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痛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复温中,未榆注小剂量多巴胺15例(N组),使用小剂量多巴胺45例(D组),比较2组临床预后结果。结果2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带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等预后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术后肺炎2例,意外事件发生率约8.9%。N组仅1例出现肺炎,意外事件发生率约6.7%。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复温开始预防性输注小剂量多巴胺不应作为常规用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尤其是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施行有搏动性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995年9月~2006年8月,对2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术中不关闭主肺动脉.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儿因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肺部感染,2例术后出现上胸壁水肿,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腔静脉阻断时间(23.8±1.1)min,胸腔引流液量(248.3±40.0)ml,机械通气时间(12.1±5.0)小时,住ICU时间(2.9±0.4)天,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0.89±0.01),较术前(0.65±0.02)明显升高(P<0.01).平均术后随访(26.7±7.2)个月,早期两例失访,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有搏动性双向腔肺分流术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不适合行双心室矫治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施行有搏动性双向腔肺分流术的临床经验.方法:1995年9月~2006年8月,对22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腔肺分流术,术中不关闭主肺动脉.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1例患儿因长时间机械通气导致肺部感染,2例术后出现上胸壁水肿,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平均腔静脉阻断时间(23.8±1.1)min,胸腔引流液量(248.3±40.0)ml,机械通气时间(12.1±5.0)小时,住ICU时间(2.9±0.4)天,术后经皮血氧饱和度(0.89±0.01),较术前(0.65±0.02)明显升高(P<0.01).平均术后随访(26.7±7.2)个月,早期两例失访,其余均恢复良好.结论:非体外循环下行有搏动性双向腔肺分流术安全可靠,适用于大多数不适合行双心室矫治的肺血减少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效果。方法2006年4月-2009年4月,非体外循环下行双向格林手术26例,年龄3—24岁,平均(15.28±6.15)岁,体重12~63kg,平均(30.2±12.6)kg,上腔静脉与右心耳插管临时自体转流21例,利用双上腔互为旁路5例,上腔静脉与右肺动脉前方横断,近心端封闭,远心端与右肺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并发症发生,自体转流时间为(51±20.3)min,术前末梢氧饱和度为(62±6)%,术后早期末梢氧饱和度为(86±3)%,术后3个月末梢氧饱和度复查为(904-2)%,呼吸机辅助时间最长为22h,最短为4h,平均为(15.52±3.18)h。结论非体外循环下双向格林手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术式,使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大幅度提高,同时体静脉回流的1/3血液分流入肺,可以减轻心脏的容量负荷,作为难以解剖根治或一期行全腔手术的肺血少型复杂心脏畸形是一种合适的手术方式,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TCP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2010年接受TCPC的1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包括三尖瓣闭锁9例(其中1例为双向Glenn术后5年),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房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4例,右室双出口伴其他畸形2例,单心室1例,均采用非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术后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3例术后出现大量胸腔积液,经积极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症状消失,无明显发绀,经皮血氧饱和度达到89%~97%,恢复良好。结论 TCPC方法简便易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加强术后并发症防治的情况下,TCPC治疗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6月,河南省胸科医院采用双向格林手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37例,年龄5个月~13岁,体质量5~27kg。20例手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17例在非体外循环下进行。10例保留原肺动脉前向血流;19例附加Banding术,控制原肺动脉前向血流;8例切断原肺动脉前向血流。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发绀明显缓解,活动耐力增加。5例术后2~3年成功行Fontan术。结论双向格林手术是治疗复杂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1岁以内患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手术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自1999年2月~2004年11月我院356例1岁以内VSD伴PH患儿均于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VSD修补术。