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心肌桥是一种先天的解剖学异常[1],冠脉造影检出率为0.5%~16.0%[2],病理检查中发生率有很大差异,为5.4%~85.7%[3]。通常心肌桥被认为是良性的,但由于其使收缩期血  相似文献   

2.
心肌桥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娄振宇  李学奇 《临床荟萃》2003,18(15):895-896
正常情况下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走行于心外膜下组织的浅层 ,若某部分或几部分走行于心肌纤维中 ,被形似桥的心肌纤维所覆盖 ,该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 (myocardialbridge) ,这段血管则称为壁冠状动脉。笔者就心肌桥的发生、特征、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1 心肌桥的发生及临床表现该症 192 2年由Grainiciann首先发现 ,196 0年Portmarn等[1] 首先描述了心肌桥的影像学表现收缩期狭窄 ,呈现“吮吸现象” :冠状动脉某一节段收缩期变得狭窄、模糊或显示不清 ,而舒张期冠状动脉显影正常。一般认为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畸形。但也会受到后天的心脏病…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脏表面的心外膜下,当某个节段被浅层心肌覆盖而走行于心肌内, 则将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 MC), 将覆盖在冠状动脉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 MB).1937年Reyman在尸检中认识到MB的存在,1960年Portmann和Lwig首先以冠状动脉造影描述了MB.通常,MB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解剖变异,但它亦可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  相似文献   

4.
王萍  王宇朋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10):1219-1220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可被心肌部分覆盖,走行于心肌内的冠状动脉于心肌收缩期受挤压,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一时性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该部分冠状动脉即为壁冠状动脉,该部分心肌纤维称心肌桥.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心肌桥认识的不断加深,心肌桥的临床检出率不断增多.本文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00-2005年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心肌桥病例64例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冠状动脉的先天性解剖变异,正常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的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走行时,形成心肌桥。心肌桥是一种良性病变,但也可引起心肌缺血、急性冠脉综合征、猝死等严重并发症。2004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行心肌桥手术治疗24例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正常情况下主要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部分被心肌纤维束覆盖,该纤维束称为心肌桥。心肌桥患者有多种临床表现,部分可表现为心肌梗死,易误诊。现报道疑似心肌梗死的心肌桥病变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多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深面,然而,在冠状动脉发育过程中,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个节段可被浅层心肌覆盖,在心肌内走行,被心肌覆盖的冠状动脉段称壁冠状动脉,覆盖在冠状动脉上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很多作者认为这是一种良性变异,但大量研究表明它与临床有密切联系,特别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刘凡 《临床荟萃》2012,27(23):2064-2066
冠状动脉正常走行于心外膜下,不受心肌收缩的挤压。冠状动脉心肌桥是指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走行于室壁心肌纤维之间,被肌纤维包裹,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临床上可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9.
Portsmann和Iwig[1] 于 196 0年首先报告心肌桥 ,认为它是一种解剖的异常 ,可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本文就心肌桥的概念、发生机理、与临床事件的关系、预后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1 心肌桥的概念心肌桥 (MyocardialBridge)的特征是心外膜下冠状动脉的某部分或几部分于收缩期被其表面的心肌组织所压迫 ,引起心肌血流不同程度的减少 ,而致心肌缺血、梗死、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的一种临床征象。Angelini等[2 ] 认为心肌桥是心脏的一种解剖装置 ,心外膜下的某段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高频二维灰阶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心肌超声造影以及组织病理技术观察健康比格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外膜下层心肌及心肌内冠状动脉分支情况,通过测量分支点角度,利用流体力学原理以及心脏舒缩运动的特点分析其分支结构特点与冠状动脉循环的关系,深入认识心肌血流灌注的特点。