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黄疸期壶腹周围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无黄疸表现的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中23例有长期上腹部隐痛不适,7例合并上腹部饱胀,5例为胆道术后T管不能拔除,2例合并胆管炎.肿瘤指标未超过正常值三倍.MRCP提示胆胰管扩张的有21例,ERCP提示肿瘤有22例.结论 壶腹周围癌早期无特异性症状,胆胰管扩张是其一个影像学特征,ERCP可提高早期诊断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其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2.
《腹部外科》2012,25(1)
目的 探索有效的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4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头癌组癌抗原(CA) 19-9表达水平高于其它组,与壶腹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癌组的癌胚抗原(CEA)、CA125表达水平较高,与胰头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超声、CT、MRI这3项影像学检查中,CT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彩色超声,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19-9联合彩色超声对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诊断的检出率为81.0%(68/84),较单独检测CA 19-9和单独彩色超声检查检出率均有明显提高;CA19-9联合CT检查对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联合诊断的检出率为92.9 %(78/84),较单独CA 19-9和CT检查检出率有明显提高.结论 早期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诊断困难,而联合应用不同检查方法可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黄疸型壶腹部周围癌的临床特征,提高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无黄疸型壶腹部周围癌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 本组37例患者从出现症状到手术平均4个月,31例有上腹部隐痛不适症状,B超或CT发现胆总管扩张、胆囊增大17例,胰管扩张22例,胰头肿块影25例,胰头增大4例,CA19-9明显升高27例.结论 腹痛是壶腹部周围癌另一重要特征.对可疑壶腹周围病变的患者尽快行相应检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胰腺十二指肠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腺十二指肠联合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胰腺十二指肠联合损伤的临床资料.胰头十二指肠联合损伤7例,胰体十二指肠联合损伤4例;全组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修补术5例(包括胰头修补+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胰头修补+带蒂空肠瓣十二指肠修复术2例,胰头、十二指肠修补+十二指肠憩室化手术2例);胰体尾部修补+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带脾脏胰体尾部切除+十二指肠修补术1例,胰体尾切除+十二指肠切除+空肠十二指肠端端吻合术2例.结果 术后3例发生胰漏(27.3%),经持续低负吸引治愈.全组9例痊愈(81.8%),2例死亡(18.2%).结论 早期诊断、及时手术以及正确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中,全胰癌1例,胰头癌1例,十二指肠腺癌1例,十二指肠腺瘤1例,均伴胰管结石.临床症状为腹痛,皮肤巩膜黄染.4例患者入院前均有手术史,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不能切除而放弃根治性手术,入院后诊断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均行根治性手术,其中全胰切除术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十二指肠乳头部肿块局部切除术1例.术后随访至今6月~4年,均存活.结论: 胰管结石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从而影响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如果术前CT等检查发现有胰体钙化或胰管结石,术中发现胰腺质地硬,或扪及结石,应考虑为胰腺及十二指肠肿瘤伴胰管结石而非晚期、不可切除之肿瘤,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切除术等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有效的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84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胰头癌组癌抗原(CA) 19-9表达水平高于其它组,与壶腹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癌组的癌胚抗原(CEA)、CA125表达水平较高,与胰头癌组比较,差...  相似文献   

7.
