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早期脑室型颅内压(ICP)监测在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30例,入院后立即实施脑室型ICP监测。根据ICP变化分为两组:A组,19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治疗;B组,11例,ICP≥25mmHg,行脑室型探头置入+开颅手术。随访6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颅内感染。A组恢复良好18例,轻残1例;B组恢复良好8例,轻残2例,重残1例。结论对双侧额底脑挫裂伤患者早期行ICP监测有利于病情评估、脑脊液引流和减轻脑水肿,能根据IPC变化及时行手术干预,预防脑疝的发生,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脑干出血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 应用诱发电位仪对25例脑干出血患者早期行BAEP及SEP检查,并进行动态监测.结果 首次检查与重复检查BAEP及SEP均正常的6例全部预后良好,首次检查与重复检查BAEP及SEP均异常的6例均预后不良,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EP及SEP联合应用并重复检查,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估脑干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超声技术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斑块形成的程度.方法 对10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及31例健康人进行彩色血管超声检查,比较其动脉硬化程度.结果 ①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较严重.②各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斑块发生率(>60%)及狭窄发生率(>40%)均较高.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进行颈动脉颅外段超声检测,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ICP监护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研究ICP监护技术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8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治疗中行ICP监护,根据ICP监护的数值指导临床检查与治疗,观察总结应用ICP监护技术的患者恢复情况,进而评价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80例患者中死亡7例,死亡率8.75%,存活患者伤后6个月随访ADL分级,完全恢复正常41例,恢复良好15例,中度功能障碍12例,重度功能障碍4例,植物状态1例。结论ICP监护技术在重症颅脑损伤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盐酸乌拉地尔对手术中血压升高患者的降血压作用.方法手术中出现高血压的患者60例,平均收缩压(SBP) (190.2±9.8) mmHg,舒张压(DBP) (131.6±12.0) mmHg,平均动脉压(MAP) (160.9±10.9) mmHg.给予静脉缓慢注射盐酸乌拉地尔5.0~50.0 mg,同时密切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图情况.结果本组患者血压下降25%~30%,SBP (139.8±6.6) mmHg,DBP (102.8±8.3) mmHg,MAP (121.4±37.3) mmHg.结论盐酸乌拉地尔对手术中的应激性高血压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诱发电位对单纯颈内动脉狭窄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30例经颈动脉超声并经颅脑CT或MRI证实排除脑梗死的单纯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并以30名正常健康老年人作对照,进行体感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脑干视觉诱发电位(VEP)的检测.结果 颈动脉狭窄患者中,SEP异常率为40.0%,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波幅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BAEP异常率为6.67%,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无明显延长;VEP异常率为3.33%,其各波潜伏期较对照组无明显延长.结论 在单纯颈动脉狭窄的患者中,虽然还未出现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但电生理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常,提示诱发电位(主要是SEP)可以作为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早期的一个辅助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术后颅内压监测的应用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50例患者的临床颅内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ICP正常和轻度增高者全部成活,2例致残,10例中度增高者无死亡,致残2例,2例重度增高者死亡1例。结论颅内血肿术后ICP监测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重要依据,颅内血肿术后给予ICP监测,可提高临床疗效,并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8.
丁源 《安徽医药》2018,22(8):1530-1532
目的 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硬脑膜网状切开和放射状切开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网状组和放射状组,每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网状组患者硬脑膜采用网状切开,放射状组患者硬脑膜采用放射状切开,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颅内压(ICP)及格拉斯哥评分(GCS)变化、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ICP较治疗前显著降低,GCS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后网状组ICP[(16.21±2.17) mmHg比(23.94±2.43) mmHg]、GCS评分[(10.28±2.94)分比(8.71±3.23)分]、预后及神经功能保留均优于放射状组;网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愈率分别为37.5%、40.6%,放射状组并发症发生率和治愈率分别为53.1%、2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硬脑膜网状切开在缓解脑水肿、减少并发症、保留认知及运动功能等方面明显优于硬脑膜放射状切开,值得临床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后循环缺血(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 [1].现将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对96例临床诊断为PCI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组:男59例,女37例;年龄38~70岁,平均58.6岁;病程8 d~10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和正确的治疗措施.方法 对入院首次CT检查未见血肿,以后的病情恶化时复查CT和术后患者行持续颅内压(ICP)监测发现急剧升高,证实发生颅内血肿的6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本组66例迟发性颅血肿患者,预后良好14例,中残10例,重残12例,植物存活0例,死亡30例,死亡率45.5%.结论 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发生急性脑膨出,或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出现病情恶化,或颅内压在原基础上突然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应考虑迟发性血肿形成可能,宜尽早钻颅探查或复查CT,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动脉瘤是危害老年人生命的脑血管病之一.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诊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的脑血管痉挛(CVS)中的作用已被公认.其敏感性可达80%~90%.且对判断颅内压(ICP)的作用较明显.对动脉瘤患者诊断和治疗能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对25例颅内动脉瘤TCD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镜检查时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监测的价值.方法连续抽取50例因肠道症状而进行肠镜检查的患者,采用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大肠镜检查术前、术中、术后15分钟血压、Sa02及心电图变化.术前不用解痉剂及镇静剂.结果50例受检者术中SaO2值为80~98%,出现SaO2<90%者16例(32%),未有发生严重低氧血症;血压范围为84~140/60~90mmHg,出现急性血压降低(收缩压力<90mmHg)4例(8%);术中心率为60~110次/分,出现窦性心动过速3例(6%),未发现心绞痛及ST-T改变及其它心律失常.全部受检者顺利完成大肠镜检查.结论除有心、肺、肝、肾、脑疾病、高龄(≥65岁)、肥胖(体重指数>28)、贫血(Hb<100s/L)、精神紧张等高危受检者外,大肠镜检查时一般不必进行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NST与生物物理评分对ICP孕妇监测临床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洁 《安徽医药》2005,9(7):513-514
