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7年全省疟疾疫情资料,监测疟疾疫情动态。方法 通过2007年全省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对各地1年来疟疾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年全省共报告病例44例,阳性率为0.14%,病例主要分布在福州、厦门、宁德三地。共对42个村(点) 进行传疟媒介调查和复查,捕获按蚊3824只,均未查到嗜人按蚊。结论 从2007年疫情资料分析,福建省疟疾疫情依然保持稳定,发病率比2006年下降了44.25%,但仍不可放松警惕,还应继续有效控制传播媒介,防止因蚊媒密度过高引起疟疾暴发。  相似文献   

2.
在疟疾防治工作处于巩固灭疟成果和净化疟区阶段,而煤介按蚊仍然存在的地区,有时由于当地传染源的积累,由于外地传染源的输入,由于媒介按蚊数量的增加或是叮咬人的频率增加,而出现疟疾回升甚至疟疾暴发流行。其因素虽然很多,但多与未能有效发现传染源有密切关系。因此,寻找简便、有效的发现传染源的方法,是巩固疟防成果和防止疟疾回升需待解决的问題。对居民定期进行血检,和对发烧病人的及时发现、及时血检并及时治疗,就是灭疟后期发现传染源的有效方法。从以下分析我省几个县对发热病人和居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疟疾主要传播媒介冈比亚按蚊复合体在弗里敦市的分布和疟原虫感染率的调查,为制定有效的防疟措施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方法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在塞拉利昂首都弗里敦市10个监测点利用诱蚊灯法进行蚊媒监测研究。 将冈比亚按蚊的胸部和腹部分开,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通过多重PCR鉴定蚊种,利用巢式PCR检测按蚊感染疟原虫的情况,应用Excel 2019和SPSS 21.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共捕获按蚊349只,平均诱捕按蚊密度为0.83只/(灯·晚)。 西部农村诱捕按蚊324只,占捕蚊总数的92.84%,平均诱捕按蚊密度为2.00只/(灯·晚)。 对192只冈比亚按蚊复合体进行的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冈比亚按蚊(狭义)S-型84只,占43.75%;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108只,占56.25%。冈比亚按蚊(狭义)中仅检测到恶性疟原虫,未检出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 恶性疟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分别为3.13%和6.77%。 2019年12月到2020年3月期间的月恶性疟子孢子和卵囊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08只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中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分别为3.70%和7.41%;84只冈比亚按蚊(狭义)S-型中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分别为2.38%和5.95%。 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中子孢子和卵囊阳性率高于S-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弗里敦市的优势按蚊蚊种为冈比亚按蚊(狭义)(M-型和S-型),监测到的其他按蚊有催命按蚊和 An. coustani。 西部农村按蚊密度远高于西部城区,具有较高的疟疾感染风险。 在旱季不同月份,野外诱捕冈比亚按蚊(狭义)的卵囊阳性率均为子孢子阳性率的2倍,而其旱季每月的传疟作用较稳定。 本研究将为塞拉利昂疟疾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世京 《疾病监测》2004,19(12):470-472
1993年崇左县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现已连续10年无内源疟疾病例,疟疾发病稳定在较低水平,但由于该地中华按蚊为主的传疟媒介依然存在,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剧增,疟疾传播的条件仍然存在。为探讨灭疟后期疟疾的监测方法,现将崇左县1994—2003年中华按蚊为传播媒介的现场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间日疟是疟疾的一种类型,为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所引起,其特点为每隔48 h反复发作一次,主要表现为先冷后热,出汗后恢复正常,两次发作期间表现正常,其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登革热是登革病毒经蚊媒传播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骨关节剧烈酸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白细胞计数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的主要蚊种,包括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1]。2013年  相似文献   

6.
中华按蚊成蚊夜间活动规律的调查经林221006江苏省铜山县卫生防疫站为了解我县平原地区中华按蚊成蚊夜间活动规律,为今后采取相应有效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作者等于7~8月,选择我县平原地区条件相近的A、B两个自然村,进行了5次通宵观察调查。现将调查结...  相似文献   

