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VAD)、基底动脉延长扩张(basilar artery dolichoectasia, BADE)与后循环梗死的独特相关性,探索椎基底动脉系统形态学改变的各项影像学指标以区分新发后循环梗死及前循环梗死的患者。方法 选取新发后循环梗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住院新发前循环梗死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的VAD及BADE的相关指标,筛选与后循环梗死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将筛选出的指标代入ROC曲线,找出区分新发前后循环梗死患者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后循环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在基底动脉理论长度(basilaf artery length, BAL)、存在VAD或基底弯曲患者所占比例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两侧椎动脉管径差值(D值)2级、3级是发生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D值可对新发前、后循环梗死进行区分,其最佳截断值为0.41 mm,其AUC为0.753,特异度为0.78,敏感度为0.66。结论 VAD增加了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后循环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513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分为变异组(有变异)186例和对照组(无变异)327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包括小脑上动脉区(SCA)、小脑后下动脉区(PICA)、大脑后动脉区(PCA)及基底动脉区(BA)]发生率。将变异组186例患者根据变异类型分为2个亚组:一侧椎动脉优势组(VAD组)84例和基底动脉迂曲延长组(VBD组)102例,比较2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结果变异组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及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变异组脑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BA区梗死及SCA区梗死为主,分别为40.32%、27.42%、15.59%;对照组脑梗死类型以PCA区梗死及其他类型脑梗死为主,分别为27.83%、39.76%。变异组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率、PICA区梗死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CA区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VAD组与VBD组后循环脑梗死、不同区域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血压病、脑缺血短暂发作病史及后循环脑梗死相关;椎-基底动脉结构变异增加了后循环脑梗死发病风险,其梗死类型以PICA区梗死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椎动脉发育不全与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六安世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椎动脉情况、后循环梗死区域、基底动脉走形影像资料和一般资料。根据患者椎动脉情况分为椎动脉发育不全组53例和发育对称组27例,比较两组患者后循环梗死率、后循环梗死区域及梗死动脉分布,分析椎动脉发育不全与基底动脉弯曲方向的关系。结果 椎动脉发育不全组与发育对称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以及后循环梗死区域与缺血动脉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发育不全组后循环梗死率60.38%,高于发育对称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弯曲方向朝着椎动脉优势侧对侧弯曲的概率为67.92%(36/53),椎动脉发育不全与基底动脉弯曲方向具有关联性(P<0.05)。结论 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椎动脉发育不全与后循环梗死、基底动脉弯曲具有关联性,椎动脉发育不全的患者后循环梗死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椎动脉发育不全影响基底动脉弯曲方向,进而影响后循环血流动力学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及VAD病人合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286例,分为前循环梗死组(ACI组)178例和后循环梗死组(PCI组)98例,比较2组病人VAD发生率、发生侧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指标;对PCI组进行梗死部位分类,比较VAD与非VAD病人不同分区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分析伴有VAD的后循环梗死病人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I组和PCIS组病人年龄、性别及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D发生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人中,VAD病人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VAD病人(P<0.01和P<0.05)。PCI组中伴VAD病人的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6,P<0.01)。结论与其他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时,VAD可被认为是后循环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VAD病人更易发生后循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且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预后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5.
谢欣  孙强  李志贤 《安徽医学》2017,38(2):185-188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与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择110例于2011年8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金秋医院住院的老年(65岁以上)BPPV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76例无眩晕病史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同时将观察组患者按血管检测结果分为椎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以及基底动脉异常组.采用MRA检查等方法对所有患者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以及椎动脉优势等血管异常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并判断患者的眩晕级别.采用Spearman分析椎动脉异常情况与眩晕级别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迂曲、椎动脉优势,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2级以及其他异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椎基底动脉正常者占3.30%比对照组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椎动脉异常组、基底动脉异常组、椎基底动脉正常组患者的眩晕级别、治疗缓解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患者椎动脉异常情况(椎动脉优势,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狭窄或闭塞)均与眩晕级别呈正相关关系(r=0.537,r=0.608,r=0.618,P均<0.001).结论 老年BPPV患者发生椎基底动脉异常的概率较高,椎动脉优势、迂曲,且可能合并后循环血液供应障碍使患者眩晕级别发生变化,影响患者的治疗康复时间.  相似文献   

6.
