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190例,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同轴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最多的为角膜水肿,观察组并发症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小切口治疗白内障手术并发症发病率较小,但超声乳化时间较长,可根据具体临床情况进行手术方法的筛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连续环形撕囊术应用于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局麻下对242例白内障患者(264眼)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1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264眼中231眼(87.5%)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均成功地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至前房,并顺利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时,187眼矫正视力≥0.5,占随访眼的80.9%(187/231).结论 连续环形撕囊术的应用可提高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获得与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相近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环形撕囊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疗效与远期效果.方法 应用环形撕囊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的353例患者.对术中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进行讨论和评估,并进行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1周视力≥0.5者303眼(85.84%),0.4~0.1者34眼(9.63%),≤0.1者16眼(4.53%);术后1个月视力≥0.5者320眼(90.65%),0.4~0.1者32眼(9.07%),≤0.1者1眼(0.28%).结论 环形撕囊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具有并发症少、恢复快及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中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例老年性白内障手术中,采用前囊膜连续环形撕囊的处理过程和技巧。结果:2000例中,成功1698例,占84.9%;失败302例,占15.1%。前100例中,失败67例,占67%;前1000例中,失败208例,占20.8%;后1000例中,失败94例,占9.4%。结论:增加前囊膜的清晰度、降低前囊膜的表面张力、合理控制用力的方向和撕囊的速度以及及时有效地处理撕囊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是提高撕囊成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截囊仪在现代白内障手术中的使用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老年性白内障90眼分别采用手工和超声截囊仪进行连续环形撕囊术,对处理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老年性白内障前囊膜切开的撕囊时间手工连续环形撕囊组平均为(36±7.8)秒,超声截囊仪连续环形撕囊组平均为(16±3.6)秒,两组比较,环形撕囊在超声截囊仪比手工连续环形撕囊获得更快(P〈0.01)。结论超声截囊仪在老年性白内障前囊膜切开术中操作容易掌握,而且快速、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摘出术中连续环形撕囊的效果和优点。方法老年性白内障348例348眼随机分成2组:连续环形撕囊组(观察组)174例(174眼)和开罐式截囊组(对照组)174例(174眼),观察2组术后视力、脱盲率(视力≥0.05)、脱残率(视力≥0.3)和术中?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视力≥0.05者,观察组166眼,脱盲率为95.4%;对照组162眼,脱盲率为93.1%,2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χ=0.85,P>0.05)。术后视力≥0.3者观察组150眼,脱残率为85.1%;对照组133眼,脱残率为76.4%,2组间有显著差异(2χ=5.47,P<0.05)。术中后囊破裂者观察组8眼,对照组18眼,2组间有显著差异(2χ=4.16,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χ=8.04,P<0.01),其中术后持续性高眼压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χ=4.05,P<0.05)。结论在老年性白内障小切口摘出手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法,并发症少,可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廖源 《华夏医学》2007,20(4):792-793
目的:观察连续环形撕囊技术在小切口白内障术中应用,探讨其手术技巧与方法,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方法:对112例(126眼)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行连续环形撕囊.结果:126眼中115眼(91.27%)顺利完成连续环形撕囊,89眼(70.64%)将晶状体核自囊袋旋拨至前房,其中Ⅱ级核51眼(40.48%)全部旋拨核成功,Ⅲ级核38眼旋拨核成功(占30.16%),术后3个月矫正视力0.5以上者103眼,占随访眼的81.75%.结论:连续环形撕囊用于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时,在Ⅱ、Ⅲ级核是安全有效的,对减少术中并发症及保证人工晶体正位有效.  相似文献   

9.
