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不同类型二尖瓣病变患者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与局部和循环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angiotensin-aldosterone system,RAAS)关系。方法 24例需入院手术治疗的单纯中-重度二尖瓣膜病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在术中体外循环转流前结扎左心耳并切取部分左心耳组织。通过放射免疫分析法评价RAAS活性。结果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局部和循环RAAS不具有一致性变化。RAAS中循环AngⅡ(P=0.042),局部AngⅡ(P=0.023),局部Ald(P=0.035)活性水平升高与AF相关。在MS患者中,AF与局部AngⅡ最相关(P=0.010),其次为局部Ald(p=0.038)。在MR患者中,AF与局部AngⅡ最相关(P=0.038)。结论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循环和心脏局部RAAS不具有一致性变化。伴有AF的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存在着循环RAAS和局部RAAS激活。同为伴有AF的二尖瓣病变,MS和MR中RAAS激活物质和程度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缺血性二尖瓣返流与初发心房纤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69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既往有AF和原发瓣膜病的病例,根据二尖瓣返流程度分为2组:无返流组(n=165)和返流组(n=104)。AF通过住院期间心电图或心电监护诊断。结果: 无返流组和返流组新发AF分别为15例(9.1%)和22例(21.2%)(P<0.01)。结论: AMI后二尖瓣返流与AF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中 ,二尖瓣病变发病率最高。需外科手术的二尖瓣病变患者约 80 %伴有心房纤颤(atrialfibrillation ,AF)。即使手术成功 ,术后大多数患者的AF仍持续存在。但至今二尖瓣病变所伴随AF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同样是中 重度二尖瓣狭窄 (MS) ,虽多数患者伴AF ,却有少数患者仍为窦性心律 (sinusrhythm ,SR)。这种差异是否与左房流体力学环境、特别是左房机械应力 (简称应力 )有关尚不清楚 ,为此我们进行了研究。一、资料和方法1 研究对象 :为我院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6月拟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MS患者。除外…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风湿性心脏病 (风心病 )心房颤动 (房颤 )患者心房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和转化生长因子 β(TGF β1、TGF β2 )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 将 4 9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接受换瓣手术者于术中获取的右心耳 (约 10 0mg)分为三组 ,其中窦性心律组 2 0例 ,阵发性房颤组 8例 ,持续性房颤组2 1例 (≥ 6个月 ) ,以 β肌动蛋白为内参照基因 ,通过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测定各组心房组织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和TGF β1、TGF β2 的mRNA的含量。结果 与风心病窦性心律组相比 ,Ⅰ型胶原、Ⅲ型胶原、TGF β1mRNA表达在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组均显著增加 ;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 ,持续性房颤组中这三种基因的表达继续明显增加 ;三组间TGF β2 mRNA表达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风心病患者心房组织中Ⅰ型胶原、Ⅲ型胶原和TGF β1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心房纤维化发生的分子机制之一 ,为风心病患者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结构重构及胶原的表达,探讨胶原在心房结构重构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行开胸心脏手术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39例,将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24例为房颤组,窦性心律患者15例为窦律组。取患者心房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进行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房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房颤组患者较窦律组左心房内径明显增大。房颤组患者心房有肌溶解、心肌肥厚及广泛间质纤维化的改变。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的左、右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均明显增大,左、右心房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其中心房间质纤维化为主要特征,左心房改变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房肌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和血管紧张素受体AT1R、AT2RmRNA表达改变及其对房颤心房结构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人24例为研究组,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病人12例为对照组。上述病人术前均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于手术时取左心耳心肌标本,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心房肌中ACE、AT1R、AT2R、及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Ⅰ/Ⅲ)各基因mRNA水平,并与超声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左心耳心肌组织中AngⅡ含量显著增加(P<0.05);胶原Ⅰ、胶原Ⅲ、AT1R、AT2R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并与房颤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以及AngⅡ含量等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而ACEmRNA的表达无显著改变。