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9 毫秒
1.
刘建惠 《临床医学》2004,24(6):41-42
目的:总结应用腹股沟轴型皮瓣治疗手部感染创面的经验。方法:采用腹股沟轴型皮瓣带蒂转移覆盖手部感染创面,供区、受区创面均一期闭合,术后3~4周断蒂。结果:应用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手部感染创面8例,全部手术获得成功。结论:以旋髂浅动、静脉为血管蒂的腹股沟皮瓣,位置隐蔽、血管口径较粗大。血供丰富,手术方法简单。抗感染能力强。适用于手部感染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2.
髂腹部皮瓣修复手部缺损术后康复训练36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对腹股沟皮瓣动脉及其分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临床已广泛开展以旋髂浅动脉为轴心的腹股沟轴型皮瓣,但联合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与下腹部皮瓣的报道不多,根据共同起于股动脉的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的解剖特点,以其各自的血管走向为轴线,设计成共蒂的双叶皮瓣,应用于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手部较大的创面以及难以用单一皮瓣覆盖的不规则创面,术后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颞浅血管为蒂的耳后岛状皮瓣在临床应用被日益重视。由于血供可靠,血管蒂长,毋须吻合血管,使手术操作简化,拓宽了临床的使用范围。作于2000年开始在临床应用5例,均获得成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的效果。方法:对16例拇指脱套伤,急诊采用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1年,拇指外形美观,皮瓣质地柔韧,拇指对掌功能正常,生活自理。结论:采用旋髂浅动脉为蒂的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拇指脱套伤具有简单易行、血供好、成活率高、修复后拇指外形美观、功能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对腹股沟皮瓣动脉及其分支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增多,临床已广泛开展以旋髂浅动脉为轴心的腹股沟轴型皮瓣,但联合应用髂腹股沟皮瓣与下腹部皮瓣的报道不多,根据共同起于股动脉的旋髂浅动脉及腹壁浅动脉的解剖特点,以其各自的血管走向为轴线,设计成共蒂的双叶皮瓣,应用于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手部较大的创面以及难以用单一皮瓣覆盖的不规则创面,术后训练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麻风足底溃疡好发的不同部位带血管蒂皮瓣的修复方法。方法设计以趾背动脉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为血管蒂的两种顺行皮瓣,分别转移修复麻风前足底溃疡和足根部溃疡共12例,皮瓣面积为3 cm×4 cm~4 cm×8 cm。结果除3例皮瓣延迟愈合外,其余移植皮瓣成活良好,12例均外形矫正满意,术后随访2年溃疡无复发。结论趾背动脉蒂皮瓣和顺行足底内侧动脉浅支蒂皮瓣,血管解剖比较恒定,操作简便,是修复麻风前足底和足根部溃疡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7.
总结3例旋髂浅穿支血管真皮下血管网带蒂皮瓣修复严重会阴撕脱伤的护理经验。包括一般护理、心理护理、督促戒烟、药物治疗以及严密观察皮瓣的颜色和毛细血管充盈反应等。认为有效、严密的观察与细致的护理是保证皮瓣存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和利用有限的皮瓣修复不同创面的可行性,应用同一皮瓣分次转移技术修复不同部位的创面8例,其中有带蒂髂腰皮瓣2例,旋髂浅腹壁浅联合皮瓣2例,游离背阔肌皮瓣2例,腓肠肌皮瓣1例,胸三角皮瓣1例.常规分离切取各个供区皮瓣,转移修复其中主要的外伤创面或瘢痕切除后创面,其余遗留外露创面彻底清创,并妥善处理.术后2周左右行皮瓣血运训练,皮瓣血运确实可靠后行二期皮瓣转移,二期皮瓣转移时采取逆行或顺行转移修复遗留瘢痕组织或创面.根据二期手术方式,部分病例2周后再次行皮瓣血运训练及断蒂术.8例皮瓣2次转移均完全成活,创面得以妥善修复.随访6个月外形功能改善,提示同一皮瓣分次修复不同部位创面安全可行,能有效解决有限皮瓣修复多处创面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骨问背侧动脉岛状皮瓣(35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瓣(15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1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8例),桡动脉鼻烟窝皮支逆行岛状皮瓣(8例)5种不同的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78例手背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术后71例皮瓣完全成活,i例骨间背侧动脉岛状皮瓣,2例骨间前动脉桡侧骨皮支逆行岛状皮辩,2例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2例尺神经腕背支营养血管为蒂的逆行岛状皮辩远端皮瓣部分坏死,经局部换药2~4周,创面愈合。