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布氏田鼠种群趋势预报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布氏田鼠种群季节消长为单峰型,年际动态没有周期性。通过分析该鼠繁殖特征、生活史特征及种群结构,提出了5个对预测种群数量动态趋势有价值的指标,即:4月下半月越冬田鼠的怀孕率;4月下半月越冬鼠平均胴体重:越冬鼠春季(4~5月)平均胎仔数:5月下半月当年生鼠占种群的比例;当年生鼠开始繁殖的时间。同时对该鼠种群数量波动机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的控制效果。方法 2003年4月下旬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将配好的EP-1不育剂小麦诱饵装袋进行野外大田投撒实验,并在6-10月采用夹线法进行调查,分析EP-1不育剂对浑善达克沙地小毛足鼠种群繁殖参数与种群结构的作用。结果在小毛足鼠的繁殖期,EP-1不育剂对小毛足鼠的种群性比无影响,EP-1不育剂会造成小毛足鼠种群幼鼠比例下降70%~80%,持续时间达4个月以上;EP-1不育剂会显著损伤小毛足鼠成年雌鼠的子宫,2个月内的损伤率可达80%,作用持续时间可达5个月以上;此外,不育剂还显著降低了小毛足鼠的胎仔数,投药区的平均胎仔数比对照组下降了1~3倍。结论在浑善达克沙地,春季一次性投放EP-1不育剂,基本可抑制小毛足鼠种群在整个繁殖季节的繁殖成效。但EP-1不育剂对小毛足鼠的繁殖控制成效,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可能与沙地小毛足鼠种群间的扩散迁移习性有关。  相似文献   

3.
莆田地区黄胸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7~1989年在莆田地区研究了黄胸鼠的种群动态和种群繁殖生态。布放14400笼日,获得标本230号(♂106,♀124),捕获率1.60%,占家鼠总数8.10%。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12~1月,两个年度基本一致,种群的性比、雄鼠睾丸下降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等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比较该区家鼠调查资料,发现黄胸鼠从50年代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为近年来的常见种。作者认为,这一变化与该区黄胸鼠适生生境减少及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调查大仓鼠种群数量和季节消长原因,为农田害鼠控制及种群发生预测提供依据。方法1994-2014年,采用夹线法于每年1-12月进行调查,每月上旬选监测点农田5块,布放鼠夹500夹夜。捕获鼠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和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体重为指标,分析大仓鼠年龄结构及其繁殖力、粮食作物面积变化和人为控制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种群年龄结构不完整时,大仓鼠群体数量急剧下降。5-9月成年以上雌繁殖鼠数与大仓鼠群体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可作为预测群体数量变化的重要指标。粮食种植面积及持续开展的灭鼠工作对大仓鼠繁殖力和种群年龄结构产生影响,引起大仓鼠群体数量下降。结论粮食种植面积和人为控制影响大仓鼠群体的繁殖力及群体年龄结构。当种群年龄结构遭到破坏,繁殖力下降到一定水平时,大仓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且无法快速恢复;主要繁殖期(5-9月)成年雌繁殖鼠数可作为预测顺义区大仓鼠种群数量消长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1989~1990年,作者在皖浙边界天目山野猪垱(海拔1480m),研究了黑腹绒鼠食性及繁殖生态学,共解剖标本439号(♂226,♀213),观察胃内容物和结合鼠洞口及洞中嚼碎的植物分析,黑腹绒鼠所食植物共27种,主要为草本植物的根、茎、叶。采用胴体重,结合性成熟程度将黑腹绒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当年出生鼠一般不参加当年繁殖。当年的繁殖个体多数为上一年越冬鼠。个体1年基本只繁殖1次,平均胎仔数为2.08只,胎斑数为2.21只,两者较接近。从眙仔和胎斑数看,该鼠繁殖能力低下,故种群数量稀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进一步摸清黑线姬鼠种群数量季节变化规律和种群繁殖特征的变动规律,为其种群数量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1-2005年每月定期在稻田、旱地2种生境采用夹夜法调查,收集鼠类标本,分类鉴定,计算捕获率及鼠种组成,并解剖观察其繁殖状况,获取性别、怀孕率、胎仔数、睾丸下降率、繁殖指数等有关数据。结果 黑线姬鼠主要分布于稻田、旱地耕作区,是余庆县农田害鼠优势种,占总鼠数的89.97%。对其种群性比、雌鼠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雄鼠睾丸下降率的季节变化及种群数量消长动态作了系统分析,5年平均捕获率为4.06%,平均怀孕率为26.97%,平均胎仔数为5.14只,平均繁殖指数为0.66,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2.40%,每年45月和8—9月出现2次繁殖高峰,5—6月和10—12月出现2个数量高峰。结论 黑线姬鼠是该县监测和防制的主要对象,每年3和8月为最佳策略性防制时期,化学防制仍是农田灭鼠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基本摸清农田害鼠的种群、数量动态等 ,为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现场用夹夜法逐月调查 ,分类鉴定、剖检观察等。结果 :1996~ 2 0 0 0年共布放 17790夹次 ,获鼠 8种 773只 ,大绒鼠、黄胸鼠及巢鼠为主要鼠种 ;种群数量一年出现 7月和 10~ 11月两个高峰期 ;5月及 9月为繁殖盛期。结论 :3~ 4月和 9~ 10月为大面积灭鼠最佳时期  相似文献   

