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与传统计划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对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计划与传统计划进行比较。材料和方法:用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对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分别制定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和双侧对穿野计划,根据剂量适形度,DVH曲线,危及器官所受剂量来对这些计划进行比较。结果:IMRT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好于其它计划,在CTV覆盖剂量相近的情况下,例如规定大于95%的CTV体积接受60Gy剂量,IMRT计划较好地保护了危及器官,与此同时,IMRT能够给予GTV较高的单次剂量,使95%的GTV体积受到至少68Gy剂量。结论:在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中,与传统方法比,IMRT方法在改善肿瘤靶区高剂量覆盖的同时,也明显地改进了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并提高了治疗效率。应该进一步研究规范鼻咽癌的IMRT计划和治疗方法,以便充分发挥这种新技术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病人进行治疗前的剂量验证.材料和方法:利用电离室,胶片和验证模体对39个接受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在治疗开始前进行绝对剂量和相对剂量验证.绝对剂量验证主要在两个位置进行:一个在等中心位置,另一个在离等中心4cm靠进腮腺的位置.相对剂量主要用体模对单野和整个计划的剂量分布进行验证.将得到的剂量分布利用分析软件与计划中的剂量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利用剂量偏差(dose difference)、吻合距离(distance to agreement,DTA)、γ指数等参数来测量剂量验证的偏差.结果:中心点和腮腺边上点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70%和3.03%.对于测量感兴趣区域(ROI,region of interested)的相对误差的测量,90%的测量都在设定的标准(3%,3 mm)之内,对于未能达到剂量偏差和间距偏差标准的区域,结合γ分析后一般也可以得到满意的结果.结论:验证结果表明实际测量剂量分布与计划计算的剂量分布符合的相当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讨论鼻咽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和优化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4例鼻咽癌患者.在Eclips计划系统上对其进行调强放疗计划设计.对靶区和危及器官设定剂量体积限制条件和权重因子.并对凹形靶区对应的扇形正常组织、正常组织中的剂量热点和靶区中的剂量冷点定义剂量成形结构,对这三种剂量成形结构进行优化.最终得到一个现有条件下的最优化计划.结果:分析患者的剂量体积直方图,24例患者GTV1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的平均值分别为73.46 Gy,、67.86 Gy和70.65 Gy,GTV2的最大剂量、最小剂量和平均剂量的平均值分别为68.83 Gy、64.67 Gy和66.29 Gy,CTV1的最小剂量为60.95 Gy,CTV2的最小剂量为51.37 Gy.1%体积的脊髓、脑干和视神经所接受的平均剂量为38.10 Gy、46.94 Gy和27.43 Gy,50%体积左侧和右侧腮腺所接受的剂量分别为36.03 Gy和35.88 Gy.结论:通过射野数目、方向的选择,剂量体积约束条件和权重因子合理的设定,以及对DSS的合理定义及优化,最终可以得到一个符合临床要求的较佳的调强治疗计划.靶区在各个断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剂量覆盖,调强治疗能够提高靶区剂量的同时保护靶区周围的正常组织和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IMRT)鼻咽癌的初步临床结果。方法选择11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进行IMRT.其中男性76例,女性35例:年龄22~71岁,中位年龄47岁。根据国际抗癌联盟2002年分期标准,Ⅰ期19例.Ⅱ期58例.Ⅲ期32例,Ⅳa期2例。对鼻咽肿瘤计划靶区(PTV)放射治疗至60~65Gy时根据肿瘤退缩情况,缩野加量至70~75Gy。中下颈65~70Gv,锁骨上区52Gy,危及器官剂量在安全限制范围内,脑干、脊髓平均剂量36.5Gv,左、有视神经47.2Gv、43.4Gy,左、右腮腺剂量40.1Gy,39.6Gy,50%腮腺体积平均受照剂量在30Gy以下。结果中位随访期38个月,22例出现局部或淋巴结复发,局部复发率1年、2年分别为5.4%、14.4%。1年、2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8.2%、94.6%和85.6%。