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颈后路融合术治疗寰枢椎陈旧性脱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后路晤术治疗寰枢椎陈旧性脱位的疗效。方法:C地10例寰枢陈旧性位的患者行颈后路钢丝内固定植骨融合术,其中Gallic法行C1-C2融合7例,枕颈钢丝法行枕颈融合3例。结果:经6-4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在3 ̄5个月获得骨性融合,枕颈痛消失,4例脊髓病者3例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颈后路晤术是重新建立上颈椎稳定性 寰陈旧性脱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截瘫的治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984年,作者对15具尸体做了寰枢椎平面椎管及椎管内各组织问关系的测量分析,并观察了用2具尸体模拟齿状突骨折、寰枢椎脱位的情况。另外,对50例正常人(15~58岁)的颈椎X线侧位片进行了测量。在上述基础上,于1984年~1992年对34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有脊髓压迫者主要采用了:(1)经日前路减压复位,(2)头颈双向牵引加后路寰枢椎融合术进行治疗,经平均4年的随访,疗效满意。尤其是第一种方法,可达到减压、复位的双重目的,重点对该术式的基本原理、术中预防椎动脉损伤及预防感染等手术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寰枢椎侧块关节三维CT影像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20年4月我院收治的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患者,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1例作为观察组(A组);选择年龄段、性别与观察组患者相匹配的21例三维CT未提示枕颈区及颈椎病变或下颈椎曲度异常改变者作为对照组(B组)。在二维CT图像上测量对比两组寰枢椎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并将此两指标作为侧块关节形态改变定量评价指标;检验B组观察者间及观察者内信度,测量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分别独立完成,间隔1周重复测量。统计A组患者骨折病程及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骨折病程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相关性。根据颈椎过伸位或全麻颅骨牵引下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将A组患者分为可复型(复位≥50%)与不可复型(复位50%);统计不可复型患者在伴或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中的占比,分析侧块关节形态改变与寰枢椎脱位复位难易的相关性;比较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寰齿前间隙(ADI)及JOA评分。结果:B组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测量结果观察者间信度值分别为0.923和0.902,观察者内信度值分别为0.934和0.909。B组42侧侧块关节冠、矢状面倾斜角分别为24.6°±3.9°与14.8°±2.7°;A组41侧(1例伴单侧侧块关节融合无法测量)侧块关节冠状面倾斜角为25.2°±4.1°,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矢状面倾斜角(8.2°±4.9°)小于B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骨折病程与双侧寰枢椎侧块关节矢状面倾斜角呈负相关(左:r=-0.702,P0.01;右:r=-0.605,P0.05)。A组患者中12例出现侧块关节塌陷、穹隆状及鱼唇样形态学改变(单侧6例,双侧6例);经全麻下颅骨牵引评估,可复型为10例,不可复型为11例,伴有侧块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75%(9/12),无关节形态改变的患者中不可复型占比为22.2%(2/9),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中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ADI与JOA评分分别为10.3±1.6mm与9.6±3.2分,与不伴侧块关节形态改变患者(7.2±3.1mm、14.6±3.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部分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的患者伴有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学改变,侧块关节形态学的改变与寰枢椎脱位的发生发展及复位难易有一定的相关性;三维CT评估寰枢椎侧块关节形态对手术决策及术中操作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对24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寰枢椎脱位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治疗。结果寰枢椎复位满意,椎间稳定性恢复;随访6~66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技术具有良好的提拉复位效果,为陈旧性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在后路寰枢椎坚强内固定融合术后骨折端的变化,探索采用寰枢椎非融合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1年2月~2012年8月采取后路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治疗的82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05年1月~2012年8月42例有完整的术前、术后CT资料可供分析骨折端变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伤后手术时间3~8周5例、8周以上~36周30例、36周以上7例,40例选择经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内固定、寰椎后弓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术,2例选择经寰枢侧块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时间截至寰枢间植骨融合为止。