术后经3个月至2年随访,皮瓣血运、弹性、质地良好。【结论】应用前臂背侧岛状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手背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1999~ 2 0 0 2年我科共进行各类皮瓣修复手术43例 ,因特别强调了围手术期护理 ,皮瓣全部成活 ,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3例 ,男 3 7例 ,女 6例 ,年龄 1 9~ 73岁。皮瓣类型 :吻合血管的肩胛背皮瓣游离移植 2例 ,吻合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 1例 ,断腕再植1例 ,腓肠神经伴行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移植 2例 ,前臂骨间背动脉蒂岛状皮瓣 2例 ,额浅动脉岛状皮瓣2例 ,示指背皮瓣 5例 ,指动脉蒂逆行岛状皮瓣 3例 ,桡、尺动脉蒂岛状皮瓣各 1例 ,邻指邻近皮瓣 2 3例 ,均成活。2 护理2 1 术前护理2 1 1 心理护理。心理康复对机体功…  相似文献   

11.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方法:对59例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结果:59例手术患者皮瓣均成活。结论:对于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的患者,做好充分细致的术前准备,提供温湿度适宜、禁烟的病房环境,密切观察切口及移植皮瓣情况,早期预防及减轻疼痛,补充足够的全身营养,是患者早日康复的必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祁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52-53
目的:探讨小腿中下1/3及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术式。方法:①选取2002—06/2006-0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软组织缺损患者7例,其中车祸引起小腿中下端软组织缺损5例,外伤后瘢痕溃疡2例,均可见胫腓骨外露。缺损面积3.2cm&;#215;4.5cm~5.7cm&;#215;6.8cm。②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及胫前部缺损4例,对侧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桥式转位修复胫前缺损1例.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内踝部缺损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外踝足跟部缺损1例。皮瓣面积为5.0cm&;#215;8.0cm-7.0cm&;#215;9.0cm。③设计要点:依据创面部位、形状选择腓肠神经、腓浅神经、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小腿后正中线中点向外踝与跟腱中点之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cm。腓浅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腓骨小头前缘与外踝尖前缘连线,轴心点为外踝上方5.0cm。隐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轴心线为隐神经、大隐静脉走向相同,轴心点为内踝上3.0~5.0cm。④以轴心线为中心于小腿中近部置入定向柱形扩张器(200~250mL)。隔天开绐微量泵持续冲水,0.5-1.0mL/h,以观察皮瓣无明显苍白为准,一般需14-21d。完成扩张行皮瓣转位时,将神经断端与创面附近皮神经显微镜下作端侧吻合。置冲洗管及负压引流管于皮瓣下,术中及术后冲洗管内滴入地塞米松及有效抗菌药物。术后观察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1年。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7例软组织缺损患者全部完成1年随访,中途无脱落。①术后皮瓣血运、引流液及创面愈合情况:皮瓣血运良好,均未出现肤色青紫现象,苍白改变,无皮瓣异常肿胀,皮纹消失。术后负压引流通畅.2周后待引流液低于10mL/d且无明显感染时拨管。创面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供区留下线形瘢痕。②随访1年结果:皮瓣外观不臃肿,有弹性,色泽接近正常,创面无破溃。拆除内固定钢板后骨折已愈合,未出现继发性感染。两点辨别觉为2.0-3.0cm。能负重步行、胜任日常工作和生活需要。供区线形瘢痕不明显。结论:微量泵持续预扩张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软组织缺损,在改善骨折及深部组织愈合的同时能够重建皮瓣感觉功能,兼顾供区修复符合现代创伤修复理念,具备较高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3.
