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1~4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以浅表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为主的肠道疾病,主要累及乙状结肠,也可累及其它部分或全部结肠,其发病可能与一些细胞园子(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的炎症反应有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和UC之间的关系已有不少研究,它们在UC的发生发展中通过影响机体整体和,或局部免疫系统的功能,从而导致UC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本文综述IL-1—4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八味锡类散对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八味锡类散对小鼠恶唑酮结肠炎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32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和八味锡类散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小鼠均以3%恶唑酮(溶于50%乙醇)灌肠诱导结肠炎。灌肠后第2天开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以0.15 mL 0.9%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灌肠,八味锡类散组以0.15 mL八味锡类散灌肠(0.2 mg/g),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以0.15 mL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灌肠(0.02 mg/g),每日1次,连续给药5 d。每日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5 d后处死小鼠,进行结肠大体和组织学损伤的评估,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肠组织中occludin、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和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
结果:八味锡类散组DAI和结肠大体、组织学损伤计分的改善较模型组显著(P〈0.05),八味锡类散组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八味锡类散组结肠组织中TLR4、NF-κB表达和TNF-α含量较模型组减少(P〈0.05),occludin表达较模型组增加(P〈0.05),八味锡类散组和氢化可的松灌肠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八味锡类散能有效缓解恶唑酮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疗效与氢化可的松相似。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的表达,增强结肠黏膜屏障功能,下调异常增高的TLR4表达,减少NF-κB的激活,最终下调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并改善结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8(IL-8)在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对结肠炎的疗效.方法用30 mg三硝基苯磺酸(TNBS)+0.25 ml体积分数为50%乙醇制成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然后于不同时间点尾静脉注入7 mg/kg IL-1ra,进行实验性治疗,以静脉注入3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作为治疗对照,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病变结肠组织学变化,测定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改变,以原位杂交法观察结肠道组织IL-1β和IL-8 mRNA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均出现粘膜下充血、水肿、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粘膜溃疡和隐窝脓肿,以致炎后3 d为著,7 d后减轻,21 d基本恢复正常.模型组二次致炎后上述表现再次出现.整个炎症期均有IL-1β mRNA表达,而IL-8 mRNA表达出现于致炎后3 d.两种白细胞介素mRNA的表达部位均主要在粘膜固有层和粘膜下层的单核巨噬细胞,但在致炎后3 d内,IL-1β mRNA在肠上皮细胞也有表达.IL-1ra治疗后3组大鼠结肠炎症均明显减轻,伴随相应的MPO下降和SOD上升,两种白细胞介素mRNA的表达均未检出.结论IL-1β和IL-8参与了实验性结肠炎发病过程,IL-1ra对实验性结肠炎有预防性保护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白细胞介素-12 异二聚体细胞因子家族的最新成员,由EBI3 和
p35 组成。然而,与其促炎亲属不同,IL-35 具有通过调节性T 细胞和B 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作用。虽然关
于IL-35 在人类自身免疫中作用的数据有限,但是一些自身免疫的小鼠模型表明IL-35 可能通过白细胞介
素-10(IL-10)依赖性机制在调节免疫反应性方面起有效作用。该文对IL-35 的结构、信号通路及免疫抑
制作用进行阐述,并总结IL-35 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相关作用。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8在实验性结肠炎发病中的作 …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研究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在结肠炎发病中的作用,观察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对结肠炎的疗效。方法 用30mg三硝基苯磺酸+0.25ml体积分数为50%乙醇制成大鼠慢性实验性结肠炎模型,然后于不同时间点尾静脉注入7mg/kg IL-1ra,进行实验性治疗,以静脉注入3mg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作为治疗对照,同时观察治疗前后病变结肠组织学变化,测定结肠髓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改变,以原位杂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大鼠结肠黏膜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及白细胞介素-8(IL-8)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将雄性SD大鼠36只完全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模型2组共3组,每组12只。用5%2,4,6-三硝基苯磺酸100mg/kg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7d后处死模型1组动物,14d后处死模型2组动物。运用Real—Time—PCR法、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IL-6受体及IL-8受体mRNA及其含量的表达。结果模型1组、2组IL-6受体mRNA及含量表达分别为(3.35±0.12)pg/ml、(111.35±25.09)pg/ml及(3.56±0.09)pg/ml、(160.11±15.54)pg/ml;模型1组、2组IL-8受体mRNA及含量表达分别为(3.50±0.19)pg/ml、(160.11±15.54)pg/ml及(3.68±0.16)pg/ml、(185.38±15.42)pg/ml,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活动性UC在炎症诱导下结肠组织中IL-6受体及IL-8受体mRNA及其含量表达增高,IL-6受体及IL-8受体的水平与肠道炎症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2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PBMC体外诱生白细胞介素 6(IL 6)水平进行测定,同时与20例健康志愿者(HC)进行对照,结果UC组与HC组IL 6活性分别为26148±8201U/ml和100.00±57.65U/ml,P<0.001。