胰头癌手术范围对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胰头癌切除范围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比分析95例胰头癌患者中44例行经典胰十二指肠切除及51例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的生存期、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等。结果: 扩大切除组和经典切除组术后1、3、5年存活率分别为72.5%、45%、17.5%和47.73%、19.35%、6.4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扩大切除组1、3、5年存活率较经典切除组明显提高(P<0.05);两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 分 别 为 29.41%、5.88%和25%、4.55%,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扩大切除能改善胰头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胰头癌的外科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胰头癌的早期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对1981年至2001年间我院收治的205例胰头癌病人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行根治性切除48例,切除率为23.4%;发生并发症15例(31.3%),死亡4例(8.3%).1981年至1991年间胰头癌手术切除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4.5%和55.6%,而1992年至2001年间胰头癌手术切除率为27.3%,并发症发生率为25.6%;比较两阶段的手术切除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要提高胰头癌的治愈率关键仍在胰头癌的早期诊断及围手术期的恰当处理.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3例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为该术式适应症提供借鉴。方法:对1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其特点并与临床相联系。结果:123例中十二指肠乳头、Vater壶腹癌67例;胆总管下段癌25例;胰头癌21例;十二指肠乳头旁平滑肌肉瘤1例;胰头及Vater壶腹部NHL 1例;局限性胰腺炎4例;异位胰腺3例;十二指肠乳头部溃疡1例。结论:①重视引起梗阻性黄疸的非肿瘤性疾病与Vater壶腹周围癌的鉴别;②区分Vater壶腹周围癌的组织学来源对指导手术、判断预后十分必要;③重视十二指肠乳头部内镜活检及十二指肠乳头部、Vater壶腹部癌前病变-腺瘤的处理。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癌和胰头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腹周围癌是指胆胰壶腹周围2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包括壶腹部癌(胆总管末端壶腹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胰头癌及十二指肠降段的恶性肿瘤.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方式,但该手术对于壶腹部癌和胰头癌的疗效有所差别.将我院近7年收治病例的情况报道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块型胰头良性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科在2003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收治的38例胰头肿块型良性病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8例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痛(86.8%)和黄疸(31.6%).术前均行B超(检出率92.1%)、CT(检出率100%)检查,部分患者行ERCP(8例)和PTC(7例),检出率100%.本组患者共行胰腺局部切除术2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1例,术后病理诊断:肿块型慢性胰腺炎18例,黏液性囊腺瘤4例,浆液性囊腺瘤8例,胰腺导管乳头状瘤5例,胰岛素瘤3例.本组术后6例发生胰瘘(15.8%),1例发生伤口感染(2.6%),1例皮下出血(2.6%).平均住院时间(13.4±5.8)d.结论 肿块型胰头良性病变的诊断主要依靠症状、病史、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治疗宜行胰腺局部切除术或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适应证和手术要点.方法 回顾分析12例因胰头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合并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胆瘘、上消化道大出血及人工血管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出现胃肌轻瘫3例,胰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术后复查彩超、人工血管及门静脉内均无血栓形成.术后病理报告:浸润性导管癌8例,胰腺细胞癌3例,恶性淋巴管瘤1例,切除血管上下缘,无肿瘤浸润.胰腺切缘没有肿瘤累及,门静脉受癌肿侵犯8例,炎性粘连4例.术后9个月死于重度营养不良1例,术后18个月死于癌肿复发肝转移1例,其余10例目前尚在随访中,其中存活3年3例,2年4例,1年3例.结论 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能提高胰头癌手术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应该作为胰头癌患者合理手术方式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壶腹肿瘤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1995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38例壶腹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51例良性肿瘤患者中,行肿瘤局部切除术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7例;187例壶腹癌患者中,行壶腹局部切除术2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2例.结果 无论是对于壶腹癌还是良性肿瘤,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比,行局部切除术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均P<0.05).壶腹部良性肿瘤行局部切除术组与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x2=2.003).T1、T2期壶腹癌两种术式组术后生存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4,x2=3.163);但T3、T4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局部切除术组(P=0.041,x2=6.309).结论 壶腹肿瘤对手术治疗的反应相对良好.对于良性肿瘤及T1~2期壶腹癌,局部切除可达到根治目的;而对于T3~4期壶腹癌,则应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在胰头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8 年1 月至2010 年10 月收治的48 例胰头癌患者施行在常规whipple 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采用JPS 的淋巴结分组标准,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的重点清扫肝总、肝固有动脉周围所有淋巴结(8a,8p)、腹腔干周围淋巴结(9)、肝十二指肠韧带区所有淋巴结(12abp)、胰十二指肠后的淋巴结(13a、13b)、从SMA 开口至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PDA)间的SMA 右侧的淋巴结(14abcd)及胰十二指肠前的淋巴结(17a、17b)、腹腔干至肠系膜下动脉(IMA)间的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面的淋巴结(16a2、16b1)并包含Gerota 筋膜.结果 48 例胰腺癌患者施行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术中常规行胰腺、胆管断面检查,证实无癌残留.2 例患者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并血管重建,术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 例.并发少量胰瘘2 例,发生胃瘫1 例,切口感染3 例,急性左心衰1 例,均治愈.48 例患者累计清扫淋巴结716 个,平均每例14.9 个.