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MLH1基因微卫星变异。方法:采用PCR-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技术,对40例食管鳞癌、40例正常及26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hMLH1基因所在区域的3个微卫星位点D3S1561、D3S1289及D3S1448进行检测,分析其微卫星不稳定(MSI)及杂合性缺失(LOH)状况。结果:在不典型增生组织中三个位点的MSI总阳性率为65.0%,高于在癌组织的30.0%(P<0.05);前者的LOH总阳性率为7.6%,与后者的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的MSI及LOH与不典型增生组织的MSI及LOH的r分别为0.623和1(P均<0.05)。结论:错配修复缺陷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过程,且是早期分子事件;在食管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hMLH1基因的LOH并非一个常见和重要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食管癌组织发生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72例食管鳞状上皮癌,19例增生鳞状上皮及17例正常食道鳞状上皮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在食管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47.95%(35/72),在增生鳞状上皮中的阳性率为36.84%(7/19),在正常食道鳞状上皮中的阳性率为5.88%(1/17),正常组与增生组和癌变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53蛋白与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有无转移和浸润深度等指标均无明显关系。结论:p53蛋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SNP芯片检测食管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鳞癌全基因组的DNA拷贝数异常和杂合性缺失(LOH),探讨它们的变化特征.方法 应用Affymetrix GeneChip Human Mapping250K NspArray芯片检测1例原发性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和4例原发性早期食管鳞癌病变组织和配对正常食管组织的DNA拷贝数的变化和LOH.结果 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只有极少数的DNA片段发生扩增,未发生缺失或LOH.早期食管鳞癌发生DNA扩增的染色体有1p、1q、2p、2q、3q、4q、5p、6p、6q、7q、8q、11p、11q、12p、12q、14q、17q、18p、19q、20q、22q和X;发生DNA缺失的染色体有1p、2q、3p、3q、4p、4q、8p、9p、9q、10q、11p、13q、16p、18q、19p、19q和22q;发生LOH的染色体有3q和9q.其中1p、19q、4q、11p等染色体发生扩增和3q、11p、2q、16p等染色体发生缺失罕见报道.结论 食管重度不典型增生DNA的变异不明显;早期食管鳞癌DNA发生明显的扩增和缺失,但很少发生LOH.250K SNP芯片能够有效地检测食管不典型增生和早期食管鳞癌全基因组范围DNA拷贝数的变化及LOH,分辨率高,定位精确,这些结果为进一步定位筛选和克隆与早期食管鳞癌相关的基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信息.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旁上皮p53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食管癌旁上皮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2例食管正常黏膜上皮、124例增生上皮及120例不典型增生上皮中p53和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食管黏膜上皮中无p53的积聚.增生上皮及不典型增生上皮中p53积聚率分别是55%和79%,二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PCNA的50%的阳性率分别是0.8%和31.7%,差异亦有显著性(P<0.01).结论:p53的改变在上皮癌变前即已存在.p53积聚及PCNA可能成为判断食管上皮为癌前病变的客观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食管黏膜高级别不典型和鳞状细胞癌中的等位基因杂合子缺失(LOH)的检测,以期发现9q上与食管鳞癌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方法:应用显微切割、PCR扩增、凝胶电泳、AgNO3染色等技术,对照分析正常组织、高级别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的LOH的变化,并就各位点的杂合性丢失率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①在食管高级别不典型增生和癌组织中,3个微卫星位点的LOH率分另q为D9S303(31%,38%)、D9S753(29%,43%)、D9S242(11%,17%)。②应用SPSS软件对3个微卫星序列的等位基因LOH率与患者的性别、组织学分化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进行单因素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①从正常鳞状上皮到不典型增生再到癌变的过程中存在基因的异常累积。②9q末端可能存在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myc基因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与GST-π基因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观察50例"正常"粘膜上皮、43例鳞状上皮单纯增生、59例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22例原位鳞状细胞癌及48例浸润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myc 及GST-π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粘膜上皮、鳞状上皮单纯增生、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原位鳞状细胞癌和浸润鳞状细胞癌组织c-myc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2.0%、67.4%、83.1%、86.4%和60.0%;与"正常"粘膜上皮相比,其他病变均有显著性升高;与鳞状上皮单纯增生相比,仅鳞状细胞癌Ⅰ级和Ⅲ级有显著变化(P<0.05);GST-π与c-myc在鳞状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鳞状细胞癌中的蛋白表达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①c-myc蛋白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鳞状上皮单纯增生阶段过度表达,c-myc基因的高表达可能作为食管癌癌变的原因之一,而非癌变的结果;②c-myc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关,c-myc基因可能在食管癌组织的分化中具有一定作用;③在食管癌发生发展过程中c-myc基因表达与GST-π基因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食管癌病人中p33/ING1和PTEN蛋白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食管癌的发病机制,以寻求预防、诊断和治疗食管癌的新方法.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检测PTEN基因、凋亡促进因子p33/ING1在食管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p33/ING1和PTEN蛋白从正常黏膜-不典型增生-浸润癌渐进性表达减低(P<0.05),与食管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PTEN蛋白在食管癌中的低表达与p33/ING1蛋白在其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33/ING1和PTEN基因的失活(或缺失)及蛋白表达的下降在食管鳞癌的发生、分化及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两者有可能为临床上食管癌早期诊断、相关治疗及预后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食管鳞癌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50、P65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P50、P65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9例食管鳞癌及癌旁黏膜组织(32例正常食管上皮,33例单纯增生上皮,19例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14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12例原位癌)中NF-κB P50、P65蛋白的表达.