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目的对比双房右室三腔起搏与右房室双腔起搏预防阵发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PAT)的效果。方法将具备起搏器适应证,抗心律失常药物(AAA)防治PAT无效的40例非甲亢及风心病患者分为2组,分别植入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器(三腔组)及右房室双腔起搏器(双腔组),术后3、6、12、24及36个月各随访一次,观察比较PAT发作情况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三腔组的PNF发作次数及SF-36评分在术后3个月时改善不显著(P〉0.05),但6、12、24及36个月时改善明显(P〈0.05);三腔组服用AAA减少或停用。结论与普通双腔起搏比较,双房右室三腔起搏具有明显的预防PAT作用,其作用在中、长期逐渐显现,并能减少抗心律失常药物(AAA)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植入双腔起搏器后行最小化心室起搏(MVP)和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AT)对慢快综合征(BTS)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对48例有明显症状的BTS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予程控延长房室间期行MVP和抗AT为主要方案的治疗,通过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6min步行距离等观察采用自身对照比较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生活质量、住院率和心功能等结果。结果随访2年,5例患者AT消失,4例转为慢性房颤,余39例AT平均发作次数从术前(26.12±3.67)次/月降至术后24个月时(7.85±2.72)次/月(P<0.01),AT平均持续时间从术前(2.05±3.36)h/d降至术后24个月时(0.35±1.25)h/d(P<0.05)、AT相关的住院率显著减少[(3.6±1.91)次/年vs.(0.55±1.82)次/年,P<0.01]、心输出量显著升高(P<0.05),6min步行距离显著延长(P<0.05)。结论 MVP通过预防心动过缓,改善房室收缩同步性,提高心输出量,可显著减少AT发作,降低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ⅤⅥ,60~80次/min)5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4.
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所致的心室间和心室内电和机械活动的不同步可能是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1]。本研究通过对行电生理检查患者进行不同部位的起搏并对与心室同步性相关的参数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不同起搏点对心室同步性影响的差异,为临床起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2012年1~4月在我科行射频消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运用组织速度成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技术评价双腔起搏器术前、术后心室间心肌运动同步性.方法 对比研究30例安置双腔起搏器术前、术后患者,获取标准心尖四腔、二腔及三腔切面,应用定量组织速度图(quantitative tissue velocity imaging,Q-TVI)技术描记左心室各室壁和右心室侧壁基底段、中段心肌以及室间隔心肌的组织多普勒速度曲线,测量每一取样点心肌运动曲线上自QRS波起始至收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的时限(Te).结果 双腔起搏器术前左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达峰时间较右心室延长(P<0.05),双腔起搏器术后右心室收缩期和舒张期达峰时间较左心室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安装起搏器术后较术前心室间心肌运动同步性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吴明 《新医学》2001,32(7):389-390
1引言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常见的难治性心脏疾病,其患病率和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全世界估计有2250万CHF患者而且以每年200万的速度递增,晚期CHF的5年病死率高达50%,心功能越差,病死率越高。CHF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药物治疗CHF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尤其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和β受体阻滞药的应用已使CHF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对晚期心功能纽约心脏学会,NYHAⅢ~Ⅳ级的CHF患者预后仍较差。心脏移植治疗是治疗晚期CHF的最佳方法,但供体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最近研究提示心脏再同步治疗有效地改善了慢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本研究旨在探讨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相对影响。方法 15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QRS〉130ms和二尖瓣反流。安装心房-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心功能变化。结果急性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并未影响左心室内径和短轴缩短率,也不影响左心室射血速度和排血量。左心室压力上升和下降峰速率无明显变化。等容收缩时间缩短(P〈0.05),但不影响等容舒张时间。增加Z比例(P〈0.05)。缩短二尖瓣反流时间(P〈0.05),对二尖瓣环和三尖瓣环运动幅度和峰速率无明显影响。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双心室起搏改善了慢性心肌病心功能。双心室和右心室起搏无明显差别。双心室起搏是一种有前途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左心室起搏(LVP)和双心室起搏(BVP)在窦性心律合并宽QRS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疗效。方法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至2013年6月发表的比较LVP与BVP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对照研究,并应用Revman5.1对其进行Meta分析,分析的主要事件为随访结束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结果7项研究最终入组,包括742例心力衰竭合并宽QRS波的患者。Meta分析显示L、伊和BVP在左心室射血分数(WMD-0.54,95%CI-1.80~O.73,P=0.40)、左心室收缩末容积(WMD1.39,95%CI~8.96~11.74,P=0.79)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WMD1.42,95%CI-0.38~3.23,P=0.12)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窦性心律、宽QRS波的心力衰竭患者,LVP在左心室功能及心肌逆重构方面可取得与BVP相当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房室(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Search AV)打开与固定长AV间期起搏,对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性Ⅱ度或Ⅲ度AV传导阻滞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程控首先关闭Search AV功能,固定长AV间期(起搏房室间期220ms,感知房室间期200ms)起搏3个月,后程控打开Search AV 3个月,自身对照,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再根据患者是否1:1房室传导分为2个亚组,自身对照分别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时间次数。结果58倒患者完成随访,固定长AV间期起搏时比Search AV(+)自动搜索功能打开时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高,分别为(70.5±12.4)%vs(22.4±8.3)%,(86±16)次VS(31±11)次(P=0.007,P=0.006);而心房起搏比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房室传导组(33例)及非1:1房室传导组(25例)两亚组比较中,均得出相同结果。结论Search AV功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10.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62岁,因反复心慌、胸闷、气短十余年并心动过缓,诊断“病窦综合症、RBBB”於2000年安装百多力Philos D起搏器。术后仍有活动后心慌胸闷并逐年加重,诊断心肌硬化型冠心病,按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不甚满意。