7.
我县瓢里公社过去为丝虫病流行区。1953年冯兰洲等调查保江地区,丝虫病的患病率为16.00~54.10%,平均为38.59%。在人房内,中华按蚊(包括雷氏按蚊)自然感染率为43.9%。为了消灭丝虫病,从1958年开始,我们在各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防治对策,在全公社范围内,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普查普治。经上级业务部门反复考核调查,已基本达到消灭丝虫病的要求。现将防治对策报告如下: 一、普查 1958~1959年采用三大滴血厚片法,  相似文献   

8.
桂东县自六十年代末以来,属以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1973年起年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居民带虫率在0.28‰,标志着该县已进入灭疟后期(巩固阶段)。1977~1983年间开展了灭疟后期管理和监测的研究,其结果表明:这类疟区后期应当在各级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具体领导下,组织健全的防治队伍,制定较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发热病人疟原虫镜检和疟疾间接荧光抗体技术等手段,摸索本地残存传染源、清除隐患,监测流动人口,防止疟疾的输入;及时处理病灶点,杜绝疟情扩散;观察主要传疟媒介的变化,预测疟情动向;组织灭疟联防,逐步扩大保护圈。从而达到巩固和发展灭疟成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杭州市近12年疟疾疫情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适宜的防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对三热病例进行血检,对疟疾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对疟疾媒介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 2000-2011年共报告疟疾病例453例,年均发病率为0.22/10万,本地病例89例,占19.65%,输入性疟疾病例364例,占80.35%。外来流动人口发热患者血检阳性率显著高于当地居民(2=62.17,P20.01); 6-10月发病人数占全年发病人数的82.34%(373/453);发病人群以来自高疟区民工和当地农民为主(59.60%,270/453);媒介监测所捕获的按蚊均为中华按蚊,叮人率以7月为最高。 结论 加强对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消除疟疾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国间日疟潜伏期的问题,是防治工作中极待解决的问题。自六十年代以来,我国学者曾先后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报告江苏、河南、辽宁等地有长潜伏期间日疟的存在。但至今尚未通过人工感染实验了解其具体潜伏期之长短。为此,我们于1979~1981年对河南开封地区间日疟的潜伏期,进行了自身感染观察。以阳性蚊直接叮咬自愿者的感染方法,于1979年8月4日先后各以1只阳性按蚊叮咬本文研究者中张、程二同志。张于1980年6月2日发病,距蚊叮咬时间为323天;程于1980年6  相似文献   

11.
以3例红细胞内期形态符合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感染的病人为血源,通过羊膜饲血法离体感染和直接叮咬自愿者感染中华按蚊,在26±1℃相对湿度为70~80%的恒温室分笼饲养。自按蚊吸血后5分钟至40小时,按予定时间解剖蚊胃,做胃血薄涂片,观察大、小配子及动合子的形成;自第3~11天,  相似文献   

12.
疟疾十问     
一、人是怎样得疟疾的?什么是疟疾的潜伏期? 答: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按蚊唾液腺内的子孢子就随着唾液进入人体,很快随血流到达肝脏,在肝细胞内不断生长繁殖,形成潜隐体,里面有很多潜隐子。潜隐体成熟破裂时,释放潜隐子入血。血中的潜隐子侵入红细胞内生长繁殖,形成裂殖体。红细胞破裂时,放出大量裂殖子和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引起临床症状发作,我们把按蚊叮咬到症状出现为止的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间日疟潜伏期一般为13~15  相似文献   

13.
引言: 疟疾是由4种疟原虫(即恶性疟、间日疟、卵性疟和三日疟原虫)中的一种或多种感染人类引起的疾病,通过感染的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疟疾感染仍然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发生的病例估计为3亿至5亿。疟疾传播地区居住的人口占全球的41%(包括非洲、亚洲、中东、中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以及大洋洲),每年死于疟疾的人群70万-270万,其中75%为非洲儿童。以往疟疾在整个美国大陆呈地方性流行,估计1914年发生了60万病例。  相似文献   

