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变化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的变化。方法:选择8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经美国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筛选及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按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标准确定诊断,入选脑卒中后抑郁患者34例(PSD组),脑卒中后无抑郁患者51例(无抑郁组),正常对照20例(正常对照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仪测定三组空腹血清单胺类递质的浓度。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组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显著下降。结论: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单胺类递质浓度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健康信念和卒中后抑郁水平,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脑卒中患者健康信念简表(short form health belief model scale,SF-HBM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对188例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究健康信念和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关系。结果 患者的健康信念得分为(4.06±0.36)分。卒中后抑郁得分为(36.20±7.60)分,34.6%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健康信念和卒中后抑郁呈负相关(r=-0.234,P<0.05)。结论 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提高患者的健康信念有助于降低卒中后抑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患者的临床观察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临床特点、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用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对196例脑卒中患者治疗6周,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汉密尔顿抑郁(HAMD)量表对1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在应用SSRI治疗3周后,患者HAMD总分降低了50.7G,治疗6周后降低了77.04%;抑郁状态改善明显;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病率与脑损伤及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应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1921年Kraepelin首次提出了“脑卒中后抑郁”的概念,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卒中后精神障碍被正式命名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本文就脑卒中后抑郁的现状综述如下。 1发病率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7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进行调查评分,通过脑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并根据改良的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对急性期进行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判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8.8%,脑卒中后抑郁严重程度以轻、中度者居多,占86.9%,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因素有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差、病变部位、存在神经功能缺损及ADL受限者发生率更高。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有较高的发生率,脑卒中后抑郁与文化程度高、经济条件差、病变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ADL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制备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的方法,为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的中西医药物治疗提供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 方法:实验于2002-07/2003—02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实验室完成。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单纯脑卒中组10只、孤养应激组10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5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孤养、中度的不可预测应激处理复合制备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运用Longa 5评分法(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和水平木棒法(正常大鼠放置其上可以在上面持续时间超过3min)评定脑卒中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程度。运用糖水实验、敞箱实验、被动躲避实验评定脑卒中后抑郁大鼠的兴趣感变化、自发活动和探究行为等抑郁行为学改变。采用荧光分光度法测定大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水平。 结果:①在造模中6只大鼠死亡,3只大鼠造模未成功,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②脑卒中大鼠22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9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3只),清醒后第4,8,24小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2.58&;#177;0.69,2.32&;#177;0.58,1.37&;#177;0.60。③脑卒中动物20只(包括单纯脑卒中组8只,脑卒中后抑郁组12只),脑卒中后第1,3,5天在圆棒上停留时间分别为(110.94&;#177;31.40)s,(149.53&;#177;16.56)s,(169.88&;#177;8.44)s。④脑卒中后抑郁组脑卒中后第7,14天的体质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348.8&;#177;47.7)g,(390.9&;#177;22.9)g,P〈0.05;(321.7&;#177;43.8)g,(392.6&;#177;23.5)g,P〈0.01]。(5)脑卒中后抑郁组糖水消耗量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8.48&;#177;1.15)mL/kg,(113.0&;#177;11.8)mL/kg,P〈0.011。⑥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敞箱活动低下,被动躲避缺陷。⑦脑卒中后抑郁组双侧额顶皮质及脑干的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显著降低。 结论:在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复合孤养和应激处理可以制备出较理想的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59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状况筛查,脑卒中后抑郁及非抑郁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定和血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9.0%;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高血压、饮酒比例及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显著高于非抑郁患者( P<0.05或0.01)。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焦虑、抑郁自评量表测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苏占清  康冰 《现代康复》2001,5(2):20-21
目的 了解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影响因素、临床特点,寻找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 运用焦虑自评量(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脑卒中病人进行测评,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卒中后焦虑症状发生率为39.39%,男女无统计学差异;抑郁症状发生率为50%,女性高于男性,卒中次数、家族史、高血压病史对脑卒中后焦虑、抑郁倾向/程度的影响较大。结论 宜加强脑座中后焦虑、抑郁的研究(特别是抑郁),应在治疗脑卒中的基础上,加强对焦虑、抑郁的药物和心理治疗等。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缓解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治疗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HAMD评分、CNS评分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周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病人的抑郁症状和改善神经功能,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上肢力量训练对上肢及手指功能恢复的影响,并评价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缓解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于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发病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2组(n=5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卒中后抑郁患者加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训练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力量训练,卒中后抑郁患者加用盐酸帕罗西汀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均采用Fugl-Meyer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程度评价。结果: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FMA、FMA(上肢)、FMA(手指)和NI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卒中后抑郁患者治疗6个月后,训练组患者HAMD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上肢力量训练能改善上肢及手指功能,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有助于缓解卒中后抑郁。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脑卒中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对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定,对其中2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为期2周的早期心理干预。并与常规护理方法的患者做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的老年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中国康复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进行调查。结果135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发生率达80.7%,抑郁总分(15.44±7.69)。得分指标排在前4位条目为抑郁情绪(49.8%)、全身症状(49.5%)、体质量减轻(40.5%)、激越(36.0%);得分指标排在后4位条目为有罪感(20.5%)、自杀(16.8%)、自知力(16.5%)、胃肠道症状(9.0%)。多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言语功能是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生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卒中后抑郁发生率较高,以情绪症状和躯体症状为主。护士需重视存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言语功能障碍的老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的筛查,帮助患者树立对功能障碍正确的认知,合理宣泄负性情绪,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及康复治疗以合理有效的应对脑卒中。  相似文献   

13.