2003年心电图出现永久性房颤,逐将起搏摸式由DDD转化为VVI。近2月因症状加重不能平卧并出现双下肢明显浮肿。且原起搏器已工作七年,电能将耗竭,也需更换。故到我院求治。入院检查:BP120/70mmHg端坐体位,颈静脉充盈,双肺呼吸音粗糙,未闻湿性罗音,心界向双则扩大,心率70次/分,律齐,S1低钝,心尖可闻及3/6吹风样杂音,肝肋下二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均行双心室起搏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及心电图指标(QRS宽波、P-R间期)、6 min步行距离。结果: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左室舒张末期内径、E/A、左房内径低于术前,左室射血分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QRS宽波、P-R间期短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6 min步行距离长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心室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缩短心电图QRS宽波、P-R间期时限,提高患者运动耐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观察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3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均符合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的指征,植入了右房+双心室三腔起搏器;其中左心室电极导线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心脏侧静脉或侧后静脉.结果:3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由NYHA分级Ⅳ级提高至Ⅱ~Ⅲ级,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19.5%,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26.5%,二尖瓣反流减轻;心电图QRS时限缩短.结论:双心室三腔同步起搏对某些有适应证的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3.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的临床疾病,是造成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单美国每年有300多万人受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折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心腔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造成,30%中重度心衰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lay,IVCD),后者又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心衰的主要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ACEI及ARB类、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减少心室重构。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仍有相当数景的患者.即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右室5X部位及双室起搏心衰模型犬急性心功能及心室同步的影响。【方法】选取12只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模型犬,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行右心房一右室双部位(或双室)起搏,起搏频率180次/分钟,每种方式起搏前及起搏稳定15min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SPWMD)、左心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结果】右室双部位起搏:与起搏前相比,LVEDd、IvMD、SPWMD、Ts—SD减小,LVEF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O.05);与双室起搏相比,SPWMD、Ts—SD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LVEDd、IVMD、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改善室间不同步及心功能方面,右室双部位与双室起搏有近似效果,但改善左室内不同步前者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15.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洁源 《护理学报》2003,10(1):48-49
双心室起搏可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笔通过对7例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的护理,认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及起搏功能,对促进患康复、杜绝术后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7例患双心室起搏治疗成功,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82例按常规经头静脉置入起搏电极失败者,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沿胸大肌与三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做斜行切口3.5cm。在肌间沟内分离出头静脉,剪开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送入失败者,改用双扩张头静脉方法,分别送入心室和心房电极。结果从头静脉送入起搏电极未成功的82例,改用经头静脉双扩张法送入起搏电极成功75例。其中有7例改用泥鳅钢丝后头静脉扩张成功。成功率为91.4%。未成功的7例改为穿刺锁骨下静脉送入起搏电极。结论经双扩张头静脉送入心室、心房电极安置双腔起搏器,增加了从头静脉送入2根电极的成功率,方法简单、可行。有效地减少因穿刺锁骨下静脉发生的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腔起搏是生理性起搏 ,与右室单腔起搏相比 ,不易引起心功能不全和心房颤动等并发症 ,故既可保证患者的心率 ,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院近几年来为患者安置了双腔起搏器 ,现将手术配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999年 12月~ 2 0 0 2年 9月共为 32例患者安置了双腔起搏器。其中病窦综合征 (SSS) 17例 ,房室传导阻滞 (AVB) 12例 ,束支传导阻滞 (BBB) 4例。 17例SSS及 1例BBB患者安置DDD起搏器 ,其余 14例安置VDD起搏器。2 手术配合2 .1 特殊物品安置DDD起搏器的 18例中 ,15例为Medtronic公司的sigma SD2 0 3型 ,2例为Biotron…  相似文献   

18.
右室双部位起搏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理性起搏技术,进几年逐步应用于临床之中,这种起搏技术简单、安全易操作,不增加植入技术的危险性,适用于治疗心功能不全及心律失常,更大程度地恢复生理性房室激动顺序,可增加心输出量20%-27%.本文7例右室双部位起搏植入的病人术后心电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右心室不同部位置入主动电极的各项参数,研究主动电极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90例需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分别为右心室流出道组(RVOT)、右心室流入道组(RVIS)、右心室心尖部组(RVA)三组,于术中应用主动螺旋电极选择不同部位主动置入,于置入术中、术后2周、术后3个月采用起搏器程控仪测试各组电极阈值、阻抗参数。结果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阈值比较结果为术后F=0.56,P=0.57;术后2周F=1.08,P=0.34;术后3个月F=0.85,P=0.43,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心室主动电极阻抗比较结果为术后F=2.64,P=0.08;术后2周F=1.63,P=0.20;术后3个月F=2.80,P=0.07,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使用主动螺旋电极行RVOT、RVIS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选择适宜的方法留置双腔透析导管,确保血液透析(HD)的治疗效果。方法 5年间对105例患者,双腔导管留置于3种不同部位的静脉中进行血液透析,并对其血流大小、使用时间、患者活动是否方便以及发生的并发症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 锁骨下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具有血流充足,可达200~300ml/min,使用时间长,患者便于活动,并发症少等优点。结论 透析时,选择锁骨下静脉留置双腔透析导管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