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C2椎弓根拉力螺钉、C2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选择性治疗Hangman骨折的适应症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长征医院2000-02/2004-12收治的Hangman骨折患者34例,Levine-EdwardsⅠ型10例,Ⅱ12例,Ⅱa型8例,Ⅲ型4例,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2例,D级12例,E级20例。Ⅰ型Hangman骨折采用C2椎弓根拉力螺钉固定;Ⅱ型、Ⅱa型、Ⅲ型采用C2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固定。观察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34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按Frankel分级,C级2例,其中1例恢复至E级、1例恢复至D级;D级12例,其中11例恢复至E级、1例神经症状无变化。②3~6个月时复查X射线正侧位骨折均愈合,无螺钉松动脱落现象,无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C2椎弓根拉力螺钉,C2椎弓根螺钉结合C3侧块螺钉治疗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可以最大程度上保留上颈椎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2.
桡骨小头骨折是常见骨折,Mason将桡骨小头骨折分为4型。Ⅰ型:骨块(边缘)无移位的骨折;Ⅱ型:骨块有移位的骨折;Ⅲ型:粉碎性骨折;Ⅳ型:骨折伴肘关节后脱位。大部分骨折可经非手术方法得到成功治疗,Mason 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是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3.
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74例颈性眩晕患者摄颈椎前后位、侧位及颈椎张口位片,部分患者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和/或颈椎MRI椎动脉造影。结果本组患者的影像学异常主要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寰椎两侧块宽度不等或/和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间距离不等、侧块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不平行等;寰枢椎CT三维重建可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颈椎MRI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对椎动脉的影响;寰椎后弓以上旋转和侧移的椎动脉商径变小。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骶骨骨折合并骶神经损伤的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4月~2009年4月,对本院10例合并骶神经损伤的骶骨骨折患者采用显示骶神经根管全长的骶骨双斜位MPR技术,观察骶神经根管骨折情况以及骨折块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30~55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30d。致伤原因:车祸伤6例,重物砸伤3例,挤压伤1例。所有患者进行双斜位(45°斜冠状位和30°斜矢状位)MPR检查后可清晰的显示骶神经根管的骨折情况,并进行临床验证。结果:根据临床表现、美国国立脊髓损伤学会和国际截瘫学会1990年推荐的脊髓损伤神经分类标准进行临床诊断:S1神经根损伤6例,S2神经根损伤2例,S1、S2神经根均损伤2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发现S1神经根管有骨折块进入3例,S2神经根管1例有骨折块进入,S1、S2神经根管均有骨折块进入2例,此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术中见S1、S2神经被骨折块压迫),去除压迫后症状明显缓解,平均12周症状消失;其余4例患者(S1神经损伤3例,S2神经损伤1例)经双斜位MPR检查后未发现骨折块进入骶神经根管(考虑单纯神经挫伤),予保守治疗,平均13周症状消失。结论:骶骨双斜位MPR技术可作为骶骨骨折患者的常规检查,对于明确骶神经损伤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定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常把环枢关节至第三颈椎称为高位颈椎。高位颈椎损伤分为骨折和脱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只有早期明确损伤部位和程度,才能为临床的正确及时治疗提供依据。但由于特殊解剖关系,常规X线检查很难达到这一目的,CT和MRI可以准确显示损伤部位和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可靠依据。1损伤类型[1~3]损伤分为骨折和脱位两种类型。骨折包括寰椎骨折和枢椎骨折。寰椎骨折又分为前弓、后弓、爆裂及侧块骨折四型。枢椎骨折分为齿状突、椎体、关节突间及棘突凤折四型。脱应分为寰枕关节脱位、寰枢关节脱位、C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骨骨折CT分型及其与临床分型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法医学鉴定提供依据.方法 110例鼻外伤患者经MSCT诊断为鼻骨骨折.根据骨折线的侧别、骨折线形态及骨折断端错位成角程度,以及合并鼻中隔骨折及相邻部位骨折分为四型.Ⅰ型:单侧和(或)双侧鼻骨线性骨折,无或轻度错位成角.Ⅱ型:分两个亚型,Ⅰ型的基础上出现骨折线明显错位成角为Ⅱa型,单侧和(或)双侧鼻骨粉碎性骨折为Ⅱb型.Ⅲ型:Ⅰ、Ⅱ型伴鼻中隔骨折,分两个亚型,不伴发周围骨折为Ⅲa,伴发周围骨折为Ⅲb.