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发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不同糖尿病病程阶段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肥胖和糖尿病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OLETF大鼠30只为实验组,同种系非糖尿病LETO(Long- 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18只为正常对照。8周(基线)时两组大鼠各处死6只。随后OLETF大鼠分为未治疗组(OLETF组)12只及盐酸二甲双胍治疗组(OLETF/M组)12只。观察各组大鼠8、18、28周时的体重、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丙三醇、葡萄糖耐量试验的血糖与胰岛素水平以及肾周脂肪组织水通道蛋白7(aquaporin7,AQP7)mRNA和AQP7蛋白含量的变化。用Real time PCR测定AQP7 mRNA水平, Western blotting测定AQP7蛋白含量。结果:(1)OLETF组18周均发展为糖尿病[60分钟血糖(25.67±6.78)mmol/L,120分钟血糖(16.19±2.98)mmol/L]。OLETF组大鼠随周龄增加,其体重、血糖、胰岛素、血清甘油三酯均明显增加。血清丙三醇水平先增高后下降,8、18和28周的水平分别为(52.61±11.80)、 (156.03±39.56) 和(130.84±25.46)μmol/L。(2)OLETF/M组18周时达糖尿病标准[60分钟血糖(18.64±6.67)mmol/L,120分钟血糖(14.13±5.21)mmol/L],但血糖水平低于OLETF组;28周时血糖下降均恢复为糖耐量异常[60分钟血糖(11.72±3.06)mmol/L,120分钟血糖(12.42±2.30)mmol/L]。OLETF/M组的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丙三醇浓度较OLETF组降低。OLETF/M组与OLEFT组比较具体值为:甘油三酯18周(0.88±0.14) vs. (1.09±0.44)mmol/L,28周(1.06±0.51) vs. (2.20±1.51)mmol/L;胆固醇18周(2.18±0.14) vs. (2.30±0.21)mmol/L,28周(1.90±0.19) vs. (2.36±0.35)mmol/L,P<0.05;丙三醇18周(77.28±9.06) vs. (156.03±39.56)μmol/L,P<0.05, 28周(58.44±14.03) vs. (130.84±25.46)μmol/L,P<0.01。(3)增加肾周脂肪组织AQP7 mRNA及蛋白表达:随周龄及肥胖增加,18及28周OLETF组AQP7 mRNA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67.5%和41.7%,AQP7蛋白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21.9%和8.9%;18及28周OLETF/M组AQP7 mRNA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25%及8.3%,AQP7蛋白表达较同组8周龄大鼠分别上调了14.6%及1.6%。OLETF及OLETF/M组均呈先增高而后下降的趋势,于18周时增高,28周下降,与血清丙三醇变化趋势一致。OLETF/M组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同周龄OLETF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TF/M组的体重、胰岛素与OLET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ETF/M组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同周龄OLETF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脏脂肪AQP7参与了糖脂代谢,与2型糖尿病和肥胖发病相关。二甲双胍可改善OLETF大鼠的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但对AQP7 mRNA及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浓度葡萄糖刺激脂肪细胞脂肪分解的效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高浓度葡萄糖刺激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水平的效应及其机制,进一步阐明高糖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以Sprague-Dawley(SD)大鼠附睾原代脂肪细胞为研究对象,设为正常葡萄糖(5mmol/L)对照组和高浓度葡萄糖(25mmol/L)干预组.将细胞孵育一定时间直接或加入异丙基肾上腺素刺激后测定培养基中甘油含量作为评价脂肪分解的指标.脂肪分解数据表示为每升脂肪细胞压积的毫摩尔甘油释放量(mmol/L packed cell volume, mmol/L PCV).用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总的及磷酸化的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含量以及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ormone-sensitive lipase, HSL)和脂肪组织甘油三酯水解酶(adipose triglyceride lipase, ATGL)的含量.用酶化学法测定胞浆脂肪分解酶活性.结果:高浓度葡萄糖明显刺激大鼠原代脂肪细胞脂肪分解.将细胞在高糖中孵育24h,甘油累积量从4.4mmol/L PCV增加至6.4mmol/L PCV,即增加1.5倍(P<0.01);30min甘油释放量从0.11mmol/L PCV增加至0.24 mmol/L PCV,即增加2.1倍(P<0.01).高糖刺激脂肪分解的作用从细胞孵育16h开始持续到24h,且25mmol/L葡萄糖的效应较10mmol/L葡萄糖强.高糖明显增加perilipin磷酸化,但不影响该蛋白表达.高糖使胞内脂肪分解酶活性升高1.74倍并显著上调HSL蛋白表达,但不影响ATGL蛋白含量.