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肿瘤防治研究》1980,8(5):36-40
 循环癌细胞的概念恶性肿瘤的血流播散意味着原发肿瘤在其生长的某个阶段侵犯了血管,或者肿瘤细胞通过某种办法进入了肿瘤周围的血管网.1829年Cruv s ilhier第一次将肿瘤侵犯血管与远处转移相联系.游离的恶性细胞或者恶性栓子的概念由Vonrecrlingh-αusen于1891年提出,设想癌瘤是经由血流转移.  相似文献   

2.
粘附分子在肿瘤发展和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包括肿瘤在原位的生长,侵犯周围组织,瘤细胞经组织间隙进入血循环或淋巴循环,与血管或淋巴管的内皮细胞和/或基底膜发生相互作用,继而穿越血管或淋巴管进入远隔器官以及瘤细胞在转移部位的生长等一系列步骤。近年来,随着多种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发现以及对粘附分子研究的不断深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多种粘附分子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有着密切的关系。粘附分子是一类能够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matrix,ECM)间的粘附作用的膜表面糖蛋白分子。它们在胚胎的发育和分化、…  相似文献   

3.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迄今的研究工作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但对转移的基本原理有了许多新的重要的认识。恶性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根据多数学者的主张,此过程可分为五个阶段:①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脱落;②肿瘤细胞对周围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的浸润;③肿瘤细胞在循环中的运行和滞留;④肿瘤细胞穿出血管、淋巴管;⑤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及转移灶的形成。一、肿瘤细胞从原发瘤脱落Sidebottom 认为它是转移的必备步骤。现已证实,脱落的肿瘤细胞数量与转移的发生成正比。目前认为肿瘤细胞脱落的机理有  相似文献   

4.
 在实体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中,持续的血管形成是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当瘤细胞分裂增殖达到一定体积时(一般不超过1~2mm2),如果仍无血管长入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以及增殖所需的各种因子,其死亡的细胞数和增生的细胞数大致相等,瘤细胞团停止扩张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当肿瘤诱发宿主微血管增殖,一些新生血管长入肿瘤组织后,肿瘤细胞群迅速增加,体积增大,向周围组织浸润,并具有转移倾向。因此,消除肿瘤细胞对血管形成的刺激,阻断肿瘤的血管形成,已成为一种新的抗癌策略。目前已经发现并合成了至少十余种血管形成抑制剂,TNP-470是其中最有希望且最早应用于临床试验的血管形成抑制剂之一。本文就TNP-470研究和应用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细胞肺癌(LCLC)Lu65和Lu99细胞株裸鼠移植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Ki67以及血清蛋白Albumin、IgG1、IgM的表达,及其与功能性血管数目的关系。方法:将大细胞肺癌Lu65和Lu99细胞注射至裸鼠背部皮下建立异种移植模型,利用活体冷冻技术(IVCT)制备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移植瘤侵袭组织中HIF-1α、VEGF、Ki67和血清蛋白(Albumin、IgG1、IgM)的表达,根据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内IgM蛋白的表达情况区分功能性血管和非功能性血管并分别计数,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Spearman秩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u65移植瘤中可见少数肿瘤细胞核中有HIF-1α蛋白表达,Lu99移植瘤细胞核中未见HIF-1α蛋白表达,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移植瘤组织中VEGF和Ki67蛋白均呈高表达。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和Ki67蛋白无明显相关(P>0.05)。Lu65和Lu99移植瘤组织内功能性血管数目高于非功能性血管(P<0.05)。结论:Lu65和Lu99移植瘤组织中HIF-1α蛋白表达水平与VEGF、Ki67蛋白无明显相关,与细胞异质性有关。IVCT技术制备的组织标本可区分功能性血管与非功能性血管,Lu65和Lu99移植瘤组织中功能性血管数目高于非功能性血管,血清蛋白能否透过血管壁可能与其相对分子质量和血管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携带人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hTIMP-1)的重组腺病毒(AdhTIMP-1)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侵袭、转移、凋亡以及瘤内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构建AdhTIMP-1并感染人肝癌HepG2细胞,采用Boyden chamber检测细胞体外侵袭能力;感染AdhTIMP-1的HepG2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其成瘤情况;建立荷瘤鼠模型,瘤内注射AdhTIMP-1,观察其对肿瘤生长的作用;处死荷瘤鼠,计数肺转移结节;CD34免疫组化观察肿瘤血管生成;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肝癌细胞凋亡。结果AdhTIMP-1感染的HepG2细胞体外侵袭力下降91.4%,成瘤量下降75.8%,荷瘤鼠瘤体内注射AdhTIMP-1使肿瘤生长减少45.4%,组织血管密度减少47.8%,肺转移结节减少70.4%,肿瘤组织中细胞凋亡则增加了3倍。结论AdhTIMP-1能抑制肝癌HepG2细胞的侵袭、转移及瘤内血管形成,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可用于肝癌基因治疗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的相互作用在肿瘤的侵袭和转移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肺癌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增殖活性,探讨纤维母细胞增殖活性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4例手术切除肺癌组织中纤维母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在所有肺癌病例中,无论肿瘤大小,肿瘤中心区瘤细胞PCNA标记指数(LI)均明显低于周围区瘤细胞(P<0.05),而肿瘤中心区纤维母细胞PCNALI显著高于周围区纤维母细胞(P<0.05)。癌旁肺组织中纤维母细胞PCNALI明显低于肿瘤中心区和周围区纤维母细胞(P<0.05)。中心区和周围区纤维母细胞增殖活性与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肿瘤中心区纤维母细胞PCNALI(10.4±6.7)显著高于无转移组(6.5±5.9)(P<0.05),有转移组肿瘤周围区纤维母细胞PCNALI(7.2±6.1)也显著高于无转移组(5.6±4.7)(P<0.05)。结论高度增生瘤细胞和高度增生纤维母细胞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有所不同,周围区肿瘤细胞代表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中心区纤维母细胞代表间质纤维母细胞的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的转移是引起宿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转移是一个多步骤的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恶性肿瘤的转移主要是肿瘤细胞或其细胞栓侵入血管(或淋巴管)—随血流(或淋巴流)运行—在靶器官的微细血管着落—逸出血管进入正常组织—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发血管生成,最终形成转移瘤。以上步骤中任何一步得以控制,其转移都不能实现。继发现Neuratropin(NSP)具有抗转移作用之后,为寻找更有效的抗转移方法。本文设  相似文献   

