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回顾分析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支架置入治疗患者的随访资料,观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对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患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并与未成功者对照分析。 方法:选择2003-06/2006-04在北华大学附属医院行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115例。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3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51例,稳定性心绞痛26例;男78例,女37例;平均年龄(61.9±8.6)岁。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和急性血管闭塞者。81例成功开通闭塞冠状动脉并置入支架(开通组),34例闭塞冠状动脉未开通(未开通组)。冠状动脉支架均选用美国强生cordis金属裸支架,患者对实验和治疗均知情同意。经右股动脉径路按Judkins常规方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后行闭塞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支架置入操作由同一手术组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3年,观察两组的临床不良事件(死亡、心绞痛、再梗死、心力衰竭)和超声心动图(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的变化。 结果:参加实验患者均获得随访。两组临床随访期间,开通组的心绞痛、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开通组[45%,68%;31%,53%;P < 0.05]。开通组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未开通组[(59.3±8.7)%,(54.5±9.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开通组的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低于未开通组 [(48.2±5.3) mm,(53.6±6.1) 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的死亡率及再梗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 结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治疗可改善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左室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的心理状态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综合性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对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进行了心理状态调查,将合并焦虑抑郁的患者作为阳性组,其余为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结果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焦虑抑郁发生率为54.65%,性别、性格、教育程度、经济状况、丧偶是影响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焦虑抑郁增加了心脏事件的危险。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后焦虑抑郁发生率高,应及时干预,以降低未来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评价心血管支架材料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方法:以“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炎症介导,支架材料”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文数据库(CNKI:2005/2009)及Medline数据库(Pubmed:1995/2008)中采用电子检索方式进行文献初检,排除综述类文献,共检索到45篇文献,由作者按纳入标准筛选后,共纳入32篇文章进一步分析总结。 结果: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生物相容性良好,再狭窄发生率低,是较理想的心血管支架材料。有关心血管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的临床应用显示,药物涂层支架在临床应用中无年龄、性别和病变部位的影响,从评估标准上可以证实涂层支架可降低支架置入后的炎症反应及再狭窄发生率,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方面也具有优势。 结论:除了抗增殖的特性,与金属裸支架相比,药物涂层支架的抗炎特性显著,可通过其抗炎作用降低再狭窄发生率。雷帕霉素药物涂层支架是一种良好的心血管支架材料。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支架;支架置入;炎症介导;支架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1.020  相似文献   

4.
背景:国外多数研究表明D型人格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重大慢性疾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不同文化种族的中国冠心病患者情况是否与国外相同,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地探讨。 目的:探讨D型人格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调查分析,于2006-01/12在大连市某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完成。 对象:抽取大连市某三级医院心内科门诊随访的曾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的患者137例。共获得有效问卷132份,男90例,女42例。 方法:采用D型人格量表(DS14)将132例患者分为 2组,D型人格组 41例;非D型人格组 91例。分别对于D型人格组和非D型人格组采用一般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估。 主要观察指标:D型人格组患者和非D型人格组患者一般情况、抑郁与焦虑评分及生活质量的比较。 结果:①D型人格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中约占31.1%。②支架置入至少3个月后,D型人格组和非D型人格组各项评估揭示:D型人格组有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和抽烟行为的人数比例多于非D型人格组,而进行适当适量体育运动的人数比例少于非D型人格组;D型人格组较非D型人格组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生活质量方面D型人格组在躯体、心理、社会和总分方面都较非D型人格组更差。 结论:D型人格的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者情绪和生活质量比非D型人格患者差,人格因素影响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施勇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10,14(29):5407-5410
背景:众多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参与了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支架内再狭窄除与支架本身有关,吸烟、糖尿病和不稳定心绞痛等更是触发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糖化血红蛋白为糖尿病疗效评定的监测指标以及微血管病变的生化标志。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方法:将36例成功接受支架置入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水平分为3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正常组(n=11)、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组(n=15)、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n=10)。支架置入后患者因胸痛再发或常规行冠脉造影随访,以原靶病变管腔直径狭窄≥ 50%为支架内再狭窄,对照分析糖化血红蛋白对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影响。结果与结论:36例患者中,7例发生冠状动脉内再狭窄,占19%,其中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正常组中有1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正常而空腹血糖升高组中2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中有4例发生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均升高组中冠状动脉内再狭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重要因素之一,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进一步评估冠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支架置入;支架内再狭窄;糖化血红蛋白;再狭窄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22  相似文献   

6.
