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3):172-176+180
目的 探讨如何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规范化使用气囊止血带。方法 经过纳入和排除标准的筛选,最终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行上肢矫形的60例患儿,分为三组,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分别使用上臂5 cm、上臂7 cm和前臂5 cm气囊止血带。记录止血压力、止血效果、止血带压迫以及是否对手术造成干扰,并进行组间对比。记录各组术中止血效果不佳时的处理情况。记录并对比三组收缩压以及术中变化的情况,评估使用肢体闭塞压力(LOP)作为止血带压力的总体有效率。结果 三组LOP和实际使用的压力:研究组2研究组1对照组(P0.01);对照组、研究组1和研究组2止血效果的优良率分别为89.7%,92.9%和100.0%;三组均未出现严重的止血带压迫;研究组2前臂气囊止血带引发肌腱张力高,对手术存在一定干扰,其他两组未对手术造成干扰。对照组和研究组1止血效果差的病例,通过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前臂气囊止血带达到良好止血效果。各组收缩压无明显变化,直接使用LOP加压总体有效率为93.3%。结论 幼儿上肢矫形手术首先考虑选用7 cm的上臂气囊止血带,术前预测并使用LOP加压在大部分病例可达到满意的止血效果,部分病例需要增加边缘压力,或者改用5 cm前臂气囊止血带以满足手术野无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上肢止血带最低有效止血压力。方法 检测200例上肢手术患的使用最低有效止血带压力,并记录性别、年龄、上臂长度、上臂周长、收缩压和舒长压等影响上肢止血带压力的诸多因素,测得数据代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计算与上肢止血带压力的关系。结果 上肢止血带最低有效压力0.02—0.03MPa(152—228mmHg),与收缩压和上臂周长的关系密切,呈正相关。三变量之间的关系为Y=0.8x 2z 36(Y—上肢止血带压力,x—收缩压,z—上臂周长)。结论 上肢止血带压力公式:Y=0.8x 2z 36,能计算出不同体格素质、不同血压的成人的最低有效压力。 相似文献
5.
下肢手术应用气囊止血带止血充气压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气囊止血带能玥断循环,使手术部位处于无血状态,并且在清晰的视野下进行手术,减少溶血、凝血、渗血等改变。止血带充气压力适宜与否直接影响着术后病人肢体功能的恢复。有报道下肢使用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为53.2~79.8kPa或不超过80kPa。但在临床手术中发现使用上述压力后, 相似文献
6.
气囊止血带的使用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压止血带是骨科、手外科及急救等常用的止血工具。其作用原理是通过止血带的气囊由充气产生压力的控制对肢体主要动脉形成机械性压迫,阻断血液流动,达到止血的目的。正确使用气压止血带能减少术中出血、方便手术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也能减少血资源的使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但是,如果应用不当止血带也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根据下肢肢体周径调节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对下肢手术部位止血效果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200例下肢手术中应用气囊止血带的病人随机分为2组,各100例。实验组测量个体大腿上1/3近腹股沟处肢体周径值作为充气压力数值,肢体周径>60cm者,充气压力为60kPa;对照组采用止血仪说明书指导值(65kPa)作为充气压力。结果实验组止血效果满意99例,对照组为100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皮肤损伤、肢体疼痛、神经麻痹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4.08~17.74,P<0.05)。结论以下肢肢体束缚止血带处周径数值作为气囊止血带的充气压力数值,压力最高不超过60kPa,既收到满意止血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又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2种不同止血带充气压力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将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安徽省立医院160例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由同一组医师手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充气压力487.5 mmHg,试验组采用个体化逐渐增压,至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增加37.5 mmHg。观察止血效果、止血带松解后血压变化、术后局部皮肤疼痛、水疱、瘀斑以及神经感觉障碍发生情况,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相关观察指标。结果 试验组止血带压力值为(333.0±15.7)mmHg,对照组为487.5 mmHg,试验组压力值小于对照组(P<0.05);术后局部皮肤疼痛、水疱瘀斑形成及神经感觉障碍试验组较对照组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但术中止血效果、止血带松解后血压下降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个体化使用止血带使用效果较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气囊止血带不同压力对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行初次、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30例。A组:采用止血带压力为260 mm Hg;B组:采用止血带压力为280 mm Hg;C组:采用止血带压力为300 mm Hg。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术后患侧膝关节肿胀情况、术后疼痛等级评分、术后膝关节活动度、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中失血量与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3 d止血带处疼痛小于B、C组患者;B、C组患者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术后膝关节胀程度明显小于B、C两组患者,而B、C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A组患者术后7 d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大于B、C两组患者,而术后14 d及术后1月三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无差异;三组患者术后膝关节KSS评分无差异。结论 TKA手术中合理使用止血带可以减少不良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期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气道气囊的最佳压力水平及气囊管理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3年3月~2014年7月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采用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228例,测定不同气囊压力下气体的泄露和最小漏气技术下气囊的压力,确定气囊的最佳压力水平。