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剑  周和平  王绍波  陈新生 《安徽医药》2017,21(6):1036-1039
目的 探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实时无创监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颅内压(ICP)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4例重度颅脑损伤急诊术后病人,采用近红外光谱与有创颅内压监测仪持续监测rScO2、ICP,同时记录脉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脑灌注压(CPP),采用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监测结果的关联性.结果 重度颅脑损伤预后程度和rSc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越好的组其rScO2值越高,术后rScO2早期会出现下降,最后随颅内高压缓解后再次呈上升趋势.但4例死亡病人伤后rScO2主要呈下降趋势,上升不明显.rScO2与ICP呈显著负相关(r=-0.882,P<0.001),rScO2与CPP呈显著正相关(r=0.938,P<0.001).结论 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准确无创监测脑组织rScO2,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治疗及预后评估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千听觉诱发电位(BAIEP)、CT扫描所示基底池形态变化在观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病情、判断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 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时进行BAFP、CT扫描观察基底池的形态变化,分析它们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计分(GOS)之间的关系。结果 BAEP、基底池形态的变化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基本平行,同时与预后密切相关。BAEP能反映脑千不同水平的功能状况;在观察病情演变及判断预后方面也有相当价值;基底池受压预示早期脑疝,其中以环池的变化最为敏感。二者均可反映颅内压的状态,随着颅内压不断升高,BAEP按波V—Ⅲ—Ⅰ的顺序,潜伏期逐渐延长;基底池的变化规律为:环池受压→四叠体池受压→环池和四叠体池闭塞→脑干变形。结论 BAEP、基底池形态的变化在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变化、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外伤合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t SAH)术后腰大池持续引流与腰椎穿刺放液的疗效。方法将7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t SAH开颅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行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对照组35例,行腰椎穿刺放液,比较两组术后的颅内压(ICP)指标变化、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第1、3、5、7天的ICP指标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合并t SAH术后持续腰大池外引流有利于降低ICP,清除血性脑脊液,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膨出是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常遇到的严重而又棘手的问题,是造成重型颅脑损伤残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发生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对策,对于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残死率十分重要。我院于2002年1月至2008年10月共行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手术257例,术中发生脑膨出63例。本文就脑膨出原因及防治对策等问题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CT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重型颅脑损伤后CT征象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98年4月2005年2月,我院收治2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现进行回顾分析,旨在讨论第三脑室和基底池改变与伤情及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标准外伤大骨瓣结合亚低温综合救治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治疗组采用外伤性标准大骨瓣结合亚低温冬眠治疗5~7d;对照组仍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两组GCS、GOS、颅内压(ICP)以及并发症。结果治疗组GCS、GOS高于对照组,死亡率、ICP、切口疝、迟发血肿、脑膨出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结合亚低温综合治疗,对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持续腰大池引流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并发恶性脑膨出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3月-2013年4月21例因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恶性脑膨出后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分析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对患者恶性脑膨出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21例患者中有16例患者经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后恶性脑膨出得到缓解,5例患者拔除腰穿引流管后动态复查CT后考虑脑积水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恢复良好/中残(GOS 4-5分)13例(62%);重残/长期昏迷(GOS 2-3分)8例(38%);死亡(GOS 1分)0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恶性脑膨出患者,持续腰大池引流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44例,均在受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0℃,持续3~5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44例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 ~37.5℃,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均显著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下降,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性及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运用常规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观察组运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颅内压(ICP)以及颈内静脉-桡动脉乳酸差(VADL),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功能障碍评分(DRS)及脑灌注压(CCP)变化情况,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ICP以及V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手术后CCP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手术后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ICP以及VADL低于对照组(P 0.05);手术后,两组患者在颅内感染、脑积水、迟发性血肿、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上,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可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颅内压,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功能恢复,控制疾病的恶化并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极高,达到35%左右[1]。