根据彩色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压力分三度:30mmHg≤SPAP〈50mmHg为轻度;50mmHg≤SPAP〈70mmHg为中度;SPAP≥70mmHg为重度,其中轻度151例,中度134例,重度71例(双向分流10例,均以左一右分流为主);年龄1~6个月134例,6~12个月222例;体重≤5kg48例,〉5kg208例。结果年龄1~6个月死亡5例(3.75%),6~12个月死亡3例(1.4%)、体重≤5kg死亡3例(6.2%),〉5kg死亡5例(2.4%);轻度pH患儿死亡1例(0.7%),中度pH患儿死亡2例(1.5%),重度pH患儿死亡5例(7%),、舍并严重低心排者4例,其中3例死于围术期.1例自动出院;术后发生肺高压危象者3例,均治愈;合并肾功能衰竭者3例,其中1例通过腹膜透析治愈,2例死亡;合并肺不张行再次气管插管2例均治愈;因术中腔静脉引流不畅造成多脏器水肿而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与pH程度、年龄、体重、合并症等呈明显相关.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是选择最佳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术中引流通畅以及正确的术后处理,术前、术后适当控制肺动脉压力及超滤亦可减轻心脏负担,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191例婴幼儿和成人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并发症、死亡原因和年龄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婴幼儿52例(男24例,女2 8例),年龄1月~36月,平均11.7±8.3月;成人139例(男72例,女67例),年龄24~55岁,平均41.2±14.5岁.结果 52例婴幼儿术后并发症11例,占21.15%;死亡7例,占13.46%;以1岁内的婴幼儿死亡率为最高(占19.05%).139例成人术后并发症13例,占9.3 5%;死亡2例,占1.44%;婴幼儿与成人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采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同时运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婴幼儿各种先天性心脏病时应逐步完善心肺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婴幼儿左向右分流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及围术期治疗的规律,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系统回顾1999年3月—2010年3月310例4个月~30个月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及转归。病种包括:VSD194例,ASD17例,VSD伴ASD23例,VSD伴PDA27例,VSD伴PDA及MS10例,VSD伴ASD及PDA27例,PDA8例,ASD伴丁APCV4例。术前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动脉收缩压之比〉0.75的81例(26.1%)。因难治性肺炎和心衰而急诊手术38例(12.2%)。采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结果住院死亡9倒。术后3个月和半年各死亡1例。病死率3.5%(11/310)。年龄小,畸形复杂矫治不完全,术后肺部感染(5例)、持续肺动脉高压(2例)、低心排(2例)、顽固性出血(1例)、营养不良(1例)等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手术治疗是拯救婴幼儿高危先心病的积极有效手段,提高手术和体外循环技术,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降低死亡率的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李景辉  王连群  王强 《天津医药》2018,46(5):462-466
摘要: 目的 回顾总结胸腔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经验体会。方法 154例行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 成人组112例, 未成人组42例。手术经右胸肋间切口, 胸腔镜辅助暴露视野, 上腔静脉及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 手术原则与开胸手术相同。监测2组患者手术时间、 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 术后重症监护病房 (ICU) 监护时间、 住院时间、 术后引流量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15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 2组患者手术时间、 体外循环时间、 主动脉阻断时间、 ICU时间、 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成人组术后引流量多于未成人组 (P<0.05)。成人组发生并发症4例 (3.6%), 术中转正中开胸手术1例, 二次手术止血1例, 术后气胸1例, 迟发性胸腔积液1例; 未成人组发生并发症2例 (4.8%), 其中股动脉内膜撕脱, 行股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手术 1例, 迟发性胸腔积液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胸腔镜下微创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都是安全可靠的, 具有创伤小, 出血少, 严重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医生需要一定学习曲线, 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1.
作者为9例复杂紫绀型先心病患者实施双向腔肺分流手术治疗。其中单心室5例,三尖瓣闭锁3例,右室双出口1例。均伴有肺动脉高压(肺动脉平均压>2.6kPa)、肺动脉发育不全及房室瓣关闭不全等高危因素而不适宜改良Fontan手术,手术在体外和非体外循环两种方式下完成,后者于术中建立无名静脉到右心耳之间的临时旁路循环。2例合并左上腔静脉者行双侧腔肺吻合。术后动脉血氧饱和度平均提高19.5%,3例术后一年行二期改良Fontan手术。  相似文献   

12.
