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解剖颏下动脉带蒂皮瓣,观察颏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的走行和可能存在的变异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并了解其支配区域组织的大小以及皮瓣所能覆盖的范围。方法 取15例(30侧)新鲜汉族成人头颅湿标本,动脉系统灌注混有红色染料的乳胶,静脉系统灌注混有蓝色染料的乳胶,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用游标卡尺测量及统计分析,主要参数包括:颏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始部直径、颏下动脉长度及主要分支、与主要体表标志的关系等,观察典型和变异标本并照相留存。经动脉灌注黑色墨水,观察颏下皮肤染色的范围,测量并统计颏下皮瓣的最大长度和宽度,观察皮瓣所能覆盖的范围。结果 颏下动脉恒定地起源于面动脉,平均长度(69.1±7.47)mm。其自面动脉发出处动脉直径为(1.6±0.47)mm,沿途分支为(6.5±1.09)支,其中支配二腹肌前腹分支较多并相对粗大,平均直径(1.1±0.25)mm。距离下颌骨下缘距离(5.4±1.63)mm。所有标本均只有一支颏下静脉伴行颏下动脉,均回流至面静脉。其静脉起始部位直径为(2.3±0.58)mm,距离下颌骨下缘距离为(15.4±3.29)mm。颏下皮瓣的大小因人而异,最大为84.6mm×53.5mm。结论 颏下动脉是颏下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是面动脉恒定的分支。该皮瓣血液供应丰富,易取材,可以作为头颈部修复与重建材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颏下动脉、静脉及所供皮瓣进行解剖学研究。方法:测量21具成人尸体标本的颏下动脉、静脉及支配皮瓣的面积。结果:颏下动脉起点处外径(1.41±0.32)mm,颏下静脉的最大外径为(2.41±0.91)mm,皮瓣的长度为(78.2±13.9)mm,宽度为(55.6±5.4)mm。结论: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一根恒定分支,血管行经长,位置表浅,口径粗,有恒定的伴行静脉,是良好的皮瓣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3.
逆行蒂颏下瓣修补头面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用逆行蒂颏下岛状组织瓣修补头面部缺损。方法回顾分析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逆行蒂颏下组织瓣修补因肿瘤切除导致面部、上颌或咽部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4~76岁,中位年龄55岁。其中上睑皮肤黑色素瘤手术缺损1例,硬腭肌上皮瘤2例,上颌造釉细胞瘤1例,扁桃体癌4例,舌根癌2例。根据手术缺损大小切取颏下组织瓣,以面动静脉远心端为蒂,经面部皮下或经颌下转移至缺损区修补缺损。4例扁桃体癌和2例舌根癌同期行同侧经典性颈清扫术。结果术后皮瓣均有不同程度肿胀苍白或淤血,5d后皮瓣肿胀逐渐消退,色泽逐渐恢复正常。1例淤血严重,经针刺放血、药物治疗,一期愈合。另1例皮瓣与硬腭在中缝处裂开2cm,再次清创缝合后愈合,1例同侧口角轻度偏斜,药物治疗3个月后恢复。所有病例术后皮瓣均成活。结论逆行蒂颏下组织瓣由于蒂在上方,可以向上转移较远距离而修补面中部、眼裂周围缺损,并且可同时行颈淋巴清扫手术,也是修补有颈淋巴转移的口咽部恶性肿瘤手术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吴跃煌  唐平章 《耳鼻咽喉》1997,4(4):212-215
在口腔颌面部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抽损修复常需用到各种皮瓣。我们应用以颏下动脉为蒂的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鼻咽腔及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初步经验。我们认为该皮瓣血供可靠,成功率高,组织厚薄适中,质地和颜色与面部一致,外形及功能修复效果良好;损伤小,制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1,为头颈外科,尤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整形修复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供皮途径和修复手段,颇具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6.