UC组静止期与轻、中、重度3组比较,IL 6活性依次为121.06±43.00U/ml,240.23±61.60U/ml,275.83±78.46U/ml,315.00±142.92U/ml。P分别<002,002,0001。而静止期与HC相比,P>005。按病变累及部位,全结肠组与左半结肠组IL 6活性分别为31233±107.34U/ml,244.88±69.97U/ml,P>005。说明UC活动期患者IL 6活性明显高于对照与静止期患者,且随病情加重呈上升趋势。IL 6活性与病变累及部位无关。提示:观察IL 6活性,可反映疾病转归。针对IL 6活性进行调控,为UC治疗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USA)法检测7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IL-4、IL-8水平,同时设70例正常对照。结果: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患者血清IL-4、IL-8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t=11.31,7.71,均P〈0.01),IL-4与IL-8呈正相关(r=0.814,P〈0.01)。结论:血清高IL-4、IL-8水平可能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支气管哮喘患者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3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3(IL-13)在支气管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对临床确诊的支气管哮喘46例,与正常对照组46例,分别抽取血清采用 ELISA 法测定其 IL-4、IL-13的含量.结果: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病人和对照组正常人血清中的 IL-4水平分别为(460.84±27.11)和(132.97±24.66) ng/L,二组经 t 检验后 P<0.001.两组 IL-13 的水平分别为(23.76±5.44)和(12.61±2.49) ng/L,二组经 t 检验后 P<0.001.结论:哮喘病人 IL-4、IL-13 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 IL-4、IL-13 对哮喘发病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气道非特异性炎症和局部免疫反应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黏结蛋白聚糖Syndecan-1(Sdc-1)在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肠炎中的表达及其在肠道炎症中的作用.方法 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1、2、3组,每组10只.对照组小鼠饮蒸馏水,于第8天颈椎脱臼处死;模型组1、2、3小鼠口服DSS溶液,分别于造模第8、18、25天全部颈椎脱臼处死.HE染色评价小鼠结肠组织学改变;RT-PCR检测小鼠肠黏膜Sdc-1 mRNA及白细胞介素(IL)-1 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肠黏膜Sdc-1蛋白的表达.结果 模型1、2、3组小鼠结肠组织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以模型1组评分最高(12.8±1.0),模型2组次之(10.9±1.3),模型3组较低(2.0±0.9).模型1、2、3组小鼠肠黏膜Sdc-1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32±0.06、0.27±0.05、0.33±0.05 vs 0.29±0.06,均P>0.05),但细胞表面Sdc-1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0.19±0.04、0.97±0.11、1.14±0.12 vs 2.26±0.07,均P<0.01);对照组小鼠Sdc-1免疫组化积分最高,模型1组积分最低.模型1、2、3组小鼠肠黏膜IL-1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对照组IL-1 mRNA仅有微弱表达(0.02±0.01),模型1组水平(0.95±0.09)明显高于模型2组、3组(0.27±0.07,0.22±0.07,均P<0.01).结论 小鼠结肠炎症的严重程度与肠黏膜Sdc-1蛋白水平减低有关,而与Sdc-1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关系.肠黏膜Sdc-1蛋白水平减低可能与肠黏膜IL-1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白细胞介素-13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细胞介素-13主要由活化的Th2(CD4^ )细胞分泌,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分化及延长寿命;促进MHC-Ⅱ,CD23表达;抑制炎性和趋化因子产生;诱导B细胞增殖,活化,刺激IgM,IgG的产生和重链的转换;使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表达;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复制;间接诱导巨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抗肿瘤作用。在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哮喘中引起呼吸道高反应性,嗜酸粒细胞性炎症,粘液分泌过多,基膜纤维化等,其受体是与IL-4Rα形成功能复合体而发挥作用。IL-13信号转导途径除了JAK/STAT6以外,尚有IRS-1,Fes,磷酸激酶,BCL-6/SOCS等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生长抑素(奥曲肽)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作用及肠道局部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奥曲肽治疗组,每组8只.模型组、治疗组小鼠用口 恶唑酮灌肠复制UC模型.观察各组实验小鼠体质量变化、大便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因子(IL-2、IL-4、IL-10)含量的变化;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结肠局部SST含量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小鼠结肠粘膜生长抑素水平下降;IL-4、IL-10表达明显下降,IL-2明显升高;经奥曲肽治疗后小鼠结肠粘膜IL-4、IL-10表达明显升高,IL-2明显降低.生长抑素可以缓解大鼠体质量的减轻,减少腹泻及便血的发生.结论 生长抑素对口恶唑酮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下调促炎细胞因子及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和表达.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研究5- 脂氧合酶(5-LOX)在恶唑酮诱导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结肠黏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UC 发病
