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非霍奇金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病变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u N  Liu Y  Lin D  Chen Y  Shi M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6):580-584
目的:通过CT扫描分析中国人非霍奇淋巴瘤(NHL)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西方人的差异。方法:NHL经腹部和(或)盆腔CT发现淋巴结阳性者241例,96例符合人组条件,其中(1)初诊未治患者:腹部和(或)盆腔CT扫描发现有淋巴结病变,共74例;(2)经治复发患者:既往腹部和(或)盆腔CT正常,现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病变为新出现者,共14例;(3)经治患者:病变缓解停止全身性治疗(化疗)已6个月以上,既往未做CT扫描,现腹部和(或)盆腔CT扫描发现淋巴结受累,共8例。按照临床归类标准分为惰性淋巴瘤31例,侵袭性淋巴瘤61例,高度侵袭性淋巴瘤2例,不能归类2例。CT扫描腹部47例(包括至腹主动脉分叉),盆腔3例,腹部和盆腔46例。有80例行增强扫描。淋巴结分布按照腹膜后、肠系膜、腹腔、膈脚后、横膈、髂总、髂内、髂外、腹股沟组分区。结果:淋巴结分布以腹膜后最常见(74/89),惰性与侵袭性淋巴瘤相似,分别占83.3%(25/30)和83.1%(49/59)。其中腹膜后肾门上下区均受侵最多,惰性和侵袭性淋巴瘤分别为72.0%(18/25)和67.3%(33/49);盆腔(41.9%,126/301)次之,分别为57.5%(50/87)和35.5%(83.1%,76/214)。肠系膜淋巴结(37.1%,33/89)分别为43.3%(13/30)和33.9%(20/59)。惰性淋巴瘤髂外淋巴结组受侵显著多于侵袭性淋巴瘤(P<0.05),其余各部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国人NHL腹部、盆腔淋巴结受侵的常见部位是腹膜后、髂血管周围和肠系膜,在腹膜后淋巴结中又以肾门上下均有受侵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恶性淋巴瘤累及淋巴结的全身螺旋计算机层析成像(CT)表现及其解剖分布。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诊治的淋巴瘤患者,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L)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77例。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胸部及全腹部CT直接增强扫描,记录所有病例肿大淋巴结分布、大小、密度及强化程度。结果HL组患者中普遍均匀强化9例(75.0%),均匀强化伴坏死3例(25.0%);NHL组中普遍均匀强化64例(83.1%),均匀强化伴坏死13例(16.9%),两组均匀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4461)。HL组中淋巴结呈融合状6例(50.0%),不融合6例(50.0%);NHL组中淋巴结呈融合状8例(10.4%),不融合69例(8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0028)。HL组患者常优势累及颈部及纵隔淋巴结,NHL组患者常优势累及颈部、纵隔及腹腔淋巴结,两组全身淋巴结累及优势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0.110)。结论全身螺旋CT扫描能很好的显示淋巴瘤患者全身淋巴结肿大的形态、部位及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平扫及双能量碘分布图在肾癌诊断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35例肾癌患者双能量增强CT扫描数据及病理结果,分析双能量CT虚拟平扫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双能量碘分布图在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中存在的差异.结果 虚拟平扫与常规平扫图像质量相当,CT值[常规平扫:肾实质(31.90±4.10) HU,腹主动脉(45.60±6.30) HU,腰大肌(50.00±6.63) HU,肾癌(1.41±17.06) HU;虚拟平扫:肾实质(33.20±5.50) HU,腹主动脉(48.30±8.00)HU,腰大肌(52.40±10.63) HU,肾癌(0.87±17.48) HU]、信噪比(常规平扫:肾实质3.22±1.49,腹主动脉5.13±2.57,腰大肌4.56±2.12,肾癌3.24±2.27;虚拟平扫:肾实质2.73±1.08,腹主动脉3.79±1.64,腰大肌3.23±1.35,肾癌2.18±1.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透明细胞癌在皮髓交界期碘分布图像碘值[(2.75±1.05) mg/ml]高于非透明细胞癌[(1.25±0.72) 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48,P<0.05).结论 肾癌患者CT检查中虚拟平扫图像质量近似于常规平扫,降低了辐射剂量.碘分布图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可以更直观准确地判断肾癌的血供和亚型.  相似文献   