结论慢性房颤患者心房肌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参与了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是心房肌间质纤维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和心房基质重构的相关关系。方法 入选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5例,其中窦性心律者12例,慢性心房颤动者(房颤时程≥6月)13例。术前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并留取有关资料,于手术时取左右心房侧壁组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用VG染色法对总胶原容量分数(CVF)半定量分析;RT-PCR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mRNA表达改变。结果 与窦性心律者比较心房颤动组左房内径显著扩大(均P<0.01);心房肌组织醛固酮[右房:(310.3±69.6) vs (154.5±35.8)pg/g,左房:(334.2±76.6) vs (166.5±38.6)pg/g,均P<0.01]、Ⅰ型胶原mRNA表达[右房:(1.95±0.22) vs (0.71±0.11),左房:(2.05±0.28) vs (0.74±0.16),均P<0.01]和CVF[右房:(13.0±1.9)% vs (6.5±1.1)%,左房:(14.1±1.7)% vs (6.7±1.2)%,均P<0.01]均明显增加;Ⅲ型胶原mRNA表达在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间无差异;上述指标在左、右心房之间无差异。Ⅰ型胶原mRNA与左心房直径(r=0.885,P<0.01)、CVF和左心房直径(r=0.845,P<0.01)均显著正相关;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与左心房内径(r=0.814,P<0.01)和CVF(r=0.885,P<0.01)均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心房组织醛固酮水平可能在心房颤动心房基质重构中起重要作用,并可能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8.
薛邦德  周华富  何巍  张兴华  杨涛 《内科》2008,3(3):332-33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的基因表达水平变化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心房结构重构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进行二尖瓣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房颤患者42例为房颤组;风湿性心瓣膜病窦性心律18例为对照组。上述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及留取相关临床资料。于手术时取左心耳心肌标本,采用Masson三色染色法检测心房肌组织纤维化程度;RT—PCR方法检测心房肌组织MMP-2和TIMP-2的mRNA水平。结果(1)房颤组患者心房肌组织纤维化比例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与左房内径(r=0.788,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二尖瓣口面积(r=-0.886,P〈0.05)呈负相关;(2)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患者心房肌组织MMP-2mRNA表达量增高(P〈0.05);TIMP-2mRNA表达量降低(P〈0.05)。(3)MMP-2和TIMP-2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p=-0.766,P〈0.001)。MMP-2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耳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rp=0.919,P〈0.001)呈显著正相关;TIMP-2mRNA表达水平与左心耳心肌组织纤维化程度(rp=-0.883,P〈0.001)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心房组织MMP-2和TIMP-2的基因表达改变,尤其是MMP-2/TIMP-2表达的失衡,是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心房扩大及房颤发生与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四维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脱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经胸壁与经食管检查途径获取二维数据,对10例正常人及20例二尖瓣脱垂患者的二尖瓣装置及返流束进行了四维(动态三维)超声心动图重建。结果显示,正常二尖瓣装置呈"马鞍"形结构,瓣膜附着于瓣环前后缘处靠近左房,位置较高,内外侧结合部附着处靠近左室,位置较低。收缩期二尖瓣前后叶对合良好,四维超声心动图可从左房、左室侧及四腔切面等多个方位显示二尖辩脱垂病变的立体结构关系,脱垂部位、形状、程度及活动情况均可清晰显示,并可对返流束进行四维重建,显示其立体形态及动态变化。对全面理解二尖瓣脱垂的病理改变、提高诊断率、协助制定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是指无三尖瓣结构器质性变化的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是由于各种原因(如左心系统瓣膜病)所致的左房压增高,逆向传导引起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大,最终导致右心室腔变形、三尖瓣环扩大、瓣下结构移位,造成继发性三尖瓣反流~([1])。许多国外研究者报道二尖瓣病变的患者中多存在着中、重度的三尖瓣返流~([2]),实施二尖瓣手术治疗的患者中伴有中、重度三尖瓣返流者高达30%~([3]),二尖瓣病变是造成功能性三尖瓣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110例并行冠脉造影证实,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5例,稳定型心绞痛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定量测量待测血清HFABP、Myo、cTn和CK-MB浓度,根据美国心脏病协会所规定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记分分段评价标准,对病变狭窄程度进行分度,累及血管支数计算;用卡方检验分析血HFABP、Myo和cTnI以及CK-MB与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的相关性。结果 AMI患者H-FABP、CK-MB、MYO、cTnI较健康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著增高(P<0.01),UAP患者H-FABP也较SAP患者升高(P<0.01),无论是胸痛发生3小时前还是3小时之后,H-FABP的阳性率均比Myo和CK-MB以及cTnI敏感性更高(P<0.01)。