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时的一种常见证候类型.热邪深入营血分,化火成毒,灼伤阴液,炼熬血液,脏腑脉络受损均可导致热瘀胶结的病理状态,阴液耗伤是温病热毒血瘀证的主要病机.治疗上必须抓住阴伤这个关键因素,养阴生津是其必用的重要治法.  相似文献   

2.
温病热瘀交结证实验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温病热瘀交结证的实验研究极为活跃,兹综述如下: 1 创建动物模型创建温病热瘀交结证的动物模型,是展开热瘀交结证实验研究的基础条件。杨氏根据家兔实验性DIC病理模型动物所出现的高热、血液流变性异常、血液的高凝状态及病理形态学,认为家免实验性DIC病理模型与温病热瘀交结证极其相似。据此,他运用大肠杆菌内毒素建立了家兔实验性热瘀交结证模型,并进而观察了滋养阴液方药对模型动物的防治效应。指出滋养阴液方药增高血液粘度是其滋腻重浊的本质之一。预示着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吴鞠通医案》中前医诊疗温病的误治案例,如误用辛温、养阴、寒凉及攻下等法而导致变证的病机及吴鞠通相应的纠误思想,总结吴鞠通辨治温病特色。温病误治所导致的变证病机复杂,变化多端。热邪为温病之根本,阴伤为温病之标,病变由热邪导致。治疗温病误治变证当首先明晰温热邪气所在具体部位,以祛除热邪为治疗的首要目标,热除则正安阴复;阴液损伤为温热邪气所致,是温病的主要变证,阴伤重时应急救阴液,扶正祛邪;温病误治易导致气机不通,可采用宣通气机之法治疗气机不通之变证;温病误治易损伤脾胃阴液和阳气,要注意顾护脾胃阴液与脾胃运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试论《内经》对温病养阴法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阴法是运用生津养阴之品以滋补阴液的一种方法,属“八法”中的补法范畴。温热之邪最易耗伤阴液,而病至后期,因肝肾之阴受耗而虚象更为严重。耗伤阴液是温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之一,阴液的耗伤程度,常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病情的轻重及其预后等,故温病养阴法在温病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尽管养阴法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发展到明、清时代  相似文献   

5.
运用青蒿鳖甲汤治疗自觉发热、手心奇痒、定时牙痛及入暮舌蹇等。指出:青蒿鳖甲汤用于温病后期,余热未尽,深伏阴分,阴液又伤。主治温病后期、阴液耗伤、阴虚邪伏之证。  相似文献   

6.
温病易伤津耗液,特别是温病后期,阴伤现象尤多,而阴液存亡对温病预后有密切关系。吴锡璜指出温病"存得一分津液,即有一分生机"[1],滋阴在温病后期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养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为病 ,本易损伤津液 ,若有治疗不当 ,更可劫阴耗液。而阴液存亡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吴瑭“热病未有不伤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胜 ,尽则阳无所流恋 ,必脱而死亡”。故临证用药之际 ,须毋忘津液二字。今不揣浅陋 ,试谈养阴之法如下。1 邪盛津未伤 ,当先防之 温病常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疫疠之气侵害人体所致 ,其邪性热属阳 ,最易伤津。风热之邪具有外散疏泄之特点 ,侵害人体首先犯及肺卫皮毛 ,发泄腠理 ,汗出伤津 ;暑热为害 ,性酷热 ,伤正气 ,耗阴液 ,阳邪燔炽于阳明 ,阳明之热蒸扰机体内外 ,迫津外泄 ,气伤液脱 ;湿热为病 ,…  相似文献   

8.
由增液汤谈"增水行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平  郭海  刘涛 《河南中医》2007,27(2):12-13
增水行舟法为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吴鞠通创立,主要用于因“津液不足,无水舟停”及“热结液干”所致的“温病之不大便”,以玄参、麦冬、生地3味药重剂合方,名增液汤,作增液行舟之计。其后之医家多有阐发,可谓仁智互见。南京中医药大学杨进教授在分析阴液不足与瘀血形成关系的基础上,提出血脉中津液不足可引起血行不畅,也称之为“无水舟停”,且与其它形成瘀血的因素相互影响。提出了阴液不足导致瘀血的病机特点是因虚致实、实中有虚和病及营血、脏器受损。并认为养阴生津法治疗瘀血证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滋补阴液、增水行血;养阴生津、消散血凝;濡…  相似文献   

9.
养阴生津法是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治法。属补法,适用于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养阴生津法可滋补阴液、润燥制火等。温热之邪属阳邪,最易耗伤阴液,病至后期,阴伤之象尤为明显,阴液耗损程度与疾病发展及预后关系密切,如吴鞠通所言“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理”。故温病初期,便应顾护其虚,一旦阴液耗伤明显,便应以救阴为务。  相似文献   

