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源自《黄帝内经》,是《内经》治疗疾病的原则之一。在探讨病变本身的同时论述如何治疗疾患,高度概括了病机及治则,极具理论及临床意义。该文主要讨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理论的丰富内涵,以及从"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角度谈谈其在《伤寒杂病论》、现代中医临床、冠心病等急危重症中的应用。"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深远意义在于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2.
因病势制宜,是指根据病势轻重盛衰、浅深新旧、以及病程长短,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笔者认为这是《内经》的重要治则,对临床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本文试作初步归纳和探讨。 一、病有间甚 所治为主 病有间甚,所治为主,是说疾病有轻重的不同,治疗应以病势轻重为主要依据。《素问·标本病传论》言道:“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意即必须谨慎观察疾病的轻重浅深,细心辨别标本先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标本"的含义入手,从先治本病、急则治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标本先后5个方面论述了《内经》在治疗过程中运用标本的原则,体现了中医重视疾病本质的同时,更加注重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标本”的含义入手,从先治本病、急则治标、间者并行、甚者独行、标本先后5个方面论述了《内经》在治疗过程中运用标本的原则,体现了中医重视疾病本质的同时,更加注重根据病情轻重缓急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的辨证论治特点。  相似文献   

5.
标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用以抽象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或影响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等。《黄帝内经》首先运用标本范畴分析具有先后发病特点的疾病,提出“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治疗策略,即在先治本后治标、先治标后治本和标本兼顾之间选择适当方案,形成了中医学最早的治疗策略。在此基础上,后世医家又运用标本范畴分析病因病机演变的先后关系、疾病的正邪关系、脏腑关系和表里关系等,以指导在复杂疾病条件下治疗策略的选择,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标本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表里先后缓急,是《伤寒杂病论》在疾病表里同病时,因发病有先后、病候有轻重、病势有缓急等不同情况而厘定的治疗原则。其中又包含治表、治里、先治、后治、缓治、急治、并治、独治等多种治法。《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云:“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宋本90条,宋本条文下同)。是六经病证,多由初犯太阳之表,而后及其里,故其治疗大法,则先治其表,后治其里。此与《内经》“先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的含义类似。但在特殊情况下,亦有先里后…  相似文献   

7.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对于该条文,历代医家有如下注释: 王冰曰:“本而标之,谓有先病复有后病也。以其有余,故先治其本,后治其标也。标而本之,谓先发轻微缓者,后发重大急者,以其不足,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也。”  相似文献   

8.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9.
《中医学报》2019,(4):704-706
"间者并行"出自《素问·标本病传论》,是指若患者症状繁杂且其病势不危重而相对较轻时,可以采取主症、兼症同时治疗的法则。《黄帝内经》与《伤寒论》一脉相承,仲景治疗寒热错杂之证符合"间者并行"之治则。考《伤寒论》寒温并用者达52方,将寒热药性相反之品合于一方之中,取其相反而达相成之妙,谨守寒热错杂的病机,因而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0.
23.论汗下缓急的治疗〔原文〕: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按:本节当分作两截读。前半截,即《灵枢·五色》第四十九“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的译文。后半截,即《灵枢·五色》第四十九“病生  相似文献   

11.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中医学认为失眠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常分虚实论治.对于一些有特殊兼症的失眠,常规治疗往往疗效不佳而渐成疑难病.国医大师熊继柏运用《黄帝内经》"谨察间甚""间者并行"的理论辨治妊娠虚烦失眠、药物流产后失眠、长期足挛急失眠、舌上烧灼心烦失眠,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思想始源于《道德经》与《易经》,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千百年中医防治疾病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治未病"思想为精髓的中医体系,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为核心的理论基础,独具中医特色。随着对"治未病"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治未病"理论不断渗入到中医妇科领域,贯穿于中医妇科临床疾病防治的全过程。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女性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压力越来越大,"防患于未然"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妙一斋医学正印种子编》中男性不育症验案8则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辨证录》等相关论著,分析岳甫嘉治疗男性不育症的辨治思路。其辨治男性不育症以保精为要,主张从肺、心、脾、肾四脏论治,先据证分调脾、心、肺,而后补养肾精种子。从脾肾论治者,确立"健运脾胃,补肾填精种子""温脾摄血,滋肾育精种子""补脾制水,固肾蓄精种子""温脾止泻,滋肾固精种子"四法;从肺肾论治者,确立"清痰降火,滋肾养阴种子""培补真元,清肺除痰种子"二法;从心肾论治者,确立"清心降火,温肾补精种子""交通心肾,补肾涩精种子"二法。其辨治思路清晰,辨证灵活,理法明确,颇具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何谓反治?歧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开。”反治,又叫从治。它是根据“甚者从之”的原则制定  相似文献   

15.
李允辉 《西部医学》2015,46(6):65,67
<正>治未病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就儿科而言,治未病思想中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应用更为广泛,现就以上三方面在小儿临床与保健工作中应用体会进行阐述。1中医"治未病"理论治未病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中指出"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些中医思想均  相似文献   

16.
洗渍疗法是一种重要的中医外治疗法,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黄帝内经》中记载有"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内治外治并列"的治疗法则,《医统源流》中云:"外科之证最重外治",清代医家吴尚先在《理  相似文献   

17.
正《麻木》在中医典籍里,"麻木"的症状名称大约最初见于宋·许叔微《普济木事方》一书中。如该书"卷三"说:"治风寒湿痹,麻木不仁,川乌粥法";"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牛蒡子散。"至于《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中,有不少篇章都有关于"不仁"这一症状的记载,而无麻木之各。始《内经》说:"寒痹……时痛而不仁";其不痛不仁者,  相似文献   

18.
<正>祖国医学首先提出治"未病"的理念,"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相似文献   

19.
藿香解署功效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中所载藿香的“解署”功效提出质疑。认为藿香辛温之性与署热证这治则相悖,虽其经配伍后用治署季诸证,但非直接解署,而是化其湿,解其表,故不能谯它有解署功效。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夏季热"一般没有明显的感染病灶,发热程度中等,病程较长,其症以体热、少食、烦躁、自汗、口渴为主。西医治疗大多疗效不理想,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运用祖国医学理论对小儿"夏季热"进行辨证施治:阴虚甚者治宜清热、养阴、除烦;气虚甚者治宜清解热邪、甘温益气;暑热甚者治宜清暑解热、益气养阴等,收到了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