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其在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纳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1990-01/1997-11收治的34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其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临床症状及体征。结果:①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分别占67.4%(232/344),43.6%(150/344),57.6%(198/344)和57.6%(198/344)。②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分别占86.3%(297/344),68.9%(237/344),58.4%(200/344),53.4%(184/344),57.8%(199/344)和46.8%(161/344)。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为多症状表现症候群,主要症状为眩晕、颈痛、上肢麻木和下肢无力等;主要体征为改良Hoffmann征、下肢肌张力增高、颈僵、颈椎旁压痛、头后仰压颈试验、椎间孔压缩试验等;其主要症状及体征有助于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颈前路多节段环锯法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探讨其在治疗多节段退变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41例行前路多节段环锯法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的多节段退变(≥2)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Odom’s法和JOA评分对临床结果进行评定,以颈椎X线显示融合区骨小梁的形成,屈伸位融合区无活动作为植骨融合的标准。结果术后随访2月-48月,平均13.5月,有效率为97.10%(234/241),优28.63%(69/241),良54.36%(131/241),可14.11%(34/241),差2.90%(7/241);JOA评分:术前平均8.4分,术后平均14.8分;植骨融合率93.36%(225/241),植骨于10-24周达骨性愈合,平均14周;颈椎生理弯曲接近正常者28.87%(70/241),生理弯曲减弱49.25%(120/241),曲度消失17.26%(42/241),反曲4.52%(9/241)。结论前路环锯法扩大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肯定,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操作简便,费用低,主要问题是颈椎生理曲度的丧失。  相似文献   

3.
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姜瑛  王梅  王有广 《现代康复》1999,3(9):1042-1043
目的:观察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去除脊髓型颈椎病病因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坐式颈椎牵引.对1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按发病症状、体征及发病部位不同进行严格掌握牵引角度.牵引力及牵引时间给予治疗。结果:治愈率3.1%.显效率21.9%,好转率72.7%,无效23%,总有效率97.7%。结论:改变了传统的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不宜牵引的看法.认为牵引对脊髓型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颈椎牵引角度.牵引力和牵引时间要掌握适当。  相似文献   

4.
对肺癌颈椎骨转移误诊为颈椎病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65岁。以右肩部疼痛伴右上肢麻木0.5a为主诉来诊。查体:颈4、5、6椎旁压痛阳性,右肩胛冈上、下肌压痛阳性,旋颈试验阴性,右臂丛牵拉试验阳性,颈椎及右肩关节活动范围正常,右上肢无功能障碍。颈椎X线片示:颈椎骨质增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牵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探讨去除脊髓型颈椎病病因的最佳方法。方法:采用坐式颈椎牵引,对128 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按发病症状、体征及发病部位不同进行严格掌握牵引角度,牵引力及牵引时间给予治疗。结果:治愈率3.1% ,显效率21 .9 % ,好转率72.7% ,无效2 .3 % ,总有效率97 .7 % 。结论:改变了传统的认为脊髓型颈椎病不宜牵引的看法,认为牵引对脊髓型颈椎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颈椎牵引角度,牵引力和牵引时间要掌握适当。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临床症状多为头、颈及上肢等部位的疼痛,伴有肢体麻木,眩晕等,也可以引起颈性视觉障碍。11例以视觉障碍为主要症状的患者经眼科的治疗效果不佳,经过针灸、封闭配合牵引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7.
背景:眩晕患中椎动脉狭窄性眩晕占相当比例,其诊断方法没有统一的标准,影响其诊断的准确性。用转颈、屈颈、头后仰法试验,简单的检查做到对椎动脉狭窄患临床初诊,再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目的:评估转颈屈颈及仰头试验与TCD和MRA检查对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诊断价值。设计:以患为研究对象,病例分析。单位: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对象:2004—02/04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门诊眩晕的患41例,排除非椎动脉狭窄的其他病因所致的眩晕。方法:用转颈、屈颈及头后仰法诱发出眩晕症状的41例患,然后用TCD和MRA分别进行椎动脉和基底动脉检查。主要观察指标:41例患三项检查结果。结果:41例患经转颈试验屈颈和头后仰诱发眩晕症状,其中左右转颈出现眩晕32例,检出率为78%,屈颈和头后仰出现眩晕25例,检出率为61%。TCD检查发现双侧椎动脉血流不对称,双侧椎动脉直径相差在0.5~2.0mm30例,检出率为73%。MRA检查发现血管内径双侧椎动脉不对称,相差在0.5~2.6mm39例,其余2例患双侧椎动脉狭窄,检出率为95%。结论:转颈、屈颈和头向后仰试验,对诱发患出现眩晕症状,是否为椎动脉狭窄性眩晕进行确诊,TCD检查对诊断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相对较高,MRA检查确定椎动脉狭窄的准确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颈椎病,是由颈椎和椎间软组织的急性损伤或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基本病理变化为椎间盘退变,椎体失稳,关节功能紊乱,造成神经根、颈髓、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引起头、颈、肩、臂疼痛,上肢功能失常等综合症状。颈椎病,同时还可引起血压异常、类冠心病样改变、胃肠功能紊乱、肩周炎等病症。此病一般多采用非手术治疗。按摩疗法,疗效较为显著。 临床类型 一侧上肢放射性痛,及相关的肌肉痉挛、萎缩、无力等为主症的“神经根型”;两上肢麻木、步履不稳、下肢无力等为主症的“脊髓型”;以头痛、眩晕、视力障碍、短暂失神、心悸、失眠等为主症的“椎动脉型”;以上两种或三种症状同时表现的“混合型”;及其它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介绍颈性眩晕综合症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采用针刀配合牵引、按摩。结果:共328例、痊愈194例(50.1%),显效79例(24.0%),好转37例(11.0%),无效28例(5.5%),总有效率94.59%,对颈性眩晕综合症所产生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了分析,对这一综合疗法的作用机理做了进一下探讨,强调解除椎一基底动脉缺血,关键在于恢复颈椎内外应力平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近年前斜角肌阻滞加小针刀剥离等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与远期疗效,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全组138例,男42例,女96例,年龄33~79岁,平均(57.1±13.0)岁;病史2个月~20年。神经根型126例,脊髓型12例(丧失工作能力者不列入治疗范围)。症状与体征:全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背部疼痛及相应部位压痛,常见部位在病变侧前斜角肌、椎旁、斜方肌、肩关节周围及肩胛内侧等,神经根型48例中有37例伴患侧上肢麻木,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过伸加压试验阳性。脊髓型12例中有7例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