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参附注射液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附注射液源于参附汤,是由人参(红参)、附片(黑附子)等中药提取制成的中成药注射剂。人参含有多种不同结构的人参皂苷和人参三醇类物质,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苷。而附片含有双酯类二萜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和单酯类二萜生物碱,主要有效成分是  相似文献   

2.
HPLC控制参附注射液及附子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参附注射液是古方参附汤经剂型改变而来,由人参、附子2味药组成,具有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证等。虽然附子是由乌头加工炮制并经过了减毒处理,但是附子中仍含有双酯型剧毒生物碱,即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所以在参附注射液的生产过程中对其又进行了减毒处理,双酯型乌头碱水解成毒性较小的单酯型乌头  相似文献   

3.
附子及其几种制剂中剧毒性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改良异羟肟酸铁法,以乌头碱为标准品,测定了黑附片、附子注射液、参附注射液、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中的双酯型毒性生物碱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法稳定性,重现性均较好;测得数据对于临床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研究蒸制和烘制对附子生物碱含量的影响, 采用UPLC-MS/MS方法, 多反应监测模式(MRM)同时测定附子中13种生物碱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蒸制过程中附子双酯型生物碱含量迅速降低, 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先升后降, 于40 min时达到最高峰, 原碱中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快速增加, 附子灵、宋果灵、多根乌头碱和去甲猪毛菜碱含量相对稳定或略有降低。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趋势与蒸制过程有明显差异, 双酯型生物碱降解速度比蒸制稍慢, 单酯型生物碱、原碱和总生物碱被不同程度破坏, 含量显著低于同时间点蒸制附片。该研究揭示了附子蒸制或烘制过程中生物碱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 2种炮制方法均能有效去除毒性成分并保留有效成分, 工艺简便易行, 方法可控, 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离测定四逆汤中3种双酯型生物碱及其6种水解产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婷婷  栾立标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9):1634-1638
四逆汤为中医的经典名方,由附子(制)、干姜及炙甘草(蜜炙)组成,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该药具有强心,抗休克,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1]。该方的君药为附子,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类生物碱(包括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此类生物碱属于双酯类生物碱,毒性极大。酯类生物碱分子中的酯键是产生毒性的关键部位,在水中加热易水解,首先生成苯甲酰乌头原碱,进一步反应产生乌头原碱,两类水解产物毒性极小,但仍有药....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9,(6)
目的分析泥附子商品等级划分的合理性。方法采用HPLC-MS/MS法同时测定不同等级附子中乌头碱、新乌头碱、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乌头原碱、尼奥林、附子灵、宋果灵、塔拉乌头胺、去甲乌药碱、去甲猪毛菜碱14种生物碱的含有量,并采用聚类分析初步验证附子分级的科学性;采用冰醋酸扭体法,以小鼠扭体次数和扭体潜伏期为考察指标,研究不同等级附子水提液的镇痛效果;采用大鼠尾静脉推注测定最小致死量,研究不同等级附子70%醇提液的毒性差异。结果 14种生物碱在不同等级附子中含有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附子质量的增大,双酯型生物碱的含有量呈降低趋势,强心成分呈升高趋势,单酯类生物碱变化不明显;各等级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小鼠扭体潜伏期存在缩短趋势;质量大于40 g的附子毒性明显低于小于40 g附子。结论附子分级在毒性评价上具有显著意义,质量大的附子具有毒性小的特点,而在镇痛疗效上并无明显差异。大个头附子强心成分具有升高趋势,但体内活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附子中乌头碱限量检查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玲 《中成药》2002,24(10):818-818
附子为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的子根的加工品.原来生品中所含毒性很强的双酯类生物碱(乌头碱等),在加工炮制过程中易水解生成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继续水解,则生成毒性更小的不带酯键的生物碱.因此,<中国药典>(1985,1990,1995,2000)一部均以检查乌头碱限量作为检测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笔者在检验操作中发现,按药典标准进行TLC试验检查乌头碱限量,色谱斑点拖尾严重,各成分之间不能很好的分离,结果难以判定.为此,笔者在分析其诸多因素之后,对原标准中薄层色谱试验的供试品制备及层析条件作了改进,结果供试品及对照药材色谱的分离效果较好,斑点也较规则,利于结果的判定.  相似文献   