结果:所有患者寰枢椎间后方植骨发生融合,其中30例齿状突骨折也发生愈合,4例疑似愈合,8例未愈合。齿状突骨折端愈合时间:28例发生于术后4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6个月,1例发生于术后9个月。结论:对陈旧齿状突骨折患者经后路寰枢椎间内固定可为齿状突骨折愈合提供可靠的稳定性,为采用非融合寰枢椎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尤其是新鲜骨折提供了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包括Callie钢丝法7例,Brooks钢丝法7例,Apofix椎板夹内固定法4例。结果:术后16例寰枢椎脱位完全复位,2例大部分复位(复位不满意才另行枕颈融合,不在此列)。经0.5-10年(平均4.5年)随访,除1例术后6个月死亡后,其余17例均获骨性融合,其中钢丝断裂而植骨已融合1例,寰椎后弓钢丝切割断裂移位后融合1例;所有患颈痛全部消失;8例有脊髓病症状中,1例无改善(术前JOA评分分别为5分),其余7例JOA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13-17分。结论:3种寰枢椎后路融合术均有其适用性,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有效方法:Apofix椎板夹为寰枢椎后路融合术的首选内固定方式;术前牵引复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6):562-565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的治疗方法并对其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21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患儿资料,男15例,女6例;年龄1.6~12岁。所有患儿均为前脱位,入院后均予枕颌带牵引。均采用Ⅰ期前路松解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患儿临床症状和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影像学检查复位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损伤和脊髓损伤、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术后颈椎CT及MRI显示寰枢椎均复位满意,脊髓无压迫。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8个月,平均(21.52±7.66)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除3例患儿ASIA分级无明显改变外,其余患儿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ASIA分级由术前B级1级,C级9例,D级11例改进至C级3例,D级7例,E级11例,平均改善率90%;JOA评分由术前(9.73±0.07)分提高到(15.81±1.22)分。术后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3~6个月,平均(4.19±1.15)个月。末次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松动、移位及再移位,2例患儿于术后2年拆除内固定。[结论]儿童陈旧性寰枢椎脱位牵引复位困难,复位后再脱位的发生率高,采用一期前路松解后路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可取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侧块关节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3年6月,采用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8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合并单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11~57岁,平均31岁;病程29~180 d,平均70.6 d;右侧侧块关节绞锁5例,左侧侧块关节绞锁患者3例。8例患者行颅骨或枕颌带牵引2~4周均未见复位征象,改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8例患者中,除1例因全身情况无法耐受前后路联合手术而Ⅰ期行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14 d后Ⅱ期行经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外,余均Ⅰ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160~260 min,平均205 min;术中出血量100~300 ml,平均210 ml。术后除1例青少年患者取髂骨处发生疼痛,经对症治疗1周好转外,余均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5~37个月,平均14.8个月。术后植骨均融合,融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3.1个月。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发生寰枢椎旋转脱位复发、植骨不融合、断钉、断棒。结论经颈前咽后入路寰枢椎撬拨复位、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陈旧性寰枢椎旋转脱位伴侧块关节绞锁效果良好,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陈旧性颈椎小关节脱位的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8年12月~1993年12月治疗12例陈旧性颈椎小关节脱位,其中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37.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平均3.7个月。脱位节段为C3,41例,C4,54例,C5,64例,C6,73例。单侧关节脱位7例,双侧关节脱位5例。入院时检查有脊髓和神经根症状5例,仅有神经根症状5例,无脊髓和神经根症状2例。治疗方法是在关节突切除、植骨融合的基础上,分别在椎板或棘突上用钢丝固定4例,用Luque棒固定1例,前路松解加后路椎板成形减压1例,不作内固定而在术后持续颅骨牵引6例。平均随访3年2个月,比较4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发现术后采用持续颅骨牵引的复位效果较好。其原因可能是手术切除了交锁的关节突后,持续的颅骨牵引可使已瘢痕化的脱位椎骨间连接逐渐松动,趋于恢复到正常的颈椎轴线,并在这个过程中复位的椎骨间发生融合,稳定了脊柱 相似文献
12.