Ⅳ型:Ⅰ、Ⅱ型伴有鼻骨周围骨折但不伴鼻中隔骨折.明显错位成角定义为断端移位〉1/2、塌陷或上翘≥45°.将CT分型与临床分型进行比较,采用配对计数资料的加权Kappa统计量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T分型由高到低依次为Ⅳ型、Ⅰ型、Ⅲ型及Ⅱ型,形态和部位:(1)单侧39例,双侧71例;(2)鼻骨线性骨折71例,无明显移位成角52例,有明显移位成角19例;其中单侧35例,双侧36例;(3)粉碎性骨折39例;单侧4例,双侧20例;一侧线性另一侧粉碎性15例;(4)伴鼻中隔骨折 29例;(5)合并其他骨折57例.CT分型:Ⅰ型24例;Ⅱ型14例,其中Ⅱa型11例,Ⅱb型3例;Ⅲ型29例,其中Ⅲa型11例,Ⅲb型18例;Ⅳ型43例.将Ⅱ型和Ⅲ型中的两个亚型合并后与临床分型比较,经配对计数资料的加权Kappa统计量检验,Kappa=0.740,P=0.000,CT分型与临床分型一致性较好.结论 通过CT分型,能够准确描述鼻骨骨折的复杂情况,对骨折的临床处理和法医学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寰枢椎不稳使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处于危险状态,观察后路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恢复脊柱稳定性的远期效果。方法:选择2001-10/2004-02宁波市第六医院骨科根据不同的病损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寰枢椎不稳患者38例。齿突骨折26例,其中AndersonⅡ型19例(陈旧骨折9例,新鲜骨折10例),Ⅲ型7例(陈旧骨折6例,新鲜骨折1例);齿突游离小骨2例;寰枢横韧带断裂2例;Jefferson骨折4例;Ⅱ型Hangman骨折+Jefferson骨折4例。采用Apofix联合Maged技术治疗AndersonⅡ型17例,Apofix治疗Ⅲ型和寰枢横韧带断裂9例,Axis或VertexC1,2侧块固定AndersonⅡ型骨折5例,Axis枕颈固定7例。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骨愈合情况、内固定有无松动及不良事件和副反应。结果:38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骨愈合和脊柱稳定性情况:随访6个月,植骨全部融合,无一例假关节形成。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本组患者术后并发感染3例,经清创后愈合,无一例因感染而取除内固定。1例术中损伤硬脊膜,术后经保守治疗而愈合。1例术后伴枕颈部麻木,3个月后缓解。椎动脉损伤1例,术中采用填塞止血,但术后无脑缺血等症状。所有患者无脊髓损伤、舌下神经麻痹或内固定断裂。有2例患者主诉旋转活动部分受限,约42&;#176;,为正常的70%,主要为陈旧骨折,没有完全复位所致。结论:对于寰枢椎不稳的后路手术治疗,根据不同的骨折和不稳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达到长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10月应用国产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胫骨骨折 3 5例 ,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5例 (共 3 8侧 ) ,男 2 0例 ,女 15例 ,平均年龄 3 4岁。骨折类型根据AO分类 :A型骨折 2 0侧 ,B型骨折12侧 ,C型骨折 6侧。骨折根据Gustilo和Anderson分类 :Ⅰ型18侧 ,Ⅱ型 12侧 ,Ⅲ型 8侧 (ⅢA 型 6侧 ,ⅢB 型 2侧 )。 3 2侧(Ⅰ型、Ⅱ型 3 0侧 ,Ⅲ A2侧 )急诊行清创术后Ⅰ期置入带锁髓内钉固定 ,受伤至手术时间 1 5~ 12h ,平均 7h ;6侧 (Ⅲ A4侧 ,ⅢB2侧 )骨折清创后 5~ 7…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退变性下段颈椎的脊椎功能单位(FSU)活动度与相应节段椎管狭窄程度间相关性。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拟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病人62例。全部拍摄MRI及动力位(过伸-过屈位)颈椎侧位CR片。测量参数包括C2~C7过伸/过屈位Cobb角和,反映颈椎整体活动度;选取C3~C4、C4~C5、C5~C6三个水平的颈椎FSU过伸/过屈位Cobb角和表示FSU的节段性活动度。依据椎管狭窄等级(Ⅰ、Ⅱ、Ⅲ级),分别对该3个FSU活动度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Ⅰ级椎管狭窄病人的C4~C5、C5~C6椎间活动度大于C3~C4水平,其中C4~C5、与C3~C4水平间显示统计学差异。C4~C5、椎间活动度在Ⅲ级椎管狭窄时显著降低,与Ⅰ级、Ⅱ级有统计学意义。8例未显示Ⅲ级椎管狭窄病人与54例Ⅲ级椎管狭窄病人的椎体整体活动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FSU作为维持颈椎稳定性的基本单元,随着椎管狭窄程度的增加稳定性增加,但却以牺牲椎管空间为代价,出现椎管狭窄,联合应用动力位CR侧位片及MR检查在判定颈椎活动度与椎管狭窄程度间关系显示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儿童环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梅 《天津护理》2005,13(4):204-204
环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在儿童颈部疾患中并不少见,临床表现为头颈向一侧偏斜,面部转向健侧,颈部活动受限,伴或不伴疼痛。根据Fielding和Hawkins分型,环枢椎旋转性半脱位多数为Ⅰ型和Ⅱ型,Ⅲ型和Ⅳ型比较少见,而且为严重损伤。我科收治7例Ⅲ型环枢椎旋转性半脱位的患儿,经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736.非妊娠子宫的常见位置包括: Ⅰ前倾位 Ⅱ外倾位 Ⅲ中间位 A.Ⅰ,Ⅱ,Ⅲ B.Ⅰ,Ⅲ C.Ⅰ,Ⅱ D.Ⅱ,Ⅲ 737.盆腔淋巴结肿大,位于; A.侧位 B.后位 C.前位 D.中间位 738.临床应用需要做超声检测的情况包括: Ⅰ需要估计胎儿的体重与胎龄时 Ⅱ通过定期检查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是否正常时  相似文献   