在口腔颌面部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缺损修复常需用到各种皮瓣。我们应用以额下动脉为蒂的颏下岛状皮瓣修复口鼻咽腔及面部肿瘤术后组织缺损,获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初步经验。我们认为该皮瓣血供可靠,成功率高;组织厚薄适中,质地和颜色与面部一致,外形及功能修复效果良好;损伤小,制作简单,易于推广应用,为头颈外科,尤其在口腔颌面外科的整形修复领域,提供了一种新的供应途径和修复手段,颇具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7.
颏下皮瓣的临床应用近年来比较受关注,在头颈部肿瘤切除后缺损的修复中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已成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重要皮瓣之一.其特点是皮瓣颜色、质地与面部组织十分相似,供区隐蔽,可以一期缝合,而且操作简单,成活率较高.即使如此,仍有部分病例发生坏死.为进一步提高其成活率,我们在制作过程中将皮瓣蒂部表面的部分颈阔肌一并包含在内,以充分保护蒂部的供血血管,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头颈部肿瘤术后一期修复是治疗中的难题。带蒂组织瓣因血供可靠,不需血管吻合,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重要手段。颏下岛状皮瓣其血管蒂恒定,部位隐蔽,厚度适中,获得满意的功能重建效果,逐渐成为修复头颈部缺损的常用带蒂组织瓣之一。本文就皮瓣的解剖学、制备、优劣势和临床应用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对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作进一步应用解剖学研究,探讨皮瓣的改良制备方法,以使其更好地适应修复头颈部缺损的需求,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的科学依据。方法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的传统制备方法是在三角肌止点处以桡侧副动静脉下段为皮瓣血管蒂,而其改良制备方法则是以肱深动、静脉为皮瓣的血管蒂。本组采用22侧经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中国人成人上肢湿标本,男女不限。观察并比较标本肱深动静脉、桡侧副动静脉、后桡侧副动静脉及其皮支和臂下外侧皮神经的起点、行程、分支、分布范围、变异情况,以及上述血管的外径、血管蒂长度。结果传统游离上臂外侧皮瓣制备方法所测得皮瓣的平均血管蒂长度(x±s)为(5.46±2.60)em,动脉外径为(1.15±0.21)mm,静脉外径为(1.26±0.23)mm。改良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的制备方法所测得皮瓣的血管蒂长度为(14.85±1.28)em,动脉外径为(2.24±0.66)mm,静脉外径为(2.22±0.52)mm。改良皮瓣与传统皮瓣的血管蒂动、静脉外径和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8.483,-8.690和-15.057,P值均〈0.01)。结论改良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的制备方法可使游离上臂外侧皮瓣的血管蒂延长、管径增粗,更加适宜修复头颈部中小型缺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解剖中国人新鲜成人尸体5具,观察、测量10侧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供血穿支的数目、类型、管径、走行、出筋膜后轴向,并对其定位.结果 10侧标本均观察到大于0.5 mm的第1至第4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胸廓内动脉第1至第4穿支动、静脉外径(x±s)为:(1.29±0.28)mm、(1.46±0.22)mm,(1.1±0.27)mm、(1.41±0.39)mm,(0.87±0.23)mm、(1.17±0.15)mm,(0.92±0.22)mm、(1.12±0.14)mm.优势皮穿支主要出现在胸廓内动脉第1、2穿支.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的龙胆紫充盈范围内至胸前正中线外至腋前线,上至锁骨下至剑突.结论 胸廓内动脉穿支皮瓣为某些头颈肿瘤术后缺损的修复提供了选择,被认为可作为胸大肌皮瓣和胸三角皮瓣的替代皮瓣.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应用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为蒂的下颌骨骨膜瓣转位修复喉、气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46侧)头颈部标本的颏下动脉、颏下静脉、二腹肌前腹的相关结构进行观测。结果颏下动脉为面动脉的恒定分支,走行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下缘之间,恒定分支供应二腹肌前腹和下颌骨骨膜,并与对侧有广泛的吻合支。二腹肌前腹以30°角附着于骨膜,肌腹横截面积明显小于附着的骨膜面积。结论带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蒂的下颌骨膜瓣有转移范围大、血供丰富、应用灵活等优点。