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狭窄的护理要点。方法:分析了2006年-2009年20例使用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狭窄的患者。结果:在术后通过DSA评价表明治疗很成功,脑动脉狭窄有了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加强颅内支架植入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5.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Miao Z  Ling F  Li S  Wang M  Hua Y  Guo D  Dong Y  Song Q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57-660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围手术期脑血管并发症,并探讨其相关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65例接受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情况。结果:29例(7. 92%)出现术后脑血管并发症,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产生术后并发症的相对较高。结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脑血管并发症表现形式多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血管疗效较佳。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狭窄(IAS)是缺血性脑卒中(IS)发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针对亚洲人种,有研究发现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是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的2倍。目前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仍然是临床上的难点,药物治疗至今仍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尤其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近年来随着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已逐渐成为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新途径,亦是一项仍需不断改进和发展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脑缺血,在预防与延迟致死性中风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对入选的20例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于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处行支架置入治疗。结果 20例患者所有23枚支架置入均一次成功,术后造影显示,支架位置准确,膨胀良好,支架内及远端血管血流通畅。置入后随访,均未出现TIA及其他临床症状。结论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安全、创伤性小,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9.
裴小芹 《吉林医学》2012,33(12):2662
目的:探讨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狭窄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使用颅内支架植入治疗动脉狭窄的患者。结果:在术后通过DSA评价表明治疗很成功,脑动脉狭窄有了明显的改善。所有患者出院后1个月进行电话随访,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满意。结论:加强颅内支架植入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宗华  吉训明 《上海医学》2006,29(12):849-851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17例局限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使狭窄血管扩张。术后3个月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7例患者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人,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平均83%降至术后的5%。均无与手术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短期内(3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符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标准的颅内动脉狭窄患者15例行颅内支架植入术。其中颈内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5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椎动脉狭窄4例,同时伴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植入支架12个,椎动脉植入支架8个,大脑中动脉植入支架1个,2例在植入支架时同时使用保护伞。结果所有患者行支架植入术后血管狭窄<20%。术后发生颈动脉窦反应3例,失语1例,随访3个月,无血管再狭窄表现。结论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安全、能改善血流,降低卒中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的现状和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Miu ZR  Li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45-146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介入神经放射这一新的技术在中国开始开展的时候,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怎样利用这一技术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栓塞等。但是,当步入21世纪的时候,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缺血性脑血管病,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介入性材料的发展,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支架的改进和新产品的问世。2002年一些公司推出了专用于颈动脉狭窄治疗的自膨式支架;2003年推出了旨在减少栓子脱落而专门设计的保护装置,这使得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技术更加安全。另外柔软的冠脉支架的出现以及冠脉支架术经验的启示,给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了可能。2000年开始尝试使用柔软的冠脉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介入治疗技术的提高也为推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奠定了基础。其在中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经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介入神经放射医生,这些医生绝大部分具有神经外科专业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很差,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回顾性的研究数据提示,即使在使用抗凝或者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症状性的颅内段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年卒中发生率分别是7.8%和10.7%,因此,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必须得到积极治疗。由于材料研制的进展,支架可以被放置到细小、迂曲的血管中,支架辅助的经皮腔内血管成型术(Stent-assisted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STENT-PTA)已经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的狭窄,但是相关的报道都是小样本的初步临床研究,尚没有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我们对2例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狭窄患者的STENT-PTA治疗结果进行报道,并对STENT-PTA治疗颅内段椎动脉狭窄的疗效、并发症以及筛选和随访方法等问题作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效果。方法  39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 (19例后循环狭窄 ,2 0例为前循环狭窄 ) ,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 ,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平均血管狭窄程度分别为 73 5 %± 6 7%、11 2 %± 4 3%。临床随访 4~ 2 4个月 ,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 ;脑血管造影随访 2 9例患者 ,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0例(92处狭窄部位,93枚支架),观察其手术成功率、症状改善、狭窄率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98.9%(92/93),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21.8±9.8)%。围手术期总并发症6.5%(6/90),病死率3.3(3/90),临床随访1~40(16.7±10.3)个月,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1.1%(10/90)。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6.7%(3/18),平均随访(9.3±6.3)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6.7%(8/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血管内支架治疗,另选择30例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无死亡病例和脑出血病例,其术后狭窄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主要终点事件、缺血性脑卒中病例少于对照组(P均〈0.05)。手术后即刻和治疗后30d,狭窄程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疗效,并且术后并发症较少,终点事件明显较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7例椎动脉颅内段梭形动脉瘤及45例宽颈动脉瘤,首先将冠脉支架跨动脉瘤颈放置,通过支架的网孔将微导管送入动脉瘤腔,填入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39例颅内动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型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血管内支架均成功植入。42例动脉瘤致密填塞,7例大部填塞,3例疏松填塞;39例颅内狭窄患中36例血管直径恢复80%以上,3例残余狭窄20%以上,无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所有患临床恢复良好,影像学随访无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无支架内狭窄和血栓形成。结论:联合使用支架及微弹簧圈可能成为治疗颅内梭形及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以脑梗死发病率最高,约占全部脑血管病的80%以上[1]。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严重狭窄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科于2005年8月—2007年5月行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成形术治疗动脉狭窄患者10例,现将护理结果报告如下。1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