12.
乐国平  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8,12(7):1209-1212
目的: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晚期最常见的并发症,如何预防肘内翻的出现,近年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大类。探讨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预后康复的关系。 方法:①试验对象:选择2002—01/2006—12本科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纳入标准:年龄不大于14岁且经过X射线影像学表现确诊,所有病例均为伸直型,患者对治疗知情同意,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n=22)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n=47)。按Gartland提出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将各组骨折分为Ⅰ、Ⅱ、Ⅲ型。②试验方法及评估: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在复位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尺偏型矫枉过正成轻度桡偏,桡偏型不矫枉过正的原则:同时长臂石膏托固定患肢。手术复位内固定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克氏针固定远端。所有病例经过9—36个月的随访,通过摄患侧标准肘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治疗前后测量Baumann角及参照Flynn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的评定标准分析各组Ⅰ、Ⅱ、Ⅲ型骨折的疗效。 结果:纳入69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Ⅰ、Ⅱ型骨折治疗优良率无差别(P=0.455〉0.05):Ⅱ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高于Ⅲ型(P=0.036〈0.05):Ⅰ型骨折治疗的优良率亦高于Ⅲ型(P=0.002〈0.05):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Ⅲ型骨折疗效结果相比较。骨折治疗优良率没有差别(r=0.502,P=0.479〉0.05);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和手术复位内固定组Ⅱ型骨折疗效相比较,优良率无差别(P=1.000〉0.05):Ⅲ型骨折疗效相比较,手术复位内固定组的优良率高于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差异显著(x^2=7.636,P=0.006〈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创伤性环枢关节旋转半脱位发病机理及影像学表现。材料与方法:对13例非创伤性环枢关节半脱位的临床和X线表现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侧位X线片上显示环椎旋转,而脊柱其它成对结构则完全重叠。C1的一侧侧块投影在齿突上,造成齿突前间隙模糊。张口位像上,环齿侧间隙和环椎侧块不对称。结论:侧位环枢关节照片和张口位X线片即可作出诊断。非创伤性和最轻型创伤性旋转半脱位具有相同X线表现,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CT表现特点与踝关节骨折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收治的9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均行CT检查,并进行X射线分型,观察CT表现特点,并分析其与X射线分型相关性。结果 96例患者CT图像表现形式为腓骨骨折(表示为a)、后踝骨折(表示为b)、骨间韧带(IOL)断裂(表示为c); Danis-Weber分型中,A型10例(10. 42%),B型53例(55. 21%),C型24例(25. 00%),无腓骨骨折9例(9. 37%); CT图像显示,无腓骨骨折包括6例0度损伤与3例Ⅱbc度损伤,IOL断裂率33. 33%(3/9); A型骨折均为0度损伤,IOL断裂率0. 00%(0/10); B型骨折包括1例0度损伤、17例Ⅰa度损伤、32例Ⅱab度损伤、1例Ⅱac度损伤及2例Ⅲ度损伤,IOL断裂率5. 66%(3/53); C型骨折包括1例0度损伤、12例Ⅰc度损伤、2例Ⅱab度损伤及9例Ⅱbc度损伤,IOL断裂率87. 50%(21/24); 17例Ⅰa度损伤均表现为B型骨折,34例Ⅱab度损伤包括32例B型骨折; 12例Ⅰc度损伤均表现为C型骨折,12例Ⅱbc度损伤中包含9例C型骨折; A型骨折中IOL断裂率0. 00%,B型骨折中IOL断裂率5. 66%,C型骨折中IOL断裂率87. 50%。IOL断裂率与Danis-Weber分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 712,P0. 05)。结论术前CT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踝关节骨折情况,B型骨折患者有Ia、Ⅱab典型CT表现,C型骨折患者有Ⅰc、Ⅱbc典型CT表现,且IOL断裂率与Danis-Weber分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寰枢段不稳时,后路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Magerl术)是目前国内外推崇的后路固定方法。然而临床上并不是所有病例都适于行Magerl螺钉固定。目的:分析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引起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2004-07/2007-06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骨科进行。