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睾丸的两大功能,产生精子与分泌激素受到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控已属人所共知,但在睾丸内部还存在一个调节系统,对睾丸功能的调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睾丸内含有众多的细胞成分,曲细精管内有支持细胞(Sertoli细胞)与生精细胞,管壁上有类肌细胞;睾丸间质内有:间质细胞(Leyolig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肌大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它们都具有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Leydig细胞是一种大而圆形的细胞,位于睾丸曲细精管间质内,占间质的5%~12%,一个20岁男子睾丸含有7×108个Leydig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分泌睾酮,调节精子的发生、促进性分化及青春期性成熟[1]。下丘脑垂体性男性性腺功能低下,雄性激素分泌不足,临床上主要采用人工合成的雄激素替代治疗,长期服用则有许多不良反应。国内外学者试图通过分离、培养、移植Leydig细胞,提高病人血浆睾酮水平,恢复男性第二性征,改善男性的性功能[2~5]。现综述如下。1 Leydig细胞功能调节Leydig细胞是睾…  相似文献   

3.
生殖病理学的研究,对男性不育症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但男性不育睾丸病理分型标准当在探讨。本文仅就500例无精子症患者睾丸活检组织病理学所见,结合临床特征提出病因分类和病理分型。 材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均属婚后多年不育,年龄在22~43岁之间,无其他系统疾病,性功能基本正常,三次精液检查无精子者,采用局麻下钳穿1侧睾丸活检,Bouin氏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检查,同时用测微尺测量曲细精管管径。 结果 本实验观察到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生精细胞、曲细精管基底膜和曲细精管直径的改变,间质变化仅是个别的。部分病例间质细胞增生、间质纤维增生以至玻璃样变、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狭。 一、睾丸的一般病理组织学类型特征 1、梗阻性无精症 32例占6.4%。睾丸组织正常。曲细精管大小正常,管径150~200μm,上皮由支持细胞及各级生精细胞形成,各级生精细胞比例结构正常,生精细胞发生旺盛,管腔内见有大量精子形成,间质无增生,间质细胞正常。 2、生精阻滞 223例占44.6%。曲细精管大小正常,生精细胞密度正常,也有少数病例生精细胞密度较低,但都不能形成精子,表现为生精阻滞。本组阻滞在精母细胞阶段有23例占10.3%,阻滞在精子细胞阶段有200例占89.7%。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运用体视学原理,在光镜下对衰老大鼠睾丸各结构成份进行了定量观察研究,以探讨睾丸各结构成份年龄性变化与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年龄的增长,睾丸曲细精管的体密度(Vv)、表面积与体积之比(Sv/Vv)均明显降低(P<0.01);而线密度(Lv)则无明显变化(P>0.05)。2.老年组曲细精管的生精细胞除精原细胞的体密度(Vv)明显降低外,初级精母细胞和精细胞的体密度(Vv)均有较大的增加,差异显著(P<0.01)。3.间质体密度(Vv)、曲细精管基膜调和平均厚度(th)两个参数值在衰老大鼠睾丸中增大,间质中毛细血管的线密度(Lv)降低(P<0.01)。上述测量结果提示:衰老大鼠睾丸曲细精管的萎缩退化主要与精细胞发育障碍有关。此外,由于间质纤维化、曲细精管基膜调和平均厚度增大造成生精细胞在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缺乏。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内皮素 1(ET 1)影响大鼠睾丸离体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可能作用机理 ,为男性不育症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方法 :采用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体外孵育技术以及12 5I 睾酮放射免疫法 ,观察ET 1对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及其可能作用机理。 结果 :内皮素受体A(ETA)、内皮素受体B(ETB)受体拮抗剂均可逆转ET 1对大鼠离体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抑制作用 ,但Ca2 +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 (VER)未表现此作用。 结论 :ET 1通过与ETA及ETB结合而发挥作用。其Ca2 +的动员可能不是细胞外Ca2 +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6.
睾丸生精小管界膜和管周肌样细胞调控睾丸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子的发生除了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分泌的激素调节外,还受到睾丸组织本身分泌的一些因子的调控.旁分泌是指某种组织中的一种细胞产生的因子作用于同一组织中的另一种细胞,从而起到调节靶细胞的功能.睾丸内多种细胞分泌的因子是通过旁分泌起作用的,可对精子发生进行更精细的调控.《美国实验生物学会联合会杂志》(FASEB Journal) 2009年12月刊上,Michelle Welsh等研究证实睾酮作用于睾丸中的另一类细胞——管周肌样细胞(peritubularmyoid,PTM)上的受体(AR),调控支持细胞的功能,进而调节精子形成.本文就界膜和管周细胞与旁分泌以及激素对精子的调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睾丸间质细胞是男性体内产生雄激素的主要细胞。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具有雄激素分泌功能的睾丸间质样细胞,从而使其功能受到下丘脑与垂体调控,精确分泌维持生理功能需要的激素。故建立一套可靠高效的将干细胞诱导为雄激素分泌细胞的方法,对于治疗由于睾丸间质细胞异常引起的性腺功能低下意义重大。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雄激素分泌细胞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差速贴壁法获得的7天龄、3周龄大鼠睾丸间质内细胞的细胞群体构成、体外培养不同时间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β-HSD)的表达水平变化,以及细胞睾酮分泌功能变化。方法联合应用胶原酶消化、不锈钢滤网过滤及差速贴壁法获得7天龄、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睾丸间质组织内细胞,贴壁细胞以DMEM/F12培养液培养,分别对原代培养2h、4d细胞进行3β-HSD免疫化学染色及流式细胞分析,原代培养细胞同时给予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测定HCG刺激组和非刺激组各代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睾酮水平及其对HCG刺激的反应。结果7天龄、3周龄鼠差速贴壁法获得的睾丸间质内细胞群经流式细胞鉴定,3β-HSD阳性细胞所占比例分别为(5.4±1.2)%、(59.2±3.2)%;培养4d后,两组3β-HSD阳性细胞比例分别为(93.6±1.2)%、(95.4±3.2)%。两组原代培养细胞均有睾酮生成功能,在HCG刺激下睾酮分泌均明显上升,7天龄组培养细胞睾酮分泌高峰迟于3周龄组。结论差速贴壁法获得的7天龄、3周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群中均含有部分Leydig干细胞(Stem Leydig cells,SLCs),SLCs在体外培养过程中逐渐分化,表达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并产生睾酮。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40例2岁至40岁的隐睾活检组织进行了生殖病理观察、定量组织学研究、免疫组织化学和隐睾细胞生物学观察,发现存在曲细精管发育不全,生精细胞发育不全,在成年隐睾尤为明显,而成年隐睾支持细胞呈增生状态。部分病例缺乏精原细胞可能是先天性的。成年隐睾中相当一部分病例的曲细精管界膜和血管壁有免疫复合物沉积,表明存在抗睾丸膜抗体存在。生精细胞、支持细胞和睾丸间质细胞对隐睾条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生精细胞分化发育受阻,一般无精子发生;支持细胞发育受阻呈完全未成熟状态,部分受阻则形成部分成熟型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可发育成熟,并有亢进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植物雌激素(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对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刺激作用,并初步研究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采用Percoll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获得3月龄Sprague-Dawley(SD)大鼠的睾丸间质细胞。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为阳性对照药物,测定不同浓度(0、0.02、0.1、0.5、1、5μmol/L)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对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的影响。RT-PCR检测睾酮生物合成过程中胆固醇侧链裂解酶细胞色素P450(P450scc)的表达。结果:0.1μmol/L的染料木素能显著刺激原代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睾酮分泌,RT-PCR结果显示染料木素能显著上调睾酮合成过程中P450sccmRNA的表达。在较高浓度下(5μmol/L),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均能抑制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结论:染料木素在低浓度下(0.1μmol/L)显著促进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但随着浓度的增加(5μmol/L),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均显著抑制Leydig细胞的睾酮分泌。  相似文献   