8.
通过10年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野外和室内鼠密度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种群变动较大,1983年为11.54%,1984年为24.49%,其它年份为4.11~7.03%;室内鼠类种群变动规律不明显,但其密度普遍高于野鼠.野外和室内鼠种有互相流窜现象,但数量较少.室内优势鼠种是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优势鼠种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室内外优势鼠种逐年交替更换,两者的繁殖情况和食性不同.  相似文献   

9.
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引起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因子。方法1991~1998年每年4~10月中旬利用直线夹151法,在达拉特旗沙地草场不同生境内进行数量调查,捕获鼠按常规称重、测量后解剖,详细记录繁殖情况,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8年共捕鼠10种8434只,其中三趾跳鼠、小毛足鼠、子午沙鼠和黑线仓鼠数量均超过鼠类群落组成的10%,子午沙鼠位居第3位。子午沙鼠种群数量随季节和年际变化明显,年际数量变动受怀孕率、二次怀孕率、繁殖指数、月捕获率及其他3种鼠数量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结论了解子午沙鼠种群数量变化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可为预测预报和鼠类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伊犁鼠兔繁殖生物学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87~1991年对伊犁鼠兔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伊犁鼠兔具有年繁殖两胎的时间和可能,第1胎约产于6月初,第2胎约在7月底或8月初。由于其种群密度低,栖息环境恶劣,有些雌体可能失去交尾机会。在捕获的4只雌性成体中,仅1只参加过当年的繁殖,也许部分雌体每年仅产1胎。在所见的21只鼠兔中,雌雄性比为1∶0.8,未成年体鼠兔仅占28.57%。  相似文献   

11.
珠海口岸鼠形动物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珠海口岸鼠形动物进行本底调查。[方法]从1998年1月至12月对珠海口岸鼠形动物进行种群密度及其季节消长情况调查。[结果]珠海口岸鼠形动物种群有2目2科4属6种,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占31.73%,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53%,鼠密度季节消长呈双峰曲线型。[结论]应加强高峰期鼠密度监测,在繁殖高峰期到来之前适时灭鼠,可有效地降低鼠密度。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1991~1996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6种生境内,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以捕获率(%)表示种群密度,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6年中该鼠平均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月为最高峰,4月为最低峰,相差最多的1993年,最高峰是最低峰的10.5倍。6年中该鼠数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低谷-高峰-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鼠类种群数量动态变化. [方法]夹夜法. [结果]15年共捕获鼠类动物1 252只,经鉴定属2目2科5种,既:小家鼠、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和臭鼩鼱.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62.22%.平均鼠密度2.32%,呈波动性下降趋势.鼠类保持了适宜的性比和较高的怀孕率,妊娠频度、繁殖指数,具有较强的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结论]在城镇居民区家栖鼠防制中,应加强鼠情监测,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达乌尔黄鼠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乌尔黄鼠的生态学变化规律。方法依据《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现状调查实施方案及工作指南》对吉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达乌尔黄鼠种群的年龄结构、雌雄比和数量变化、雌性繁殖状况进行观察。结果2龄鼠占多数,4龄鼠较少,未发现大龄鼠,种群性比,雄:雌为1:0.98。雌鼠妊娠率94.32%,平均胎鼠数为7.67个。结论达乌尔黄鼠生态学各项指标变化差异略微,种数的数量年际动态基本是恒定的。  相似文献   