对象:选择21例齿状突骨折引起的寰枢椎不稳患者,按Anderson和D’Alonzo分类,Ⅱ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不稳定9例,Ⅲ型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重度脱位12例,均有枕颈痛,颈部活动受限,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16例为E级,5例为D级方法:行颅骨牵引复位病情稳定后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C1,C2椎弓根。主要观察指标: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植骨融合和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等术中并发症,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术后随访最短8个月,X射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5个月内所有病例均获植骨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脊髓功能5例D级均恢复至E级,16例E级无变化。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后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可明显提高寰枢椎的稳定性,对颈椎功能影响小,脊髓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6.
GSS-Ⅱ型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267-8268
我科2004—05至今采用国产GSSⅡ刭通用脊仕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9例,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13例,年龄18~52(平均25.8)岁。脊拄损伤节段:T12:(4例),L1(15例),L2(7例),L4(2例),1例为L1、L2同时骨折。Denis分类:Ⅰ型9例,Ⅱ型8例,Ⅲ型5例,Ⅳ型5例,Ⅴ型3例。所有病例均在伤后7d内实施于术,术前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9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其中Ⅱ型5例,Ⅱa型2例,Ⅲ型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C2~3椎弓根螺钉侧块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12~3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复位良好。无动脉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骨折即时复位,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高选择血管造影与Garden分型预测以C臂指导完成闭合空心钉置入固定的股骨颈骨折治疗效果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4-03/2009-01湖北省武汉市第五医院(江汉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科收治的成人单侧股骨颈骨折50例,男32例,女18例.根据患者意愿采用高选择血管造影与Garden分型各25例,比较两组空心钉置入内固定治疗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最短个6月,最长60个月.DSA组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14例;Garden组Ⅰ型4例,Ⅱ型8例,Ⅲ、Ⅳ型13例.DSA组Ⅰ、Ⅱ型无股骨头坏死,Ⅲ型股骨头坏死14例;Garden组Ⅰ型无股骨头坏死,Ⅱ型股骨头坏死1例,Ⅲ、Ⅳ型股骨头坏死13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论:高选择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的多少与Garden分型基本一致,但它能直观地了解股骨头的血供情况,可以根据残存支持带血管的多少来判断各型股骨颈骨折治疗后的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接受解剖型钢板治疗的23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进行随访。采用Rucdi-Allgower分类方法对Pilon骨折进行分类,Ⅰ型6例,Ⅱ型11例,Ⅲ型6例。术后平均随访24个月(8.36个月)。结果: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ourne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良18例,可4例,差1例。术后创口感染1例。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时间,应用塑型良好的解剖型钢板治疗胫骨Pilon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0.
姚相雨  方跃  梁羽 《华西医学》2014,(4):795-796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60岁。因“车上同木掉落致患者颈部、左大腿远端以及左小腿近端损伤13h”于2012年12月转入我院,人院时患者的生命体征已平稳。入院诊断:①左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创缝合术后(AO分型:41C3+4283,GustiloⅠ型);②左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AO分型:33C2);③左腓骨粉碎性骨折(AO分型:42C2);④寰椎左侧侧块粉碎性骨折伴寰枢椎脱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