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为蒂的下颌骨膜瓣修复喉气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经鼻内镜行蝶窦外侧壁尸头解剖,为临床鼻内镜下蝶窦外侧壁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经10%甲醛防腐处理的国人成人湿性尸头10具(20侧),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入路,暴露蝶窦腔,在0°和30°鼻内镜下确认蝶窦外侧壁骨性隆起,观察视神经和颈内动脉与毗邻结构的关系,以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分别测量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骨性隆起与鼻小柱、鞍底中线的距离和角度.结果:鼻内镜下可见蝶窦外侧壁上视神经管与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呈"八"字形关系,向蝶窦腔凸入的程度及两者间距离因人而异,沿颈内动脉追踪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测得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颈内动脉骨性隆起前端到鼻小柱的平均距离分别为(75.33±5.59)mm和(81.02±5.29)mm,到鞍底中线的平均距离分别为(5.81±1.52)mm和(5.53±1.47)mm;视神经管眶口内壁中点到鼻小柱连线与鼻底的夹角平均为(53.4±4.1)°.结论:以鼻小柱及鞍底中线为参考点,在鼻内镜下经鼻-蝶窦手术径路进行的蝶窦外侧壁解剖学形态观察和相关测量数据可为临床医生提供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中隔穿孔修补术的方法。方法3例鼻中隔穿孔病人采用鼻内镜联合显微镜下,应用带蒂鼻腔黏骨膜瓣翻转联合鼻中隔减张皮瓣修补术,并用保湿物鼻腔填塞方式。结果随访1~2年,3例鼻中隔穿孔手术修补成功。结论鼻内镜联合显微镜下,应用带蒂鼻黏骨膜瓣翻转联合鼻中隔减张皮瓣修补术是修补鼻中隔穿孔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岛状皮瓣、筋膜瓣在头颈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根据缺损部位、范围、形态 ,选择轴型岛状皮瓣或随意型皮下蒂岛状皮瓣修复头皮、眼睑、鼻、耳廓、面部和口腔软组织缺损4 2例。结果 :4 1例获得满意的外观和功能 ,1例皮瓣部分坏死。结论 :用岛状皮瓣、筋膜瓣修复头面部软组织缺损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ubmental island flap in the repair of hypopharyngeal defects.MethodsWe collected wet specimens of fresh cadaveric heads from the Han Chinese adult population for applied anatomy of the submental island flap, and followed five patients with pyriform sinus carcinoma after reconstruction surgery using submental island flaps.ResultsWe found that the average length and width of the submental island flaps were (65.20 ± 11.69) mm and (46.70 ± 6.59) mm, respectively. The skin flap in all five patients survived after surgery, and tracheal tubes and gastric tubes were removed 7–36 days after surgery.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24–42 months, pharyngeal flaps grew well, and speech and swallowing functions were satisfactory.ConclusionThe submental island flap is a preferred material for the repair of hypopharyngeal defects after hypopharyngeal carcinoma resection, because of good blood supply, easy harvesting, and high survival rate.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通过外耳道后上径路(SMA)植入电极的人工耳蜗植入方法。方法:对8例(16侧)尸头模拟SMA的人工耳蜗植入法,对该手术径路进行了相关解剖数据的测量,并且在术前、术后进行HRCT扫描及重建加以对照和证实。结果:SMA的人工耳蜗植入术电极通过颢骨区隧道、外耳道骨槽,从鼓索神经下方、锤骨柄和砧骨长脚之间植入耳蜗底周,隧道与颢线向前延伸假想水平线平均角度成人为(28.0±1.3)°儿童为29.0°±1.7°,电极植入耳蜗入口的定位为成人距圆窗龛(1.31±0.13)mm,儿童为(1.19±0.12)mm。结论:SMA的人工耳蜗植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可以达到人工耳蜗植入术的预期要求,并且距离面神经和鼓索神经足够的安全距离,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术前情况、相关病史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