4.
刘瑛  叶枫  屈东  吴宁 《癌症进展》2006,4(2):131-135,162
目的分析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的CT表现,认识其较为少见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淋巴瘤侵犯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在增强CT呈环形强化的影像特点,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结果呈环形强化的淋巴结依次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n=8),髂血管周围(n=8),腹腔(n=6)及肠系膜(n=3)。环形强化淋巴结的短径2~10cm(平均4.2cm)。9例淋巴结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5例淋巴结孤立或孤立为主。13例同时有其他均匀强化的淋巴结,仅1例淋巴结全部为环形强化。11例强化环的形态规则、厚度基本一致,3例不规则、薄厚不一。13例强化环的密度高于肌肉,1例等于肌肉。11例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内部密度不均,低于与等于肌肉密度区并存。结论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时主要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髂血管周围、腹腔及肠系膜,常与均匀强化的淋巴结并存,以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强化环形态规则且密度多高于肌肉,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多均匀且低于肌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宝石 CT 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转移淋巴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2月~2014年12月期间经病理证实并行 GSI 检查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GSI 扫描时间为动脉后期(33s),图像后处理采用 ADW4.6工作站及 GSI-view 软件。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将纳入研究的淋巴结分为转移组(15枚)和非转移组(62枚)。由软件自动生成 KeV-CT 值(电子千伏值-CT 值)曲线,同时记录每枚淋巴结的碘基值和相应层面主动脉碘基值、不同 KeV下淋巴结 CT 值和相应层面主动脉的 CT 值。计算每枚淋巴结40~70KeV 的斜率值(斜率 K =(HU40KeV-HU70KeV )/30)、标化碘基值(淋巴结碘基值/主动脉碘基值)、不同 KeV 下的标化 CT 值(淋巴结 CT 值/主动脉 CT 值)。统计分析运用 spss17.0。结果:在40~70KeV 区间内,转移组淋巴结与非转移组淋巴结的 KeV-CT 值曲线斜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组的碘基值、标化碘基值均小于非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KeV 下标化 CT 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以曲线斜率3.92作为诊断转移淋巴结的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4%、71.4%;以碘基值19.44作为诊断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3.3%、72.6%;以标化碘基值0.1677作为诊断阈值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80.0%。结论:CT 能谱成像作为一种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转移淋巴结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宫颈癌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解剖学分布,探讨临床靶区(CTV)的勾画边界。方法 回顾分析86例宫颈癌转移至腹主动脉旁淋巴结的患者。应用CT增强影像、淋巴结与周围结构的三维重建图像,明确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的解剖学边界。结果 86例左肾静脉以下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位于腹主动脉分叉处至左肾静脉上缘之间,沿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周围分布,在十二指肠出现后,下腔静脉右前方未发现肿大淋巴结。所有转移淋巴结均位于双侧卵巢血管和输尿管内侧,肠系膜下静脉紧邻其左前方;自上而下位于肾静脉、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后方;位于腰椎体和腰大肌前方。27例左肾静脉以上腹主动脉旁转移淋巴结,位于双侧膈脚后方,在腹主动脉后方沿奇静脉、半奇静脉上行,25/27例位于食管贲门交界水平(平第11胸椎)之下,5/27例伴有下腔静脉后内侧和右侧膈脚之间转移淋巴结,上界至腹腔干水平。结论 推荐全段腹主动脉旁淋巴结CTV勾画边界:上界,平第11胸椎(食管贲门交界水平);左肾静脉以下侧界,肠系膜下静脉、卵巢血管和输尿管的内侧缘;左肾静脉以上侧界,双侧膈脚;前界,肾静脉以上腹主动脉的侧后壁、肾静脉、十二指肠、肠系膜血管的后缘;后界,腰椎体和腰大肌的前缘。  相似文献   

7.
1病历摘要男,68例,退休工人。因颈部淋巴结肿大9年,于1991年11月入院。缘于1982年11月发现左颈部肿物,约核桃大、硬,无疼痛及发热。1983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混合细胞型而入院。经X线、B超、CT等检查发现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临床诊断为NHL混合细胞型ⅢA,采用CHOP(CTX、ADM、VCR、Pred)2个疗程治疗无明显好转。1984年5月又行颈部60Co照射30Gy,淋巴结完全消退,此后未维持治疗。1987年4月,颈部、腋下淋巴结又肿大至鸡卵大,骨髓淋巴瘤细胞占9%,第二次入院。又经M-VDP(MTX、VCR、DNR、Pred…  相似文献   

8.
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多见于淋巴结。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临床罕见,占乳腺所有恶性肿瘤的0.04%~0.74%,占结外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7%左右。现将本院2001年3月~2003年12月收治的5例乳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恶性淋巴瘤包括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后者分为淋巴结来源和淋巴结外来源,淋巴结外占25%~50%。胃肠道是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extranodal malignant lymphoma,ELA)最常累及部位,大约占所有淋巴结外恶性淋巴瘤的40%。胃肠道的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强  吴宁  李蒙 《癌症进展》2010,8(6):591-597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男性4例,女性7例,中位年龄62岁。结果11例均以发现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其中短期内(6个月)明显增大者6例。所有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2例病理学合并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变侵及单侧3例,双侧8例。单发肿物型1例,多发肿物型10例。CT平扫4例,均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7例,其中2例侵及单侧,5例双侧受侵且以一侧为著;病变大部分无明显强化,其内部或边缘可见少许强化区。4例合并钙化。10例不同程度侵犯周围组织及邻近血管;6例颈部淋巴结受侵,4例上纵隔淋巴结受侵。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征为甲状腺多发结节或肿物,平扫呈均匀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不明显,间有残留的甲状腺组织,区域淋巴结受侵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