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李英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6,5(1):10-13
生理情况下,人体每日尿酸的产生和排泄基本上保持动态平衡。若血清尿酸水平男>420 μmol/L,女>360 μmol/L则称为高尿酸血症。随着居民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CKD)的关系密切。尿酸是嘌呤核苷酸代谢中不易溶解的循环终产物,CKD患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时,高尿酸血症发生的风险增加,而长期的高尿酸血症会导致肾功能的进行性恶化,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及死亡率。因此做好CKD患者高尿酸血症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关于高尿酸血症诊断和治疗有多项专家共识和指南,即改善生活方式是治疗的基础,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是治疗的核心。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率变异性(HRV)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对263例住院且尚未行肾脏替代治疗CKD患者进行HRV(包括SDNN、RMSSD、pNN50、LF、HF、LF/HF)检测,并分析影响CKD患者HRV的因素。结果:CKD1~5期患者HRV下降的比例为57.79%,在CKD1、2、3、4、5期的比例分别为30.77%、42.00%、52.94%、72.73%和87.27%,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SDNN均值为(110.8±33.5)ms,除CKD1与2期J间、CKD3与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MSSD均值为(30.2±18.7)ms,CKD5期明显低于其他4组,且与其他4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NN50均值为9.4±5.3,CKD1、2、3、4、5期患者的pNN50呈递减趋势,且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均值为(1014.3±609.2)ms,CKD3、4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均值为(806.9±318.3)ms,CKD3、4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F/HF均值为2.1±0.9,CKD1、2期间,CKD3、4期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性别、血钠及血钾水平与HRV显著相关。结论:非透析CKD患者HRV下降的比例较高,且随着CKD分期增加,发生HRV下降的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4.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5,(11)
目的分析成都市高尿酸血症患者中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在成都铁路分局医院进行健康体检且有完整资料的5,326名体检者(分散居住在成都市各区),收集所有体检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吸烟、饮酒、既往病史、血液以及尿液的检测结果等,对资料进行分析、对比。结果5 326名体检者中有1 32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其中男1 187例(患病率28.76%),女134例(患病率10.93%),平均年龄(44.6±10.2)岁。①高尿酸血症患者白蛋白尿、血尿和eGFR下降的患病率分别为14.00%、1.97%和4.69%。1 321例高尿酸血症患者中CKD患病率为18.09%,知晓率2.93%。高尿酸血症患者白蛋白尿、eGFR下降和CKD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无高尿酸患者;高尿酸血症合并高血脂和(或)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患者白蛋白尿、eGFR下降和CKD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②血尿酸每升高60μmol/L,白蛋白尿、eGFR下降和CKD的患病率均明显增加;血尿酸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呈正相关,血尿酸与eGFR呈负相关。③高血压、糖尿病和体质量指数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女性是血尿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女性、年龄和高血压是e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者中的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和体质量指数是CKD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成都市高尿酸血症患者中,CKD的患病率较普通患者高,与血尿酸的水平有关。控制血压、血糖、尿酸、血脂和体质量指数,可减少CK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5,4(4):218-218
<正>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在透析的CKD患者中普遍存在,并与透析患者的心血管原因导致的死亡率增高相关。可能导致CKD患者出现VC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糖尿病、血脂异常、炎症、高磷血症、尿毒症毒素、含钙磷酸盐结合剂、维生素D治疗和透析时间。血管壁的内膜和中层都可以发生VC。内膜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指标,与缺血性心脏病相关;而中层钙化的特点是弥散性矿物质沉积,与动脉僵硬、收缩期高血压以及左心室肥厚相关。CKD患者内膜和中层钙化的 相似文献
6.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2015,4(2):106-106