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 50只Balb/c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10 只和模型组40只。模型组用3%恶唑酮致敏2d,第5 天用0.5%恶唑酮灌肠。第8 天用颈椎脱臼法处死所有小鼠。实验期间观察小鼠疾病活动指数(DAI),处死小鼠后行结肠组织学病理评分(HPS)。RT-PCR 法检测结肠黏膜5-LOXmRNA 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黏膜5-LOX 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模型组DAI 和HPS 均高于对照组,5-LOXmRNA和蛋白表达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并随炎症程度加重,表达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5-LOX 在UC 中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参与了UC 的发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反应疾病的活动度,并且可能作为药物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室管膜肿瘤中白细胞介素8(IL-8)表达和分泌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0例手术切除的室管膜肿瘤标本中IL-8表达水平;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原代培养的室管膜肿瘤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结合患者的一般状况,对不同组织学分型、病理分级及侵袭性的肿瘤的IL-8表达和分泌量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 正常脑组织IL-8表达为阴性或弱阳性,而室管膜肿瘤IL-8表达均为阳性。间变型或恶性室管膜瘤每高倍视野中IL-8阳性细胞数目为417±38个,多于细胞和上皮型室管膜瘤(P<0.01);IL-8阳性染色强度为56±7.5AU,高于细胞和上皮型室管膜瘤(P<0.01)。间变型或恶性室管膜瘤细胞上清液中IL-8的含量为638μg/L±87μg/L,高于细胞和上皮型室管膜瘤(298μg/L±48μg/L,P<0.01)。侵袭性室管膜肿瘤中IL-8的表达和分泌水平高于非侵袭性室管膜肿瘤(P<0.01)。高恶性室管膜肿瘤细胞中IL-8的表达和分泌高于低恶性或良性室管膜瘤(P<0.01)。IL-8的表达和分泌水平与患者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高恶性室管膜肿瘤中IL-8表达和分泌显著高于低恶性或良性室管膜肿瘤细胞。IL-8的表达和分泌可能与室管膜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室管膜肿瘤恶性程度及患者预后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L-13)基因多态性与壮族儿童哮喘发病及血清IgE、IL-13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112名健康壮族儿童(对照组)和80例壮族哮喘患儿(哮喘组),检测其IL-13基因-1112 C/T和+2044 A/G位点多态性以及血清IgE、IL-13水平.结果 (1)哮喘组和对照组IL-13-1112C/T位点均以CC型为主,等位基因以C为主,两组间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L-13+2044A/G位点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哮喘组以AG型最常见,对照组以GG型最多见,哮喘组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P<0.05).(2)哮喘组、对照组组内IL-13-1112C/T、+2044A/G位点不同基因型之间血清IgE、IL-1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IL-13-1112C/T位点3种基因型患者的血清I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IL-13-1112C/T位点3种基因型患者的IL-1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组IL-13+2044 A/G位点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IgE水平、IL-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L-13+2044A/G位点多态性与壮族儿童哮喘发生有关,可能与血清IL-13、IgE水平升高有关,是广西壮族儿童哮喘哮喘发病的易感基因;但IL-13-1112C/T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壮族儿童哮喘的发病无关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32例银屑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离培养其外周血PBMC,并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诱导前后PBMC分泌IL-2、sIL-2R、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①病例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水平在PHA刺激前低于对照组(P〈0.05),刺激后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sIL-2R水平在刺激前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TNF水平在刺激前高于对照组(P〈0.05),刺激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④IL-6水平在刺激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刺激后虽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sIL-2R和TNF-α的水平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3、0.68),IL-2的水平与PASI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5);⑥IL-6的水平与PASI不相关(r=0.30,P〉0.05)。结论:IL-2、sIL-2R、IL-6和TNF-α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银屑病患者IL-2、sIL-2R、IL-6和TNF-α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32例银屑病患者和15例正常人,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分离培养其外周血PBMC,并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诱导前后PBMC分泌IL-2、sIL-2R、IL-6和TNF-α的水平。结果:①病例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IL-2水平在PHA刺激前低于对照组(P<0.05),刺激后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sIL-2R水平在刺激前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刺激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③TNF水平在刺激前高于对照组(P<0.05),刺激后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④IL-6水平在刺激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刺激后虽稍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sIL-2R和TNF-α的水平与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均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3、0.68),IL-2的水平与PASI呈显著负相关(r=-0.46,P<0.05);⑥IL-6的水平与PASI不相关(r=0.30,P>0.05)。结论:IL-2、sIL-2R、IL-6和TNF-α在银屑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