9.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特征。由于人们对这些行为的分子水平机制了解甚少,分析的方法也就较粗糙。侵袭是组织屏障的丧失并伴随瘤细胞侵入邻近组织;转移是侵袭细胞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存活在血管内并沿管道运行,粘附在毛细血管壁上,游出毛细血管腔,并在远处生长成瘤。多数研究方法需将肿瘤和宿主在体内或体外条件下相接触,这种接触方式不同于肿瘤发展的自然过程。后者可能是单个瘤  相似文献   

10.
转移是癌瘤最基本的生物学特性之一。癌瘤患者往往在原发瘤被控制后,由于转移瘤的发生和发展而丧失生命。因此,癌瘤转移的抑制和预防是目前肿瘤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转移瘤可经血道或淋巴道发生,而这两条途径又互相密切相关。癌瘤从原发瘤转移到远隔部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认为可分为下列四个阶段:①原发瘤释放瘤细胞;②瘤细胞在脉管内转运;③瘤细胞被阻留;④在另一脏器脉管外生长并形成转移灶。转移瘤形成与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肉瘤中新生血管的形成、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以及肿瘤细胞的增殖状况与骨肉瘤侵袭、转移、复发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检测了 62例骨肉瘤 (初发性骨肉瘤 5 1例 ,复发性骨肉瘤 11例 ;确诊时即伴有肺转移者 9例 ,不伴有肺转移者 5 3例 )和对照组织中CD 34、FN、Ki -67的表达 ,并根据阳性瘤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比例进行半定量量化分析和非参数统计检验。结果 骨肉瘤中的MVD值及FN的表达水平均显著性低于骨纤维结构不良组织 (P均 <0 .0 5 ) ,但是 ,复发性和初发性骨肉瘤、以及伴有肺转移与不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分别相比较 ,其MVD值和FN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骨肉瘤和瘤旁正常结缔组织、复发性和初发性骨肉瘤、以及伴有肺转移与不伴有肺转移的骨肉瘤分别相比较 ,Ki -67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结论 骨肉瘤的侵袭能力与新生血管数目的增加、细胞外纤维连接蛋白的减少及肿瘤细胞增殖速率的增高相一致。骨肉瘤是否复发及出现早期肺转移主要由瘤细胞的增殖速率决定 ,与血管形成和FN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2.
肿瘤微血管生成的机制与肿瘤侵袭和转移   总被引:64,自引:6,他引:58  
近几年来,关于肿瘤新生血管网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尤其是在1996年,JFolkkman的研究小组提出了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血管生成开关机制”,揭示了肿瘤微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当肿瘤的半径<2mm时,它主要依靠扩散在细胞周围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生存。随着瘤体的增大,肿瘤本身或宿主组织将建立起新生血管网以供给瘤体营养。新生血管网的形成取决于肿瘤周围的微环境中正负调控因子的平衡。转移的肿瘤细胞将建立起自己的血管网络,从而打破宿主的内在微环境的平衡。而宿主针对肿瘤细胞建立新生血管网的机制与一般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3.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血管生成的免疫组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血管生成情况。方法 采用内皮细胞ⅧFRAg 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37 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121 枚腋窝转移淋巴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在100 倍视野下通过显微电视系统计数微血管密度( MVD) ,并用显微测量器测量转移灶的直径。结果 在121 个淋巴结中找到13 处微转移灶,其平均直径为(210 ±37) μm ,无血管生成。腋窝淋巴结转移瘤的MVD 为89-3 ±18-4 ,与乳腺癌组织MVD(93-8 ±21-8) 差异无显著性,且微血管分布不均,周围高于中央。结论 淋巴结微转移灶无血管生成,转移瘤有血管生成。为抑制微转移灶发展成转移瘤,以及抑制转移瘤的生长,抑制血管生成可能是控制淋巴结转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内皮抑素基因对裸鼠移植骨肉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endostatin,ES)基因对裸鼠骨肉瘤细胞UMR106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体外扩增后,应用脂质体法转染骨肉瘤细胞UMR106,Zeocin抗性筛选得到ES-UMR106细胞。MTT法观察ES基因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转染后肿瘤细胞的ES分泌情况。MTT法观察ES基因对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应用ES-UMR106和UMR106细胞制作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两组动物移植瘤生长情况、瘤组织的病理变化及肺转移的情况。结果:ES基因转染不影响UMR106细胞的增殖能力;ES-UMR106细胞可表达有生物活性的ES,转染后48hES在培养液中超过350ng/ml。ES-UMR106细胞分泌的ES可明显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UMR106细胞相比,ES-UMR106细胞在裸鼠接种的移植瘤生长速度缓慢、包膜完整,病理组织学显示瘤体内血管稀少,肿瘤细胞广泛坏死;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肺组织出现转移灶(2/8),ES-UMR106细胞移植瘤裸鼠无肺转移灶。结论:携带ES基因重组质粒转染骨肉瘤UMR106细胞后可抑制该骨肉瘤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和转移。  相似文献   