10.
陈雪霞  李民  张旭 《国医论坛》2007,22(1):38-39
热瘀证是多种外感热病发展到一定阶段,炎热毒邪伤津耗液、灼伤血络、迫血妄行,出现热瘀交结、阴伤络损等病理状态的一个证候.近年的研究表明,外感温邪是热瘀证形成的主要因素,热瘀交炽、阴伤络损是热瘀证的病理基础,养阴生津方药对热瘀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深入研究养阴生津法对热瘀证的治疗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热瘀证的病理实质,为探索治疗热瘀证的新途径、寻找更有效方剂开拓思路.目前对于热瘀证的研究,尚缺乏细胞水平的研究.为此,本文探讨了临床常用的养阴药物麦冬防治内毒素对血管内皮细胞(HUVEC)损伤的作用机理.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建康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1-422
肾之阴液耗伤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病机.温病大家叶天士曾谓"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滋养肾阴则是温病治法中的常用方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滋养肾阴有比较全面的阐述,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十法,以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伤阴,是温病的基本病理变化之一。阴液耗伤程度的轻重,直接关系着温病的转归和预后。因此,防止阴液损伤,对伤阴进行正确治疗,是提高温病疗效的重要环节。兹对此探讨于次。  相似文献   

13.
温病热毒血瘀证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热毒血瘀证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而出现的热毒炽盛与瘀血交结的病理状态,是温病营血分证中常见的一个证候类型,并由多方面原因造成。从邪实角度看,有因热毒壅滞,血阻成瘀者;有热毒煎熬,炼血为瘀者;有热毒炽盛,熏灼脉络,络损血溢者;也有素有瘀血,复感温邪以致热瘀交结者。从虚损角度看,有因阴血耗伤、血稠成瘀者;  相似文献   

14.
《温病条辨》一书中论述了许多养阴法,诸如:①滋养肺胃法,治疗肺胃阴液受伤时,表现为口干咽燥、干咳少痰或干呕而不思饮食等证;②润肠通便法,治疗津枯肠燥、大便秘结;③泻火养阴法,治疗热盛津伤、小便不利;④益气敛阴法,治疗气津欲脱证;⑤滋填真阴法,治疗温病后期肝肾真阴耗伤;⑥育阴潜阳法,治疗虚风内动之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规律.方法 对120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中医基本辨证要素及证候分布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中医基本辨证要素中病性证素分布呈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气滞>气虚>阴虚>亡脱的趋势;病位证素分布呈神(脑)>肝>心>大肠>肾>脾的趋势.证型分布中实证呈现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痰热腑实证>痰热扰神证>肝阳上亢证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呈气虚痰阻证>痰热炽盛,阴液耗伤证>肝阳暴亢,气阴两伤证的趋势;虚证呈阴竭阳脱证>脾肾气虚、肝肾不足证的趋势.结论 脑出血急性期中医病性证素是痰浊、热盛、血瘀、阳亢、风热等;病位证素是神(脑)、肝、心、大肠等;证候分布是痰热瘀滞证、痰瘀互阻证、气虚痰阻证等.  相似文献   

16.
阴伤是温病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病理结果,温邪伤人每易伤津耗液。化燥伤津贯穿温病发展终始,它的出现直接影响了疾病的发展、转归、预后。因此,保阴护津是温病治疗之关键,津液固存对温热病的治疗和预后有决定性作用。温病的发展阶段不同,养阴的方法也不同。本文对养阴法在温病中的运用规律进行浅要的提出,邪在卫分或乍入气分宜护阴,热结阳明宜存阴,邪陷营血宜救阴,温病须时时顾护阴液。  相似文献   

17.
陈庆庆 《光明中医》2023,(15):3036-3039
此文介绍笔者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及治疗体会。笔者认为此病属中医学“温病”范畴,总结发病与感受温热毒邪有关,病机总不离热、毒、痰、瘀,疾病演变符合卫气营血传变规律,临床表现以热毒炽盛、阴液耗伤为主要特点。遵叶吴治温病大法,治以清热救阴为主法,擅用甘寒生津之品,强调顾护阴分贯穿此病治疗始终。并附临床医案1则,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傅雷 《江苏中医药》2008,40(5):23-24
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王孟英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认为温病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  相似文献   

19.
王士雄,字孟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对养阴法的运用颇有造诣。王孟英认为温病中极易耗伤阴液,而阴液耗伤的程度与病情的轻重和预后的良恶密切相关,提出“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其耗之未尽则生,尽则阳无留恋,必脱而死也”。  相似文献   

20.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灵枢·海论》篇曰:“脑为髓之海。”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虚证是临证常见病症之一。其病机是由久病伤肾、或失血耗液,或房事不节,或情志内伤,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禀赋不足、耗伤肾阴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