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总结应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矫正7例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所有7例患者均采用传统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通过双侧头皮冠状切口和鼻正中部眉间矢状切口行眶周截骨,眶内移和骨块固定,缩小内眶距.在最后两例患者,我们在术前3周使用了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结果:本组7例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患者采用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矫正后内眶距缩2.0~3.2cm,均达到正常范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颅内外联合径路手术可安全有效的矫正重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结合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可明显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颅面中裂眶距增宽症手术是目前国内、国际领先的手术。此类手术非常复杂。它涉及到神经外科、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在手术中包括 :截骨、移位、重建组合、植骨及固定等复杂的手术步骤。介绍了术前充分的准备 ,术中手术的密切配合 ,麻醉的配合。我们体会是手术室护士在手术配合中 ,要进行全方位的配合。并且对所要出现的问题有一个提前量 ,使配合达到主动。 相似文献
4.
眶距增宽症(Orbital Hypertelorism)是指眼眶间骨性距离过大的颅面畸形,最早由Creig[1]于1924年提出并命名。以往认为眶距增宽症是一种独立的颅面部畸形,现已证明两眼眶间骨性距离的增宽只是一种症状,可以出现于多种类型的颅面畸形中,比如Tessier0-14号颅面裂畸形以及Crouzon综合征、Apert综合征等[2]。 相似文献
5.
6.
眶距增宽症鼻成形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59例眶距增宽症鼻成形术的临床经验,以期探讨眶距增宽症鼻畸形整复的方法。方法 鼻部整复术大多采用眶间鼻背部正中V形切口,部分采用矢状切口,面裂鼻尖缺失者,鼻背皮肤行V-Y成形术向下推进延长鼻梁,严重者全鼻下部向下推进,鼻背部骨膜下移修复,鼻腔衬里缺损,眶间鼻部鞭骨缩窄鼻宽度,鼻支架发育不全可植入自体骨填高鼻梁,鼻小柱短小者植入物修成L形,移植骨用螺钉或钢丝结扎固定。结果 本组病例鼻梁宽度平均缩窄2cm,鼻深增高0.6cm,鼻长度延长0.8cm,16例雨季期行鼻部瘢痕修整术,4例由于鼻梁低平二期再行植骨术,无植骨感染坏死、外露排出并发症,结论 眶距增宽症都有外鼻畸形,矫正眶距时可同期行鼻成形术,V-Y成形术可有效地延长鼻梁,鼻背部骨膜向下推移可修复鼻腔衬里缺损,采用肋骨填高鼻梁较为理想,部分病例需行二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8.
9.
眶周软组织扩张术对眶距增宽矫正后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兔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动物模型 ,探讨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对眶内移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4~ 6个月龄新西兰兔 1 6只 ,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为实验组 ,眶周软组织扩张后 ,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 ;另一组为对照组 ,眶周软组织不扩张 ,直接眶周截骨眶内移。 1 6只兔均在眶内移术后 1 2周处死 ,取下眶间骨胳进行内眶距测量 ,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 1 2周 ,实验组平均内眶距为 (5 .7± 0 .4 )mm ,对照组平均内眶距为 (6 .8± 0 .7)mm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X线结果可见 ,术后 1 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密度增高 ,截骨间隙缩小。组织学检查证实 ,对照组眶间新生骨组织较多。结论 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 ,可有效地防止眶内移后眶距增宽的复发 ,证明眶周软组织不足 ,是眶距增宽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在传统颅内外径路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基础上,通过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并改进术中眶间结构的处理,进一步提高术后效果.方法 对2例重度眶距增宽症患者术前3周进行眶周软组织扩张术,双侧颞部各置入100 ml软组织扩张器,于术前获得充足的眶外侧软组织量,然后进行传统颅内外径路眶周截骨两侧眶内移矫正术,术后进行内眶距大体测量和三维CT检查随访.结果 2例患者内眶距分别由术前的4.4 cm和3.2 cm矫正到术后的2.0 cm和1.4 cm;内眦间距分别由术前的6.7 cm和4.8 cm矫正到术后的5.0 cm和3.8 cm.结论 术前眶周软组织扩张和眶间结构的精确重建可以使眶距增宽症术后效果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兔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动物模型,探讨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对眶内移后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4~6个月龄新西兰兔16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眶周软组织扩张后,行颅内外联合径路眶周截骨眶内移;另一组为对照组,眶周软组织不扩张,直接眶周截骨眶内移.16只兔均在眶内移术后12周处死,取下眶间骨胳进行内眶距测量,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平均内眶距为(5.7±0.4)mm,对照组平均内眶距为(6.8±0.7)mm,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X线结果可见,术后12周实验组较对照组骨密度增高,截骨间隙缩小.