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电生理检查历来都采用心脏插管技术,设备昂贵,又为创伤性方法,不易普及推广。国内自1982年报道经食管心房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后,作为一无创性电生理检查方法已受到重视。近二年在仪器设计、导管电极、测量方法等方面都有改进,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本文根据目前研究进展,对食管心房调搏的临床应用作一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 ,5 6岁。因劳累后胸闷、心悸、气促 10年 ,加重 5d住院。入院诊断 :风湿性心脏病 ,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 ,心衰三度。心电图示 :P波消失 ,代之以F波 ,F波间距 0 2 4s,R-R基本整齐 ,频率 63次 min ,F与R比例持续 4∶1。此外 ,RV1 =2 0mV ,RV5=3 0mV ,伴ST -T改变 (图 1A)。心电图诊断 :心房扑动 (AF) ,双室肥大伴劳损。后行食管心房调搏 (TEAP)超速终止AF。患者平卧 ,经鼻孔插入四极食管起搏电极 ,记录食管心电图 ,调整电极位置以记录到最大振幅F波为止 ,调搏电压 2 5V ,心电图监护描记。从高…  相似文献   

3.
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心房静止一例山东省苍山县人民医院王汉林,马自义心房静止临床上少见。最近遇到1例,经食管心房调搏电刺激后恢复正常,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29岁。因反复水肿、腰痛1年人院。体检:血压26/17kPa(195/127.5mmHg)...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食管心房调搏(trans-esophageal atrial pacing,TEAP)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6年来临床有反复心悸、头晕、短暂晕厥症状的12 830例患者的食管心房调搏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不同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心律失常的诱发率为61.23%,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诱发率(50.35%)明显高于室速(1.2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成功终止99.83%的室上速,失败占0.15%(患者自行要求终止,未列入统计范畴)。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在检查中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经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抑制室上速是有效的无创性方法,可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大力推广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是临床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少数为自律性增高和触发激动所致。PSVT起病突然,部分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经多种药物干预无效,或妇女妊娠期发作均需要紧急处理,尽快恢复窦律。此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及时选择有效治疗手段尤为重要。食管调  相似文献   

6.
正心动过速的形成机制有:(1)折返;(2)自律性增高;(3)触发活动。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动过速在食管心脏生理检查中既能诱发又能终止,是无创电生理检查的重要内容。折返机制:从心脏某部位发出的激动在传导途径中遇到一条径路的单向阻滞,则改从另一条传导较缓慢的径路前向传导并通过前者折返回原处,如原部位已脱离不应期就会再次形成激动,连续的折返激动便形成折返性心动过速。当折返条件被破坏后,心动过速立即终止。  相似文献   

7.
食管心房调搏时食管电极放置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57例受检者实施食管心房调搏过程中,分别在 P 波呈向下、双向及向上3种波形情况下固定电极进行起搏,以探讨最佳起搏部位。发现起搏成功率(依次为87.72%、82.46%、91.23%)及起搏阈值(依次为24.83±4.82,24.07±5.44,23.91±4.24 V)分别相互进行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进而固定起搏阈值20 V,在食管电极插入过程中记录到 P 波后,边起搏边调整电极位置,所有病例均能成功起搏,且3种 P 波出现机率相等。表明起搏阈值与心电图波形无关,只要食管导联记录到 P 波便可起搏,不必强求一定波形。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3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作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治疗。结果 该法可作为PSVT的首选手段,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无并发症、极为有效,值得推广,基层尤其适用。现对38例PSVT者经食管心房调搏超速抑制治疗,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情况:男18例,女20例。年龄15~56(平均42.6)岁,均经兴奋和刺激迷走神经无效后,即用食管心房  相似文献   