王斌  陈延周  胡睿慧  张涛 《中国药房》2008,19(32):2526-2529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对行心肺转流(CPB)术患儿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分为P1组(术前给药)、P2组(术前、术后均用药)和C组(术前用阿托品)。不同时段测定细胞因子;术后观察唾液分泌物及胸片。结果:CPB后3组炎症细胞因子生成明显增加,但P1、P2组显著低于C组(P<0.05);P2组分泌物和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P1和C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能有效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CPB后的肺部炎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右美托咪定对婴幼儿先心病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在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60例,心功能 NYHA 分级均在Ⅰ或Ⅱ级。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C 组),右美托咪定低剂量组(L 组),右美托咪定高剂量组(H 组),每组20例,患者入室后 L 组泵入右美托咪定0.3μg·kg -1·h -1,H 组泵入右美托咪定0.6μg·kg -1·h -1,C 组泵入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至术毕。分别于麻醉诱导后(基础值,T0)、体外循环结束后10 min(T1)、体外循环结束4 h(T2)、体外循环结束24 h(T3),取静脉血标本,测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浓度。结果与 T0时比较,3组 T1~ T3时血清 TNF-α和 IL-6浓度显著升高( P <0.05),与 C 组比较,H 组 T1~ T3时血清 TNF-α、IL-6浓度降低( P <0.05),L 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术中持续输注0.6μg·kg -1·h -1的右美托咪定可明显抑制婴幼儿体外循环后炎性介质 TNF-α和 IL-6的释放。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患者胃内pH变化影响。方法:2010年6~12月229例CPB下行瓣膜成形术和瓣膜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奥美拉唑组117例术前1周予奥美拉唑片20 mg,po qd,术中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 iv,术后静注奥美拉唑注射液40 mg,iv qd,共3 d;埃索美拉唑组112例术前1周予埃索美拉唑片40 mg,po qd,术中埃索美拉唑注射液40 mg iv,术后埃索美拉唑注射液40 mg,iv qd,共3 d。分别于术后4h,及术后第1、第2天测胃黏膜pH(pHi)。结果:奥美拉唑组术后4 h、术后第1、第2天pHi分别为(5.81±0.54),(5.98±0.26)和(5.13±0.37);埃索美拉唑组分别为(6.21±0.62),(6.38±0.55)和(6.60±0.37)。两组pH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与奥美拉唑均能有效地控制胃内酸度,预防CPB心脏手术应激性溃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外周血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以奇偶数随机分为晶体停搏液组和含血停搏液组2组,每组20例。测定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结束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结果2组间H—FABP的术前水平无差异,2组患者术后血清H—FABP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于体外循环结束后1h达峰值[晶体停搏液组(50.13±3.98)μg/L,含血停搏液组(39.27±4.22)μg/L],冷晶停搏液灌注组升高更明显(P〈0.05)。在体外循环结束后24h逐渐下降趋于术前水平,但术中及术后各时点的水平冷晶体组均高于冷血灌注组。体外循环结束后1hH.FABP水平与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晶体停搏液组r=0.901,含血停搏液组r=0.673,均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H-FABP显著升高,峰值浓度出现早,可作为一项早期判断心肌损伤的敏感实验指标。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有关,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有关。灌注含血停搏液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减少H—FABP的释放,与灌注晶体停搏液相比,含血停搏液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抑肽酶对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患者血液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影响和患者住院期间的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关系。方法:36例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18,术中应用大剂量抑肽酶,对照组,n=18,术中不应用抑肽酶,动态监测围术期血液中PAF的水平变化,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输血量和术后总的引流量。结果:实验组PAF水平从转流20min到术后24小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从转流20min到术后8小时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对照组从转流20min到术后24小时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或P<0.01);实验组患者住院期间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术中的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可使机体生成PAF增加,从而激活血小板,导致术后凝血功能紊乱。抑肽酶有抑制机体产生PAF的作用,可有效的保护血小板的功能,减轻患者术后的全身系统性炎性反应,减少住院期间的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17.