在ACS患者H-FABP无论在发病3小时之前还是之后均较Myo和cTnI以及CK-MB更早出现(P<0.05)。ACS患者H-FABP的水平与冠脉狭窄程度及病变支数明显相关,即双支病变和多支病变高于单支病变,重度狭窄高于中度和轻度狭窄病变(P<0.05)。ACS患者的心脏射血分数(EF值)小于40%的H-FABP水平要高于EF大于40%的H-FABP水平(P<0.05)。结论 H-FABP对ACS的诊断较Myo、CK-MB和cTnI更敏感。H-FABP、Myo、cTnI以及CK-MB的联合检测与ACS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H-FABP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程度更高。血清H-FABP、Myo、cTnI以及CK-MB升高是冠状动脉病变加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常规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39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标本中TGF-β1和IGF-Ⅱ的表达,并以21例肝硬化患者、16例肝外伤及肝囊肿患者标本作为对照,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肝癌转移的关系。结果 TGF-β1和IGF-Ⅱ在转移组肝癌组织的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转移组,在低分化组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组。TGF-β1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几乎不表达。IGF-Ⅱ在正常肝脏组织及肝硬化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或几乎不表达。TGF-β1和IGF-Ⅱ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结论 TGF-β1和IGF-Ⅱ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的发生有关,可作为估计预后的指标,对判断肝癌的恶性程度,预测生物学行为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OX40配体(OX40L)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458例怀疑或诊断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可溶性OX40L(sOX40L)浓度和血浆CRP浓度,采用冠脉造影术和ACC/AHA评分法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OX40L、CRP水平和冠脉评分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正常对照(control)组(P<0.01);sOX40L与CRP呈正相关,sOX40L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P<0.01),CRP与冠脉评分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sOX40L和CRP水平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sOX40L同CRP一样可作为炎症指标,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05年4月至2009年4月ALT水平持续正常的HBV感染者167例,均进行常规肝活检。按照20岁、20~29岁、30~39岁、40~50岁分为4个年龄组,按HBV DNA阳性与否分为HB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测定血清HBV DNA载量,观察肝组织学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并分析其改变程度与年龄、HBV DNA水平、HBV DNA阳性与否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均可见肝组织学改变,其中轻度改变者(G0~1S0~1)为29.94%(50/167),中度改变者(G1~2S1~2)为33.53%(56/167),重度改变者(G2S2)为36.53%(61/167);其中30~39岁年龄组中重度病理改变者占53.19%,40~50岁年龄组中重度病理改变者占59.26%,和其他年龄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HBV DNA阳性者,病毒载量与肝组织病变程度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HBV DNA阳性者与HBV DNA阴性者之间,肝组织病变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年龄增长,ALT水平持续正常的HBV 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有加重趋势,尤其是40~50岁者,可考虑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并建议应用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不同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静脉血中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一氧化碳(CO)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量不同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COHb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对各组间COHb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组血中COHb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病毒性肝炎重度组COHb水平与血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统计分析显示具有正相关性。结论不同程度病毒性肝炎患者血中COHb水平的改变提示CO在肝脏炎性疾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稳定型冠心病患者PCI治疗前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改变与大动脉硬度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行择期PCI治疗冠心病患者共40例,45~60岁;按肱-踝脉搏波传播速度(baPWV)分为动脉硬度显著增加组(baPWV>正常2个标准差)和动脉硬度轻度增加组(baPWV<正常1个标准差),每组20例;2组PCI(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总时间限制在30 min以内;采用冠脉Syntax评分评价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双抗体CD34/CD133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PCI前和术后48小时EPCS水平,计数20000个细胞,记录百分比差值。