11.
睾丸是一个男性特有的腺体组织。它有二种结构形式:(1)存在睾丸间质内的间质细胞(LeydigCell);(2)存在于曲细精管内的支持细胞(SertoliCell)。具有二种特殊的功能:(1)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以维持男性的性征和性功能;(2)支持细胞则产生精子以保证男性的生育力。睾丸的这些功能是在神经下丘脑-垂体-睾丸激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稳定。若其中任一环节的损害均可能导致睾丸功能的紊乱而产生性功能和/或生育力的障碍。了解睾丸功能的神经一内分泌激素调节对临床诊治该类疾病将不无裨益,故本文摘要于以介绍。一、雄激素分泌的激素调节 (一)神经一下丘脑的激素调节: 1.神经调节:已知,各种内外环境因素的刺激均  相似文献   

12.
衰老的Leydig细胞中睾酮合成降低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睾酮是男性体内主要的雄激素。老年男性体内睾酮水平下降使机体呈现肌肉松弛、骨质疏松和性欲减退等衰老现象,这与睾酮合成减少及其分泌节律改变密切相关。除了。肾上腺皮质有少量分泌以外,睾酮主要由睾丸间质中的Leydig细胞生成。对于衰老Leydig细胞中睾酮合成减少的机制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影响  相似文献   