急性反应主要以口腔黏膜放射性损伤、骨髓抑制和口干为主。口腔黏膜Ⅰ度损伤为22.5%,Ⅱ度、Ⅲ度损伤分别为44.1%、33-3%。骨髓抑制Ⅰ级发生率为31.5%.Ⅱ级3412%.Ⅲ级14.4%。未发现放射性脑损伤后遗症。结论IMRT对于鼻咽癌各区均有较好的剂量分布,局部控制率和2年、3年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且可较好地保护正常组织免受照射,IMRT逐渐成为鼻咽癌标7佯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rowess5.1计划系统在鼻咽癌静态调强放疗(IMRT)计划设计时子野小数机器跳数(MU)的四舍五入取整对计划剂量学的影响。 方法:选择33例病理诊断明确的鼻咽癌患者的IMRT计划纳入研究,分为两组计划:计划系统优化完成的原始计划组为Porig;对原始计划组的子野小数机器跳数四舍五入取整,做最终剂量计算后生成新计划组Pnew。两组计划所有子野形状未改变,比较两组计划的MU变化及剂量学差异。 结果:两组计划所有靶区的CI和HI相近,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new组靶区覆盖率、PGTVnd的D98、D95、D2、Dmean及PTV2的D98、D95,Pnew组均低于Porig组(P<0.05),PGTVnd、PTVnx和PTV1的V100%分别降低了1.807%、0.655%和1.258%;危及器官仅左颞叶的Dmea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P1计划,单次Pnew比Porig跳数增加了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19.758±46.410 vs 518.158±46.693, P<0.05)。 结论:Prowess5.1计划系统在制定鼻咽癌静态调强IMRT计划时,子野小数MU的微小变化会引起剂量学的变化,临床实践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基于Auto-planning技术的早期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计划和常规VMAT计划之间的剂量学差异以及计划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早期鼻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Pinnacle3计划系统的Auto-planning自动计划模块行VMAT自动计划设计,相应的常规VMAT计划由经验丰富的物理师完成设计,分别为aVMAT和mVMAT。对两组计划的肿瘤靶区剂量分布、危及器官剂量学、机器跳数和计划设计时间进行比较和评估。结果:两组计划靶区的剂量覆盖和适形度均满足处方要求。aVMAT组的PGTV、PTV2的剂量均匀性指数明显优于mVMAT组,但两者的适形度指数无显著差异性。此外,aVMAT计划比mVMAT计划可以更好地保护脊髓,而且在降低脑干的受照剂量亦具有优势。与mVMAT组相比,aVMAT组的平均机器跳数MU减少6.83%,平均计划设计时间减少14.50%。结论:对于早期鼻咽癌,基于Auto-planning技术所产生的自动VMAT计划,比常规VMAT计划具有更佳的靶区剂量分布,且更好地降低正常组织的剂量,同时具有更高的优化效率和计划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7.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初治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各级靶区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2006年9月至2007年3月住院的40例初诊并接受IMRT的鼻咽癌患者进入本研究。肿瘤靶体积分为鼻咽入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x)、临床靶体积1(CTV1)、临床靶体积2(CTV2)。各处方剂量分别为PTVnx68Gy-74Gy,PTVnd 62Gy-70Gy,PTV160Gy-64Gy,PTV254Gy。鼻咽原发灶和上颈淋巴引流区采用IMRT,下颈及锁骨上淋巴区常规单前野照射。对各级肿瘤靶区以及周围正常器官受量情况进行研究。结果:PTVnx和PTVnd的Dmin、Dmax、Dmean、D95分别为60.9Gy、81.2Gy、76.7Gy、71.2Gy和57.2Gy、78.2Gy、73.2Gy、66.5Gy。晶体、视神经、视交叉、垂体、颞颌关节的最大剂量分别为6.7Gy、43.8Gy、45.6Gy、47.4Gy、57.2Gy。1cm^3脊髓受量(D1cc)为40.8Gy,3%脑干体积受量(B)为51.4Gy,10%颞叶体积受量(D10)为50.4Gy,50%腮腺体积受量(D50)为32-3Gy。结论:IMRT可以满足各级肿瘤靶区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限制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调强放射治疗中心点Y轴的精度情况。方法:选取200例NPC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0例。