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总结8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经验。方法从2003年4月实施首例肝移植至2006年4月连续进行了8例肝脏移植手术。原发性肝癌1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7例,其中2例为重症肝炎肝昏迷。所有病例在手术中均未行转流。供肝的流出道采用缝合供肝下腔静脉两端,部份阻断受体下腔静脉,将受体下腔静脉前壁及供体下腔静脉后壁各纵行剪去一块长约6㎝卵圆形的的血管壁,行侧侧吻合。结果全部肝移植手术获得成功。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适合于绝大多数肝移植患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2.
背驮式肝移植不必阻断下腔静脉,不致引起患者内脏及下肢严重瘀血,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不必应用体外静脉转流;既简化了手术操作,又避免了转流可能导致的并发症。原位肝移植手术的成功与否,手术室的护理非常重要,手术护士的术前准备充分,术中配合默契,动作迅速敏捷,忙而不乱,对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2004年9月~2005年6月,我院成功开展了2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手术,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的手术方法:方法 对l例惠肝炎后肝硬变合并门脉高压症的终未期病人实行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结果手术历时5小时10分钟,手术获得成功,病人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手术要保留肝后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对切除病肝技术要求高,术中无肝期短,对血流动力学干扰小由于不需静脉转流,缩短了手术时间,术后病人恢复快.  相似文献   

4.
自 2 0 0 0年以来 ,我院成功实施背驮式肝脏移植(piggybacklivertransplantation ,PBLT) 3例 ,报告如下。临 床 资 料  例 1,男 ,4 6岁 ,血型“A”型。因“晚期酒精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于 2 0 0 0年 10月 2 0日行背驮式肝移植 ,供肝取自一 2 2岁男性脑死亡者 ,血型相同  相似文献   

5.
对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术,历时11h30min,手术获得成功。病肝的切除采用“左右翻转法”,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其有宜在30℃~45℃。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61天因胸、腹多死于呼吸衰竭。认为背驮式肝移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小,但对罗晚期肝癌就慎  相似文献   

6.
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一位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终末期病人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恢复良好。认为该术式由于保留受体的肝后下腔静脉,具有术中血液动力学稳定,肾功能不受影响,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可以作为肝移植常规术式。但是对手术前一般情况差或者估计无肝期时间长的病人,采用背驮式手术时应加作门静脉—腋静脉(成人颈静脉)转流。作者提出了改良Starzl介绍的吻合肝动脉的生长因素法(GrowthFactor),不但适用于小动脉的吻合,也适用于静脉吻合,可以避免或减少吻合血管的狭窄和血栓形成。在胆管重建时强调保证胆管血供的重要性并且放弃了胆总管的T管引流法,改用经胆囊管插管引流,可以减少胆总管的损伤和术后胆管狭窄的机会。  相似文献   

7.
何二宁 《广西医学》2005,27(6):927-928
肝移植术是终末期肝病和肝脏胆管肿瘤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由于手术创伤大、时间长,围手术期常发生复杂的病理生理变化,良好的麻醉是肝移植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我院于2004年9月成功地施行了一例原位肝脏移植手术,现将其麻醉管理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4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背驮式肝移植成功的经验。方法 从 1996年 6月 2 6日开始施行首例肝移植至 2 0 0 4年 6月为 19例患终末期肝病的受者施行了背驮式肝移植 2 0次。 19例受者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例 ,硬化性胆管炎 1例 ,肝炎后肝硬化 6例 ,原发性肝癌并肝硬化 9例 (<5cm 4例 ,晚期肝癌 2例 ) ,多发性肝囊肿并肾囊肿 2例 (其中 1例施行了肝肾联合移植 ,另 1例先施行了背驮式肝移植 ,因慢性排斥反应 ,3个月后施行肝肾联合移植 )。 16例 17次供肝流出道采用受体的肝右肝中肝左静脉成形为一个口与供体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 ,3例供肝流出道采用受体的肝中肝左静脉、下腔静脉前壁成形为一个口与供体的肝上下腔静脉端端吻合。在胆道重建时 ,11例 12次为胆总管端 -端间断吻合T管引流 ,8例胆总管端 -端间断吻合无T管引流。结果 手术全部获得成功 ,存活 14例 ,4年 6个月 1例 ,1~ 3年以上 7例 ,6个月以上 3例 ,3例不足两个月 ,出院的患者都恢复工作。死亡 5例中第 1例术后 4 9天死于霉菌性败血症 ,2例多发性肝囊肿并肾囊肿施行肝肾联合移植分别于术后 31天和 3个月死于移植肾无功能。 2例晚期肝癌于术后 3个月和 5个月死于肝癌复发。结论 背驮式肝移植术可以作为一个常规术式应用。  相似文献   