结果两组年龄、BMI、血压、血脂、血糖等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与动脉硬度轻度增加组相比,动脉硬度显著增加组冠脉Syntax评分值显著增加(9.2±6.8 vs.13.5±7.0,P<0.05),循环CD34+/CD133+细胞百分数显著下降(0.09±0.04 vS.0.04±0.03;P<0.05)。PCI诱导的循环EPCS变化水平与syntax评分值和baPWV负相关。结论循环EPCs水平在PCI围手术期的变化可能预测冠脉病变和全身动脉硬化严重程度。结合PCI围手术期EPCs变化水平和大动脉硬度检测可能预测冠心病PC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病相关的发病率以及死亡率显著增加有关1。在发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时存在糖尿病也与阴性肝病结果有关,而且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肝病进展更快,发生肝癌的风险也更高2‐4。迄今为止在感染HBV的患者中评估糖尿病患病率的可用信息很有限,主要来自于亚洲流行地区,报告的患病率范围为6%至14%5‐7。最近来自北美HBV感染人群参与的乙型肝炎研究网络数据发现患病率为13%,这比普通人群报告的(9%)更高8。虽然目前已经明确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代谢异常(例如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之间具有相关性,并且根治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使这些指标得以改善9‐12,但是HBV本身并没有表现出与糖尿病相关13。实际上在一个大型的具有良好特征的北美HBV感染人群中,除了已知的代谢危险因素之外,糖尿病与升高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之间具有相关性,但是与HBV病毒水平无关,这表明糖尿病与宿主因素之间的关系与病毒因素相比更为紧密8。此外,最近在一项大型的纵向研究中对阿拉斯加土著居民人群进行了超过20年的随访,发现存在HBV感染并不会影响糖尿病的发生14。然而,与普通人群相比,糖尿病人群的HBV感染患病率更高,因此推荐在糖尿病患者中筛查乙型肝炎并且对易感个体进行接种15。 Li等16的回顾性队列研究的目的是在中国退休工人中(所有的人年龄都> 50岁,他们都参与了一个健康体检项目,既往没有已知的糖尿病病史)评估存在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与葡萄糖耐量状态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使用的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它与空腹血糖截点相比能够诊断出更多的糖尿病患者17。然而,存在HBsAb代表的是既往感染过HBV或者是通过接种后导致的免疫结果,但这个人群的HBV疫苗接种状态信息不明。作者推断在女性参与者中存在HBsAb与糖尿病之间没有相关性。 虽然这一发现很有趣,但是作者应该谨慎地解释他的结论。首先, HBsAb阳性以及抗HBV治疗可能有助于减少经绝后妇女的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风险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这项横向研究设计并不能得出因果关系。此外,由于HBsAb阴性组可能还没有感染HBV或者接受过接种,因此并不能够得出在该人群中HBsAb的阳性状态可能代表了更好的先天性和/或获得性免疫调节并且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与降低糖尿病风险这一结论。另外,还不明确不同的性别对于HBsAb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阴性相关关系的影响为什么不同。然而,最近一项对7142名无糖尿病的多民族成年人的研究,这些成年人都参与了2005至2010年全国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在2014年美国糖尿病协会年会上以摘要形式展出),结果发现接种HBV疫苗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之间具有相关性,而这项研究是通过空腹血糖水平来诊断糖尿病的18。根据此研究,在1412名曾经接受过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参与者中有1.13%的人发生了糖尿病,而对照的5730名未接种的参与者中有5.67%的人发生了糖尿病18。与Li等人的研究16相似,NHANES研究18并不能得出明确的因果关系,并且接种患者可能代表了一个无法测定危险因素的人群,我们也不能够排除他们固有的糖尿病风险就较低。虽然如此,这些观察结果提示将来可能需要纵向研究来明确抗HBV感染免疫状态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全世界都可以接种HBV疫苗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伴发代谢综合征(MS)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MS诊断标准将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40例CHC患者分为MS组(14例)和非MS组(26例)。比较两组间一般情况、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肝脏脂肪变性及严重程度、肝脏酶学指标、糖代谢相关指标、脂代谢相关指标等因素。结果两组人群在性别、年龄、BMI、腰臀比、CHO、FFA、瘦素、肝脏脂肪变性程度、HCV病毒载量及基因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MS组FPG、TG的水平明显高于非MS组(P0.05),而ALT、AST、FINS、HOMA-IR、HOMA-β、ADI则明显低于非MS组(P0.05)。结论 CHC患者伴发MS与胰岛素抵抗及糖类、脂类代谢因素密切相关,与病毒本身无明确相关性。胰岛素抵抗可能是CHC患者伴发MS发病机制的中心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所有入组病例均为2010年8月至12月在粤北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冠心病组(既往行冠脉造影或心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冠心病者)60例,根据ACC/AHA指南,选取心功能为B期组30例,D期组30例,对照组30例(冠脉造影正常),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循环外周血中CD133+和CD34+双阳性的细胞的数量。结果心功能B期组循环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对照组和心功能D期组相比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循环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的数量较心功能D期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在未发生心衰的冠心病患者中升高;在严重心衰患者中降低。调节内皮祖细胞的释放可能作为一种治疗心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