乔亚男  王默力 《北京医学》2008,30(4):236-238
约1/4的缺血性卒中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后循环梗死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向临床医师提供更多的证据,对后循环梗死作出早期诊断,并进行二级预防,现就椎基底动脉的解剖结构、后循环梗死的血管病因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面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何玉清 《中国医药导报》2009,6(25):155-155,158
目的:探讨脑干缺血发作与梗死经全脑血管造影(DSA)证实常见的多发血管狭窄部位及其预后,以期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6例在临床中发现并经DSA证实为椎-基底动脉病变的患者.分析后循环病变常见的血管狭窄部位、侧支代偿及其与临床表现、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脑干梗死患者12例,均行内科治疗,死亡3例,1例基底动脉主干闭塞,2例基底动脉狭窄,其余患者均残留轻至中度神经功能缺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4例,9例行支架植入术,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例患者行内科治疗;1例基底动脉中段狭窄患者发展为脑干梗死,最终死亡;2例单侧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及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者仍反复头昏发作;1例基底动脉尖狭窄者出现中脑梗死,面积较小,最终遗留一侧动眼麻痹.结论:单侧锁骨下动脉或椎动脉开口处狭窄者及后交通动脉开放者临床症状轻微,预后良好;双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与基底动脉狭窄者临床表现较重,尤其是侧支循环开放不良者,单纯经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较差,部分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赵东亚 《医学综述》2011,17(12):1835-1837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症状之一,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减少是眩晕发生的常见原因之一。而椎动脉优势可产生不对称的血流模式,对血管壁产生不对称的机械作用力,从而加重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促使血管狭窄,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使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减少,导致眩晕的发生。现就椎动脉优势与眩晕关系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周旭东  张力明  方宁静 《中国现代医生》2013,(14):101-103,F0003
目的探讨脑桥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狭窄、弯曲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发析2009年1月~2012年10月在本院神经科住院治疗新鲜脑桥梗死患者118例及前循环脑梗死105例(所有病例有头颅MRI及颅内外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将脑桥梗死组设为A组:梗死位于脑桥中线一侧;B组:梗死部位位于脑桥中线两侧。脑桥梗死两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弯曲作相关性统计分析。同时比较脑桥梗死组与前循环脑梗死组的基底动脉狭窄、弯曲发生率。结果118例脑桥梗死中A组78例:基底动脉狭窄6例(7.69%),基底动脉2级弯曲60例(76.92%);B组40例: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100%),基底动脉2级弯曲32例(80%)。105例前循环脑梗死组中基底动脉狭窄5例(4.76%);基底动脉2级以上弯曲15例(14.29%)。①脑桥梗死A、B两组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χ^2=94.72,P=0.00)。脑桥梗死A、B两组基底动脉弯曲度无明显差异(χ^2=0.146,P=0.703)。(参脑桥梗死组与前循环梗死组的基底动脉狭窄、弯曲比较有明显差异(χ^2=38.27、90.27,P=0.00、0.00)。结论脑桥梗死部位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弯曲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与基底动脉弯曲的关系对两者连接处脑梗死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10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对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梗死灶情况、椎动脉优势以及基底动脉弯曲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92.66%(101/109)的患者表现为一侧椎动脉直径大于另一侧。68.81%(75/109)的患者椎动脉优势位于左侧。74.31%(81/109)的患者有基底动脉弯曲。随着椎动脉直径差异级别的增高,患高血压痛、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比例显著增高,且右侧椎动脉直径显著减小(P〈0.05)。3级椎动脉直径差异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压病(88.89%)以及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75.00%)。单因素分析显示,老年、患有高血压病以及椎动脉直径差异是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动脉直径差异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重度基底动脉弯曲的独立危险因素是椎动脉直径差异,两者的存在促进了相应部位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2.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手术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u BN  Sun ZH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4-2235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是指发生于基底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及椎,基底动脉分支的动脉瘤。后循环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5%,其中基底动脉分叉部及主要分支大脑后动脉和小脑上动脉动脉瘤最为常见,约占后循环动脉瘤的50%。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DSA或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0.53%,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有其血管结构异常的发病基础。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将异常的血管进行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盐酸氟桂嗪治疗眩晕患者的TCD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眩晕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病因较复杂 ,其中椎 -基底动脉缺血 (VBI)是眩晕的主要病因之一。椎一基底动脉解剖变异较大 ,有报道[1] 双侧椎动脉管径不相等者占 74% ,因此在评价椎一基底动脉系统循环状态时 ,应以基底动脉为主要观测指标 ,而不能仅依据椎动脉流速下降或增快即作出VBI的诊断。我们采用TCD检测眩晕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 ,结合转颈试验 ,并以治疗前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 ,评价盐酸氟桂嗪的疗效。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眩晕患者 2 6例 ,平均年龄 5 4岁 (32~ 81岁 ) ,女性 15例 ,男性 11例。1.2 盐酸氟桂嗪…  相似文献   

15.
