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不同部位肿瘤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选取胃癌患者46例,观察肿瘤位于胃上1/3、中1/3和下1/3部位的胃癌患者1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肿瘤位于中1/3和下1/3部位的胃癌患者相比,肿瘤位于上1/3部位的胃癌患者平均预期生存时间更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位于胃上1/3部位的患者预后更差,在胃癌治疗中应更根据肿瘤部位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的胃癌进行手术治疗时的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比较。方法:本次研究采取回顾性方法进行分析,选取自2013年8月至2016年9月以来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5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自身的不同病症各自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探究不同术式选择的应用及其不同术式治疗后效果的判定和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根据对患者的跟踪调查显示,位于胃上1/3的患者存活率低于下、中1/3患者的存活率,并且治疗后胃癌上1/3患者的并发症比下、中术后并发症增多。结论:根据胃癌的不同部位选取合适的术式治疗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有效提高治疗胃癌病症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胃癌穿孔患者予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肿瘤切除者治愈,3例穿孔缝合者未愈。结论:胃癌穿孔应积极行肿瘤切除,根据术中病情及肿瘤分期选择合理的术式.加强术后营养支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胃癌152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2例患者预后满意65例,症状显著改善42例,良好28例,有17例较差。手术总有效率为88.82%(135/152)。且15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1年和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6.18%(131/152)和66.45%(101/1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orrmann分型、胃癌组织学类型、胃癌肿瘤所处部位、胃癌肿瘤大小、肿瘤浸润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手术根治程度和术后化疗为影响胃癌患者治疗的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胃癌术后预后的因素较多,临床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因素和病情选择恰当的治疗方式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侯跃伟 《中外医疗》2009,27(9):171-171
目的探讨各种临床病理因素对胃癌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共123例,结合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分析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手术根治度、肿瘤病理类型、肿瘤最大径以及术后化疗等对胃癌预后的影响,探讨与胃癌预后的关系。结果123例胃癌患者平均年龄58.6岁,男67例,女56例。分析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因素数包括性别、肿瘤部位、手术根治度、肿瘤大小、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6.
罗萍 《吉林医学》2012,33(9):1827-1828
目的:分析并探讨胃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以及对手术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总结其临床基本资料,分析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复发时间的关系和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后胃癌转移区域。结果:65例胃癌术后复发患者的术后中位复发时间为14.7个月,同时通过分析相关因素,结果显示首次手术根治程度、肿瘤分化程度、切口和切缘状况、TNM分期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胃癌的复发时间(P<0.05)。通过对预后的影响分析显示术后复发转移部位与胃癌的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包括首次手术的根治程度、切口和切缘的状况况、胃肿瘤的分化程度和TNM分期。所以医生应视患者的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治疗措施,从而提高胃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187例70岁以上高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高龄胃癌患者具有男性多发、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病变部位及范围不同、中高分化腺癌多见、术前并存疾病和术后并发症多的特点.全组胃癌手术切除率为88.8%(166/187),其中根治性切除率为61.5%(115/187),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9.8%(37/187),病死率2.1%(4/187),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7.3%、51.9%、22.8%.结论 加强高龄胃癌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穿孔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胃癌穿孔患者予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肿瘤切除者治愈,3例穿孔缝合者未愈。结论:胃癌穿孔应积极行肿瘤切除,根据术中病情及肿瘤分期选择合理的术式,加强术后营养支持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回顾693例接受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 illrothⅡ式和B 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 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
胃癌手术治疗与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影响胃癌患者手术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为提高胃癌治愈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随访分析我院2000—2005年100例胃癌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统计术后患者1、3、5年的生存率,并进行统计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对胃癌的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胃癌的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及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术后化疗等与胃癌的预后相关(P〈0.01)。结论:胃癌的组织学分型、肿瘤所处的部位及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度以及术后化疗是影响胃癌预后主要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76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癌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其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693例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残胃癌的发生、治疗及其预后;同时就与残胃癌发生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93例胃大部切除术中,发生残胃癌76例.51例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行根治手术,15例行姑息性切除,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两种术式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2.7月和14.2月.未行手术切除的25例残胃癌患者,于发病后3~11 月内死亡.76例残胃癌中,原溃疡位于胃部59例(22.3%,59/259),十二指肠球部17例(3.9%,17/434),两部位的残胃癌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采用Billroth Ⅱ式和Billroth Ⅰ式胃大部切除术患者的术后残胃癌发生率分别为12.7%和7.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本组残胃癌发病距首次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5年.