9.
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心律失常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较安全的非创伤性心脏电生理检查方法,但若病例选择不当或刺激量不合适等可诱发心律失常。我们参阅文献并结合自己的体会,对食管心房调搏诱发的心律失常及其防治浅述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例1 患者女,50岁。既往有癔病史。因怀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而行食管调搏检查。患者精神极度紧张,在经鼻腔送入食管电极导管时出现四肢抽搐及震颤不能自控。发作时意识清楚,经安慰后症状改善,坚持检查完毕。 例2 患者女,40岁。既往无癔病史。因窦性心动过缓而行食管调搏检查。患者精神紧张,当给予程控刺激时即出现呼之不应、失语、哭泣,看见亲属后哭闹。给予酒精气味刺激等暗示疗法后症状缓解。 例3 患者女,67岁。既往无癔病史。因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而行食管调搏检查。检查前患者精神紧张,行窦房结传导时间测定(SACT)、窦房结恢复时间测定(SNRT),常规检查后即出现双上肢及右侧面部抽搐、失语,呼之不应,但神志清楚。给予酒精气味刺激及暗示治疗抽搐、失语先后消失,然后出现语无伦次、疑虑等精神症状,经暗示疗法及休息后症状消失。神经科会诊排除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 讨论 食管心房调搏为无创性心脏电生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我院研制的食管心房调搏自动诊断系统应用于临床常规窦房结和房室结功能检测的效果。方法对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行食道电生理检查采集的心电信号,分别行手工测定和诊断系统自行测定,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诊断系统和手工测定值之间的相关系数:窦房结恢复时间为0.984,校正的窦房结恢复时间为0.964,窦房传导时间为0.940,房室结文氏点为0.984,2∶1点为1.000,房室结和旁道有效不应期为1.000,功能不应期为0.997。结论我们开发的食管心房调搏自动诊断系统性能可靠,诊断符合率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患者,男性,62岁。因反复晕厥26年,曾在院外诊断为“癫痫”,长期服用大伦丁,于1988年9月12日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术。术前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8次/分,双束支传导阻滞。采用分级递增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是临床无创性的电生理检查方法,是目前心律失常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食管调搏术方法简便、安全可靠、设备简单,得到了各级医院心内科、急诊科、心电图室等科室的重视和广泛应用。该项技术已被卫生主管部门列入评审等级医院的指标之一,为了满足新开展此项业务单位的需要和老用户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的需要,苏州市东方电子仪器厂会同国内数家教学医院决定于1999年4月在苏州举办全国食管心房调搏专题讲习研讨会。其目的是普及和提高临床医生掌握食管调搏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学和诊断标准。邀请国内著名的临床电生理学…  相似文献   

14.
15.
食管心房调搏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宁佩萸(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石家庄050082)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是指引起心动过速的兴奋节律点位于心室以上水平的一类快速性心律失常。除极少数是由于异位节奏点的兴奋性升高而致的自律性增高的心动过速之外,绝大多数(大于9...  相似文献   

16.
正经食管心房调搏是一种无创性电生理诊疗技术,通过电极导管在食管发放刺激,间接地刺激左心房,不仅可以检查心脏特殊传导系统的某些电生理特性,还可以揭示与诊断心脏除极与复极过程中的某些特殊心电现象,如诊断与鉴别诊断束室旁路、房束旁路、室内阻滞与心室早复极等。一.束室旁路束室旁路是一种特殊的Mahaim旁路,临床上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两例食管心房调搏心电图(ECG)分析,提出被动传导的新概念,并作一初步探讨。 例1 患者男性,48岁。因心前区发作性疼痛,胸闷10余天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窦性心动过缓。住院期间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采用S_1S_2程序(8:1)刺激,步长10ms负扫,直至S_2不能下传心室。当S_1—S_2为500ms时,S_2后的QRS波呈现CRBBB图形。图1是V_1导联连续记录。V_(1a)的S_1—S_2为400ms,S_2—  相似文献   

18.
正食管调搏临床应用至今整整40周年。40年前蒋文平教授率先引进该项技术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以来,食管心房调搏技术的发展经历了辉煌、低落、再度崛起的过程,一路走过风风雨雨……要使食管调搏技术在我国生根、发展,必须生产我国自主的仪器,这是当年我国医生和无创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研发人员的共同心愿。从1983年方祖祥教授设计的我国第一台食管心房调搏仪问世之后,由徐大栋工程师设计,蒋文平、郭继鸿等教授参与研  相似文献   

19.
我们在做305例食管心房调搏临床电生理检查及治疗中有18例为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进行了终止室上速的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和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程序早搏刺激法根据室上速的频率,以R波触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食管调搏筛选无症状窦性心动过缓的非心脏手术患者,评价对此类患者植入临时起搏器是否可减少围术期严重心血管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方法选择2009至2011年间住院行非心脏手术、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及其他减慢心室率药物的无症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术前心电图无束支阻滞,24小时动态心电图、阿托品试验阳性提示可疑窦房结功能障碍,排除有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指征患者共156例。将患者分为3组:一般年龄组(59,n=73)、老年组(60~74,n=54)及高龄组(75,n=29)。术前行食管调搏评价窦房结功能。于术前经中心静脉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并记录围术期起搏器的工作情况等。结果①全部患者于术前床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②食管调搏阳性共32例,高龄组食管调搏阳性率较高;③食管调搏阳性患者起搏比例较高。结论食管调搏评估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窦房结功能,高龄组窦房结功能不全阳性率较高;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中出现严重心动过缓风险明显增加;食管调搏阳性患者术前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可有效治疗围术期严重心动过缓,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