背景:雷帕霉素洗脱支架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有效防治措施,是国产和进口支架材料会有什么区别吗? 目的:比较新型国产EXCEL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进口Cypher永久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59例冠状动脉心病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置入支架的不同分为两组进行比较观察:EXCEL支架组(n=130):置入新型国产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Cypher支架组(n=129):置入进口永久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结果与结论:256例患者完成随访,失访者3例,其中EXCEL支架组1例, Cypher支架组2例,失访率为1%。两组患者各有2例发生急性和亚急性血栓,Cypher支架组患者有3例发生晚期血栓。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期间未发生支架内再狭窄。置入后18个月无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生存率为98.8%,置入后亚急性血栓发生率1.56%。提示,EXCEL生物可降解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与Cypher永久聚合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方面的近期及远期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者均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1年的随访,比较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效果,并比较不同Essen评分组间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第三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接受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19例,术后予以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100 mg/d及氯吡格雷75 mg/d),应用1个月(69例)或3个月(150例),然后单用阿司匹林(124例)100 mg/d或氯吡格雷(95例)75 mg/d; 并对纳入患者进行Essen评分,分为低危组(41例)及高危组(178例); 随访1年时的主要终点(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死亡)及次要终点(颅内或颅外出血)。结果 阿司匹林组与氯吡格雷组基线特征均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别为2.4%、0.8%、0.8%、0)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1%、0、0、0)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阿司匹林组次要终点事件颅内出血、颅外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3.2%)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1%、1.1%)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Essen评分低危组中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别为4.3%、0、0、0)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0、0、0、0)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 高危组中阿司匹林组主要终点事件同侧脑梗死、非同侧脑梗死、心肌梗死、病死率(分别为2.0%、1.0%、1.0%、0)与氯吡格雷组(分别为1.3%、0、0、0)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颅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聚集1或3个月再单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1年内其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不同Essen评分组间两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主要终点事件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16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闭环Enterprise支架,其中采取并行Y型支架技术9例,交叉Y型支架技术7例。结果 均成功采用Y型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完成动脉瘤的栓塞,技术成功率为100%;1例术前Hunt-Hess分级4级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因严重脑血管痉挛于术后第二天死亡;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缺失,6个月复查造影见分叉部一分支主干闭塞;1例基底动脉末端大动脉瘤瘤体有复发;余13例经CTA或DSA随访1个月~3年均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复发。结论 Y型支架辅助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绝对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近期动脉瘤瘤体及瘤颈均达到致密填塞,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有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以及新型支架如放射性血管支架、静脉覆盖支架和基因支架等多种。如何选择适宜的支架,以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目的:阐述冠状动脉支架的临床应用进展,并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治疗效果。方法:作者以“冠状动脉内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心血管新型支架,凝血系统,炎症反应”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通信(CNKI:2002/2010)中,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进行文献检索。排除Meta分析及重复性研究,共检索到27篇文献,从冠状动脉支架的种类、研究进展及其生物相容性,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凝血系统的变化,以及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炎症反应等方面进行探讨。结果:①不论是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可降解支架以及新型支架,其支架材料的改进更新均以改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力学性能为目标。②心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是一个复杂的连锁过程,血液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是评定生物相容性的两项基本内容。③利用有限元分析心血管支架材料的力学特性可为未来支架的优化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结论:现行的心血管支架尚未完全解决生物相容性问题,理想的心血管支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开发与研究。关键词:冠状动脉内支架;金属裸支架;药物涂层支架;生物降解支架;心血管新型支架;凝血系统;炎症反应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5.041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数据库,收集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12项研究,共7 40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后30 d,CAS组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发生率(OR=1.51,95% CI为1.23~1.84;P<0.001)、任意卒中事件发生率(or ci为1.18~1.83;P<0.001)均明显高于cea组;而心肌梗死发生率(or ci为0.28~0.75;p="0.002)、颅神经损伤发生率(OR=0.08,95%" ci为0.04~0.14;P<0.001)均明显低于cea组。两组致残性卒中和死亡联合事件发生率(or ci为0.93~1.77;p="0.13)、病死率(OR=1.52,95%" ci为0.96~2.41;p="0.07)、致残性卒中发生率(OR=1.16,95%" ci为0.79~1.71;p="0.46)无明显差异。结论 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与CEA类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动脉瘤的解剖特点、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41 例MCA 分叉部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39 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 分级:0~Ⅰ级5 例,Ⅱ级15 例,Ⅲ级11 例,Ⅳ级9 例,Ⅴ级1 例.64 排螺旋CT 血管造影(CTA)确诊.41 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手术入路为翼点入路或扩大翼点入路.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动脉瘤,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 动脉瘤夹闭38 例,动脉瘤夹闭+包裹2 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 例.依据GOS 判断:优良31 例,轻残6 例,重残2 例,死亡2 例.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MCA 分叉部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MCA 分叉部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和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对合并脑内血肿的MCA 分叉部动脉瘤,应急诊手术清除血肿并夹闭动脉瘤.  相似文献   

12.
13.