异丙基肾上腺素刺激的脂肪分解在高糖环境下进一步增强.结论:高浓度葡萄糖通过增加perilipin磷酸化、上调HSL蛋白表达和升高脂肪分解酶活性从而直接刺激脂肪细胞脂肪分解.这提示高浓度葡萄糖单独即可以使FFA从脂肪组织向血浆中释放增加,循环FFA水平升高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噻庚啶抗内毒素休克作用和机制.方法 静脉注射脂多糖(LPS) 5 mg/kg复制大鼠内毒素休克模型,Northern杂交分析TNFαmRNA表达,放免法测定血浆TNFα的含量,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浆SOD活性,TBA法测定血浆MDA含量,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测定单细胞内游离Ca2+浓度([Ca2+i]).结果 噻庚啶显著提高休克大鼠的平均动脉血压(MABP)及24 h的存活率,抑制LPS诱导的大鼠肝脏TNFα mRNA的表达这(18+10 vs LPS+saline 38±10, P<0.01)和血浆TNFα水平[(7.8±2.4)μg/L vs LPS+saline (21.5±3.2)μg/L,P<0.01)],提高血浆SOD活性[(1037.2±112.8)NU/L vs LPS+saline (615.4±92.6)NU/L,P<0.01],降低血浆MDA的含量[(5.2±1.1)μmol/L vs LPS+saline (9.8±1.5)μmol/L, P<0.01],并能显著抑制TNFα诱导的内皮细胞[Ca2+]i升高.结论 噻庚啶通过抑制TNFα基因表达,抑制脂质过氧化和防止细胞内Ca2+超载具有良好的抗内毒素休克作用.  相似文献   

4.
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对OLETF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基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电镜观察并定量分析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对自发性2型糖尿病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基板的影响.方法:将OLETF大鼠分为未治疗的OLETF组及GLP-1治疗组(OLETF/G组),对照为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组大鼠.用透射电镜观察及形态计量学方法测量肺泡毛细血管基板的超微结构及厚度.结果:与LETO组大鼠相比,OLETF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板与Ⅰ型肺泡上皮细胞基板融合部(F-BL)及肺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板(Cap-BL)均增厚,分别为 (110.60±14.14) nm vs (57.30±11.08) nm和 (118.40±19.12) nm vs (66.80±8.63) nm (P<0.01).OLETF/G组大鼠肺F-BL及Cap-BL均比OLETF组大鼠明显变薄,分别为 (79.70±5.44) nm vs (110.60±14.14) nm和 (69.80±3.32) nm vs (118.40±19.12) nm (P<0.01).结论:OLETF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基板发生明显的超微结构变化;GLP-1治疗能减轻OLETF大鼠肺泡毛细血管基板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肥胖症患者内脏及皮下脂肪组织三酰甘油水解酶(ATGL)和激素敏感脂肪酶(HSL)mRNA的表达,探讨其与胰岛素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皮下、内脏脂肪组织ATGL和HSL mRNA的表达,应用HOMA-IR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分析其与人体测量指标和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①肥胖组内脏与皮下脂肪组织ATGL mRNA及HSL mRNA表达量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皮下脂肪组织;②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ATGL mRNA表达量与体质量指数(BMI)呈负相关;③皮下及内脏脂肪组织HSL mRNA表达量与BMI、腰围呈负相关。结论:①肥胖症脂肪组织ATGL mRNA及HSL mRNA表达降低;②ATGL及HSL与肥胖相关;③ATGL及HSL与胰岛素抵抗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脂联素在OLETF大鼠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永华  薛耀明  李晨钟  张燕  朱波 《广东医学》2005,26(9):1197-1199
目的观察自发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OLETF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的变化。方法选择4周龄的雄性OLETF大鼠20只,LETO大鼠10只作为对照组,饲养28周后,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取空腹血清测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胆固醇和血浆胰岛素水平;取大网膜脂肪组织,RT-PCR检测脂联素mRNA表达。结果OGTT试验结果显示,OLETF组大鼠负荷后0.5h和1h血糖明显高于LETO大鼠(P<0.05);OLETF组大鼠血清甘油三酯和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LETO组(P<0.05)。OLETF组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量明显低于LETO组(P<0.05)。