A组采用双弧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逆向优化设计,B组采用传统的调强放射治疗(IMRT)逆向优化设计,两组均采用Eclipse13.5计划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比较两组优化设计放疗中心点与重建放射图像中心点Y轴精度情况。结果:A组Y轴移动的发生率为43.00%,B组为58.00%,A组低于B组(P<0.05)。A组Y轴移动的方向向下移动的占比为53.49%,B组Y轴移动方向向上移动占比为68.97%。在摆位误差方面,A组上移摆位误差为(1.07±1.01) mm,B组为(2.15±1.38) mm,A组下移摆位误差为(1.12±1.13) mm,B组为(2.07±1.24) mm,A组均低于B组(P<0.05)。在治疗中心点1层,A组占比为38.00%,B组占比为44.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中心点2层,A组占比为62.00%,B组占比为56.0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心点层数移动方面,A组移动主要发生在2层,发生率为69.35%。B组1层移动的发生率为36.36%,2层移动的发生率为75.00%。位于治疗中心点1层,B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向上移动。位于治疗中心点2层,A组上移的发生率为46.51%,下移的发生率为53.49%。B组在这一层中,主要是上移,发生率为51.72%。结论:NPC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采用VMAT逆向优化设计更具优势,能够提高调强放射治疗过程中治疗中心点Y轴的精度,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鼻咽癌放疗计划质量量化评价方法的可行性。方法:以RTOG 0615临床试验的剂量要求为基础,结合本中心临床需求设计鼻咽癌放疗计划质量的量化评估计算模型,计算每个计划的计划质量指数(PQI)。选取123例鼻咽癌放疗病例,通过调节临床计划的处方剂量(±3%)并计算其PQI,来评估量化评价方法对处方剂量变化的敏感性。同时根据已有的30例临床计划,将算法评价方法计算结果与临床医生的选择相比较,验证评价方法与临床医师决策的一致性。结果:+3%、-3%处方剂量和原治疗计划3组计划PQI分别为68.27±9.84、63.93±12.78、79.33±12.40,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0例临床计划中,医师选择的计划的PQI为80.15±10.96,未被选择的计划PQI为74.78±9.41(P<0.01),量化评价算法与临床医生选择结果一致性为83.3%。结论:量化的计划质量评价方法对处方剂量较敏感,与临床医生选择有较高一致性,可以用于临床计划质量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物理学的观点介绍鼻咽癌处理中调强放疗临床实践的有关概况。文中对于处理过程中挑战性的问题以及临床处理流程,尤其是保证几何和计量计算的精度问题进行了讨论。对那些用于治疗计划和剂量优化计算的技术和策略、处理计划的评价、剂量验证和病人的移动等问题和处理的质量保证和检测问题一起进行了讨论。对调强放疗虚拟剂量验证的原理和邮电进行了介绍和描述。我们用35个鼻咽癌病人处理的初步结果表明:和常规的放疗技术相比,这里介绍的调强技术能够改进处理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容积旋转调强(VMAT)放射治疗技术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中的剂量学特点。方法:选取7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分别对入组患者进行等效均匀剂量优化+双弧VMAT计划设计(EUD组)和剂量-体积优化+双弧VMAT计划设计(DV组),比较两种计划的靶区和部分危及器官(OAR)剂量参数和截面剂量分布情况。结果:EUD组均匀性指数和适形度指数均显著低于DV组,靶区和OAR剂量参数显著低于DV组(P<0.05),尤其是EUD组脑干区域最高剂量在52 Gy以下,显著降低了治疗中损伤脑干的风险;EUD组靶区剂量分布更加均匀,能够减少靶区外高剂量分布和颈部高剂量体积。结论:将VMAT技术应用于局部晚期鼻咽癌放疗中时,采取等效均匀剂量优化方法,能够提升靶区均匀性与适形度,有助于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并且能够降低OAR接受剂量,保护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旋转准直器,研究准直器的旋转对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与剂量验证的影响。方法:选择10名T3期鼻咽癌患者,每位患者分别设计10个VMAT计划,10个VMAT计划准直器角度分别为0°、5°、10°、15°、20°、25°、30°、35°、40°、45°,比较分析不同计划中靶区剂量、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以及机器跳数,并对每个计划进行剂量验证。结果:准直器角度为10°的VMAT计划,PGTVnx、PTV1以及PTV2的HI均值最小,CI均值最大(P<0.05)。PGTVnd的HI均值在所有计划中变化不大(P>0.05),CI均值在5°~30°最大(P<0.05)。脑干、脊髓以及眼球Dmax在5°~20°时较小(P<0.05),视交叉和下颌骨Dmax在15°~25°时较小,腮腺V30在35°时最小。靶区外正常组织,在低剂量区V5~V20时,0°和5°受照体积最低,在高剂量区V25~V50,10°最低。在不同的准直器角度,机器跳数平均值最小的是准直器为0°的计划,最大的是30°(P<0.05)。所有计划的γ通过率均在98%以上,其中准直器在20°时通过率最高。结论:在进行鼻咽癌VMAT计划设计时,可以将准直器角度设置在10°~20°来获取更好的靶区剂量分布,减少危及器官以及正常组织的受照剂量,同时不会降低剂量验证的通过率。