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支架置入对颅内动脉分叉部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设计颅内分叉部动脉瘤的聚酯玻璃及计算机三维数值模型,通过体外循环技术和计算流体力学技术两种方法来比较支架置入前后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体外循环模拟实验的结果 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的结果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支架置入弱化了瘤颈处的涡流运动并减轻了血液对瘤体侧壁的冲击.支架置入后,动脉瘤瘤颈处平均剪切力降低22.3%,瘤顶处平均剪切力增高44.9%,但瘤顶处剪切力仍低于瘤颈处.结论 支架置入带来的动脉瘤瘤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改变,可能有利于瘤内的血栓形成和减少治疗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动脉闭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5例椎动脉闭塞的患者,经CTA和血管造影证实其闭塞部位及长度,然后实施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5例患者共植入7枚支架,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脑缺血症状彻底改善,6个月及1年随访TCD血流速度正常,1例DSA随访出现再狭窄但<20%.结论 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治疗对于椎动脉闭塞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对于较长段闭塞的成功率,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研究.而如何有效防止血栓的脱落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安全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手术方法、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的患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为其适应证。使用自膨胀式支架和保护装置,进行支架置入成形术。结果61例患者,置入70枚支架,配合28个保护装置。支架成功率100%,术中无中风并发症出现,即刻血管造影显示满意,平均术后血管残留狭窄约8%。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分别采用颈部X线及超声波检查及血管造影,再狭窄1例,其余支架形态好,位置无移位,血流通畅,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应用和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22例25支颅内大动脉段狭窄,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其中大脑中动脉(MCA)15支,椎动脉(VA)5支,基底动脉(BA)3支和颈内动脉(ICA)2支。21支血管(MCA14支,BA2支,VA3支和ICA2支)为症状性重度狭窄、1支(BA)为无症状性重度狭窄;3支血管(MCA1支和VA2支)为症状性中度狭窄。比较评价支架成形术相关性效/损比、总体预后等方面的临床影响因素。结果技术成功率96%(24/25),手术死亡率0%,未发生再灌注损伤,9例随访者(6~27个月)无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无手术相关性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治疗适应证的颅内动脉狭窄实施支架成形术是有效和安全的,但远期预后还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7.
Stent-assisted coiling is now the preferred treatment option for wide-necked basilar artery bifurcation aneurysms (BABA). However, the optimal choice of specific treatment strategies is still not well documen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wo-neck” theory of BABA, we classified the stent-assisted coiling treatment of BABA into three types: unilateral stent-assisted coiling, unilateral stent plus contralateral microcatheter or microwire-assisted coiling, and bilateral stent-assisted coiling. We assessed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stent-assisted coiling strategies for the treatment of BABA. Twenty-three BABA patients treated with stent-assisted coiling between May 2003 and September 2012 were included. Of the 23 aneurysms, 16 were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stent-assisted coiling, two were treated with unilateral stent and microcatheter or microwire-assisted coiling, and five were treated with bilateral stent-assisted coiling. All 23 BABA were successfully embolized, with a technical success rate of 100%. According to the Raymond classification, the immediate procedural outcome was grade I in nine patients, grade II (neck residue) in four patients and grade III (body filling) in 10 patients. The rate of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was 4.3% (1/23), where intra-operative hemorrhage occurred during coiling due to rupture of the aneurysm. Of the 23 patients, 16 (69.6%) had angiographic follow-up. The me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13.5 months (range 1–46 months). Angiographic follow-up showed complete occlusion in 10 patients (62.5%), improvement in two patients (12.5%), stability in three patients (18.7%), and recanalization in one patient (6.25%). The various stent-assisted coiling strategies available at present are feasible and effective for the treatment of wide-necked BABA.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对48例病人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共安置支架52个,其中颈总动脉分又部及颈内动脉起始部48个,颈内动脉C1段2个,大脑中动脉M1段2个。手术中使用保护伞2例。结果术中在扩张狭窄部位及安置支架时出现心率、血压下降34例,术后出现心率、血压下降12例;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1例;术中出现右侧髂外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1例,穿刺侧下肢动脉栓塞1例;术后3个月内出现病变血管再狭窄2例。以上并发症经过处理均未遗留明显神经损害症状。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风险及并发症,应做好其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Bifurcation aneurysms (carotid bifurcation aneurysms, top of basilar artery aneurysms and middle cerebral artery aneurysms) are frequently treated by endovascular treatment (EVT) but their treatment is sometimes difficult singularly when the neck is wide. The “remodelling technique” is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se difficult aneurysms. However, the use of this technique is more complicated in bifurcation aneurysms compared to side-wall aneurysms. It is effectively necessary to protect in the same time the aneurysm neck, the parent vessel, and also the collateral branches. We presen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two cases of bifurcation aneurysms using a new technique of remodelling for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bifurcation aneurysms by using a double lumen ballo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