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骨折畸形愈合的功能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 骨折畸形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病废的修复重建。方法 1997年4 月~8 月为1 例髋关节功能完全丧失且膝关节已行融合导致整个下肢残废的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及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进行髋关节功能重建。结果 术后随访1年患者置手杖行走无不适,恢复日常生活及轻体力工作。结论 对髋关节陈旧性骨折脱位伴股骨干上1/3 骨折畸形愈合,采用人工关节置换和带锁股骨假体柄髓内固定方法重建髋关节功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分期治疗外性伤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08年11月,收治13例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8~54岁,平均30.7岁。致伤原因:运动伤8例,交通事故伤2例,高处坠落伤2例,扭伤1例。左侧3例,右侧10例。受伤至入院时间6 h~2 d,平均9 h。8例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及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3例ACL、PCL及外侧副韧带(lateral collateral ligament,LCL)损伤,2例ACL、PCL、MCL及LCL损伤。10例外翻应力试验为++~+++,5例内翻应力试验为++~+++;13例前、后抽屉试验均为阳性,Lachman试验为++~+++。一期手术修复PCL、MCL、LCL及半月板,术后固定3~4周后开始功能锻炼,4~6个月后膝关节活动范围良好且存在前方不稳时二期于关节镜下重建ACL。结果两次手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36个月。一期术后4周2例出现关节腔积液,经穿刺抽吸后缓解,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膝关节不适。二期术后3个月1例外翻应力试验++,1例为+;1例内翻应力试验为+;1例Lachman试验++,1例为+;其余患者各试验均为阴性。二期术后12个月患膝关节屈曲达100~135°,平均123.4°;伸直达0~4°,平均2.3°。根据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获优9例,良2例,可2例,优良率84.6%。结论分期治疗外伤性膝关节脱位合并多韧带损伤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髋臼重建手术在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59例(59髋)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采用髋关节切开复位联合髋臼重建手术治疗。男22例,女37例;年龄1~15岁,平均4.9岁。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病理性脱位33例,髋关节结核26例;病程1个月~10年。髋关节半脱位9例,髋关节全脱位50例。术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43~78分,平均61分。14例髋臼指数基本正常,32例轻度增大,13例明显增大。合并髋臼破坏2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5例,股骨头部分缺失12例,股骨头完全缺失6例,股骨头颈同时缺失3例;前倾角增大25例;髋内翻畸形9例。结果术后即刻摄X线片示所有髋关节均达中心性复位。55例切口Ⅰ期愈合,4例切口延期愈合。53例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3年。随访期间无髋关节再脱位。38例髋臼指数基本正常,15例轻度增大。前倾角15~25°,平均20°;颈干角110~140°,平均125°,头颈解剖关系基本恢复正常。术后2年髋关节活动度完全恢复正常18例,屈曲及旋转轻度受限30例,纤维强直5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为62~95分,平均87分。结论儿童髋关节病理性脱位常合并严重的髋臼及股骨头颈部骨质破坏及后遗畸形,治疗上应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髋主要病理改变选择适当的髋臼重建术式,并结合股骨头颈重建处理,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5.
肱二头肌短头骨瓣移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肱二头肌短头起点连同部分喙突骨瓣一起向上移位于锁骨上,利用肱二头肌的收缩作用,将脱位的锁骨拉向下方,用于修复肩锁关节脱位4例,效果满意。随访均无肩锁关节再脱位,肩关节功能及肌力完全正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骨膜移植重建关节面治疗肘关节强直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1985年 5月~ 1999年 11月手术治疗 2 3例 ,有完整随访资料 18例。男 13例 ,女 5例。陈旧性肘关节骨折、脱位致关节僵直 13例 ,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 3例 ,陈旧性全关节结核 2例。其中肘关节骨性强直 6例 ,纤维性强直 12例 ;16例关节活动度 0°~ 10°,2例 2 0°~30°。肱骨下端截骨切除一个较大的弧形骨块 ,保留肱骨内、外髁、冠状突及尺骨鹰嘴全部关节面并重建肱骨后方鹰嘴窝。取自体胫骨上段大块骨膜行肱骨下段截骨后关节面重建 ,结合术后持续鹰嘴骨牵引下被动和主动锻炼肘关节至术后 4周。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1~ 9年 ,平均 5 .2年。11例肘关节屈伸正常 ,4例屈伸于 10 0°~ 0°,3例因屈伸肌严重萎缩不能进行有效主动屈伸锻炼 ,肘关节屈伸范围仅 6 0°。结论 保留尺骨关节面 ,移植骨膜重建肱骨下段关节面并在鹰嘴骨牵引下行主动和被动活动 ,既保留正常活动度 ,又促进移植骨膜生长 ,形成新关节面 ,术后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17.
两种术式治疗陈旧性下尺桡关节紊乱的远期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尺骨头切除术和尺骨假关节成形术的远期效果,方法 将23例陈旧性下尺桡关节紊乱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作有关节切除术(11例)和尺骨假关节成形术(12例),腕背尺侧倒L形切口;(1)尺骨头切除术,骨膜上切除尺骨下端及尺骨头2cm,缝合骨膜,石膏托制动侧横断尺骨,造成1cm的尺骨缺损,去除下尺桡关节软骨,用一枚螺钉固定,下尺桡关节植骨融合,尺骨缺损用部分带蒂旋前方肌瓣填塞,石膏托制动3~4周,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