【关键词】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准直器角度;剂量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鼻咽癌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设计中X轴方向不同铅门大小的剂量学差异,探讨鼻咽癌VMAT设计中最优的铅门固定大小。方法:在Eclipse 11.0计划系统中采用5种铅门固定方法分别对10例鼻咽癌患者设计放疗计划,比较5种计划得到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以及机器跳数。采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5种固定铅门技术得到的靶区D95、Dmean和HI等剂量学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铅门在X2方向全关(FJ1)计划组的CI好于其他计划组(t=-2.97~-1.06, P<0.05);FJ1计划组得到的脊髓Dmax、左右侧腮腺、喉以及口咽的V30和Dmean等剂量学参数均优于其他计划组(t=-5.83~1.14, P<0.05),而对于脑干、耳蜗和颞叶等器官,5种固定铅门技术无明显差异(t=-0.99~2.99, P>0.05);FJ1计划组的机器跳数高于其他计划组(t=8.15~8.86, P<0.05)。结论:5种铅门固定技术均能满足临床要求,而FJ1计划组能够更好地降低危及器官照射剂量,但同时增加了机器跳数,增加了照射时间;而铅门在X2方向从半开到全关(FJ2)计划组相比于FJ1计划组对于器官的保护较差,但提高了治疗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鼻咽癌(NPC)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简称调强放疗)计划设计中,需勾画一定数量剂量限制结构(DLSs),传统的常规方法只能逐一单个处理,极大浪费了物理师的有效工作时间.本研究利用MIM(V6.5)软件编译工作流,根据NPC计划优化需求,自动生成DLSs,观察、对比其与常规方法在不同分期NPC计划DLSs勾画上的时间差异,探讨其临床推广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0例不同TNM分期的NPC患者,按统一要求由3名物理师采用Eclipse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V11.0)提供的勾画工具逐一处理方法与MIM软件设计编译的工作流批处理方法,分别生成DLSs,观察工作流自动处理结果并对比完成时间.结果 工作流可一键自动生成包括计划靶区(PTVs)外、PTVs内、危及器官(OARs)及辅助等4类最多28个DLSs,所花费时间较逐一处理方法最多可节省92.8%,平均节省9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14~61.59,P<0.05).结论 在NPC的IMRT计划设计中,利用MIM平台编译的工作流,可批处理自动生成DLSs,可有效减少勾画时间,提高了物理师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基于ESAPI脚本与可视化脚本(Visual Scripting),评估分析射束形态控制器(Aperture Shape Controller)算法在鼻咽癌容积调强(RapidArc)中的应用。方法:采用Eclipse v15.5计划系统对40例鼻咽癌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每位患者制定六组容积调强(RapidArc)计划。对照组(ASC-no)设置为off;实验Ⅰ组(ASC-verylow)设置为verylow;实验Ⅱ组(ASC-low)设置为 low;实验Ⅲ组(ASC-moderate)设置为moderate;实验Ⅳ组(ASC-high)设置为high;实验Ⅴ组(ASC-veryhigh)设置为veryhigh,且所有计划的优化参数均相同。采用Eclipse v15.5内置可视化脚本与ESAPI脚本编译,评估各组计划之间的靶区与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进一步分析射束孔不规则度(Aperture irregularity, AI)与计划复杂度(Plan complexity index, PCI)的变化。