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21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发生的基本情况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类统计的方法,对212例ADR涉及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物进行分类,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在老年人中, ADR的发生率较高,其中,抗菌药物以及静脉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居首位。结论:临床上应重视合理使用药物及进行药物监测,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抗菌药物ADR报告232例,对报告中患者的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ADR临床表现及愈后、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32例ADR报告中,上报数量最高为急诊科;青壮年及大于60岁老年患者ADR发生率高;静脉给药较口服给药易导致ADR的发生;引起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52.16%)占比最高,依次为喹诺酮类(19.83%)与青霉素类(13.36%);累及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因对症治疗,基本痊愈或好转。结论:抗菌药物应用广泛,引发ADR因素复杂,治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优化给药方案,加强ADR监测,确保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我院2009年不良反应(ADR)报告进行归类统计和评价.方法 对116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6例ADR中,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多,33例,占28.4%;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63例,占37.7%;无严重不良反应,对原患疾病基本无影响.结论 进一步加强ADR上报监管工作,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2010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60例,按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因果关系、ADR类型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0例ADR报告中,41~60岁发生率最高(40.00%);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98.33%);抗菌药物ADR发生率最高(70.00%);最常见的ADR临床表现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50%).结论:临床加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和静脉注射药物,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340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和性别、给药途径、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引发ADR的抗菌药物品种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0例ADR报告中女性稍多于男性,年龄大于60岁者,共111例(32.65%);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共316例(92.94%);ADR主要涉及的器官或系统是皮肤及附属器官,共197例(57.94%),其次是消化系统,共83例(24.41%);ADR涉及的抗菌药物中青霉素及头孢类药物居首位,共47例(45.63%),其次是喹诺酮类,共19例(18.45%)。结论加强临床ADR上报和监测工作,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钟建雄 《华夏医学》2013,26(3):557-560
目的:分析我院2011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全年ADR共10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3例ADR报告中60岁以上年龄段发生率最高(36.89%),以抗菌药物引起ADR最常见(41.75%),静脉给药是ADR发生最常见的给药途径(80.5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多(36.36%),其中不合理用药引起ADR发生37例(35.92%)。结论:临床应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尽量减少或避免药品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78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我院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的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7~2008年收集的78份抗菌药物ADR报表进行统计和分析评价.结果:引起ADR的抗感染药物涉及9大类26个品种;78例ADR中,>60岁发生率最高,占47.45%;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林可霉素类等;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74.36%),其次为消化系统、发热等.结论:抗菌药物发生ADR与多种因素相关,在使用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46例静脉使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报告分析,了解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静脉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汇总及分析。结果: 246例ADR报告中,喹诺酮类、头孢菌素类引起的ADR分别占47.15%、35.77%。年龄以41~50岁、>60岁段为高发群体,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结论:医务工作者在应用抗菌药物时,即使是国家药典规定的基本药物也要慎重选用静脉给药,加强对静脉应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减少ADR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本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特点及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报的133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类型、合并用药及转归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33例中药ADR报告中涉及8类84种药品,其中严重ADR报告例数16例(1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新的ADR有85例(63.9%);年龄段以40~60岁以上的人群为主,给药途径以口服给药方式居多;临床表现以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为73例(54.9%)。结论中药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注意中药的辩证论治,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加强重点药物的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重复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朱占胜  王晶  孙亚凌  李飞  姚黎 《医学综述》2013,19(5):935-936
目的探讨儿童应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为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上报的68例药物不良反应按药物种类、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不良反应共涉及39个药物品种,其中抗菌药物21种,占药物品种的53.8%,居首位;儿童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消化系统症状(41.2%)为主,皮肤及其附件(25.0%)次之。结论 ADR的发生率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占首位,需加强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保障儿童安全合理用药,同时提高儿科医护人员识别ADR的能力,减少儿童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66例抗菌药物ADR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在166例ADR患者中,年龄主要分布为18~59岁(占比74.1%),其次为≥60岁(占比20.48%);涉及的抗菌药物种类主要为头孢菌素类(占比50.6%),其次为喹诺酮类(占比29.52%);涉及的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占比40.36%),其次为胃肠系统(占比15.66%);主要涉及的给药途径为静脉给药(占比86.14%),其次为口服(占比12.05%)。