15.
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长爪沙鼠的种群数量变动特征。方法 于 1984~ 2 0 0 2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的农田、栽培牧草地和放牧场等不同生境内 ,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该鼠属于种群数量极不稳定的种类 ,其年均捕获率变化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 5个时期 ;各个时期在种群的数量、数量季节变动、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具有胎盘斑率、雌性参加繁殖率、二次产仔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初步分析了该鼠的种群数量变动因素 ,主要有怀孕率、种群数量、种间竞争等。结论 研究长爪沙鼠种群数量变动的特征 ,可为预测预报和防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常熟口岸鼠类本底情况,做好鼠类监测工作。[方法]从1999年4月~2000年3月,采用夹夜法对常熟口岸的鼠类种群的构成、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共捕获鼠类438只,隶属4属7种。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42.51%,屋顶鼠为首次发现;全年平均鼠密度为5.0%,3~7月为高峰期;鼠类繁殖高峰期为6、10月。[结论]应根据鼠类季节消长情况和繁殖高峰期特征,适时开展灭鼠工作,并与经常性灭鼠相结合,有效地降低鼠密度,防止病媒传染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鼠类变动趋势,及时采取对策,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自1959年以来连续在三峡库区宜昌段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及密度。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鼠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室外鼠密度高于室内。1971-1980年鼠密度达到最高值(12.98%)。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16%),库区4次卫生清底、库区各县(市)积极灭鼠效果显著。室内外鼠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可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种群的迁移扩散和种间竞争有关。结论库区鼠密度受库区卫生清底影响较大,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帮助基层监测点科学简便地进行大仓鼠种群年龄的划分,掌握大仓鼠种群年龄结构,进一步提高鼠情预测水平.方法 1994-2006年,采用夹线法,每年3-10月的上旬开展调查,每次400夹夜.捕获的样本测量体重、体长、尾长、耳高、后足长,解剖观察繁殖情况.以体重为指标,参照繁殖特征,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大仓鼠进行年龄划分.结果 以体重为指标,将捕获的2176只大仓鼠标本划分为5个年龄组,其体重标准为:幼年组(Ⅰ)雌鼠≤35 g,雄鼠≤33 g;亚成年组(Ⅱ)雌鼠35.1~75 g,雄鼠33.1~79 g;成年Ⅰ组(Ⅲ)雌鼠75.1~121 g,雄鼠79.1~123 g;成年Ⅱ组(Ⅳ)雌鼠121.1~185 g,雄鼠123.1~187 g;老年组(Ⅴ)雌鼠体重在185 g以上,雄鼠体重在187 g以上.结论 以体重作为大仓鼠年龄的划分标准简便易行,各年龄组体重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重随种群年龄的增大而增加;不同年龄组之间繁殖力差异明显,随年龄增大而增强,种群结构以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泰州口岸的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指导制定有效的长期的鼠类防制措施。方法 于2001年5月1日起采用夹日法对泰州港高港港区和杨湾港区进行鼠情调查。结果 经过一年的调查,共捕啮齿动物131只,经过鉴定啮齿动物种群构成有2目2科4属4种,其中优势鼠种为小家鼠,占62.6%。9月份鼠密度最高为2.3%。12月份最低为0.4%。全年平均鼠密度为1.2%。结论 做好口岸本底调查工作,在鼠类繁殖高峰期前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可降低口岸的鼠密度。  相似文献   

20.
莆田地区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3月至1989年2月,逐月在莆田地区研究了褐家鼠种群动态和种群繁殖生态,共布放14400笼日,捕获褐家鼠946只(382♂,564♀),捕获率为6.57%,占家鼠总数33.30%。种群数量及其在家鼠中的组成比,有一定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通过逐只观察雌、雄生殖器官的特征和变化,对种群的性比,雌鼠睾丸下降率、繁殖雌鼠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分析了种群数量动态和种群繁殖之间的关系,发现种群密度对种群繁殖有明显的反馈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