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乳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乳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在近年已成为药学研究热点之一.现就近年来微乳作为中药新剂型载体的应用研究情况,从微乳的制备方法、研究现状、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微乳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中药的微乳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制剂,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专家及临床工作者的青睐。学者利用中药多成分的特点,在处方的设计方面进行探究,结合我国中药剂型,进而制备注射、口服和透皮等中药微乳制剂,通过微乳制剂给药的方式,逐步在中药制剂范畴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微乳的制备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是一种制备简单、热力学及动力学稳定的、液滴粒径小于100nm的特殊乳状液,作为药物载体,能够提高药物贮存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并且增加疗效。本文综述了微乳的制备方法及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房德敏  高颖  严震  周波 《中草药》2011,42(9):1852-1856
微乳薄层色谱展开效果好、色谱性能稳定、重现性良好,已用于中药材、中药饮片和中成药中黄酮、皂苷、生物碱和糖类等成分的分离鉴定。随着现代分析手段的逐步规范,微乳薄层色谱也应逐步走向规范化,在分析过程中,借鉴各种优化方法对影响微乳薄层色谱色谱行为的因素进行筛选,提高分析效能,拓宽其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范围。从微乳薄层色谱法的特点和优势、微乳液形成规律、所分析成分的种类、品种分布、微乳液的种类及其比例等方面综述微乳薄层色谱在中药成分分析中的应用进展,为中药(单味和复方)专属性鉴别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制备静脉给药肿节风挥发油亚微乳.方法: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肿节风挥发油亚微乳,以离心稳定性参数、外观、pH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试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在优化处方及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肿节风挥发油亚微乳的平均粒径为164~169 nm,分散系数0.084~0.107,Zeta电位为-40 mV,稳定性良好.结论:该处方及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静脉给药肿节风挥发油亚微乳。方法: 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肿节风挥发油亚微乳,以离心稳定性参数、外观、pH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和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 在优化处方及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肿节风挥发油亚微乳的平均粒径为164~169 nm,分散系数 0.084~0.107,Zeta电位为-40 mV,稳定性良好。结论: 该处方及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测定黄芩提取物亚微乳中游离脂肪酸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滴定法,分别对线性、范围、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进行了研究;并对样品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 该方法稳定性、重复性、回收率均符合要求,游离脂肪酸浓度在0.625~20 mmol/L(R2 =0.993 2)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样品中游离脂肪酸平均含量为10.45 mmol/L,原料中总含量为4.23 mmol/L.结论 该法灵敏、准确、可靠,适用于该制剂中游离脂肪酸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李江  刘英波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22):2374-2377
目的:研究苗药大果木姜子油静脉乳剂的处方和制备工艺。方法:以注射用大豆磷脂和Pluronic F68作为乳化剂,先以FLUKO高速搅拌器搅拌,再用高压乳匀机乳化制备出大果木姜子油静脉乳剂,并考察其粒径大小及其分布。结果:经4 500 r·min-1离心15 min稳定,粒径大小分布均匀。结论:所用的制备工艺简单、稳定可行,可用于苗药大果木姜子油静脉乳剂的制备。  相似文献   

9.