结果 随着气囊内的压力加大,气体泄露逐渐减少,气囊压力从10 cm H2O以每5 cm H2O增加,升高至40 cm H2O时,漏气例数从198例逐渐减少到18例。在最小漏气技术下,气囊压力值的差异比较大,当气囊压力值在5~10 cm H2O时,30例患者达到最小漏气的压力水平,每增加5 cm H2O,达到最小漏气压力水平的例数分别如下:10~15 cm H2O为37例、15~20 cm H2O为57例、10~25 cm H2O为24例、25~30 cm H2O为6例、30~35 cm H2O为18例、35~40 cm H2O为24例、40~45 cm H2O为12例、45~50 cm H2O为5例、50~55 cm H2O为6例、55~60 cm H2O为3例、60~65 cm H2O为3例和65~70 cm H2O为3例。结论 气囊的压力值必须保持精准和狭小的范围来预防各种并发症。通过合理的选择插管型号、结合使用专用的气囊测仪器以及最小封闭压力技术充气,并加强气囊内压力的监测和调整等措施,可以更加完善人工气道患者气囊的管理,达到人工气道气囊最佳的充气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术肢大拇指血氧饱和度调节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压力对患者并发症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按照入院顺序选取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以来收治的9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诊疗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单纯采用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大拇指血氧饱和度调节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压迫局部坏死及桡动脉闭塞经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203,P>0.05);两组患者在手部肿胀度、舒适度上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肢大拇指血氧饱和度调节桡动脉充气止血绑带压力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提高患者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四肢手术使用气囊止血带的适宜压力。方法将择期手术病人200例,上肢100例、下肢10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试验组的气囊压力根据病人收缩压及气囊止血带缠绕患肢圈数而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充气压力:上肢40.0KPa,下肢53.2~79.8KPa,对2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组中止血效果均满意,但对照组止血带副损伤的发生高于实验组(P〈0.005),对照组术中止血带耐受力低于实验组(P〈0.005)。结论四肢手术时,气囊止血带充气压力,应以病人收缩压及止血带缠绕患肢圈数而定。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讨间歇充气压力系统(IPC)在预防妇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和护理。方法将术后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150例术后使用(IPC),150例未使用(IPC)。结果使用(IPC)DVT发生率低于未使用(IP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PC在妇科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方面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间隙充气压力治疗的系统护理干预策略在预防宫颈癌围术期患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6月宫颈癌患者100例为对照组,2019年7—12月宫颈癌患者100例为干预组。对照组予气压治疗、健康宣教、踝泵运动等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实施常规护理外,给予落实血栓风险评估、路径化健康教育、规范化知识培训、系统化活动指导、专业化机械预防包括弹力袜和间隙充气压力治疗等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下肢腿围周径、凝血功能指标、DVT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小腿周径差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相对干预组有所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水平则上升(均P<0.05)。干预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2周、术后1个月的随访中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基于间隙充气压力治疗的系统护理干预策略能有效降低宫颈癌围术期患者的DVT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联合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仪防治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术后肢体胀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9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护理,并在手术结束后使用间歇充气压力治疗仪防治术后下肢胀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并探讨术前患者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可否作为气囊扩张治疗压力选择的依据.方法 45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17例为对照组,28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中再根据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分为两组,压力大于20mmHg为一组(20例),小于、等于20mmHg为一组(8例).所有病例均在胃镜直视下行气囊扩张术,测定治疗前、治疗后3d的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随访半年,观察症状积分.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全部45例患者经扩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症状评分由(5.1±0.6)降至(1.3±0.6) (P<0.05).其中研究组中的2组患者从症状评分和术后3d LESP、LESR的组间比较分析,气囊扩张治疗有效,且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 气囊扩张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近期疗效肯定,术前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高低可作为扩张治疗时气囊压力的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