眼科疾病,其治疗要求尽早手术矫正[1]。少年、儿童对疼痛的耐受力较差,且个体差异较大,部分患者不能耐受局麻斜视手术,若选用全麻手术,镇痛效果虽满意,但手术中不能观察眼位和调整缝线,手术效果预测性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直肌后徙可调整缝线术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在全麻下采用直肌后徙调整缝线术治疗,术后1~2 d内进行缝线调整,随访6~24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34例儿童共同性斜视患者中,11例达正常眼位,23例因欠矫或过矫需要调整,其中过矫9例及欠矫11例均调至正位,有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在6~24个月随访中,未调整的患者中欠矫1例,经过调整的患者中欠矫2例,术后视功能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结论采用可调整缝线治疗儿童共同性斜视是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减少再次手术风险,使儿童全麻斜视矫正手术的成功率获得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斜视手术进展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834年Dieffenbach首例斜视手术以来,经过150年漫长岁月,斜视手术日趋完善。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飞跃发展,斜视手术有很大的进步,在手术方法上有很多改进和更新,手术的效果也不断的提高。现就斜视手术的进展及其相关的问题作一评述。一、斜视手术的年龄眼科医师已经认识到,斜视手术的目的不单是矫正眼位偏斜、改善容貌,更重要的是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对于成人斜视患者,只要具备了手术的适应证,任何年龄均可进行手术。现代麻醉学的进步和成就,使儿童及婴幼儿全麻手术具备了安全性,使儿童斜视手术的年…  相似文献   

9.
目的:提高在儿童斜视矫正手术中采用全身麻醉后的护理质量,防止术后意外的发生。方法:全麻下进行斜视矫正手术,对手术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分析找出相关因素。结果:在本组统计共136例中,术后出现2例窒息,1例舌后坠,7例体温升高,25例清醒后因术眼疼痛,需要止痛处理,33例苏醒后未进食就出现呕吐,1例出现烦躁,用手撕掉术眼敷料,通过及时,有效处理,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后得到顺利康复。结论:对儿童斜视矫正手术前后的观察,护理做到认真仔细。并有预见性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可使斜视矫正手术的儿童避免意外发生,得以顺利康复。  相似文献   

10.
斜视是儿童的常见眼病,早期发现与早期矫正眼位非常重要.斜视矫正手术不仅可使患儿有望获得双眼单视功能,而且对其外观的改善及身心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全麻下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顺利实施依赖于护士严密的观察及护理,术中患儿会出现多种护理问题,如手术安全核查、麻醉的护理配合、眼心反射的观察与处理、静脉补液问题等等.回顾我院手术室2010年7月至2011年8月完成的128例全麻下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术期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8例中男56例、女72例,年龄1~8.5岁,平均(5.5±0.72)岁.单眼38例,双眼90例.手术方法全角直肌后徙、缩短术,下斜肌切断+部分切除术,上斜肌断腱肌止端移位术.手术历时6~30min.均顺利度过手术期,无护理并发症发生,术后安全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斜视不但影响容貌 ,更重要的是没有双眼单视功能。为改变外观 ,促进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 ,儿童时期矫正斜视非常重要。斜视矫正手术只有在患者能充分合作的前提下 ,才能顺利地操作及保证手术前估计的手术量能较精确地实施。因学龄前后的儿童多难以承受局麻下手术 ,故我们对 13岁以下儿童都施行全麻。随着医学的发展及麻醉学的进步 ,在全麻下行儿童斜视矫正手术的年龄大大提前。故对护理的要求也更高。自 1993年以来 ,我科成功地在全麻下施行儿童斜视矫正术 30 0例 ,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下面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在局麻下术中调整眼位至轻度过矫10△~15△的方法治疗共同性外斜视的疗效及术后眼位漂移的研究。方法对40例≤60△共同性外斜视患者分为2组,第一组按照常量手术设计在局麻下行单眼截退手术,术中调整眼位至用三棱镜交替遮盖33cm保留斜视度为10△~15△后结束手术。第二组按照常量手术设计在全麻下行单眼截退手术,观察两组术后24h、1周、1月、3月及6月眼位。结果测量两组的平均眼位漂移在术后24h~半年的眼位漂移量视近分别是-9.10△±5.95△和-7.75△±4.46△;视远分别是-7.85△±5.99△和-8.75△±5.1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麻组术后半年的正位率为90.00%高于全麻组的75.00%。两组术后24h~6月视远外斜漂移量相似。结论在局麻下手术的共同性外斜视采用常量手术且术中调整眼位至手术结束时视近眼位过矫10△~15△目标眼位以抵消外斜漂移而获得早期0~+10△目标眼位,从而获得远期稳定的正位眼位。  相似文献   