黄经河  钟燕梅  冯钰 《广西医学》2006,28(10):1621-1622
晶状体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continuous circular capsulorhexis,CCC)以获得一个边缘完整、连续、圆滑的前囊切口,避免前囊放射状撕裂的发生和有利于后房型人工晶体准确植入囊袋内为特点.此法已广泛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我们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中应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提高视力,预防弱视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意义。方法:观察42例(42眼)儿童外伤性白内障施行现代囊外摘除、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和并发症,随访1~24月,平均12月。结果:术后葡萄膜炎反应较成人严重,矫正视力较满意,>0.3共27眼。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儿童外伤性白内障后囊连续环形撕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目前恢复视力、预防弱视及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一种有别于传统的方法 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总结颞侧小切口及连续环形撕囊的优点.方法 对2008-2009年我科35例青光眼术后白内障患者采取颚侧角膜缘后3mm作一小切口反眉弓式巩膜隧道(外口6mm,内口9mm),分离后粘连虹膜,连续环形撕囊,水分离、分层后圈套娩核及注吸残余皮质,植入人工晶体于囊袋内,切口白闭,勿需缝合.结果 35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眼压保持与术前基本相同的稳定状态,角膜水肿反应较轻并很快消退.结论 由于采用颞侧远离角膜缘可自闭武小切口,把白内障手术对青光眼滤过道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并方便了术中操作,减少青光眼复发机会,有效降低术后角膜散光度,同时,连续环形撕囊进一步提高了人工晶体囊袋内固定和稳定的远期保证,减轻了术后并发症,充分提高了患者的视力,可取得满意的疗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倪佳 《医学文选》2005,24(2):220-221
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连续环形撕囊是保证晶状体囊袋完整及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使人工晶体的位置更趋于合理,从而减少超声乳化术的并发症,获得良好视觉效果的关键步骤之一。我们在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时,选择性地将此技术运用于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在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PCCC)的疗效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先天性白内障12眼、外伤性白内障12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或抽吸术后囊破裂4眼、后发障9眼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木,术后随访3~38个月。结果:28眼在后囊完好情况下完成PCCC,10.7%(3/28)后囊破裂,3.6%(1/28)玻璃体脱出行前段玻切;7.1%(2/28)撕囊倔中心。术后并发症有角膜水肿10.8%(4/37);高眼压8.1%(3/37);瞳孔变形5.4%(2/37)。随访矫正视力0.1—0.3的7眼,0.4—0.6的18眼,≥0.8的8眼,4例幼儿视力检查不理解,1眼后囊孔上移,1眼玻璃体前界膜混浊患儿随访13个月,其混浊无加重,余所有病例视轴区透明。结论: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能有效防治后囊混浊,保持瞳孔区透明。术中、术后并发症与术中操作和术后处理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白内障为我国最主要的致盲眼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唯一有效治疗方法[1]。超声乳化术已经成为治疗白内障的首选手术方法,连续环形撕囊(CCC)术由于可获得一个完整、连续、圆滑的前囊膜边缘,成为术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但对于大多数基层医院及Ⅳ级及以上的硬核来说,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仍是最佳之选。我院在行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中,均采用连续环形撕囊术,取得不错效果,现将70例80眼的手术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徐国英 《中原医刊》2006,33(14):35-35
目的探讨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的临床应用。方法256例(281眼)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或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且在术中同时进行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术后随访5~48个月。结果视力在1.0以上者74眼,占26%;0.5~0.9者135眼,占48%;0.1~0.4者39眼,占14%;0.1以下者8眼,占3%。新生膜6眼,发生率2%,手术主要并发症有玻璃体内脱出。结论Ⅰ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是降低后囊膜混浊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成熟或过熟期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中前囊连续环形撕囊的手术操作。方法 67例成熟或过熟期白内障,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或开罐式截囊。结果 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成功61例,改为开罐式截囊6例。术中后囊破裂1例,部分悬韧带断裂1例。术后轻度角膜水肿6例,虹膜部分后粘连1例。结论 成熟或过熟期小切口非超乳白内障摘除术行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是获得安全持久的囊袋内植入人工晶体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儿童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6例(89只眼)先天性白内障行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后眼部情况。结果术后患儿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54例(86只眼)均未出现视轴区混浊。结论连续环形撕后囊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儿童白内障安全、有效的办法,尤其有效预防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先天性白内障摘除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PCCC)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全部病例均采用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同时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切口采用角巩膜缘隧道切口,对45例78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进行手术使晶体后囊中央形成约5 mm 的囊膜缺损区,行前部玻璃体切除术(AV),以避免后发障的发生.结果:Ⅰ期植入人工晶体40眼,术后1周矫正视力≥0.5者16眼,0.5以下34眼,无1眼发生后发障.术后1个月矫正视力≥0.5者18眼,0.5以下45眼,术后3个月到半年矫正视力≥0.5者20眼,0.5以下46眼,其余因年龄小无法检查视力表.术后一周第1次复查,无1眼发生后发障,但每只眼周边前后囊膜均出现轻度混浊,撕囊区清亮,继发性青光眼8例.3~6个月18眼发生纤维机化膜,10眼少量玻璃体脱出于前房,玻璃体轻度浑浊,虹膜后粘连7眼,瞳孔不圆12眼,IOL 偏中心8眼,无1眼发生视网膜脱离及出血.结论: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目的是防治弱视,改善视力,术后并发症对手术效果产生重要影响.而 PCCC+AV 是一种经济、安全、高效的防止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手术方式,适用于不能配合激光治疗的儿童,但存在一定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潘家权 《广东医学》2003,24(3):322-322
连续环形撕囊术可以形成光滑、完整的前囊膜开口 ,有利于白内障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准确植入在囊袋内 ,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白内障手术中。然而 ,连续环形撕囊术必须在手术显微镜下能够清楚看见晶状体前囊膜和眼底红光反射的情况下才能顺利进行 ,对于一些白内障 (如过熟期白内障、并发性白内障等 )不能获得眼底红光反射 ,撕囊时难以辨清撕囊的边界和走向 ,较容易产生囊膜放射状撕裂、晶状体悬韧带断裂、甚至晶状体后囊破裂、玻璃体脱出。本文应用晶状体囊染色剂可使晶状体前囊膜染色 ,从而增加其可见度 ,使白色白内障的连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