<正>或许今天肾脏病学者面临的最困难的临床决策是他们的老年晚期CKD患者(年龄70岁)是否有可能从透析治疗中受益。澳大利亚的所有透析患者中,超过65岁的患者占50%,75岁以上的患者占26%。同样,在美国年龄超过75岁的透析群增长最快,在英国增长最快的透析群则是超过65岁。不幸的是,老年透析患者的生存期通常比大多数癌症患者都要差。晚期CKD老年非透析患者,在生存、症状负担和生活质量方面的状态尚未确定。最近澳大利亚学者对采用非透析支持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尚未行肾脏替代治疗的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并分析405例尚未行肾脏替代治疗CKD患者的24h动态心电图资料及一般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严重心律失常与年龄、性别、CKD分期、糖尿病、高血压、高钾血症及左室肥大等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405例CKD患者中,CKD1、2、3、4、5期患者分别为69例(17.04%)、79例(19.51%)、82例(20.25%)、88例(21.73%)、87例(21.48%).各种心律失常中偶发室早、偶发房早、频发房早、阵发性室上速、频发室早、成对室早、多源性室早及室早伴房早的比例分别为53.09%、46.91%、29.63%、29.88%、23.21%、23.21%、20.99%及23.46%.CKD 1~5期患者发生严重性心律失常的比例为45.68%,CKD 1、2、3、4、5期中的比例分别为27.54%、29.11%、42.68%、57.95%和65.52%.在CKD2、3、4期患者中,CKD分期越高,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越高(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左心室肥大、CKD分期、糖尿病、高血压及高钾血症为严重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结论 CKD患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CKD分期高、糖尿病、高血压、左心室肥大、高钾血症的CKD患者更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伴有高血压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4年1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就诊的193例非透析慢性肾脏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以携带式动态血压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同时检测血尿酸、肌酐、尿素氮、血离子、血脂、血红蛋白、甲状旁腺激素等生化指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改变,高频超声评价颈部血管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正常(即杓型血压)占11.4%(22例),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中非杓型血压占57.5%(111例)、反杓型血压占26.9%(52例)、超杓型血压占4.1%(8例);与杓型血压相比,血压节律异常患者钙拮抗剂服用比例、血肌酐、全段甲状旁腺素、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血红蛋白、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肾小球滤过率(e GFR)水平显著降低。Logist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甲状旁腺素水平(OR:7.22,95%CI:0.98~53.4,P=0.049)呈正相关。结论:伴有高血压的非透析慢性肾脏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最为常见,发生率为88.6%,甲状旁腺素水平与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6,(2)
正近年来,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HUA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代谢性疾病之一。HUA不仅是痛风的主要原因,血尿酸水平的升高也不仅仅是肾功能减退的指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HUA在CK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慢性肾脏病3期合并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3期高尿酸血症与慢性肾脏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7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血尿酸水平,将其分为高尿酸组和尿酸正常组,分析蛋白尿、肾功能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178例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发生高尿酸血症137例(高尿酸组),发生率为76.9%;尿酸正常者41例(尿酸正常组)。女性患者高尿酸发生率为85.6%,较男性患者高尿酸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组与尿酸正常组的蛋白尿、肾功能、血压、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尿酸血症在慢性肾脏病3期患者中发生率高,但高尿酸血症在肾功能受损患者中的致病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者31名检测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C反应蛋白、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等指标,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粥样斑块.分析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动脉斑块发生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期血压、血清磷、脂蛋白α、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磷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54例和健康对照者31名检测血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α、白蛋白、血清钙、血清磷、C反应蛋白、晚期氧化蛋白产物等指标,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粥样斑块.分析影响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厚且动脉斑块发生率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期血压、血清磷、脂蛋白α、氧化蛋白产物、C反应蛋白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氧化应激、微炎症反应及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磷等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在慢性肾脏病5期非透析患者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7,(2)