13.
随着眼科学的进展,关于先天性斜视和婴幼儿斜视手术时机问题已渐趋向一致,绝大部学者已意识到矫正偏斜眼位时间越早,恢复双眼视觉可能性越大,主张在儿童期与双眼视力平衡后尽早手术矫正。近年,虽全麻手术的危险大大减少,但小儿术前检查的困难和手术方案难以准确设计,手术一次成功率不高为人们所关注。本文通过总结92例学龄前儿童共同性内斜视手术病例资料,重点对儿童手术量和矫正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儿童手术方案设计提供较准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59例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59例平均随访17.7(3~64)mo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术式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眼位:正位43例(73%);内斜3例(5%);外斜13例(22%)。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术式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术式对术后眼位有较大影响。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斜视儿童在经过系统的屈光矫正,弱视治疗后,如斜视未能得到纠正,尽早为其施行手术矫正斜视,对于双眼视功能的重建和恢复有着极重要的临床意义。学龄前后的一些儿童斜视患者有时难于承受局麻下手术,这样的患者在全麻下手术是必要的。自86年以来,我院眼科为部份学龄前后的斜视儿童  相似文献   

16.
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庆  梁平 《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49-450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和疗效。方法对75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眼位正位率为64%;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恢复62例,占83%;术后有Ⅰ级视功能者40例,占5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Yin Y  Ha S  Du J  Xu H  Liu Q  Jian C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1):36-38
目的:探讨治疗大角度基本型外斜视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分别对斜视度数≥60的基本型外斜视患者41例,使用主眼手术和非主眼手术两种方法治疗,同时记录,比较手术后患者的视力,眼位,双眼单视功能,注视等情况,以及平均手术量和手术次数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双眼正位者均为39例,手术欠矫者均为2例,无过矫者;两组患者术后注视情况均好转;主眼手术组非主眼裸眼视力提高>2行者多于非主眼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术后Ⅰ,Ⅲ级视功能者主眼手术组多于非主眼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主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和手术次数明显低于非主眼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主眼手术组眼外肌1mm手术量可矫正的平均斜视度数明显大于非主眼手术组,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治疗大角度基本型外斜视患者,主眼手术方法疗效好,损伤轻,值得推广使用;尤其以需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的儿童患者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外直肌后徒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方法:对16例接受双外直肌后徒的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进行临床观察分析。记录第一次手术的年龄,屈光度,斜视度和术后6月的眼位。结果:随访末12例(75%)眼位矫正,欠矫和过矫各2例(12.5%),5例(31.25%),接受第二次手术,1例出现单眼固视综合征。结论:双外直肌后徒术可使大多数间歇性外斜儿童猁眼位矫正;但手术年龄,术前斜视度和屈光度不预示手术的成功,与兴6个月时的眼位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因素。方法对63例平均随访12.3(6~35)个月的儿童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双眼视觉、斜视类型分组进行回顾性研究,经统计学处理,观察各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后眼位:正位48例(76.19%);过矫3例(4.76%);欠矫12例(19.05%)。术后眼位正位率与手术年龄、斜视类型无相关性;与术前有无融合功能、斜视是否为间歇性有关。学龄前手术组的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儿童共同性外斜视在斜视仍为间歇性、融合功能未丢失之前手术疗效较好。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技术应用于斜视矫正术的优点。方法对37例斜视患者在显微镜下进行斜视矫正术,其中5例复杂性斜视行睫状前血管分离。平均随访6个月,对术中、术后并发症及手术效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第一眼位获得理想眼位,术中、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5例复杂性斜视成功分离并保留睫状前血管,减少手术次数。结论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斜视矫正术更安全,手术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