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强迫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病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期的关系。方法:分别用韦氏记忆测验,数字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估25例急性强迫症和36例慢性强迫症患者的记忆、注意和执行功能。结果:急性强迫症患者的记忆测验中记图和数字划销测验中第二阶段失误率显著性较慢性强迫症差,其余两组间记忆测验、划销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各量表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强迫症的认知功能与病期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强迫症患者神经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强迫症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方法:采用韦氏记忆量表(WMS)、数字划销测验(NCT)、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记忆、注意、执行功能。结果:强迫症WMS中的1-100、长时记忆、记图、再生、联想、触摸、理解、短时记忆和记忆商均显著性较正常组差。强迫症NCT中的净分、第一、第三、第四、第五阶段划对数和第一、四阶段失误率均显著性较正常组羞;强迫症WCST中的总正确数,总错误数,持续性错误、非持续错误均显著性较正常组差。结论:强迫症的长时记忆、短时记忆、记忆商数、注意及执行功能均显著性较正常人差,其瞬时记忆无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对355例首发未服药的抑郁症患者在基线时评定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词语流畅作业(VF)、汉诺塔(TOH)及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并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经过两种不同作用机制抗抑郁药足量足程治疗疗效欠佳者纳入难治性抑郁组,比较难治性抑郁组与非难治性抑郁组之间认知功能的差异。结果:难治性抑郁症组TOH平均计划时间和平均执行时间均高于非难治性抑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难治性抑郁比较,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可能执行功能受损更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舍曲林与氯丙咪嗪的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疗效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80例强迫症患者配对分成两组。分别接受舍曲林和氯丙咪嗪治疗。采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划消测验、韦氏记忆量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成绩。结果①与治疗前相比,舍曲林组和氯丙咪嗪组Y-BOCS总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1~9.658,P<0.01);舍曲林组和氯丙咪嗪组相比,治疗前和治疗后上述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t=0.654~1.241,P>0.05);②治疗后,舍曲林组划消测验、记忆指标、WCST各项测验成绩与氯丙咪嗪组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t=4.257~8.645,P<0.01)。结论舍曲林和氯丙咪嗪对强迫症的治疗均有效。舍曲林对强迫症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显著优于氯丙咪嗪。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强迫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执行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对象为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的强迫症(n=29)和精神分裂症门诊患者(n=30),以及年龄和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n=30)。所有被试接受威斯康星卡片、连线测验、河内塔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等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执行功能。结果:威斯康星卡片测验中,强迫症患者总操作时间短于精神分裂症患者(P0.05),与正常对照接近(P0.05);完成归类数目多于精神分裂症患者(P0.05),与正常对照接近(P0.05);错误应答数目少于精神分裂症患者(P0.05),与正常对照接近(P0.05);完成第一分类所需的应答需要的卡片数目多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正常对照(P0.05)。连线测验中,强迫症患者在连线B的时间和错误数少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均P0.05),与正常对照接近(P0.05)。河内塔测试中,强迫症患者的移动次数和出错次数与精神分裂症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多于正常对照(均P0.05)。结论:强迫症总体执行功能水平比精神分裂症水平高,但是概念理解能力差。  相似文献   

6.
强迫症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强迫症患者执行功能研究结果的回顾,具体介绍了强迫症患者在Stroop、Trail—Making Test、河内塔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等常用的执行功能测验任务上的实验结果和相关理论进展,探讨了精神分裂症状、抑郁水平、用药与否等因素对研究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变化。方法入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60例为研究组,6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使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WCST)、韦氏记忆量表(WMS)、字色干扰实验(Stroop Test)、连线实验(Trails)、语言流畅性测试(VF)、画钟实验(Clock Copying)等神经心理测验工具评测患者的认知功能,并进行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比较。结果①基线时,研究组WCST、WMS记忆商数、时空定向、数字顺数、累加、短时记忆、瞬时记忆、Stroop test、Trails、VF、ClockCopying等神经心理测验评分均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20.06~9.528,P<0.05);②研究组治疗后与基线相比,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完成分类数、记忆商数、个人经历、时空定向、数字顺数、累加、视觉再认、视觉再生、触觉、理解、倒背数字、Stroop test、Trails、VF、Clock Copying等评分均明显改善(t=-16.20~9.209,P<0.05);③研究组治疗后在总应答数、正确应答数、完成分类数、记忆商数、图片回忆、视觉再认、理解、C-W、VF、Clock Copying等评分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t=-3.685~4.835,P<0.05)。结论 TRD患者的认知功能基线时表现脑功能的全面损害,治疗后显著改善,但在注意、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干扰抑制、概念形成、认知灵活性等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不能完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发未用药强迫思维混合强迫行为型强迫症患者抑制控制障碍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纳入混合型强迫症患者40例,纳入正常对照者40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连线测验(TMT)、Stroop测验评定患者组和对照组抑制控制功能,同时使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水平。结果:①患者组Stroop测验中读字色(Stroop-CW)的正确数和错误数成绩明显差于正常组;连线测验B(TMT-B)完成时间、连线测验A(TMT-A)完成时间长于正常对照组;WCST测验中患者组WCST完成分类数、正确应答数两项成绩均低于正常对照组;患者组社会功能缺陷总分明显高于正常组;②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组Stroop-CW正确数、Stroop-CW错误数、TMT-B完成时间对其社会功能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首发未用药混合型强迫症患者抑制控制功能越差,社会功能受损越严重。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大脑额叶执行功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对抑郁症、强迫症及大脑额叶肿瘤患者在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 (WCST)操作上的比较 ,探讨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在大脑额叶执行功能方面损伤的异同 ,并推测两者在发病机制上的联系。方法 :运用WCST对正常对照 74人 ,抑郁症 40例、强迫症 2 2例、额叶肿瘤 48例患者进行测试 ,并对不同组别的各测查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抑郁症、强迫症及额叶肿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WCST的操作损伤 ,但三个疾病组间 ,在WCST八个常用指标上 ,除完成第一个归类所需应答数外 ,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抑郁症、强迫症患者大脑额叶功能受损明显 ,两者可能存在共同的起病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期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损害的差异。方法对47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以及37例康复期双相障碍患者进行数字符号、数字广度、连线测验A、B、视觉再生、以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等神经心理测试,对比两组患者在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注意力以及执行功能等认知功能方面的差异。结果双相情感障碍组数字广度的倒背数(t=2.539,P0.05)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试(WCST)分类个数(t=2.482,P0.05)多于分裂症组;分裂症组WCST错误数多于双相障碍组(t=-2.298,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双相情感障碍组仅在数字广度的倒背数及总分数多于男性分裂症组(t=2.109,2.014;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多方面的认知功能损害小于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提示双相障碍的预后好于精神分裂症。  相似文献   