15.
张运彩  李胜泽 《实用癌症杂志》2013,28(1):101-102,104
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能力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肿瘤转移也是对癌症治疗的极大挑战。癌细胞侵袭转移首先是癌细胞间黏附作用较正常细胞间低,细胞从原发瘤体分离,其次是血管内同质或异质瘤栓形成,最后是癌细胞游出血管。瘤细胞与血管内皮及皮下基膜异质黏附是侵袭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是调节淋巴管生成的主要因子,在许多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与其受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结合后,可特异性作用于淋巴管内皮,刺激淋巴上皮增殖,诱导瘤内或瘤周围淋巴管生成和/或扩张,促进肿瘤微淋巴管生成。肿瘤淋巴管生成是肿瘤转移过程中的重要条件,肿瘤细胞可通过表达淋巴管生成的调控因子VEGF-C和VEGFR-3促使淋巴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淋巴转移。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对抗研究是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并有可能成为治疗肿瘤淋巴转移的靶点。二者间关系密切,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7.
恶性肿瘤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容易扩散转移,亦是造成死亡的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原发肿瘤中的癌细胞不断增殖,浸润周围组织和邻近的淋巴管或血管,在其中形成瘤栓,随淋巴液、血液运行到远处器官的淋巴管或血管壁处粘附,穿出管壁浸润到组织中并不断增殖,伴有间质新生血管生长,形成了新的瘤灶,即转移灶.  相似文献   

18.
骨肉瘤是源于间叶组织以能产生骨样组织的梭形基质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骨的恶性肿瘤的首位.随着手术、放疗以及化疗水平的提高,骨肉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已明显提高,但仍有大部分患者死于肺转移.骨肉瘤的肺转移涉及一系列过程,包括肿瘤细胞从原发瘤成功地进入循环系统、在循环系统的存活、定居转移灶、浸润周围的组织、转移灶肿瘤血管的生成、肿瘤的生长等[1].  相似文献   

19.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I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β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明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转移性腺样囊性癌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及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右侧腮腺腺样囊性癌根治术后13年发生肾脏转移,肿瘤位于左侧肾脏上极,切面灰白、细腻、质中,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组织学显示瘤细胞由腺上皮细胞和肌上皮细胞两种细胞构成,肿瘤组织呈条索状、腺囊状或筛网状排列,囊腔内充以嗜碱性黏液样物质,局部可见瘤栓及神经束侵犯.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种肿瘤细胞vimentin阳性;腺上皮细胞CD117阳性;肌上皮细胞actin、p63、34BE12阳性.电镜显示瘤细胞间具有腺腔,瘤细胞巢周围有完整或不完整的基板.结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恶性上皮性肿瘤,易复发和远处转移,甚至可以转移至肾脏,对此类肿瘤患者应进行长年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