结果P50蛋白在癌旁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0/32)、36.36%(12/33)、57.89%(11/19)、64.29%(9/14)、50.00%(6/12)和71.43%,正常上皮组织与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65蛋白在癌旁正常上皮、单纯增生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5%(2/32)、18.18%(6/33)、36.84%(7/19)、42.86%(6/14)、58.33%(7/12)和57.14%(28/49),正常上皮组织与轻度不典型增生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上皮、原位癌和浸润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P50、P65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P50、P65蛋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也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NF-κB P50、P65蛋白表达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9.
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p15、p16、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市食管癌患者p15、p16、mdm2和p53的表达变化特征及其与各级病变的关系.方法:取食管癌高发区河南林州市居民156例的食管内镜黏膜活检组织(包括正常食管上皮(NOR)21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45例,不典型增生(DYS)23例,原位癌组织(CIS)45例和鳞状细胞癌(SCC)22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分析p15、p16、mdm2和p5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OR和各级癌前病变组织及SCC组织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15、p16、mdm2和p53表达.随着病变发展(从NOR→BCH→DYS→CIS→SCC),p15和p16的表达逐渐降低,mdm2和p53的表达逐渐增高(P<0.05).结论:p15、p16的低表达和p53、mdm2的高表达可能是导致病变持续向癌方向发生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7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食管鳞癌组织、30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0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44V6及MMP-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降低,分别为76.7%(46/60)、60.0%(18/30)、43.3%(26/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22,P<0.05);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MMP-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3%(44/60)、80.0%(24/30)、36.7%(22/6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431,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CD44V6蛋白表达与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MMP-7蛋白表达与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在食管癌的浸润、转移及黏膜上皮癌变过程中CD44V6和MMP-7可能起重要作用,二者的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癌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癌前病变组织中cyclinE和p27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居民正常食管粘膜上皮和各级癌前病变组织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和p27的表达。方法:食管癌高发区142例食管纤维内镜活检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和组织病理学方法,分析142例食管纤维内镜活检组织cyclinE和p27的表达。结果:142例食管纤维内镜活检组织,共发现33例正常食管上皮(NOR),46例基底细胞过度增生(BCH),26例间变(DYS)和40例原位癌BCH→DYS→CIS,cyclinE的表达逐渐增强(P<0.01),免疫阳性率分别为23%(6/26),25%(11/40),46%(6/13),55%(24/44)。而p27的表达逐渐降低(P<0.01),免疫阳性率分别为53%(18/33),35%(16/46),27%(7/26),33%(13/40)。结论:cyclinE和p27表达异常是食管癌变早期重要的分子改变,cyclinE的高表达和p27的低表达可能是导致病变持续向癌的方向发生和发展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食管癌组织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及其与Bcl-2,P53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Bc l-2和P53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检测Survivin、Bc l-2、P53基因在10例癌旁组织及30例食管癌组织中表达。结果:60%食管癌组织表达Sur-vivin,而癌旁组织不表达。Survivin基因表达与食管癌临床分期、年龄不相关,而与Bc l-2、P53基因显著相关,食管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阳性、阴性中,Survivin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3.68%,18.18%;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05);Bc l-2蛋白表达阳性、阴性中,Survivin基因阳性率分别为70.58%、7%,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urvivin基因的异常表达而引起的细胞凋亡抑制,在食管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Survivin基因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中P53、Bc l-2蛋白的异常表达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6例食管癌肿瘤组织LRIG1和EG—FR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与46例癌旁正常组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食管癌组织中LRIGImRNA的表达水平(0.35±0.04)低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0.67±0.07),P〈0.05;食管癌组织中EGFRmRNA的表达水平(2.23±0.25)高于相应癌旁正常组织(1.88±0.21),P〈0.05;食管癌组织、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LRIG1mRNA和EGFRmRNA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62,P〈0.05)。结论LRIG1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低表达,提示其有可能具有抑癌作用。