其中有20 例(41.6%)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以胰十二指肠后(13a、13b)(14/48)29.1%、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缔组织(14abcd) (8/48)16.7%发生率最高;N1 阳性(8/20,40.0%),N2 阳性(6/20,30.0%),N3 阳性(6/20,30.0%).结论 规范化区域淋巴结清扫可以有效清扫区域内更多淋巴结和后腹膜组织,同时没有增加其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或姑息性手术术前患者病情差异及术后并发症、死亡率和长期生存率的比较。方法:对73例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实施PD 32例(PD组)和姑息性手术41例(姑息性手术组),对这些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PD组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者19例,发生率为59.4%,死亡率为6.2%(2/32),术中、术后均通过病理诊断证实为恶性肿瘤,其中14例胰腺导管腺癌,2例壶腹部癌,13例十二指肠癌,3例胆总管下端癌,术后患者平均IC U治疗时间为(1.06±0.25)d,平均总住院时间为(33.88±14.59)d。姑息性手术组术后各种并发症发生者9例,发生率为22.0%,无患者术后死亡,病理诊断39例胰腺导管腺癌,2例十二指肠癌,平均总住院时间为(25.20±10.34)d。姑息性手术组生存时间3.53~4.47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4.00±0.24)个月;PD组生存时间14.10~17.53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15.82±0.88)个月。两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姑息性手术相比,虽然术后并发症发生较多,但患者远期生存率明显提高,在严格手术指征下,是目前治疗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15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男6例,女9例;8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7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癌(1.14∶1);肿瘤位于胰头部3例(20%),胰体尾部10例(66.7%),胰尾部2例(13.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胰腺体尾部+脾切除术8例,胰尾+脾切除术2例,胰腺囊腺瘤切除术1例,胰腺囊肿-空肠吻合内引流术1例,胰腺囊肿外引流术1例.结果: 随访10~15年,8例囊腺瘤均无瘤存活;7例囊腺癌中4例(57.1%)存活5年,2例(28.5%)存活3年,1例(14.2%)存活率1年.结论: 囊腺癌属于低度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及部分胰头癌的病理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4例病理资料完整的患者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壶腹周围癌的各种类型及部分胰头癌的病理过程不同,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包括患者的临床状态和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与在胰十二指肠切除基础上手术范围的扩大无明显的正相关系。结论:壶腹周围及胰头癌的病理过程是临床症状的基础,影响预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壶腹周围癌中不同类型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手术、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10例壶腹周围癌临床病理及生存时间。结果:全组包括胰头癌60例(54.5%),胆总管下端癌19例(17.3%), Vater壶腹部癌24例(21.8%)和十二指肠乳头癌7例(6.4%);胰腺癌组与非胰腺癌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缘阳性率及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肿瘤分期、阳性切缘及淋巴结转移均是影响患者Whipple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患者与非胰腺癌患者Whipple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分期与阳性切缘、淋巴结转移是影响Whipple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非胰腺癌较胰腺癌术后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壶腹周围肿瘤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85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手术方式,即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SPD)保留幽门胰十二指肠切除(PPPD)和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PD)。全组病例消化道重建采用Child术式,空肠-胰腺端端套入法。结果 ①全组病例经病理确诊,其中胰头癌37例,乏特壶腹癌26例,胆管下段癌19例,十二指肠癌3例。胰周淋巴转移率为32.56%。②并发症: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例(3.49%),肺部感染3例,胃排空障2例(2.33%),伤口、腹腔感染3例,术中大出血1例,胆瘘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③生存率:全组病例获得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5.62%、34.64%、13.53%。结论 ①早期诊断是提高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率和生存率的关键。强调对高危人群的检测、肿瘤标记物检查、早期B超、CT、螺旋CT三维成像等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②合理选择手术病例和方式,作者认为胰头癌原则上行PD,壶腹癌、胆管下段癌、十二指肠癌可考虑行PPPD,适当选择侵犯SMV-PV的病例施行EP手术是安全可行的。③预防胰瘘是降低PP病死率的关键。④做好围手术期处理是提高PP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胰腺全系膜切除(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疗效。方法对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8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施行的12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47例,壶腹周围癌76例,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按所行手术方式分为TMpE组和Whipple组,分别对同一部位行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生存情况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TMpE组和Whipple组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胰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MpE组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Whipple组(P=0.038);壶腹周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胰头癌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TMpE组明显高于Whipple组(χ~2=6.595,P=0.010),而壶腹周围癌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在TMpE组和Whippl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胰头癌患者的累积生存曲线TMpE组优于Whipple组(χ~2=9.597,P=0.002),壶腹周围癌患者TMpE组和Whipple组的累积生存曲线在TMpE组和Whipple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4,P=0.358)。结论对于胰头癌患者行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较于标准Whipple术而言,虽然增加了术中出血量及近期手术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但术后恢复时间及手术安全性与Whipple术无明显差异且患者术后生存时间得到明显延长;对壶腹周围癌患者而言,行TMpE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较之Whipple术在手术安全性、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及生存时间上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