11.
强迫性障碍患者的执行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影响强迫性障碍患者执行功能的因素。方法:纳入强迫性障碍患者60例,采用威斯康星卡片、连线测验、河内塔测验、Stroop测验,言语流畅性测验等神经心理学测验评定执行功能。同时使用社会功能缺陷量表评定社会功能水平,耶鲁布朗量表评定疾病严重程度,汉米尔顿量焦虑抑郁量表评定合并的焦虑抑郁程度。结果:强迫怀疑的出现与模式转换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的概念认知下降相关(r=-0.388,P<0.01),强迫检查的出现与计划的河内塔测验开始时间长短成正比(r=0.295,P<0.05),强迫仪式动作的出现与抑制的Stroop测验的时间延长和错误数目增加成正比(r=0.278、0.300,P<0.05),强迫询问与流利性的说出数目多少成负相关(r=-0.261,P<0.05)。合并的焦虑抑郁情绪与模式转换的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和连线测验的操作时间成正比,与计划的河内塔测验总时间成正比(r=0.297,0.359,P<0.05)。结论:不同强迫症状与执行功能的不同层面相关,合并的焦虑抑郁情绪程度与模式转换、计划能力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患者不同临床分期阶段认知功能损害的差异性。方法:选取患者190例,根据Berk等描述的分期模型为依据进行分期分成A组(首次情感发作)、B组(复发后完全缓解)、C组(难治性病程),与6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采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4个神经心理测验(共11项)对入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使用方差分析比较A组、B组、C组和对照组在连线测验、迷宫、数字广度(倒背)及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3~15.08,P0.05)。进一步进行LSD检验,在注意力和处理速度上,C组花费时间高于A组(F=4.29,P0.05);在记忆力上,A组得分大于B组大于C组(F=12.48,P0.05);在执行功能上,C组应答数高于B组高于A组(总应答数F=15.08,P0.05;持续性应答数F=13.79,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认知功能的损害,随着临床分期阶段进展,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逐渐加重尤其在记忆力、执行能力方面,临床分期有利于对双相障碍的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迫症(OCD)患者在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的决策功能。方法:对45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OCD诊断标准的患者和48名性别构成、年龄、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对照组被试进行爱荷华博弈任务(IGT)、色子任务(GDT)、连线任务(TMT)、Stroop色词任务(SCW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任务(WCST)测试,同时对OCD患者进行Yale-Brown强迫症状量表(Y-BOC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贝克抑郁量表(BDI)评定。结果:OCD组IGT净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GDT净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MT、SCWT和WCST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OCD组在IGT及GDT上的净得分与发病年龄、病程、Y-BOCS、HAM A、BDI得分不相关,OCD组中接受药物治疗与没有接受药物治疗的病人的IGT和GDT净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CD患者在风险不明确情境下决策受损,而在风险明确情境下决策未受损,即OCD患者在风险明确及不明确情境下决策出现明显的分离。  相似文献   

14.
强迫症与人格障碍的共病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目的:评估强迫症患者中人格障碍的发生率,探讨强迫症患者与人格障碍的共病情况。方法:使用SCID—Ⅱ对47例强迫症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进行人格障碍的评估。结果:61.7%的强迫症患者至少符合一种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显著高于对照组,且34%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的人格障碍;强迫症患者中员常见的人格障碍为强迫型、回避型、消极型以及偏执型;患者的性别及是否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对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无显著影响。结论:强迫症与人格障碍常有共病现象,强迫型人格障碍同强迫症具有特殊关系,今后在强迫症的生物学研究中应考虑人格特质与人格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海霞 《医学信息》2018,(7):110-111114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40例难治性强迫症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对照组采用帕罗西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的Yale-Boc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Yale-Bocs评分为(25.21±5.60)分,低于对照组的(32.44±5.4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为(15.87±1.82)分,高于对照组的(10.53±1.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患者强迫症评分,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 Patients with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have impaired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but it is unclear whether these functions improve after 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 (CBT) of OCD symptoms.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change after CBT in patients with OCD.

Methods. We assessed 39 patients with OCD before and after CBT with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of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To correct for practice effects, 39 healthy controls (HCs) were assessed at two parallel time intervals with the neuropsychological tests.

Results. There were no changes in memory and executive functions after CBT in patients with OCD when results were corrected for practice effects. Patients performed worse on a test of visuospatial memory and organisational skills (Rey complex figure test [RCFT]) compared to HCs both before and after CBT (ps = .002–.036).

Conclusions. The finding of persistent poor RCFT performances indicates that patients with OCD have impaired visuospatial memory and organisational skills that may be trait-related rather than state-dependent. These impairments may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treatment. Our findings underline the importance of correcting for practice effects when investigating changes in cognitive fun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