头部穴区经皮神经功能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贡瑾  曹智刚 《实用医学杂志》2006,22(21):2256-2257
目的:探讨穴位经皮神经功能电刺激(TEN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及无创性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方法。方法:采用分组对照方法,选择120例脑卒中患者。治疗组60例采用TENS仪对患者头部风池、百会穴区进行低频电刺激,观察其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作用,并选择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中、重度抑郁者给予百优解(氟西汀)治疗;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十七项版本的Hamilton(HAMD)抑郁量袁,分别于入院后1、4周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检验差异无显著性(t=0.47,P〉0.05);治疗后TENS治疗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1.13,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头部风池、百会穴区进行低频电刺激,可能对脑卒中后抑郁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复经顿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脑卒中抑郁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子脑卒中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DLPFC)高频(10Hz)rTM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1HS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17)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NIHSS及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明礁降低(P〈0.05,0.01),且观察组更低于财照组P〈0.01)。结论:rTMS对脑卒中后抑郁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缓解程度和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卒中后抑郁病人随即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但只进行常规护理,治疗但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心理护理。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表(CNS)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6周HAMD评分、CNS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但治疗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OSIE-30评分方面治疗后总消极因素、总积极因素和病情估计评分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病人的抑郁症状和改善神经功能,有助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6.
李锋  张琰  马琳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71-2372
脑卒中患者除有各种功能障碍外,还常伴发情感障碍,其中以卒中后抑郁(PSD)最多见,是目前阻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的相关因素,2008—05/2009—05笔者通过评估和治疗脑卒中的抑郁情绪,对出现卒中后抑郁患者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调查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病灶部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的关系,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评估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状态,并根据体格检查结果判定日常生活能力。结果:(1)不同病灶部位抑郁的发病率无显差异(P>0.05)。(2)认知功能障碍组抑郁的发病率为46.67%,明显高于正常组27.27%(P<0.05)。(3)日常生活依赖与独立组抑郁的发病率分别为36.73%和19.05%(P<0.05)。结论:脑卒中后早期即存在较普遍的抑郁情绪,抑郁与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之间存在显相关性,而与病灶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8.
姜波 《临床医学》2011,31(6):52-5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176例经颅脑CT和MR I证实的脑卒中患者的情绪状态,根据卒中病程、肢体肌力与非抑郁组对照比较。结果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46.6%,病程在3~6个月时更易发生抑郁,脑卒中后抑郁严重程度与肢体肌力水平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抑郁症状为脑卒中常见并发症,其发生与病程、肢体肌力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卒中抑郁急性期多元治疗手段。方法 对照观察急性脑卒中有抑郁表现150例脑蛋白水解物的作用。结果 脑蛋白未解治疗组(A组),神经功能缺损(SSS)和抑郁量表(SDS)评分均明显下降,ADL均分增加,明显好于对照组(B组),有抑抑倾向A组减少19例,B组增加2例。结论 脑卒中抑郁急性期加用脑蛋白水解物治疗,能显提高临床综合疗效,减轻卒中后抑郁状态,减少抑郁障碍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和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析2组研究对象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差异,比较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不同临床生化指标中的差异及其相关性。结果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低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性别、年龄、卒中病因、病灶部位、病灶分布和卒中部位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烟史、酗酒史、家族史、抑郁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吸烟史、酗酒史、家族史、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均rs〈0,P〈0.05)。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明显低于健康者,其水平与吸烟史、酗酒史、家族史、抑郁评分和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