13.
应锋  龚昳  韩晓冬 《中华男科学杂志》2006,12(4):300-302,307
目的:探讨壬基酚(NP)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的影响。方法:建立体外培养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原代培养体系,并采用3β-HSD染色对间质细胞进行鉴定;以不同浓度的NP(分别为较低浓度0.005、0.015、0.025、0.05、0.1μmol/L及稍高浓度0.5、5.0、10.0、15.0、25.0μmol/L)作用于间质细胞,采用3β-HSD染色观察间质细胞形态的变化,并检测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含量的变化。结果:间质细胞经NP处理后,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密度降低,NP作用浓度达到25μmol/L时,细胞发生裂解。0.005及0.015μmol/L NP处理后,间质细胞睾酮分泌量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NP浓度达到0.5μmol/L后,睾酮分泌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且当NP浓度为5,10,15,25μmol/L时睾酮分泌量下降极为明显(P<0.01)。结论:低浓度NP能促进间质细胞分泌睾酮,而高浓度NP抑制睾酮分泌,且高浓度NP能诱导间质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4.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与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妇女在怀孕期间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后,所产男婴易患隐睾、尿道下裂、成年期睾丸肿瘤及精液质量低下等症状。这类症状可统称为睾丸源性生殖障碍综合征(testicular dysgenesis syndrome,TDS)。TDS可能是由男性胎儿睾丸的发育在子宫内受到影响不能发育出具有正常功能的睾丸间质(Leydig)细胞和支持(Sertoli)细胞引起的。例如,睾丸间质细胞接触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后,睾丸间质细胞的两种产物———睾酮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3(INSL3)———受到了抑制,两者对于睾丸下降起关键作用。成年期睾丸的胎儿型间质细胞和支持细胞错位可能是精子生成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睾丸间质细胞是男性体内合成雄激素的主要细胞,胚胎发育期中肾胚的间质细胞及生精小管周成纤维样细胞可能是睾丸间质细胞的干细胞。在胚胎期间质干细胞分化为胎儿型间质细胞;出生后间质干细胞经间质祖细胞、未成熟间质细胞分化为成熟间质细胞。老年期间质细胞数量可能不变,但雄激素合成下降。间充质干细胞及脂肪干细胞等干细胞经诱导可分化为分泌雄激素的睾丸间质细胞,因此,间质干细胞移植可望成为治疗男性性腺功能不全和中老年雄激素缺乏的创新方法,本文对睾丸间质干细胞的分化及移植方面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许多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以及某些药物和毒物等均可引起睾丸损伤,导致男性不育。近年来,对受损睾丸间质细胞一氧化氮合酶(NOS)与生殖之间的关系报道甚多,如刘明毅等发现铅会直接作用在间质细胞,通过抑制间质细胞NOS活性而导致睾酮的产量减少,造成精子数量明显降低,影响生育能力;Ruffoli等发现受损睾丸间质细胞NOS活性的降低直接引起雄激素合成与分泌的降低。然而对受损睾丸NOS的保护及修复研究尚少报道。  相似文献   

17.
内皮素对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采用大鼠睾丸间质细胞体外培养的技术 ,观察了内皮素 1对离体间质细胞睾酮分泌的影响。研究发现 ,10 -9mol/L的ET 1可显著抑制间质细胞睾酮的基础分泌 (P <0 .0 5 ) ,并且ET 1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刺激睾丸间质细胞睾酮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其有效抑制浓度为 10 -10 mol/L(P <0 .0 5 )。本实验结果提示 ,ET 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基础分泌和hCG诱导的分泌 ,ET 1可能为睾丸内的一种局部调节多肽  相似文献   

18.
睾丸是男性生殖腺,由生精小管和间质构成。生精小管主要由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是精子发生场所;间质中主要是间质细胞,间质细胞合成与分泌雄激素。本文介绍睾丸3种细胞的发育分化,以及成年期睾丸细胞的结构和生物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老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结构和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研究老年SD大鼠(PADAM动物模型)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分泌功能变化,探讨老年大鼠睾丸间质细胞的功能状态。方法:分别取青年SD大鼠和老年各20只,静脉血测定血清总睾酮和游离睾酮的浓度,并通过组织切片和透射电镜观察两个年龄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形态学变化;此外,分别用hCG、Forskolin刺激体外培养的两个年龄组大鼠的睾丸间质细胞,比较培养基中睾酮和孕酮的浓度。结果:老年大鼠的血清总睾酮[(3.07±0.75)nmol/L]和游离睾酮[(0.71±0.65)nmol/L]均比青年大鼠[(10.89±6.11)nmol/L和(2.42±1.02)nmol/L]显著降低(P<0.05);细胞形态有较显著差异;体外培养的大鼠睾丸间质细胞分泌能力显著降低(P<0.05)。结论:老年SD大鼠血清睾酮和游离睾酮浓度显著低于青年SD大鼠,原因在于睾酮合成酶系统整体功能衰退。  相似文献   

20.
PADAM动物模型进行同种异体睾丸间质细胞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老年SD大鼠进行同种异体睾丸间质细胞移植探讨中老年男性雄激素部分缺乏症(PADAM)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选10只符合PADAM模型标准的老年SD大鼠作为受体,用成年SD大鼠的睾丸进行体外分离和培养,将获得的高纯度和高活力的睾丸间质细胞移植到老年SD大鼠的大腿内侧肌群内,定期检查其移植前后血清睾酮和游离睾酮的水平变化,并观察移植部位的情况。结果未应用免疫抑制剂,移植后的睾丸间质细胞保持良好的分泌功能,老年SD大鼠的血清睾酮和游离睾酮水平均显著升高,并大约于移植后的7~12d开始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可持续27d以上。移植部位未见异常。结论睾丸问质细胞同种异体移植安全、有效、无明显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