8.
刘洪  钟凌云  邓延文  童恒力  陈浩  王硕  卢兴美 《中草药》2023,54(5):1397-1410
目的 比较生附片、淡附片、阴附片、阳附片4种附子炮制品入方四逆汤化学成分以及毒性差异,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分别以阴附片、阳附片、生附片、淡附片制备单味药以及四逆汤汤剂,经UPLC法检测汤剂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甘草苷、甘草酸、6-姜酚含量,通过系统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4种四逆汤进行分类分析,再经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比较4种附子炮制品四逆汤毒性差异。结果 4种四逆汤中成分含量以及毒性大小存在显著性差异。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及其总量高低排序为生附片四逆汤>阴附片四逆汤>阳附片四逆汤>淡附片四逆汤;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及其总量高低排序为...  相似文献   

9.
中药煎服法中的特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先煎药 1.植物类:如川乌、草乌、附子、天南星、商陆等,所含的有毒物质为生物碱,多易被水解,经过较长时间的煮沸,可使毒性降低到最小限度。例如:乌头生物碱中以次乌头碱、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毒性最强,均为二元酯类,容易被水解,如乌头碱初步被水解,失去一分子醋酸,  相似文献   

10.
《中成药》2016,(2)
目的基于6种酯型生物碱含有量的变化,选择合适的蒸制附片。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鲜附片、生附片、浸附片中3种双酯类生物碱(中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和3种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中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的含有量。结果蒸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有量迅速减少,而单酯型生物碱的含有量迅速增加,然后稳定在一定水平,但随蒸制时间延长会逐渐降低。结论鲜附片更适合进行蒸制,蒸制时间以4~10 h为宜。  相似文献   

11.
附子总碱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附子生品毒性较大,其中的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既是主要毒性成分,也是附子抗炎镇痛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1].目前文献中多是对乌头碱单体毒性的报道,尚无生附子总生物碱提取物毒性的研究报道,我们进行了总碱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实验.  相似文献   

12.
乌头类药物中毒的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川乌为毛莨科乌头的主根,附子为乌头的子根(附根)的加工品,草乌为毛茛科北乌头的块根,雪上一枝蒿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短柄乌头的块根。生品极毒,均含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约占0.4%~0.8%。如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杰斯乌头碱(Jasaconitine)等。经水解可成为毒性较小的单酯类生物碱:苯甲酰乌头胺(乌头次碱Benzoylaconine)、苯甲酰中乌头胺(Banzoylmesaconine)、苯甲酰次乌头碱(Benzoylhypaconine)。  相似文献   

13.
乌头类中药主要包括川乌、草乌和附子等,是历史悠久的临床经典药物,常应用于治疗风湿病、跌打扭伤等各类处方及中药制剂中,其特征成分和生物活性成分主要是生物碱,按结构主要分为单酯型、双酯型和胺基醇型[1],其中双酯型毒性最大[2]。双酯型生物碱主要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因这三种生物碱含量高、特征性强,既是有效成分又是毒性成分,所以在含乌头类制剂中常被列为含量测定的目标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具有操作简便、样品用量少、  相似文献   

14.
该文比较建昌帮阴附片、阳附片、淡附片3种附子炮制品在炮制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从成分角度为炮制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分别对3种附片的炮制过程进行过程性取样,得到生附片、阴附片清水漂制(阴漂制)、阴附片姜汁润(阴姜润)、阴附片蒸制(阴蒸制、阴附片)、阳附片清水漂制(阳漂制)、阳附片砂炒(阳砂炒、阳附片)、淡附片清水漂制(淡漂制)、淡附片米泔水漂制(淡米泔水漂)、淡附片烤制(淡烤制、淡附片)样品,经UPLC-MS/MS检测提取液中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去甲猪毛菜碱、附子灵、去甲乌药碱的含量,再针对11组样品进行含量分析及聚类热图分析。3种饮片炮制过程中,漂制可大幅度降低附子中12种生物碱的含量;蒸制、炒制和烤制可显著降低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新乌头碱、次乌头碱)含量,显著提高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胺醇型生物碱(乌头原碱、新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的含量。阴附片在炮制过程中,双酯型生物碱持续降低,单酯型生物碱、胺醇型生物碱呈现先降低后上升;阴附片、阳附...  相似文献   