其主要原因是早期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急剧升高持续颅内压增高可引起脑血流量降低,脑供血不足,造成脑缺血、缺氧,严重者发生急性脑肿胀死亡[2]。早期持续颅内压监测有利于及时观察颅内压变化,并得到相应处理,改善患者预后,降低病死率。2010年1月至12月,我科对89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进行有创颅内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灌注压、颅内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观察9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灌注压(CCP)、颅内压(ICP)、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变化,比较CCP、ICP与PbtO2预后的相互关系。结果:当颅内压在20~50mmHg之间时,脑氧数值与颅内压呈负相关(r=-0.693,P〈0.01)。当脑灌注压在40~80mmHg时,脑氧数值与脑灌注压呈正相关(r=0.893,P〈0.01)。I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I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下降。CCP(24h及72h)与预后有显著相关,随着CCP的升高,预后良好的比例明显升高。结论:PbtO2及预后与ICP、CPP均有显著性相关,24h及72h的CCP、ICP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院 2 0 0 0~ 2 0 0 2年对重型颅脑伤病人 2 1例术前进行脑肿胀记分 ,术后对效果进行分析总结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共 2 1例 ,其中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2 5~ 6 8岁 ,平均 4 8岁 ,全部为急性颅脑损伤 ,按程度均为重型颅脑伤。GCS记分均≤ 8分 ,全部术前进行CT检查 ,均具备手术指征 ,其他方面检查无异常。1.2 脑肿胀记分方法 :以耳 -眼线为基线 ,第三扫描层为基本脑池记分层。外侧裂池可参考其他层面。计分标准 :左侧裂池、右侧裂池、左侧环池、右侧环池、脚间池、四叠体池闭塞分别计 0分 ,模糊分别…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膨出是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常见的、严重而棘手的问题,通常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差[1]。为降低急性脑膨出的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对于预防和及时救治有积极的效果。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24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患者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环池形态的影响。方法: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及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环池形态变化及预后。结果:两组比较预后及环池形态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弥漫性脑肿胀的程度及病残死亡率。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医通 《河北医药》2010,32(10):1234-1236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对策.方法 对48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伤后半年进行评定,死亡23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7例,中残6例,良好8例,病死率47.9%.结论 正确认识重型颅脑手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并给予及时正确处理是成功救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正>后颅窝紧缩即后颅窝基底池闭塞,第三脑室和侧脑室扩大,第四脑室受压消失,并可观察到所有CT影像学存在后颅窝紧缩特征的患者很快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由于基底池环绕脑干周围,尤其与中脑关系密切。为揭示其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间的关系,本研究收集我科自2008—2013年间共计4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间的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423例中男性306例、女性117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雅珉  张莉 《河北医药》2003,25(1):61-62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而又复杂的创伤 ,它不单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发性损伤 ,同时有一系列继发性损伤将接踵而至 ,促使病情加重。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一直徘徊在 3 6.8%~ 64 .3 % [1 ] 。近几年来临床上开展了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治疗是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 ,使病人体温降低 ,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研究表明 ,脑损伤超过 7~ 8h实施亚低温治疗其低温保护作用明显减弱[2 ] 。因此 ,亚低温治疗实施越早对脑保护作用越明显 ,疗效越好。为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致残率和病死率 ,我科于 1999年 9月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在常规…  相似文献   

18.
重型颅脑损伤32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晓晖 《安徽医药》2008,12(4):344-345
目的通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原因,总结处理重型颅脑损伤的合理方案。方法回顾性总结了3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死亡原因。结果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原发伤太重和继发损害纠正不及时以及严重的复合伤和并发症。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除要充分降低颅内压,同时应尽快解除继发性脑损害,及时正确处理复合伤和并发症才可能有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颅脑损伤主要指颅内血肿、脑干损伤、广泛性脑挫伤。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特点是原发性脑损伤较重、病情变化快、并发症较多、消化道出血是重型颅脑损伤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我院于1998年以来收治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38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占19%,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监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组,25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于重型颅脑损伤后3天,7天,10天,14天动态监测TCD大脑中动脉(MCA)收缩期峰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后3天,MCA-Vm已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MCA-Vs MCA-Vm于伤后10天达到最低值(与伤后3天相比p<0.05-0.01),以后逐渐升高恢复,同时MCA-PI于伤后3天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1),7天达到峰值(与伤后3天对比p<0.05),以后开始逐渐下降恢复.说明重型颅脑损伤后,3天即可发生颅内血流动力学异常,7-10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趋于恢复.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动态TCD监测,不仅有利于了解颅内血流动力学变化,而且有助于间接评估颅内压(ICP)及脑灌注压(CPP),从而列于判定病情,指导治疗及预后估价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