14.
龚震宇 《疾病监测》2016,31(2):174-176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传播媒介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给人类.人类疟疾疟原虫有5种,其中恶性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威胁最大,最难防治.恶性疟原虫在非洲大陆最普遍,而且全球疟疾死亡最多的是恶性疟.间日疟分布比恶性疟广泛,除了非洲,许多热带和亚热带国家都是间日疟占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盛慧锋  赵志华  郭强  戴菁 《疾病监测》2010,25(3):216-219
目的调查并分析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疟疾回升的社会行为因素。方法2006年选择安徽省蒙城县许町镇进行现场调查,对(1岁常住居民采集滤纸干血滴,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人群抗体水平。对(10岁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2年内患疟疾史、疟防知识知晓情况、防蚊设施使用情况、露宿行为和发热患者就医行为等,以分析该地区人群免疫状况、居民疟防知识水平和对疟疾的自我防护意识,以评价有关社会因素对疟疾回升的影响。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对疟疾的免疫力低下,IFAT抗体滴度≥1∶20平均阳性率为5.1%(29/571),阳性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MRT)为21.49,总的GMRT为10.40。发热患者就诊率平均为82.8%(96/116),就诊间隔时间平均为5.1 d。居民疟防知识知晓率平均为21.1%(116/548),其中对疟疾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平均仅为4.0%(22/548)。防蚊设施使用率平均为38.9%(213/548);露宿率平均为26.8%(147/548),年露宿时间平均为42.6 d。2004年和2005年休根治疗率分别为33.3%(2/6)和12.0%(3/25)。结论当地居民的露宿习惯,居民对疟疾的免疫力低下,自我保护意识薄弱,疟疾病例发现和治疗不及时等,是促成疟疾局部暴发流行的主要社会行为因素。  相似文献   

16.
《新医学》1973,(3)
1971年9~11月,我县在给两个公社5,000余人投抗疟药治疟宁的过程中,发现溶血性黄疸42例,现报告如下: 投药方法:在疟区对无明显心、肝、肾疾病的人群进行治疟宁全民投药。第一批,单用治疟宁(人民解放军后字×××部队五七工厂制造,每片含氯哌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和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杭州、宁波等22个病媒生物监测点的调查,分析浙江省2008年鼠、蚊、蝇和蜚蠊的发生动态,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制及其传播疾病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鼠和蜚蠊密度全年监测,分别选择夹夜法和粘蟑纸法;成蚊密度和蝇密度监测时间为4-11月,分别选择诱蚊灯法和笼诱法。结果浙江省2008年蚊和鼠季节消长呈单峰型,蝇和蜚蠊密度消长呈双峰型曲线;鼠密度很低,不到1.0%;优势种淡色库蚊构成比占61.9%,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构成比分别占21.0%,6.0%和3.3%。优势种德国小蠊构成比高达85.1%。逐月密度分析表明,蚊类在6-7月出现1个高峰,蝇类5和7-9月呈2个高峰,蜚蠊在6-7月和9-10月出现2个高峰,鼠类在每月间波动较大,高峰值出现在4月和7月。结论病媒生物构成和密度的变化会影响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建议加强对病媒生物及其传播疾病的综合监测、预警、控制对策和措施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疟疾是经雌按蚊叮咬由疟原虫传播的,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1],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贫血和脾肿大为特征,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疟疾分为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恶性疟四大类,而恶性重症疟疾凶险度最高,常因侵犯内脏器官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抢救不及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性,33岁,永川县临江乡农民。无外出史,近10年无疟史.因于1986年6月24日起,每日午后出现寒颤,高热、出汗等症状,约5小时后缓解,连续4天。在一个红细胞内发现多个疟原虫(以下称多重感染),怀疑为恶性疟,后血片送我站鉴定,确诊为间日疟。检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疟疾是一种由按蚊传播的一种寄生虫病,它严重地威胁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疟原虫,即间日疟、三日疟和恶性疟。在现有的防治疟疾的措施中,药物治疗始终保持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一、抗疟药的作用目前用于疟疾预防和治疗的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类:①4-氨基喹啉类,如氯喹、氨酚喹等,主要用于症状的治疗,杀灭细胞内疟原虫裂殖体的作用快而强。对间日疟和三日疟无抗复发作用。②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如乙胺嘧啶,常用作病因预防的药物。③8-氨基喹啉类,如伯氨喹,主要用于复发疟疾的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