结论OLETF大鼠脂肪组织脂联素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胰升糖素样多肽-1对OLETF大鼠胰腺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胰升糖素样多肽-1(glucagon like peptide-1, GLP-1)对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血糖和糖耐量的影响,及其对胰腺B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2周雄性OLETF大鼠分为GLP-1治疗和未治疗组,并以同种系非糖尿病LETO(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为正常对照.于12,14及20周时,对所有大鼠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试验,饲养至20周时处死.对胰腺病理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胰岛素染色、增殖细胞核抗原染色(proliferation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及凋亡细胞染色,测量胰岛B细胞的增殖率和凋亡率.用电镜观察胰岛内细胞超微结构.结果:(1)14及20周OLETF大鼠GLP-1治疗组血糖曲线下面积低于OLETF未治疗组,分别为(29.93±3.15 vs. 34.99±4.30, P<0.01)和(38.37±3.18 vs. 42.38±2.37,P<0.01).(2)14及20周OLETF大鼠 GLP-1治疗组胰岛素曲线下面积高于OLETF未治疗组,分别为(10.86±1.56 vs. 9.07±1.28,P<0.01)和(13.00±1.50 vs. 10.35±0.86,P<0.01).(3)20周龄GLP-1治疗组OLETF大鼠胰岛内胰岛素含量以及胰岛中B细胞数量增加,B细胞超微结构改善.胰岛B细胞的增殖率增加(48.9±39.6 vs. 39.6±9.3,P<0.05),凋亡率下降(24.8±4.2 vs. 30.8±5.8,P<0.01).结论:GLP-1能够通过促进胰岛B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增加胰岛B细胞数目,改善B细胞内分泌颗粒的形态,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耐量.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线粒体氧化应激损伤变化和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对其氧化损伤的影响,探讨阴茎海绵体氧化应激的保护机制以及氧化应激在糖尿病勃起功能障碍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取32只予以腹腔注射大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建成糖尿病大鼠模型25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n=13)、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n=12),另10只设为正常对照组;饲养8周后用电刺激各组大鼠勃起神经测定海绵体内压评价勃起功能;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检测阴茎海绵体组织中超氧化物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光镜下观察Masson染色切片; Emaus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结果:糖尿病组较正常对照组,阴茎海绵体MDA含量显著增高[(6.15±1.07)vs.(3.52±0.94)nmol/mg蛋白,P<0.01],SOD活性显著下降[(73.34±6.56)vs.(114.22±6.34)U/mg蛋白,P<0.05],海绵体内压(intracavernous pressure, ICP)峰值显著降低[(50.80±9.80)vs.(90.42±7.02)mmHg,P<0.05];GSH可使海绵体MDA含量明显降低[(3.90±0.96)vs.(6.15±1.07)nmol/mg蛋白,P<0.05],显著提高其SOD值[(95.74±4.65)vs.(73.34±6.56)U/mg蛋白, P<0.05]及ICP值[(74.20±5.69)vs.(50.80±9.80)mmHg,P<0.05]。糖尿病组大鼠阴茎组织中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减低[(727.98±68.33)vs.(1 223.15±222.92),P<0.01],而GSH则能提高线粒体膜电位[(930.30±48.36)vs.(727.98±68.33),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阴茎海绵体存在氧化应激损伤,抗氧化治疗起着保护阴茎组织细胞线粒体功能的作用,从而减轻勃起组织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勃起能力;氧化应激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发病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对早期高脂喂养自发性2型糖尿病OLETF大鼠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FBG)、胰岛素(FINS)、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睾周脂肪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OLETF大鼠30只,8周龄开始高脂喂养,22周龄根据OGTT 2 h血糖和体重将未发生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T)、二甲双胍组(M)和高脂对照组(O)。LETO大鼠12只为对照组(NC)。48周龄检测睾周脂肪组织MCP-1 mRNA的表达,测定血清MCP-1、FFA、FBG、FINS水平,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MCP-1 mRNA表达量T组(0.20±0.12)、M组(0.17±0.19)分别与O组(1±0.3)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T组血清MCP-1、FFA、FBG及HOMA-IR均明显低于O组(P〈0.05)。