带血管蒂皮瓣移植术是以组织瓣营养血管为蒂,通过局部转移来修复邻近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功能重建、器官再造、畸形矫正的一类手术。移植成活的关键是要有充足的血液供应。本文综述了带血管蒂皮瓣移植的基本原理、营养血管的解剖学基础、血供检测的几种方法,尤其是近年来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该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修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各种皮瓣对手指近、中、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方法上的选择及应用。方法:1998年1月~2004年8月针对手指近中远节皮肤软组织缺损共99例病例分别采用6种皮瓣修复,其中包括局部血管蒂皮瓣和带皮蒂皮瓣,局部血管蒂皮瓣包括食指背岛状皮瓣、指动脉皮瓣、掌背动脉一指背动脉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邻指皮瓣、鱼际皮瓣、腹部带蒂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结果:全部成活,术后随访1~3年,皮瓣外形、血运、弹性、质地良好,手功能恢复满意。结论: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皮瓣覆盖面积相对较小,但对功能、外形、质地要求高,应根据具体情况及要求选择适宜的皮瓣修复,以期对手功能、外形恢复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指端皮肤缺损合并骨外露的修复方法。方法 对126例食、中、环指外伤性指端皮肤缺损合并骨外露的患者,急诊Ⅰ期行指血管神经蒂皮瓣修复创面。其中,患指指血管神经蒂顺行皮瓣18例,患指吻合神经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96例,邻指指血管神经蒂顺行皮瓣12例。结果皮瓣全部成活,外观,色泽、质地满意,感觉良好。结论指血管神经蒂皮瓣是修复食、中、环指指端皮肤缺损合并骨外露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6.
康安  熊明根 《临床荟萃》2000,15(19):906-908
1976年 Bostwick等[1 ] 首先报道了逆行颞浅动脉岛状皮瓣 ,此后 ,利用桡动脉、尺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等形成的逆行岛状皮瓣相继用于临床。 1987年 Torri将这些以知名动脉及其伴行静脉为蒂 ,且血管蒂中动脉及静脉血流方向均与正常相反的岛状皮瓣叫做逆行 (逆流 )岛状皮瓣 (reverse- flow island flaps)。值得注意的是 ,逆行皮瓣与远端蒂皮瓣 (distally- based flaps)并非同一概念。逆行皮瓣中动静脉中尤其是静脉中必须存在逆流 ,而远端蒂皮瓣中不一定存在逆流。因为供养皮肤的各种穿动脉一般均在深筋膜表面发出放射状分支 ,其中包括回返…  相似文献   

17.
严重手外伤的皮肤缺损常伴有骨关节、肌腱、血管神经等深部结构外露,需要用皮瓣修复。方能达到功能及外形的恢复,本院自1988年9月以来,应用带蒂髂腹股沟轴型皮瓣修复严重手外伤皮肤缺损28例,皮瓣全部成活,患肢功能及外形恢复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临床应用带腓肠神经件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并将皮瓣改变设计成阿球拍形移植。方法:对12例足跟底、踝周皮肤缺损、小腿下端胫骨外露病例,应用该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皮辩最大面积为10×10cm-最小为4×3.5cm.结果:12例皮瓣全部成活.经10-16个月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带腓肠神经伴行血管蒂逆行岛状皮瓣具有两大优点;(1)神经血管蒂恒定,血供丰富;(2)手术操作简便,不牺牲下肢主要动脉,将皮瓣设计成网球拍形,提高皮瓣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郭良玉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2):2976-2977
踝部、足跟及小腿远端损伤致骨和肌腱外露,创面的修复较困难,以往修复这类损伤以带血管的游离皮瓣为主,手术难度大,易发生血管危象。2004/2008年,我们应用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蒂岛状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损伤1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报告了22例接受腓动脉外踝上穿支蒂腓浅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缺损患者的术后护理.这种手术方式在皮瓣切取时需完全分离显露穿支,蒂部细小,易受牵拉或压迫等刺激,行逆行转位修复,外形较为狭长,且有部分筋膜暴露点,术后保证踝关节的有效制动、皮瓣蒂部的松弛,持续皮瓣按摩,保持皮瓣筋膜部分的湿润,后期适当应用弹力绷带.本组出现1例血管危象,予及时处理.本组全部皮瓣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