方法 (1)8只健康比格犬,常规动物术前准备,开胸制作心包吊篮模型;(2)应用高频超声结合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心肌超声造影经心外膜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斜角支(OB)及其心肌内分支的连接和走行方向,尤其是心外膜下层心肌内分支,采集其长轴和短轴二维超声灰阶、心肌超声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血流实时图像,并储存;(3)图像采集后,处死比格犬,取出心脏固定后游离左心室前壁,沿LAD、OB长轴及短轴制作大体标本、组织病理切片,分别在显微镜下观察心外膜冠状动脉及心肌内冠状动脉走行、连接,并摄影存图;(4)脱机应用photoshop图像分析软件分别沿所观察血管长轴和短轴的二维超声灰阶图上于LAD、OB上段(SSOB)和下段(ISOB)走行区域选取3支心外膜下层心肌内冠状动脉血管(SIMCA),测量其收缩末和舒张末与其上级主干血管夹角角度θ(θs、θd)。同时测量大体标本或组织病理切片上感兴趣区域(ROI)冠状动脉分支角度;(5)对所有进入分析的定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近似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x-±s表示。LAD、OB上段和下段走行区域心外膜-心外膜下层心肌内冠状动脉分支角度三者之间比较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同一节段舒张期和收缩期分支角度两两之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及心肌超声造影观察:比格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分支多以锐角"旋入"心外膜下层心肌;从LAD主干近端到分支OB远端,心外膜-心外膜下层心肌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角度逐步减小;膈面血管绕过心尖到达左心室前壁,其分支夹角开口与左前降支在心外膜下层心肌内的分支夹角开口方向相反。(2)大体标本及组织病理切片显微镜下观察:LAD分支多以锐角进入心外膜下层心肌,并斜行于中层心肌片层间隙,在中层心肌内其反向延长线与心外膜下冠状动脉长轴略垂直;心外膜下冠状动脉分支处内弹力膜明显增厚,凸入管腔内形成内膜垫。(3)长轴切面LAD、SSOB及ISOB组间心外膜下层心肌冠状动脉分支角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LAD组>SSOB组>ISOB组。ISOB组内θs和θ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D组和SSOB组组内θs和θ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轴切面LAD组、SSOB组间心外膜下层心肌冠状动脉分支夹角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组、SSOB组及ISOB组内θs和θ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心外膜冠状动脉分支成锐角进入心外膜下层心肌,角度从LAD主干至斜角支下段分支逐步减小,斜角支下段分支冠状动脉进入角度在收缩和舒张期存在明显差异。"锐角连接"更符合伯努利方程和雷诺方程原理以及心脏自身舒缩运动特点。(2)心外膜冠状动脉分支旋转进入心外膜下层心肌及随心肌旋转运动而旋转,符合心室肌壁扭转运动的生物力学特性以及冠状动脉管壁结构特点。(3)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冠状动脉循环功能的解剖学基础。(4)高频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以及心肌超声造影技术的综合应用有助于心外膜冠状动脉进入心外膜下层心肌时角度变化和旋转运动的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但有时会由于发育异常,表现为部分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节段走行于心脏的心肌纤维下,其中覆盖于血管表面的心肌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而走行于心肌纤维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ural coronary artery,MCA)[1],该复合体称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MB-MCA).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是诊断MCA及MB的主要手段,但CAG的敏感性差,检出率较低,自多层螺旋CT(MDCT)冠状动脉成像问世以来,由于其能对冠状动脉及心肌进行精细成像,故在MB-MCA诊断中具有特别的价值,较传统CAG更具优越性.我院新引进闽西南第一台东芝320排动态容积CT,该CT一圈扫描就能完成整个心脏采集,能更清晰的反映冠状动脉与心肌之间的解剖关系.本研究通过对320排动态容积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诊断MB-MCA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分支通常走行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时部分节段被心肌纤维所覆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于心肌表面,覆盖在该段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B),而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MCA或tunnelled artery),这一复合体为“MB—MCA”,即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一般被认为是良性先天性发育异常。临床不表现症状。近年有关MB—MCA引起心肌退变、与动脉硬化相关、心律不齐、导致急性心肌缺血、甚至与猝死相关联等均有报告,这引起人们对MB—MCA临床意义的再关注。因此需要一种敏感、可靠、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活体心肌桥的存在,以便对MB—MCA做出早期诊断,并对其是否引起心肌缺血机制及其与动脉硬化关系等进行深入研究。明确MB—MCA临床意义。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各种影像技术在这些方面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常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的深面,而有部分冠状动脉全部或部分被浅层心肌掩盖,在心肌内行走一段距离后又浅露出心肌表面,被心肌掩盖的动脉段称壁性冠状动脉或隧道型冠状动脉,掩盖动脉的心肌称作心肌桥.心肌桥能造成对冠状动脉的机械压迫导致严重的心肌缺血事件,可以与动脉粥样硬化、心肌肥厚并存,常被误诊为冠心病与肥厚性心肌病.本文旨在结合临床所见的12例心肌桥病人的特征及治疗现状加以阐述,以引起对该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正>冠状动脉心肌桥(CMB)是指当桥状心肌纤维覆盖走行其中的冠动脉分支,使心肌在收缩期出现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影响心肌功能的一类疾病[1]。