组织学检查证实,对照组眶间新生骨组织较多.结论使用眶周软组织扩张技术,可有效地防止眶内移后眶距增宽的复发,证明眶周软组织不足,是眶距增宽矫正术后复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人眶间距和眶内侧壁间距的测量及眶距增宽手术改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创建一眶距增宽矫正手术的改良方法。方法,对31例正常中国人,在高清晰度Siemens Angistar Plus血管造影机上采集头颅平面图象,利用其计算机的测量功能直接测量眶间距,并进行了统计学的正态分布处理,通过47例CT水平断层片观察正常中人双眶内侧的形态,及进行壁间距的测量,对传统复杂的眶距增宽矫正手术进行改良。结果 31例的眶间距为1.83-2.54cm,47例双眶内侧壁间的形态为矩形或近长方形,眶内侧壁间距为2.37-5.04cm,以测量研究为基础设计了方法较简单,省时,且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的眶距增宽改良术式。结论 改良手术通过3例实践取得初步成功,表明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眶周软组织进行充分剥离松解,对眶内侧壁进行充分的截骨压缩,在眶外侧壁填充人工材料Medpor的方法,对眶距增宽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4例患者三男一女,不合并颅面外科其它畸形。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伤口愈合佳,未出现感染,视力减退等并发症,术后眼球动度良好,Medpor植入体稳定,未出现排异,感染及外露等情况。结论:"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眶外侧壁Medpor植入填充,眶距增宽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是对传统的眶内侧壁截骨的手术方式的改良。2008-2011年间,笔者应用此方法对四例病人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结合眶外侧壁Medpor填充治疗眶距增宽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眶周软组织进行充分剥离松解,对眶内侧壁进行充分的截骨压缩,在眶外侧壁填充人工材料Medpor的方法,对眶距增宽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以达到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复发率的目的。方法:4例患者三男一女,不合并颅面外科其它畸形。采用本术式进行治疗,观察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伤口愈合佳,未出现感染,视力减退等并发症,术后眼球动度良好,Medpor植入体稳定,未出现排异,感染及外露等情况。结论:"眶内侧壁截骨内移,眶外侧壁Medpor植入填充,眶距增宽矫正术"的手术方式是对传统的眶内侧壁截骨的手术方式的改良。2008-2011年间,笔者应用此方法对四例病人进行眶距增宽矫正术,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患儿男 ,8岁 ,出生时即发现鼻翼下段及上唇正中皮肤裂开 ,双眼间距过宽 ,前额部皮肤隆起约鸭蛋大小 ,1岁时曾在外院行鼻裂及唇裂修复术 ,但颅面部其他畸形随年龄加重。未曾伴有头痛 ,头昏等颅内高压症状。体检 :身体发育较同龄儿差 ,双眼内眦间距 7 4cm ,双眼骨性间距 6 0cm鼻背至前额顶明显膨胀隆起 ,质硬 ,额部中缝处可扪及骨性缺损。鼻背及上唇瘢痕 ,上牙槽嵴正中裂 ,上唇双唇系带 ,双眼复视。头颅骨及眼眶正位X线片显示 :双眶分离 ,IOD :6 0cm ,额骨中线区可见 2 5cm× 3 0cm密度减低区 ,额骨垂直部可见 2 0cm× 1 5cm… 相似文献
16.
我科于2005年7月收治2例轻中度先天性眶距增宽症患者,采用颅外径路眶内侧壁截断内移术矫治,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总结1994年至1996年,1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应用解剖外旁路移植术进行治疗的体会如下。临床资料 11例中男10例,女1例。年龄58~84岁,平均66.8岁。全部经血管扫描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侧髂动脉闭塞6例、狭窄2例,腹主动脉末端闭塞2例,左侧髂总动脉及右侧股总动脉闭塞1例。病人主要临床表现有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及组织溃疡、坏疽。5例旁路移植手术前行血管造影,结果与血管扫描基本相符。另外6例仅根据血管扫描的结果行血管旁路移植手术。全组行股-股旁路移植术6例,腋-双股旁路移植… 相似文献
18.
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索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及其造成的颅颌面骨骼畸形的有效安全的手术矫正方法.方法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手术切除和重建的方案,经头皮冠状切口或口内切口及下睑缘切口入路,对病灶进行完全或部分切除,采用自体颅骨外板或内板、下颌骨外板、Med-por、钛网、个性化钛修复体及人工骨重建颅颌面骨骼支架.结果 19例中,完全切除4例,不完全切除15例.自体颅骨内板修复1例,下颌骨外板修复2例,Medpor修复3例,钛网2例,个性化钛修复体修复2例,人工骨修复1例.随访9个月~5年,效果满意.结论 在充分做好术前设计和严防并发症的情况下,加以现代麻醉和颅颌面外科技术的保证,利用现代计算机模拟手术,可安全进行病变骨广泛切除、重建颅颌面骨骼支架,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