结论:应加强抗菌药物ADR患者的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此类药物ADR患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2013年至2017年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特点,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院133例SADR,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发生ADR科室、ADR的临床表现和累及系统/器官、处理措施及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3例SADR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80:53。大于60岁的老年患者为41例,占30.83%。发生SADR最多的科室为神经内科36例,占27.07%。不良反应的药物共有172例次,静脉滴注给药引发的SADR更常见112例,占65.12%。涉及的药品种类中,抗菌药物50例,占29.07%。共损害器官161例次,累及系统/器官以消化系统最多43例次,占26.71%。新的SADR有23例,占17.29%。大多数SADR经停药和对症处理后可痊愈好转,无致死病例。结论高度重视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危害,加强ADR监测,深化临床药师制度和建立药物警戒系统,可有效避免或减少ADR和药源性疾病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我院药物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本院2009.01-2010.12年共92例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患者性别、年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ADR的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2例ADR报告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是抗菌药物(占65.2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反应最多(占41.30%),发生ADR的最多的药物剂型是注射剂.结论 开展并加强药物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工作有利于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及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静脉滴注用药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以保证用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静脉滴注用药ADR共8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静脉滴注用药ADR在临床表现方面常以皮肤过敏反应、免疫系统损害最为多见;抗菌药物、中药静脉注射剂是引起静脉滴注ADR发生的主要因素;经统计,开始用药10~2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较高,为28.24%,其次为≤10min时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4.71%,30min~1h静脉滴注ADR发生率为23.53%。结论:加强静脉滴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监测,可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靳蓉  赵柏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6,(36):5170-5171
目的 了解妇幼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临床上报的175例药品不良反应进行归纳统计和综合分析.结果 175例ADR报告中,共涉及79种药物,其中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为多见(占41.41%);其次为妇产科用药(占14.65%).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ADR为107例,占61.14%;ADR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和其附件损害(67例,占总数的36.61%);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64例,占34.97%).结论 ADR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与报告,以便保障妇女儿童的药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云南省腾冲县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ADR)应发生的一般情况及特点.方法 对我院收集2008-2011年的7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别对报告职业、ADR类型、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数、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77例ADR报告中.以护士报告为主占72.73%,一般的ADR占88.31%,大予6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最高40.26%,其次是小于10岁的患者ADR发生率为23.37%;涉及药品34种;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途径,占85.71%;抗菌物药发生率ADR最高.占41.18%.以氟喹诺酮类及头孢菌素类最多,最常见ADR的临床表现是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占38.63%.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及静脉注射剂,重点关注特殊人群用药,减少ADR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主要不良反应,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集本院2013年8月-2016年7月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ADR)215例病例报告,对年龄、性别、使用药物种类、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进行统计探析。结果:20~55岁ADR发生率高,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唑林为多。静脉滴注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方式,多表现于皮肤及附件,患者原患疾病以呼吸系统居多。结论:临床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必须高度重视该类药物引发的ADR,使ADR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ADR)的临床特点,提高用药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上报的278例内科老年住院患者ADR报告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其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转归,探讨老年ADR的发生原因。结果本组ADR患者以静脉给药和注射剂所致者比例最高,分别占60.43%,67.98%;以抗感染药物和循环系统药物诱发者多见,合计占到55.03%;主要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症状,分别占31.65%,23.38%,18.35%。结论内科老年住院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应加强临床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患者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收集的183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和年龄、药品种类和剂型、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183例ADR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50岁以上人群发生率最高;涉及的药品有58种,抗肿瘤药居首位(57例,31.15%),其次为抗菌药物(47例,25.68%)及中药注射剂(42例,22.95%);注射剂引起的例数最多;临床表现以血液及造血系统损害(26.19%)、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24.39%)皮肤及附件损害(23.81%)较常见.结论:应重视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避免或减少ADR重复发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成药制剂;合理选择给药途径,尽量采用口服给药,确保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我院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情况及引发ADR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157例ADR,按患者的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57例ADR中,小儿患者109例(69.43%);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者156例(99.36%);抗菌药物引发者104例(66.2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共83例(44.38%)。结论应加强ADR监测意识,完善相关报告分析制度,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