临床研究[2]显示,心肌桥发生率可达10%~80%,但多数的心肌桥属于正常生理变异,不存在病理意义。也有研究[3]指出,心肌桥与冠心病、心肌梗死、房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进展较为密切。本文总结了52例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特征,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附19例报告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与缺血性心脏病(IHD)的关系.方法对用常规方法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的19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8例中共检出冠状动脉心肌桥19例,发生率为0.94%.19例中有16例符合IHD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心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百分比(PSN)等于或大于75%者的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比例(11/13)和严重程度[0~3(2)]均大于PSN小于75%者[(1/6)和1~0(2)],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导致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桥近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能与肌桥段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在正常情况下位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中,但有的冠状动脉或其分支的某一段被心肌纤维覆盖,致使心脏收缩时该段冠脉受到挤压造成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该段血管被称为壁冠状动脉,而覆盖在其表面的心肌纤维束称为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1922年Grainiciance首先报道了冠状动脉心肌桥的存在,此后国外有研究发现心肌桥尸解检出率高达15%~85%,而冠状动脉造影作为诊断活体患者心肌桥的金指标。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肌桥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冠状动脉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作为一种特殊的解剖现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病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在心肌缺血,猝死等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1]。国内外均有报道冠状动脉肌桥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致猝死[2]。现将本院近几年收治的因“胸闷、胸痛”入院,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心肌桥的20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42~66岁,平均56.7岁。2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后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其中8例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9例合并高血压病,4例糖尿病,1例痛风。每例患者入院后均检查血脂、血糖、肝…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异常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8日至2009年2月1日行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患者的结果,共635例。对每位患者图像行容积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心脏及冠状动脉,分别观察冠状动脉起始部位、走行情况。结果:635例冠状动脉各段清楚显示,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23例(23/635,3.6%),以起源于主动脉窦上方为主;发现心肌桥共132例(132/635,20.8%),以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心肌桥为多,共127例(127/132,96.2%)。结论:64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脏关系直观、准确,在诊断冠状动脉起源、走行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朱海东 《浙江临床医学》2007,9(9):1278-1279
覆盖在心肌表面冠状动脉上的心肌束称为心肌桥(my.oeardialbridge),位于心肌桥下的冠状动脉称为壁冠状动脉(删脚coronaryartery)。这种冠状动脉特殊的走行变异致使心脏收缩期该段冠状动脉受到挤压而出现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心绞痛、心率失常、心肌梗死,严重时可导致猝死。长期以来对心肌桥的诊断主要依靠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本研究利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照,旨探讨多层螺旋CT对心肌桥诊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就诊及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0例心肌桥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造影前、造影过程中、造影后对20例心肌桥病人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分析20例心肌桥病人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20例心肌桥病人顺利完成相关检查,病人术中配合均良好,得到满意的检查图像,有1例病人在检查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无一例病人出现中度、重度不良反应。[结论]对壁冠状动脉心肌桥造影病人实施护理干预可保证检查顺利完成,提高造影成功率以及检出率,得到高质量的造影图像,对心肌桥病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