结论:替米沙坦可能通过减少脂肪组织MCP-1的表达改善早期高脂喂养OLETF大鼠的胰岛素抵抗,从而起到早期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γ辅助激活因子1(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ivator 1,PGC-1α)是一种重要的核受体辅助激活因子,参与调节肝糖分解、糖异生以及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在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和糖脂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PGC-1αmRNA在OLETF大鼠肝脏、骨骼肌、脂肪和胰腺组织中表达的变化,初步探讨PGC-1α在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①实验动物模型建立:从第8周开始喂养OLETF和LETO大鼠10%蔗糖水,每周测体质量,于第14、18、22、28周时进行OGTT并测定大鼠血脂值。OLETF大鼠在第18周时全部成为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建立成功。②第8周和28周分别取LETO和OLETF大鼠肝脏、骨骼肌、脂肪和胰腺组织,提取总RNA,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分析组织中PGC-1αmRNA的表达量。结果①OLETF大鼠体质量和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随周龄增加逐渐增加,从14周起高于同周龄LETO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空腹和糖负荷后胰岛素浓度从22周起OLETF大鼠高于同周龄LETO大鼠。②第8周时,OLETF大鼠肝脏、骨骼肌、脂肪和胰腺组织PGC-1αmRNA的表达与LETO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第28周时,与LETO大鼠相比,OLETF大鼠PGC-1αmRNA在肝脏(0.040±0.006vs0.074±0.003,P=0.029)和胰腺(0.659±0.299vs1.610±0.091,P=0.029)中表达明显下降,而在骨骼肌(0.192±0.065vs0.104±0.012,P=0.029)中表达则明显增加。在脂肪组织(0.055±0.036vs0.161±0.124,P=0.100)中表达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LETF大鼠28周时表现出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的病理变化,PGC-1αmRNA在肝脏、胰腺和脂肪组织表达减少,骨骼肌组织表达增加,可能是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状态下的一种代偿性反应,提示PGC-1αmRNA在组织内表达变化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3.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报告20例主动脉窦瘤破裂修复术的结果。17例男性,3例女性。年龄7~56岁。痊愈19例,另一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一周后死亡。作者就发病机理,诊断和合并畸形的处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3氢-胸腺嘧啶核苷放射自显影法及HE染色,观察并分别测定了18例正常子宫内膜增殖中期,15例增殖晚期的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的标记指数、分裂指数。结果显示:子宫内膜增殖晚期腺上皮细胞或间质细胞之LI均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同时,增殖晚间质细胞之MI也明显高于增殖中期,即此两种细胞在增殖晚期中增生明显,其增生状态初步获得了定位定量测定的正常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阴道炎1236例病原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36例阴道炎患者的阴道分泌物作直接镜检和病原菌分离培养检查;结果,细菌感染900例,念珠菌234例,滴虫102例。900例细菌经鉴定;葡萄球菌300例,阴道加特纳菌276例,淋病奈瑟菌170例,其它细菌124例。结果表明,葡萄球菌,阴道加特纳菌,淋病奈瑟菌是细菌性阴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讨论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方法 分析 36例颅咽管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并发尿崩症者 14例、高热 11例、电解质紊乱 8例、消化道出血 3例、癫痫 5例 ,死亡2例。结论 颅咽管瘤术后并发症较多 ,加强早期监测和处理 ,可进一步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壳多糖脱乙酰度测定的减量法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实验评价碱量法的精准度及样本含潮量等因素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并对汪氏推荐计算公式和本文作者提出的改良公式作出评价。结果:碱量法测定壳多糖脱乙酰度受样本性状、含潮率、反应体系中酸量的影响。改良公式更能反映样本实际脱乙酰度。结论:碱量法简便易行,评价指标在可接受范围,可用于壳多糖研制中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20.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