9.
猪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的麻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剑  陶国才  易斌  鲁开智  毕敏 《重庆医学》2002,31(10):921-923
目的 观察猪同种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和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内环境变化,探讨猪的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处理方法。方法 氯胺酮+氟哌啶啶麻醉诱导,采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氯胺酮+琥珀胆碱(或泮库溴铵)维持麻醉,辅以小剂量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施行同种异体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术。结果 在肝移植麻醉及手术过程中,中心静脉压(CVP)、血压(BP)、心率(HR)、碱剩余(BE)、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均有较大的波动,其中在无肝期至新肝期后0.5h是变化最剧烈的时段(P<0.05),由于实行机械通气,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各时段无显著差别(P>0.1)。结论 运用氯胺酮+肌松剂为主的麻醉、配合适当的血管活性药物及呼吸支持,能很好地满足猪的同种原位肝移植的实验手术,合理应对无肝期至新肝期后0.5h之间的循环系统和机体内环境的剧烈变化是麻醉是否成功的关键。但是尚有很多关于猪的麻醉手术时的生理参数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为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同种原位肝移植术,历时11小时30分,手术获得成功,供肝热缺血时间3分12秒,冷缺血时间9小时10分,受者无肝期2小时12分,术中对质地坚硬且体积巨大的肝脏仍采用左,右翻转法顺利处理第三肝门,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结合文献对手术操作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对1 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了背驮式原位全肝移植术,历时11 h 30 min ,手术获得成功。病肝的切除采用“左右翻转法”,肝静脉重建采用供肝肝上下腔静脉与受者下腔静脉行端侧吻合,其夹角宜在30⒓~45⒓。术中在无体外静脉转流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保持平稳,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第61 天因胸、腹腔广泛转移死于呼吸衰竭。认为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干扰较小,但对较晚期肝癌应慎重。  相似文献   

12.
改良犬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一种改良犬背驮式原位肝移植(PBOLT)动物模型.方法选择40只本地杂交犬,体质量10~17 kg,供体质量小于受体3~5 kg,共实施改良PBOLT 20例次.供体手术依次游离肝脏、冷灌注、切肝、修肝和4℃Euro-Collins保存.受体手术切除门静脉左支供血的肝叶,以供肝肝上腔静脉与受体肝左静脉端端吻合,供肝门静脉主干与受体门静脉左支端端吻合,端端吻合肝动脉,胆道置管外引流,最后结扎门静脉右支,切除剩余的肝叶.结果20例肝移植术后全部苏醒,存活时间48 h以上4例、24 h以上6例、24 h内死亡10例.手术无肝期0 min,失血(190±55)ml,输血(300±100)ml,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胃肠淤血发生.结论改良犬PBOLT模型术中无需转流或分流,血流动力学稳定,胃肠道无淤血,肾功能保护好,可用于临床前技术训练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方法:回顾分析3例原位肝移植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的时间为1~3个月,供肝冷缺血时间平均为8.5h,热缺血时间为3min;其中1例术后发生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中肝动脉供血不足、灌注损伤、缺血再灌注、术后病毒感染及排斥反应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附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肝移植病人,无1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发生并发症共19例次。腹腔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腹腔感染3例,胆道感染1例,肠道感染1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1例,胆漏1例,胆道狭窄3例,急性左心衰竭1例。术后随访4~13个月,存活6例,其中最长1例存活期已超过1a。后期死亡1例,死因为胆道梗阻。结论积极预防,及时确诊,正确处理是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 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 全组成功9例,最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 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腔静脉成形术在背驮式肝移植(POLT)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lO月~2004年1月开展45例应用腔静脉成形术的背驮式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和本中心过去8年间进行的l15例经典原位肝移植及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比较。结果:腔静脉成形术应用于POLT,避免了流出道梗阻的发生,手术时间缩短,手术出血量减少,术后肝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结论:腔静脉成形术为一种有益、可行的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原位肝移植4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移植肝动脉重建方式与肝动脉栓塞或吻合口出血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2月~2007年11月完成的41例肝移植临床资料。供、受者动脉寻找到动脉主干与血管分叉处,剪开分叉处呈喇叭状,注意保护动脉内膜不受损伤。对供肝右肝动脉存在变异者作整形、重建4例,选择动脉内径较粗、内膜完整、口径相匹配的血管进行吻合。结果:1例肝移植术后第6天出现肝动脉吻合口出血,再次手术吻合口修补止血治愈;1例术后第8天肝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经DSA溶栓治疗后吻合口出血,再手术止血,最终死于肝衰竭及DIC;其余39例患者彩超证实未发生肝动脉栓塞或狭窄并存活。结论:肝动脉并发症的防治重点是吻合口的选择、变异血管的重建、操作精细、血管内膜完整、无张力吻合和适当地应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8.
原位全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的病因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全肝肝移植术后肝内胆管狭窄(intrahepatic biliary stricture,IBS)的发生原因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9年2月至2007年2月间收治407例次原位全肝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07例次原位全肝肝移植术后共发生IBS 22例(5.4%).所有患者均通过核磁共振胆胰管成像(MRCP)和胆道造影获得诊断.供肝冷保存时间超过12 h(107例)、供受体ABO血型不符(13例)、术后肝动脉病变(5例)和原发病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91例)与肝移植术后IBS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其IBS的发生率分别为10例(9.3%)、4例、3例和10例(11.0%).肝移植术中放置胆道外引流管可降低IBS的发生率(2.5%).22例患者采用药物、内镜、放射介入、胆道外科手术及再次肝移植等方法治疗,有效率为77.3%(17例),治愈率为45.5%(11例),IBS相关的病死率为22.7%(5例),与IBS相关的移植物失功发生率为41.0%(9例).结论 供肝冷保存时间过长、供受体ABO血型不符、术后肝动脉病变及原发病为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等4项因素是肝移植术后IBS发生的高危因素.胆道造影和MRCP是诊断IBS的重要手段.根据胆管树的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原位肝移植术后IBS患者获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