结论 手术在残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积极的意义.残胃癌多发生于Billroth 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且原发溃疡位于胃部的患者,术后10年以上者发生癌变的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超声胃镜在胃癌术前检查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以近五年来我院进行超声胃镜检查的胃癌患者的临床材料为研究对象。对超声胃镜检查对胃癌手术各项指标影响进行分析。结果属于T1期的为87例(63.50%),最终共有118例(86.13%)属于Ⅰ期胃癌。总体吻合率为55.47%;通过所有患者肿瘤大小、肿瘤部位、肿瘤类型以及超声胃镜层次详细分类后的吻合率对比可以看出位于上胃底部(上1/3)以及大体形态表现为凹陷型的肿瘤对EUS诊断吻合率有所影响;肿瘤浸润越深吻合度越高。结论胃癌患者肿瘤位于胃底部(上1/3)、呈凹陷型且超声胃镜判断肿瘤侵袭层次局限时,超声胃镜诊断对患者病情诊断错误率较高,所以应尽量谨慎选择胃镜下胃治疗法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不同入路治疗颅脑肿瘤的临床途径和疗效分析。方法选取我院80例颅脑肿瘤患者,并根据其颅脑肿瘤病灶的部位不同分别采用不同手术人路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80例颅脑肿瘤全切除74例,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随访6~24个月均获良好预后,颅脑肿瘤原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部分患者均能够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无术后致残、生活不能自理等后遗症的发生;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脑肿瘤应根据患者病灶的部位不同选择不同手术入路.能显著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邹贤 《中外医疗》2008,27(27):45-45
目的 探讨胃癌穿孔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胃癌穿孔患者予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姑息性手术7例,死亡3例,平均生存期8个月;穿孔修补术4例,死亡1例,平均生存期4个月,根治性切除术6例,平均生存时间≥2.5年.结论 胃癌穿孔应积极行肿瘤切除,根据术中病情及肿瘤分期选择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科治疗的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5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56例患者均接受胃癌根治性切除手术,胃远端大部切除毕Ⅰ式吻合术28例,毕Ⅱ式吻合术13例,全胃切除14例,肿瘤局部切除1例,分析不同性别、手术方式、组织学类型、临床分期、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术后化疗患者术后1、3年的生存率。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9例;全组患者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6%、48.2%,其中Ⅰ、Ⅱ、Ⅲ、Ⅳ期的1、3年生存率分别为93.3%、80.0%,92.3%、69.2%,72.2%、27.8%,50.0%、1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癌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手术方式与预后相关;多因素分析未发现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癌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治疗胃癌是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对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指导意义及其重要性、必要性。方法 对40例腮腺肿瘤患者的冰冻切片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检查使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诊断准确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7.5%。结论 术中多部位多层次冰冻切片应作为临床腮腺肿瘤手术的常规,其对手术术式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席孝忠 《黑龙江医学》2021,45(7):683-685
目的:分析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9年12月信阳市中心医院进行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分组,将出现并发症的11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观察组,并将未出现并发症的49例患者临床资料归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资料,记录并分析导致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性别、术中出血量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体质量指数(BMI)≥25 kg/m2、实施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合并基础疾病、手术用时≥210 min、肿瘤分化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实施BillrothⅡ式吻合术、合并基础疾病、手术用时≥210 min、肿瘤低分化是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胃癌患者BMI高、实施BillrothⅡ式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合并基础疾病、手术用时≥210 min、肿瘤低分化是导致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影响因素,故需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术式在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36例腮腺良性肿瘤首发病例(肿瘤直径均≤3.0 cm),根据肿瘤发生部位,选择不同切口,采用保留腮腺主导管的肿瘤+区域性腮腺切除术+局部面神经解剖术的改良术式。术后随访6个月~3年,观察患者术后肿瘤有无复发,并发症发生等情况;测定每个病例手术前后总唾液量,评价术后腮腺分泌功能。结果 36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肿瘤术后无复发,未出现涎瘘、Frey综合征、口干。1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面瘫,于2周左右恢复正常。术前唾液总量为(6.6±0.76)ml/6 min,术后唾液总量为(6.2±0.82)ml/6 min,手术前后唾液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术式手术切除腮腺良性肿瘤,术后肿瘤无复发,并发症少,术后腮腺分泌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癌急性穿孔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2008年65例胃癌穿孔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65例胃癌穿孔中26例行Ⅰ期胃癌根治术,5例单纯穿孔修补术后3.4周内Ⅱ期胃癌根治术;5例姑息性胃大部切除术,18例行穿孔修补或胃肠吻合术。临床治愈58例,死亡6例。胃癌穿孔根治、姑息、修补术后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26.6个月,9.7个月,5.2个月。结论胃癌穿孔应根据术中病情及肿瘤分期选择合理的术式。积极选择行肿瘤Ⅰ期、Ⅱ期根治性切除可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术后出现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原因,阐明引起胃癌术后PGS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治疗措施,为提高PGS患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5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是否出现PGS将其分为PGS组(n=39)及非PGS组(n=976),将2组患者按年龄、性别、手术方式及吻合形式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发生PGS的影响因素。结果:≥56岁患者中PGS发生率与<56岁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PGS发生率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开腹胃癌根治术患者PGS发生率高于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P<0.01),采用BillrothⅠ式吻合患者PGS发生率低于采用BillrothⅡ式吻合患者(P<0.01)。所有PGS患者经药物和心理等多方面联合系统治疗后均治愈出院。结论:胃癌根治术后PGS的发生与患者性别和年龄等生理性因素无关。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后PGS发生率低于开腹胃癌根治术,经BillrothⅠ式吻合后出现PGS的概率低于BillrothⅡ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