目的探讨无刺激试验(NST)及B超检查胎儿生物物理评分(BPS)对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胎儿宫内安危监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56例ICP孕妇及188例健康孕妇运用单次NST、重复NST及NST联合BPS的方法进行监测,对其胎儿预后情况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ICP组孕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孕妇组.ICP组及健康孕妇组单次NST无反应型及重复NST无反应型的胎儿预后不良率均明显高于NST反应型,且2组BPS≤6的孕妇胎儿预后不良率亦明显高于BPS>6者;ICP组重复NST监测和BPS监测特异度明显高于单次NST监测,且其阴性预测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健康对照组三种监测方法特异度无明显差异.结论重复NST监测及BPS监测对于ICP孕妇胎儿宫内安危的预测较健康孕妇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更低的假阳性率,从而可显著改善围生儿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外伤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外伤性脑血管病的不同处理方法及其随访结果.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明显的外伤史,均行CTA及DSA检查,不同级别的外伤性脑血管病,处理方法不同,6例行放射介入治疗,2例行手术治疗,1例药物治疗,疗效良好,1例因高龄,合并严重后循环梗死、肺部感染死亡.结论 外伤性脑血管病较少见,漏诊所致卒中后果严重,为在卒中前检查出外伤性脑血管病,需要参照相应的筛查标准,根据不同级别采取个性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乐萌(盐酸纳美芬)在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救治中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 122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成纳美芬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治疗患者生命体征、意识觉醒恢复时间、颅内压(ICP)、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和远期疗效。结果纳美芬治疗组生命体征较快恢复稳定、意识觉醒恢复时间缩短I、CP增高和脑血流速度方面较对照组降低、GCS评分明显升高,伤后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重残及病死率明显减少。结论纳美芬能有效改善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昏迷时间,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颅内压的升高幅度,降低伤残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颅内压监护在颅脑手术后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颅脑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ICP监护对降颅压药物使用的指导及对病情变化和预后判断的帮助。方法采用颅骨下硬膜外、硬膜下腔及脑室内ICP监护法,对13例颅腑手术后患者进行ICP动态监测,同时观察生命体征和格拉斯哥评分及影像学的变化。结果术后ICP波动范围,6—14mmHg3N,15—20mmHg5例,21—40mmHg2例,41—60mmHg3例,术后再出血2例,死亡1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的变化,为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并可直接指导降颅压药物的使用,但不可完全依赖。  相似文献   

17.
重度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拥军  柏士平  张守忠  杨华  韩行 《江西医药》2007,42(12):1098-1100
目的 探讨重度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我院1998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23例重度烧伤合并腹腔间隙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行非手术治疗,17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腹壁减张,6例行剖腹减压.结果 本组23例中治愈16例,死亡7例.所有患者术前24h尿量减少985±306ml、膀胱内压升高32.4±4.8mmHg、中心静脉压升高15.4±1.6cmH2O、动脉收缩压下降85±8mmHg和PaO2下降76±5mmHg.手术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较术前明显好转(P<0.01).结论 对重度烧伤患者常规进行腹内压监测,可及时诊断腹腔间隙综合征,及时给予腹壁减张和腹腔减压是治疗ACS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视频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收治的20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为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患者,入院3 d后实施头颅磁共振检查,同时实施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本组患者视频脑电图检查后,结果显示正常患者共58例,正常所占比例为29.0%,显示异常患者共142例,异常所占比例为71.0%。头颅磁共振检查检查后,结果显示阳性患者共104例,所占比例为52.0%;结果显示阴性患者共96例,所占比例为48.0%。本组患者分别经头颅磁共振和视频脑电图检查后,视频脑电图显示的异常患者所占比例高于磁共振显示阳性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频脑电图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中较头颅磁共振有优势,且前者检查操作简便,检查费用低,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阮建松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1):289-290
目的探讨老年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麻醉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临床麻醉资料。结果气腹后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末CO2分压、气道峰压较气腹前显著升高,气腹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调整呼吸参数后,94例(94.00%)恢复至正常范围,出现并发症6例(6.00%),经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监测,妥善处理好各种并发症,是保证老年人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麻醉安全的前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额叶脑挫裂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策略.方法 对109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3例手术治疗,保守治疗46例.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恢复良好81例,中残17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 对于额叶脑挫裂伤病例,临床上应高度重视,在保守治疗过程中要动态复查头颅CT及ICP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正确掌握手术指征,早期手术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