结果:相比于照组(ASC-no),实验组PGTV69的CI未有统计学差异;而实验组PGTV69和PCTV1的HI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ASC权重的增大而呈现增加趋势;对于PCTV2的HI,实验组中II组ASC-low、III组ASC- moderate和IV组ASC-hig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危及器官中,Spinal cord的Dmax、Larynx的Dmean、Parotid-L的Dmean仅V组ASC-veryhigh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组ASC-verylow的Brainstem的Dmax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I组ASC-low的Parotid-R 的V30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组ASC-verylow和V组ASC-veryhigh的Len 的Dmax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III组ASC-moderate、IV组ASC-high和V组ASC-veryhigh的Pituitary的Dmax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实验组计划中,I组ASC-verylow组和II组ASC-low组total MU值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实验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差异。随着通ASC权重值的增加,计划复杂度PCI与射束孔不规则度AI均呈现降低趋势。结论:相较于对照组,ASC算法改善了计划复杂度和射野不规则度。其中,低权重ASC降低计划执行Total MU,高权重ASC则无显著差异。此外,高权重ASC也影响靶区均匀性以及其他剂量学指标。综合考虑计划质量和投照效率,对于鼻咽癌类型的复杂放疗计划,建议ASC权重设置为verylow、low和moderat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6 MV-X射线均整模式(6X)和非均整模式(6FFF)容积旋转调强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技术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的剂量验证结果,验证6FFF容积调强计划的临床可行性.方法 用PTW公司二维电离室矩阵Array729和OCTAVIUS Octagonal模体对15例患者的6X和6FFF VMAT计划进行剂量验证.结果 采用gamma 2D进行分析(按3 mm和3%的误差标准),6X local dose方法通过率为(95±3)%,max dose方法通过率为(96±3)%,6FFF local dose方法通过率为(94±3)%,max dose方法通过率为(95±3)%.结论 PTW Array729可用于6X和6FFF VMAT计划的临床验证,6FFF计划的通过率略低于6X,local dose方式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x dose方式二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计划的验证结果采用localdose评判方法通过率低于max dose,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0.001).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对鼻咽癌患者近期及远期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的156例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同步放化疗组和单纯放疗组各78例,同步放化疗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贝伐单抗与卡培他滨化疗2周期再进行放疗,单纯放疗组采用顺铂单纯放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1、3、5年的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同步放化疗组的有效率(92.3%)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79.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87,P<0.05);同步化放疗组1、3、5年的局部控制率(76.9%、62.8%、48.7%)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62.8%、48.7%、38.5%),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696,P=0.031;χ2=5.595,P=0.032;χ2=5.512,P=0.039);同步化放疗组的1、3、5年的生存率(66.7%、56.4%、46.2%)明显高于单纯放疗组(56.4%、46.2%、35.9%),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396,P=0.033;χ2=5.356,P=0.034;χ2=5.445,P=0.031);同步化放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5.1%)明显低于单纯放疗组(28.2%),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968,P<0.05)结论:对鼻咽癌患者进行同步化放疗能更好的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