小儿心率变异性在心内直视手术前后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麻醉和心内直视手术对小儿自主神经的影响。方法  2 0例ASAⅠ~Ⅱ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麻醉诱导 :羟丁酸钠 80~ 10 0mg/kg ,芬太尼 3μg/kg ,潘龙 0 0 8~ 0 1mg/kg ,气管插管。麻醉维持 :芬太尼切皮前总量达到 30 μg /kg ,于转机前和停机后静脉注射 10 μg /kg。潘龙 0 1mg/kg分别于切皮、转机前、停机后静脉注射。羟丁酸钠于转机前停机后静脉注射 4 0mg/kg。体外循环 :西京鼓泡式氧合器 ,改良托马液 15~2 0ml/kg主动脉灌注。主动脉阻断时间 ( 4 6± 2 4 )min ,转机时间 ( 81± 31)min。监测术前、切皮前、体外前、停机后、关胸后、术后 1d、术后 2d的低频、高频、总频、低频 /高频以及术中各时点脑电双频指数 (BIS)值。结果 与切皮时比较 ,体外循环后心率变异性各值明显减低 ,P <0 0 5。与手术前比较 ,手术后当日、术后 1、2d心率变异性各值减低并逐渐恢复 ,P <0 0 5。结论 麻醉、体外循环、手术操作以及低温对患儿的自主神经系统有较大的抑制作用 ,并持续到 2d以上。  相似文献   

18.
魏福岭  陈翔  周启文  张仁福 《河北医药》2011,33(17):2576-2578
目的通过研究红景天对先心病幼儿体外循环(CPB)术前、中、后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一1(sVCAM—1)水平的变化,评估红景天对幼儿CPB后炎性反应的预防与治疗价值。方法将167例先天性心脏病CPB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按双盲法随机分为红景天未干预组(CN组,n=78)和红景天干预组(CI组,n=89)。干预组于术前1d、术中、术后7d连续予以红景天1mg·k-1·d-1,静脉滴注,其余治疗方案2组相同。ELISA法测定术前1d,CPB开始后15min,停CPB后1h,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浆TNF-α、sICAM-1和sVCAM-1浓度。结果2组患儿在CBP开始后15min及术后血浆TNF-α、sICAM-1和sVCAM-1浓度较术前都明显升高(P〈0.01);CBP开始及术后未干预组血浆TNF-α、sICAM.1和sVCAM-1浓度明显高于干预组(P〈0.01);干预组TNF-α、sICAM一1和sVCAM-1浓度较未干预组恢复正常早;TNF-α与sICAM-1、sVCAM-1之间存在正相关(r=0.671,P〈0.05)。结论红景天对TNF-α与sICAM-1、sVCAM-1等炎性因子有显著调节抑制作用,对预防与治疗CPB下心脏手术患儿术后炎性反应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体冷血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未成熟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年龄≤10个月行体外循环室间隔缺损修补术的患儿1380例,随机分成自体冷血停搏液组(A组,n=1050)、冷血停搏液组(B组,n=280)和晶体停搏液(HTK)组(C组,n=50)。于术前、术后1、12、24、48h分别测量左心室Tei指数、心脏指数(CI)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监测CI术中记录复跳时间及复跳率,正性肌力药物依赖情况。结果:A组自动复跳率及时间、正性肌力药物依赖均明显减少(P〈0.05)。A组CI及LVEF较B、C组升高更明显(P〈0.05),A组左心室Tei指数较B、C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利于婴儿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心脏功能恢复,对未成熟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治疗婴幼儿复杂先心病的效果。方法2001-01~2004-10对25例复杂先心病患者行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龄37d至3岁,平均1.1±0.8岁;体重3.6~15kg,平均7.3±2.8kg;术前经皮血氧饱和度58.7%~78.5%,平均73.5%±5.8%,血细胞压积43.5%~72.8%,平均54.8%±9.9%。其中单心室9例,右室双出口5例,完全性大血管转位4例,肺动脉闭锁2例,Ebsteins畸形2例,三尖瓣及右室发育不良2例,三尖瓣闭锁1例。23例患者血流动力学特征为功能性单心室合并肺动脉狭窄。体外循环(CPB)完成手术15例,其中平行循环8例,心脏停跳下手术7例;非体外下循环下手术10例。单侧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手术17例,双侧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8例。Blalok-Taussig(B-T)分流术后二期手术3例。结果全组死亡1例,为1例DORV患者术后10d喂奶时误吸导致呼吸衰竭死亡。24例生存者随访3月至3.5年,发绀均明显改善,经皮血氧饱和度较术前均明显增高,二维或实时三维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上腔静脉回流梗阻。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选择体外循环或非体外循环下实施双向腔肺动脉分流术治疗婴幼儿肺少血型复杂先心病,是可行的,效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