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B超对于原发性肝癌的的诊断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B超和血清AFP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价值。结果原发性肝癌AFP诊断的符合率为66%;B超检查诊断的符合率为9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FP检查假阴性率为34%;B超检查,假阴性率为8%,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检查简便、经济、无创,不但可以作为高危人群中的肝癌的普查、筛选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且可以作为肝癌诊断的首选检查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的配合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癌病人早期多无症状 ,临床表现也缺乏特异性 ,多数病人一经发现已属中晚期 ,失去手术切除机会 ,化疗效果不满意。我院自 2 0 0 0年 8月应用集束电极射频热凝固术治疗肝癌 ,现将治疗过程中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肝癌病人 40例 ,男 3 5例 ,女 5例 ;年龄 2 8~ 47岁 ,平均48岁。术前均经B超或CT诊断为肝癌 ,其中原发肝癌 3 1例 ,肝转移癌 9例。入院检查血清AFP升高 19例 ,肝功能Child分级 :A级 2 7例 ,B级 13例。原发性肝癌有肝炎病史者 2 2例 ,入院检查HBsAg( +) 2 7例。术前穿刺活检证实肝癌 3…  相似文献   

3.
射频消融与手术治疗小肝癌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肝癌手术切除治疗与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60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采用射频消融治疗;B组采用手术切除.术后均行常规化疗.比较两组术后5年肝癌复发率和生存率.结果 A组患者5年肝癌复发率为13.3%、5年生存率为93.3%;B组患者5年肝癌复发率为16.7%、5年生存率为90.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早期诊断的原发性小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术与手术切除治疗效果相当;但局部射频消融治疗创伤小,是治疗早期原发性小肝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刘祖民  陈骥 《海峡药学》1995,7(1):27-28
早期原发性肝癌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76%,中晚期肝癌经手术治疗后5年生存率仅达26%,因此,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的方法应努力探讨,以提高其生存率。本院自1991年至1993年12月止对120例中晚期肝癌使用猪等多糖进行综合治疗,现将使用效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20例中原发性肝癌(PHC)114例,其中男105例,女9例;年龄26~71岁。其35~59岁90例,占78.9%、AFP>400ng/L的占62.2%,有肝炎病史占53.1%,距肝癌发病平均时间为15.6土8.6年。HBsAg阳性者占总数的83.3%。肝功能按Child分级,A级6!例(53.5%),B…  相似文献   

5.
我国原发性肝癌病死率 ,在恶性肿瘤病死率顺序中仅次于胃癌、食管癌而居第 3位。早期诊断能使肝癌的 5年生存率获得显著提高。本文对 1 38例原发性肝癌 ,97例急、慢性肝炎 ,1 1 0例肝硬化 ,4 1 6例其它疾病进行 AFP (RIA)、 AFU、γ- GT、AKP检测 ,以期作出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进行如下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38例原发性肝癌 ,97例急、慢性肝炎 ,1 1 0例肝硬化均为 1 994~ 2 0 0 0年住院病例 ,4 1 6例其它病例中少部分为门诊病例。 1 38例原发性肝癌诊断均经 B超、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及血清学检测 ,部分经手术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6.
<正>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但现有的诊断方法在敏感度和特异性上均较低,严重影响了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目前欧洲指南中仅以甲胎蛋白(AFP)作为血清学诊断指标之一,近些年研究发现其敏感性较低,有一部分患者行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可明确为原发性肝癌,但AFP却不高,一部分患者AFP异常升高,但肝穿刺针吸细胞学检查却发现并非是原发性肝癌[1]。本研究探讨联合多项肿瘤标志物及AFP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队列前瞻20年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启南  陆培新  王金兵  吴燕  孙燕  陈陶阳 《江苏医药》2008,34(12):1246-1248
目的 分析20年前瞻性调查结果,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在江苏启东市肝癌高发区对515例HBsAg携带、男性、年龄在20~60岁的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或1年进行一次临床体检、采血检测HBsAg、ALT、甲胎蛋白(AFP),B超、CT等进一步检查.同时,将该居住区相同时间段内20~60岁的全部男性64 883人列为对照组,进行了连续20年的前瞻观察.结果 HBsAg阳性人群的肝癌年发病率高达1341.3/10万,是对照组184.5/10万的7.27倍.HBsAg阳性组发生肝癌时的中位年龄43岁;对照组则分别为48岁.各年龄段发现肝癌时HBsAg阳性组比对照组平均提早了2.25~5.82年,生存时间较对照组长150~197 d.随访中曾出现过AFP阳性人群发生肝癌的危险性极显著高于AFP阴性人群(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肝癌最重要的病因因素.对肝癌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尤其是AFP低度阳性患者定期检测,可以发现早期肝癌患者,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无水乙醇肿瘤内局部注射治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中晚期肝癌(HCC)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8例HBsAg阳性的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给予TACE联合无水乙醇肿瘤内局部注射治疗;对照组:36例,仅用无水乙醇肿瘤内局部注射.B型超声波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病灶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状况;血清学观察甲胎蛋白(AFP)和丙氨酸转氨酶(ALT)含量;比较两组患者1,2,3年生存率.结果:两组患者B型超声波观察肿瘤周边及内部均出现动脉血供的消失或减少,病灶局部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缩小、内部回声增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对照组为36.1%;治疗组AFP下降幅度、阴转率优于对照组;2,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但治疗组治疗结束后ALT含量升高,肝功能损伤重于对照组.结论:TACE联合无水乙醇肿瘤内局部注射治疗,可减少使用TACE的次数,有利于AFP降低及转阴,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很多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与乙肝病毒 (HBV)感染有密切关系 ,甲胎蛋白 (AFP)系肝细胞内粗面内质网核糖颗粒所合成 ,是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重要指标。本文收集 12 5例原发性肝癌 ,对其 HBV5项指标及 AFP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1 对象1.1 对象 :本院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 12 5例 ,其中男 98例 ,女 2 7例 ;根据 B超、AFP、CT、肝活检或手术确诊。1.2 方法 :HBV 5项指标及 AFP检测采用 EL ISA法 ,试剂分别为上海实业科化生物有限公司和郑州博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AFP≥ 2 0 0 μg/L 为升高 ,AFP<2 0 0 μg/L 为正…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3月~1998年4月,我们用中药注射液、大剂量维生素C静点治疗31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男29例,女2例;年龄57~71岁,平均64岁;病程5个月~2年,所有病例经询问病史、体检,B超、CT、MRI、AFP、肝功能检查等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