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相关性感染因素,并提供预防对策.方法 对2008年1月-2011年12月肿瘤科使用PICC的3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住院天数、导管留置时间、应用化疗药物、操作人员经验、细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16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43例,感染率为13.61%;检出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占50.00%;感染患者年龄(61.3±17.2)岁、导管留置时间(35.4±13.3)d、穿刺次数(26.3±11.2)次、化疗药物使用比例与未感染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感染患者的男女比例、病程(2.3±0.4)年、住院天数(32.3±12.5)d与未感染的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患者年龄、导管留置时间长、化疗药物应用、操作经验不足是引起PICC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采取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减少置管时间、安全有效使用化疗药物,从而预防和减少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超声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估超声监测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作用。方法观察我院84例超声监测下接受PICC的患者,置管时用超声扫查导管位置,出现异位现象及时调整。结果84例患者中3例出现导管异位,撤出一定长度后,在超声监测下重新置入到预定长度,X光片显示均在上腔静脉内预期位置。结论超声监测下PICC简单可行,能较好地避免导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相关性感染原因,提供预防对策。方法对两所医院11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后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患者置管后发生无菌性静脉炎8例,感染率为7.14%;血流感染1例,感染率0.89%;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液渗出22例,发生率为19.64%,原因与操作者的技术、导管的维护和病房环境状况有关。结论加强护理人员插管技术及无菌技术的培训,在充分保障病房清洁的情况下加强置管的管理与维护,才能有效预防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的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4.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超声引导下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借助于血管超声机应用微插管鞘技术行PICC的患者设为观察组(45例),经传统方法盲插置管患者设为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静脉炎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管超声引导下行PICC可显著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操作简单,创伤小,保留时间长,可减少患者因反复穿刺和高浓度液体、化疗药对血管刺激而带来的痛苦,同时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静脉通路。2002年以来我院对216例进行肠外营养、长期输液及肿瘤化疗患者实施了.PICC,其中38例出现了不同的并发症,但通过精心护理很快治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分析与预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了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感染率。方法对置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与导管的优劣、插管操作是否正规、置管后护理和患者因素密切相关。结论选择优良材质的导管;置管操作要规范、熟练;规范化置管后护理和提高置管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是预防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30例实施了PICC的患者进行直接观察.结果 一次置入导管成功率为96.7%.结论 PICC是一种既安全有效又简单易学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曾辉云 《现代医院》2005,5(10):76-77
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s,PICC)操作较深静脉穿刺更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维护方便,病人可自由活动等优点,值得广泛开展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经肘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是采用引导针经肘部静脉穿刺将导管插入,使其顶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置入术。因其穿刺点在肘部静脉,比较直观,穿刺成功率高,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反复穿刺置管对组织和血管的损伤,有效预防长期输液治疗的并发症(如热源反应、血管硬化、空气栓塞),简化护理程序及工作量,又便于患者及家属学习掌握,日益受到护理人员及家属的认可,我院近几年开展经肘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262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是从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将PICC送至上腔静脉的技术。此技术避免了患者反复外周静脉穿刺的痛苦,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低、留置时间长、安全性较高和耐受性较好,是接受肠外营养、反复化疗等较长时间接受静脉注射患者常用的手段。有关PICC置管并发症的文章多见报道,以机械性静脉炎、感染和导管阻塞等较为常见,本例为导管相关深静脉血栓,同时并发败血症。临床资料患者,男,61岁,体重指数32.5。因右肺癌需接受化疗入院。既往高血压7年,糖尿病史3年、脑血…  相似文献   

12.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术因其操作简便、安全及穿刺成功率高,并且可避免高渗性、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及导管可留置时间长(7 d至1年)[1]等优点,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目前,对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多沿用成年人的方法,即于术肢手臂外展90°,从穿刺点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后,反折至第3肋间.此法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并不完全适用.目前国内对PICC置入长度体表测量方法在成年人及新生儿领域均有较多研究[2-6].本研究旨在探讨PICC置管术在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儿童的体表测量方法.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VC)在外科肠外营养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PICC与CVC的置管用时、置管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穿刺异常及不良反应.结果 CVC组置管操作平均时间(28.67±5.13) min短于PICC组的(45.20±6.89) min (P=0.035);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114.85±10.29)d长于CVC组的(24.78±8.42)d(P=0.033);PICC组与CVC组的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ICC组优于CVC组的并发症有5项,而CVC组优于PICC组的并发症仅为静脉炎.结论 对于长期营养(>4周)的患者提倡使用PICC,护理管理者应着眼于PICC技术的培训与发展;而CVC具有置管操作时间短、流速快的优点,更适合于重症急诊患者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14.
PICC是由外周静脉插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置管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P ICC技术的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成功率高、感染率低,可由护士独立完成,留置时间可达数月至1年,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不受年龄限制,具有安全、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等特点[1]。本院2008年共应用PICC技术25例,观察不同静脉穿刺临床效果,并总结分析其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5.
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术在新生儿科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30名出生体重很低的婴儿 (VLBWI)经用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 (PICC) ,获得良好疗效。与常规的静脉营养法比较 ,PICC在输液天数 ,输入浓度和并发症发生率上更为优越。它能提高VLBWI的存活率 .还分析和讨论了穿刺的深度及发生的并发症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盘瑞兰 《现代医院》2005,5(10):77-78
目的探讨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并发症。方法总结分析20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资料。结果穿刺成功率98%,误穿股动脉18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股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安全方便。严格掌握穿刺置管的适应症、禁忌症,选择正确的穿刺方法,加强术后护理,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法在妇科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妇科肿瘤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2年1月~2005年6月在我科接受经外周静脉置中心静脉导管法(PICC)的62例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2例患者中,穿刺成功率为96.8%,5例(8.1%)患者因终末期死亡停止使用导管,4例(6.5%)在应用过程中发生静脉炎,3例(4.8%)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或渗血,无1例出现皮下硬肿。结论PICC操作简单,可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传统静脉给药的并发症,减轻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李娟  叶海瑛 《职业与健康》2011,27(5):591-592
目的探讨运用临床路径实施对肿瘤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PICC)置管护理的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将126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采取临床路径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较2组患者对有关导管知识的掌握情况、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度、出院后导管维护情况。结果试验组对导管有关知识掌握达标率(93.8%)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96.9%)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出院后导管维护异常发生率小于对照组。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PICC置管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对导管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了导管留置期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郝美秀 《职业与健康》2006,22(4):304-306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头皮静脉、胭窝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下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国内在临床较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对置管方法、临床应用范围及并发症等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成功和置管后的并发症。方法 对640例有长期输液适应的病人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外径为0.8mm(Fr3)、(Fr4),1.6mm(Fr5)结果 本组穿刺成功率95.1%(包括:穿刺2次成功),失败率为4.9%。609例插管成功后的临床表现:(1)上臂胀感占12%;(2)重症静脉炎在一周左右发生占2.6%;(3)导管异位占3%,经调整后恢复正常位置;(4)导管堵塞率在20天以上90天以内发生的占21.4%。(5)清洗堵塞导管成功率占33.1%,失败率占66.9%。结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简单,可长期安全保留在血管内,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