目的探讨非透析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动脉钙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共收集337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非透析CKD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血白蛋白、血碱性磷酸酶、空腹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钙、血磷、血镁、胱抑素C、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24 h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25羟维生素D、骨钙素、骨密度(腰椎和股骨颈)。并根据胸部CT平扫分为动脉钙化组(包括主动脉钙化或冠状动脉钙化)和非动脉钙化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非透析CKD患者经影像学检查提示同时具有主动脉钙化和冠状动脉钙化者共68例(占20.2%),仅有主动脉钙化或冠状动脉钙化之一者119例(占35.3%),无动脉钙化者150例(占44.5%);与无动脉钙化组患者比较,动脉钙化组患者具有年龄大、高血压和慢性肾炎病史多见,血三酰甘油、血胱抑素C、血CRP水平高,eGFR水平低,2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采用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动脉钙化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素氮、血肌酐、胱抑素C、血尿酸、iPTH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动脉钙化的保护因素为血红蛋白和eGFR。结论血红蛋白水平和eGFR是非透析CKD患者动脉钙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脏病(CKD)肾功能不全是产生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的最常见病因,不过此时机体常能通过增加残存肾单位对尿酸的排泄、增加肾小管排泌和减少重吸收,以及肠道细菌对尿酸的降解,降低血尿酸水平.同位素标记示踪试验显示,肾功能不全时尿酸的肾外清除量可占体内产生量的65%,而将血尿酸水平常保持在595 μmol/L以下[1]. 相似文献
18.
《临床肾脏病杂志》2017,(2)
目的探讨别嘌醇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早期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降尿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确诊为CKD 2~3a期且合并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别嘌醇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常规给予低盐、低脂、低优蛋白、低嘌呤饮食,控制血压、血糖等基本治疗,别嘌醇治疗组另再给予别嘌醇200 mg/d口服。治疗1年后观察2组患者血压、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下降和蛋白尿情况。结果别嘌醇治疗组中有3例(占7.14%)患者因皮疹退出治疗,治疗后血尿酸水平(280.21±72.58)μmol/L较治疗前的(515.28±114.13)μmol/L明显降低(P0.01)。eGFR治疗前水平为(73.46±18.38)ml·min~(-1)·(1.73 m~2)~(-1)、治疗后水平为(70.37±20.11)ml·min~(-1)·(1.73 m~2)~(-1),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1年后血尿酸水平较治疗前的(545.43±89.56)μmol/L升高为(487.02±78.57)μmol/L(P0.01)。eGFR治疗前水平为(70.43±20.65)ml·min~(-1)·(1.73 m~2)~(-1),治疗后水平明显下降为(64.21±17.42)ml·min~(-1)·(1.73 m~2)~(-1)(P0.05);别嘌醇治疗组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后为(0.48±0.12)g/24h,较治疗前水平(0.62±0.43)g/24h轻度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4 h尿蛋白定量治疗前水平(0.60±0.47)g/24h、治疗后水平(0.64±0.37)g/24h,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2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分别为(125.21±10.08)mmHg、(128.45±9.64)mmHg,较治疗前收缩压(155.44±12.12)mmHg、(157.42±14.12)mmHg显著降低;治疗后舒张压分别为(80.45±9.23)mmHg、(82.27±6.25)mmHg,较治疗前的(88.56±10.21)mmHg、(86.45±11.56)mmHg均显著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KD 2~3a期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给予别嘌醇降尿酸治疗可延缓肾功能减退。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非布司他治疗慢性肾病(CKD)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纳入90例CKD伴HU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各30例。三组均接受基础治疗。A组给予别嘌醇300 mg/d,B组给予非布司他40 mg/d,C组给予非布司他80 mg/d。疗程6个月。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三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血尿酸(SUA)水平。
结果三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917,P=0.019),B、C组疗效显著优于A组(χ2=4.356,5.963;P=0.037,0.015),B、C两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治疗后B、C两组SUA显著低于A组(t=4.018,t=5.437;P< 0.05),但B、C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C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非布司他治疗CKD伴高尿酸血症效果优于别嘌醇,小剂量非布司他与大剂量相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且疗效相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