EGFR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存在高表达,且LRIG1mRNA和EGFRmRNA二者之间呈负相关,提示LRIGmRNA表达下降可能导致EGFR活化,从而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p53基因杂合性丢失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位于17p13区域的p53cDNA探针和pYNZ22VNTR探针,对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基因组DNA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在22例胃癌中,12例正常组织被检出有杂合性,其中6例标本癌组织发生了杂合性丢失,检出率为50%。结论:p53基因杂合性丢失是胃癌发生过程中一种常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MTA1)及nm23H1基因在哈萨克族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MTA1及nm23H1基因在20例食管癌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nm23H1阳性表达占50.00%(10/2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nm23H1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40.00%(4/10),无淋巴结转移的为60.00%(6/10);浸润至外膜层的肿瘤中阳性表达率为71.43%(10/14)。MTA1基因在癌组织中有5例(25.00%)表达,且均为T3期肿瘤,癌旁组织仅1例表达。结论:nm23H1及MTA1基因的表达可能与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发生及浸润深度有关,二者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食管癌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精细定位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其常见缺失区域,并初步探讨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1q21区域7个高密度微卫星多态性标志结合PCR技术.精细分析了30例配对新鲜胃癌手术标本中胃癌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的情况,利用X2检验和四格表确切概率法初步探讨了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30例胃癌标本中,有18例存在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占60%(18/30),7个微卫星位点D1S514、D1S2696、D1S498、D1S305、D1S2624、D1S2635和D1S2707的杂合性缺失频率分别为13.3%、10%、20%、23.3%、33.3%、40%和23.3%.常见高频率杂合性缺失区域位于D1S2624-D1S2707之间,即共同缺失区在D1S2635附近;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胃癌原发灶的部位、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比较差异没有湿著性意义(P>0.05);但是,胃癌染色体1q21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与胃癌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胃癌细胞染色体1q21存在较高频率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D1S2635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胰腺癌中p16基因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p16基因与胰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基础缺失分析,PCR-SSCP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8例胰腺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胰腺组织中p16基因缺失,突变及其蛋白表达状况,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8例原发性胰腺癌组织中4例发生p16基因纯合缺失。5例发生p16基因突变,p16基因变异频率为32.1%,28例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胰腺组织中未发现纯合缺失及突变。p16基因变异频率与淋巴结转移(P<0.025),转移淋巴结个数(P<0.01)及临床分期(P<0.05)密切相关。28例原发性胰腺癌的癌组织,癌旁组织和4例正常胰腺组织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16/28),85.7%(24.28)和100%(4/4),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组织学分化(P<0.05),淋巴结转移(P<0.05),转移淋巴结个数(P<0.05)及临床病理分期(P<0.05)密切相关。结论:p16基因变异及其蛋白失表达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因素之一,而且二者均可作为评估胰腺癌恶性程度及其侵袭能力的有用指标,存在p16基因变异及蛋白失表达的原发性胰腺癌具有更强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8.
Hypothesisoftumorsuppressorgenehadbeenproposedtwentyyearsag0['],butthefirstsuppressorgeneRb(retinoblas-toma)wasseparatedandcloneduntill986[z].Suppressorgene,includingp53andAPCgenes,n0whasbecomenew"hot"subjectintheareaoftumorresearch.p53genemutation,deleti0nandAPCgenedele-tionoccurredinsomehumantumorsandtheremaybesomerelationbetweenAPCgeneandp53genedeletion[3-7]-Inthispa-per,PCR-RFLP,PCR-SSCPmeth0dswereusedtoanalyzep53,APCgenealterationsingastriccancerandprecancerouslesi0nsinordertoin…  相似文献   

19.
To assess the multiple steps involved in carcinogenesis we evaluated p53 gene mutation frequencies, and loss of heterozygosity (LOH) of chromosomes 3p, 9p and 17p in hyperplasia, squamous metaplasia, dysplasi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in-situ and early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ronchial epithelium,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al polymorphism (PCR-SSCP) and microsatellite analysis. Overexpression of p53 oncoprotein was observed in 31% of mild dysplasia, 50% of moderate and 67% of severe dysplasia. Mutation of the p53 gene, however, was confirmed only in 2 severe dysplasias. LOH of 3p, 9p and 17p were detected in 8% of mild and 6% of moderate dysplasias. Among other types of bronchial lesions, two columnar cell hyperplasias showed LOH of 3p and 17p,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LOH of 3p or 9p may be a rare but early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 In particular, deletion of 3p21.3 is a relatively common event in premalignancy. The results also suggest that p53 gene abnormalities occur during the following stage of carcinogene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