小脑和延髓内侧梗死被称为椎-基底动脉栓塞综合征。但椎动脉远端阻塞患者发生该病的情况未见报道。1例49岁的长期高血压患者突发眩晕,右侧Horner综合征伴左侧偏瘫。脑部MRI提示,小脑右下方(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和右上延髓内侧(发自椎动脉的穿支供血区)急性梗死,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右侧椎动脉远端阻塞。椎动脉远端粥样硬化性血栓阻塞可以导致这一罕见的椎-基底动脉栓塞综合征。延髓内侧和小脑后下动脉区联合梗死综合征@Lee H.$Department of Neurology, Keimyu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Daeg u, South Korea @Baik S.K.…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计算机断层血管成像(computertomographyangiography,CTA)对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bemia,PCI)患者的头颈部血管进行检查,分析血管异常病因,掌握发病规律。【方法】对200例PCI患者行头颈部CTA检查,应用原始图像、MIP、CPR和VR图像,记录钙化、斑块、狭窄、解剖走行及发育变异等表现,分析患者血管异常与PCI的因果关系。【结果】200例患者,诊断为后循环短暂性缺血发作者148例、后循环脑梗死52例。综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分析,椎基底动脉血管异常者147例,考虑与PCI病因有关;53例CTA未见异常者,22例明确有心脏病心房颤动,考虑与后循环脑梗死病因有关;21例考虑与颈椎骨质增生后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余10例患者病因不明确。【结论】PCI的病因分析:(1)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仍是其主要病因。(2)椎动脉起始部和V2段的迂曲折叠及钩椎关节骨刺形成,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壁上的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痉挛是PCI的重要病因,甚至较动脉硬化狭窄更常见。(3)栓子脱落是引起后循环脑梗死的重要病因。(4)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变异也可引起PCI的发作。(5)脑盗血综合征。(6)罕见病因:颅内动脉炎等。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管结构异常状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昊明  刘振华  刘亚杰  黎洪展 《广东医学》2006,27(10):1476-1477
目的应用数字减影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方法观察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血管结构异常表现,探讨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年来收治的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5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患者中,共有38例(70.4%)患者存在颈及颅内血管结构异常:其中单纯前循环病变6例(11.1%);单纯后循环病变22例(40.7%),前后循环同时受累复合病变10例(18.5%);其余16例(29.6%)造影未见血管结构异常。除1例患者在造影过程中出现短暂的椎动脉痉挛外。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后循环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前循环狭窄亦是致病因素之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准确的检查手段,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8.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血管的形态变化,进一步为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观察对象为临床诊断为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性的92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形态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后循环TIA患者92例,病变137侧,其中前循环(颈动脉系统)病变l5侧(11%);后循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122侧(89%),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3l例(34%),以椎动脉合并其他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39侧(28%),大脑后动脉狭窄或闭塞13侧(9%),后循环变异59侧(43%)。结论:后循环狭窄和变异可能是中老年人后循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影像学特点、分型及临床意义。②方法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进行DSA或MRA检查,对发现的33例血管异常者进行系统分析,并将其尝试性地进行分型。③结果将椎-基底动脉结构异常分为锁骨下动脉型、椎动脉型、基底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4个类型,每型又分为2~5个亚型。椎动脉型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病人血管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占60.53%,其次为基底动脉型、锁骨下动脉型和大脑后动脉型。④结论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有其血管结构异常的发病基础。椎动脉血管结构异常是最常见的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血管性病因。血管结构异常因其成因、年龄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病变类型;将异常的血管进行分型,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