静脉注射用大蒜油亚微乳的制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静脉注射用大蒜油亚微乳。方法采用高压匀质法制备大蒜油亚微乳。以离心稳定性参数、外观、药物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通过正交设计实验对处方进行了优化。在最佳处方的基础上,考察了工艺因素对乳剂的影响。结果在优化处方及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大蒜油亚微乳稳定性良好,平均粒径为(150.4±14.6)nm。结论该处方及工艺可行,制得的大蒜油亚微乳可达到静脉注射使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方法:以复方贝母散超微粉制备为例,分析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的应用。结果:超微粉和麻黄细胞的吸湿性差异不明显(P>0.05),而复方散剂细粉、平贝母、甘草的吸湿性较超微粉显著(P<0.05)。结论:用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对提高药品生物利用度与质量、降低药用浪费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吴芸  严国俊  蔡宝昌 《中草药》2011,42(2):403-408
纳米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中药走向国际化与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中药产生的药效并非仅仅取决于药物的化学成分,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如颗粒大小)有关,当药物处于纳米级时常会呈现新的药效,将纳米技术应用于中药中可拓宽中药的使用范围。介绍了纳米中药的概念,对纳米中药的制备方法、优势和发展方向等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纳米中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设想,为纳米中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抗血小板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项耀祖  商洪才  张伯礼 《中草药》2008,39(2):290-294
在止血、血栓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等过程中,血小板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抗血小板中药研究已成为热点.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对抗血小板中药复方、单味中药、中药有效成分及单体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归纳,很多中药复方及其有效成分和单体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抗血小板作用,但作用机制尚未阐明或研究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13.
纳米中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致远  凌国维 《中草药》2007,38(4):627-629
纳米技术与基因、网络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科技革命。纳米技术为中药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途径。由于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如颗粒尺寸等)密切相关。综述纳米中药的发展,阐述了纳米中药的概念、特性,介绍纳米中药的制备技术,另外探讨了纳米中药面临的一些问题,展望了纳米中药制剂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中药指纹图谱及其对中药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李克  王曙东  宋炳生 《中草药》2002,33(11):961-963
简要介绍了中药指纹图谱的原理,探讨了建立中药指纹图谱对提高中药质量控制标准的水平,加快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建立了中药材规范化栽培,促进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对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邵建强 《中草药》2009,40(6):994-998
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技术和手段.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对指纹图谱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方面进行了深人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中药指纹图谱近几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中药止血成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贝华  张丽  丁安伟 《中草药》2009,40(8):1324-1327
中药止血药应用历史悠久,且资源分布广泛,常见的就有300余种,在其研究中发现了大量的止血活性成分.已知的中药止血成分几乎囊括了各类化学成分,包括氨基酸、生物碱类、萜类和甾体、酚类和黄酮类、鞣质、醌类、苯丙素类、脂类、有机酸类等.按植物化学分类学对已报道的一些中药止血成分进行分类综述,为研究发现新的止血成分和开发止血新药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人工神经网络在中药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岩  肖佳妹  王韧  刘润南  贺福元  杨岩涛 《中草药》2019,50(13):3230-3236
人工神经网络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领域兴起的研究热点,其从信息处理角度对人脑神经元网络进行抽象化描述,建立某种简单模型;按不同的连接方式组成不同的网络,实现高级机器和联想记忆的共同作用,广泛应用于计算机、物理、经济、医药等行业。其采用并行分布的处理方式,具有高容错性、智能化、自主学习等特点,模拟处理复杂问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中医药领域研究内容繁杂、影响因素众多,人工神经网络的优势恰恰可以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有着良好的互补性,因此其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尝试对人工神经网络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进行总结,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纳米技术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李泳雪  王春龙  李杰 《中草药》2002,33(8):673-675
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药领域中已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将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针对国内外关心的纳米技术浅谈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对纳米技术在中药制剂中应用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及前景预测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丁兴  詹瑧 《中草药》2006,37(10):附11-附3
中药对多种脑源性疾病具有良好的疗效,这与中药有效成分透过血脑屏障或改善血脑屏障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关。总结了近10年来单味或复方中药对血脑屏障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从整体宏观逐步深入到微观形态学,达到细胞分子水平,研究表明中药对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提高血脑屏障通透性,促进其他药物通过,或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保护脑组织。但中药对血脑屏障的干预作用机制研究仍相当局限,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中药的毒性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应用中,毒性的有无或大小是确定用药剂量、使用久暂、配伍等的主要依据之一。目前,对于中药毒性的评价尚无统一标准,采用客观的可量化的指标体系对中药毒性进行科学分级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总结了中药毒性分级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