15.
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甘草有降低附子毒性作用。与附子共煎时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并无减少乌头碱溶出的作用。甘草解毒机理是其所含甘草酸及甘草次酸可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结合,延缓或减少毒性物质的吸收,甘草酸在胃肠道转化为甘草次酸而被机体吸收,吸收后的甘草次酸在体内有较强的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的作用。甘草所含黄酮类化合物可能在煎液中与乌头类生物碱发生结合沉淀,减少有毒生物碱的吸收;甘草黄酮在体内也可发挥拮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作用。甘草酸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与乌头碱结合,减少有毒生物碱吸收或在体内与乌头碱结合加速其排泄而发挥解毒作用的可能性存在,但此减毒作用并非主要作用。干姜降低附子毒性作用确切可靠。在与附子共煎环节,干姜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能减少煎液中乌头碱含量,并减少其生物毒性。乙酸乙酯提取物并不减少煎液中乌头碱的溶出,但却能在体内发挥拮抗乌头碱心脏毒性作用;水溶性组分能增加附子中乌头碱类的溶出,并增强附子的毒性。  相似文献   

16.
<正> 川乌(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草乌(A.kusnezoffii Reichb.)中含多种生物碱,以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类生物碱为其有毒成分。炮制生川乌与生草乌在于保证疗效、降低毒性。但总生物碱的含量与毒性并不成平行关系。暂以总生物碱的含量作为品质优劣的评定,以所含乌头碱的最大限量作为制川乌、制草乌的毒性指标,这在生产中与确保用药安全方面都具有实际意义。仪器及药品75—1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附子生物碱进行分析鉴定并探究其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HPLC-Q-TOFMS分析鉴定附子生物碱成分,基于溶出率分析附子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分析鉴定了附子中的36个生物碱成分,并测定了其中25个主要成分在煎煮过程中的溶出变化。双酯型生物碱(新乌头碱、乌头碱、次乌头碱、脱氧乌头碱等)迅速降低,约2 h几乎检不出;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10-羟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去氧乌头原碱、脱水苯甲酰次乌头原碱等)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逐渐降低;酯型原碱(新乌头原碱、乌头原碱、次乌头原碱)一直持续升高;其他原碱先逐渐升高,6~8 h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结论:对附子生物碱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揭示了附子煎煮过程中各类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附子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观察并比较了参附注射液及其主要成分(人参总皂甙、附子总生物碱)对大鼠心肌细胞膜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参附注射液及其主要成分人参总皂甙和附子总碱对心肌细胞膜ATP酶均有抑制作用,与二种主要成分比较,参附注射液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P<0.025;P<0.0025);提示参附注射液可能具有不同程度的正性肌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及计算半数致死量的方法研究附子的配伍规律,阐明八味地黄方与人参汤共服时产生毒性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别对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汤、附子加人参、附子加白术、附子加干姜、附子加甘草中生物碱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及其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半数致死量法计算口服以上各组药材共煎液的急性毒性。结果:附子加白术、附子加人参汤和八味地黄方加人参汤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质量分数较高,毒性也较大;附子加人参共煎液中生物碱成分的质量分数基本无变化;附子加甘草共煎液中乌头碱的质量分数显著降低,毒性也显著降低;附子加干姜共煎液中乌头碱的质量分数明显升高,但毒性明显降低。结论:人参汤中的白术可以抑制附子中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的水解,导致双酯型生物碱水平过高,从而增加共煎液的毒性;甘草和干姜对附子有解毒作用,人参不会导致共煎液的毒性增加。  相似文献   

20.
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附子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其含量变化与煎煮时间的关系。方法:采用E-clipse XDB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0.1 mol.L-1醋酸铵溶液(每1 000 mL加0.5 mL冰醋酸)为A相,乙腈-四氢呋喃(25∶15)为B相,梯度洗脱,测定生附子和白附片不同时间水煎液中酯型生物碱的含量。结果:生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水煎极不稳定,仅在0.5 h检测出次乌头碱;而白附片水煎液在10 h内均能检出新乌头碱和次乌头碱,其含量逐渐降低,在4 h内可检出乌头碱。生附子水煎液中3种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呈现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8 h达到峰值;而白附片水煎液中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和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先增后减,约在3~5 h达到峰值,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含量在10 h内逐渐增大至峰值。结论:生附子和白附片煎煮过程中酯型生物碱含量的变化规律不同,总体趋势是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焦新乌头碱、焦乌头碱、焦次乌头碱和苯甲酰新乌头原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次乌头原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