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国内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拔除的文献进行归纳或总结。电极导线拔除的原因有1感染;2电极导线断裂脱入心腔引起心律失常;3穿破心肌的电极导线;4精神症状;5体内多根电极导线。电极导线拔除的方法有1血管内反推力牵引法;2直接牵引法或加其他辅助措施;3机械扩张鞘;4体外循环下手术拔除;5杂交手术。拔除的电极导线主要为右室、右房电极导线。经上腔静脉途径拔除的成功率与电极导线植入的时间呈反向关系。拔除的并发症主要为心包压塞,与心房电极导线的拔除相关。还有肺栓塞、三尖瓣撕裂、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电极导线拔除的关键点为电极导线的头端与心肌的分离,以及电极导线体与血管或组织结构粘连的分离。因此,只要措施恰当,拔除则是安全、有效的,否则,并发症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消融导管在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复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01至2014-12在我院或外院行起搏器植入术后发生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的患者6例,经股静脉途径,采用消融导管复位心房电极导线。结果:手术过程耗时(15.0±3.7)min,较常规方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检测心房电极导线位置理想,固定良好。结论:使用消融导管复位起搏器心房电极导线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心脏起搏器电极脱位原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随访起搏器置入术后患者,观察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情况,分析和探讨电极导线脱位的原因。方法总结1065例置入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7例为VVI/VVIR起搏器,其余15例为DDD/DDDR起搏器。结果共24根电极导线脱位,其中15例电极导线明显移位,9例电极导线微脱位,11根为心室电极导线,13根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电极导线中23根为双极电极导线,1根为单极电极导线。脱位后3例发生晕厥,3例有黑矇症状。结论心房电极导线脱位率高于心室电极导线,大多数电极导线脱位发生于术后1周内。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高于单极电极导线,老年人合并基础心脏疾病者电极导线脱位的危险性增高。此外,电极导线脱位与术者置入经验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4.
探讨普通电极导线经心脏静脉行左室起搏的可行性和牢固性。选用 10个新鲜猪心 ,用 3种形态的普通电极导线 (4翼、2翼和无翼 )分别插入右室心尖部、心大静脉、左室后静脉和心中静脉 ,测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深度、阻抗和拔出力量。右室心尖部作为对照组 ,仅测阻抗和拔出力量。结果 :三种普通电极导线都能成功地送入心脏静脉。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在不同心脏静脉进入深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 <0 .0 5 )。电极导线在所有心脏静脉的拔出力量都大于右室心尖部 (P <0 .0 5 )。三种电极导线在同一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无差异 (P >0 .0 5 ) ;4翼、2翼电极导线在不同心脏静脉拔出力量之间也无差异 (P >0 .0 5 ) ,而无翼电极导线有差异 (P =0 .0 4)。电极导线进入心脏静脉深度与拔出力量之间存在正相关 (r=0 .48,P <0 .0 0 1)。电极导线在心脏静脉的阻抗为 6 35± 32 3Ω。结论 :三种普通心室电极导线都可以送入心脏静脉远端 ,都较牢固  相似文献   

5.
起搏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报道 6例起搏器电极导线脱位 ,1例为VDD起搏器 ,其余 5例均为DDD起搏器。共 8根电极导线脱位 ,7根为电极导线游动、1根呈微脱位。脱位后 ,2例再次发生晕厥、3例有明显症状 ,脱位电极导线均为双极电极导线。与以往电极导线脱位率相比 ,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搏电极脱位率有所增高 ,约占同期起搏器总数量的 2 %。这一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 ,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6.
食管心电图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原 《心电学杂志》2002,21(2):119-122
食管心电图是利用在食管内放置的电极导管记录的心电图。1906年Cremer通过一根放置在食管内的银制电极成功地记录到了心房电活动 ,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食管心电图以高大P波的优势 ,成为今天心律失常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记录食管心电图仅需要普通心电图机和食管电极导管。经鼻腔或口腔将食管电极导管放置于食管内 ,其尾端与心电图机的肢体导联或胸导联相连接 ,就可记录到双极或单极食管心电图 (图1)。一、食管电极导管食管电极导管的种类较多 ,不同的电极导管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1 .…  相似文献   

7.
食管pH检测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诊断的金标准。目前国内广泛应用的是导管式食管pH检测,该方法是将带有电极的导管经鼻置入食管,检测食管pH,但它可能造成患者咽喉部不适,影响正常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导致检查结果存在潜在的假阴性等。近年来,无线食管pH胶囊检测法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它经口附着于食管黏膜,可以延长连续检测食管pH的时间,减少患者的不适,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此文主要介绍无线食管pH胶囊检测法的基本情况、操作方法、与导管式pH检测方法相比的优缺点及在GERD患者中应用的发展前景等方面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心脏起搏主动与被动电极导线在拔除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6年1月至2022年6月进行电极导线拔除的病人共109例,去除除颤电极导线患者8例,未使用工具拔除患者54例,剩余47例,共77根电极导线,其中主动电极导线31根,被动电极导线46根,其中22根使用锚定钢丝拔除,55根使用针眼圈套器拔除。比较两种电极导线之间的手术时间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拔除原因无明显差异。在未进行电极导线使用年限匹配的情况下,主动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明显减少[(46.74±17.95)min vs(56.41±19.61)min,P=0.031],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较被动电极导线明显缩短[(30.42±10.84)min vs(52.90±19.82)min,P=0.009],在心室电极导线中,两种电极导线的拔除时间无明显差异[(51.50±16.89)min vs(59.36±19.34)min,P=0.137]。主动电极导线的使用年限较短[(4.60±3.64)年vs(10.27±4.26)年,P<0.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更换时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方法1988年12月至2005年5月,143例患者因电池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时的起搏电极导线阈值与植入时的阈值比较。结果至更换时电极导线使用年限为6~18年,平均(9.66±2.67)年,心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0.64±0.21)V升至更换时的(1.99±1.13)V(P<0.01),阻抗和感知没有统计学差异。心房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1.10±0.34)V升至更换时的(1.44±1.47)V,无统计学差异,阻抗和感知亦无统计学差异。原起搏电极导线的使用率为75.47%。结论大多数起搏器在首次更换时原电极导线阈值满意,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表面电极测量膈神经传导时间和膈肌动作电位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6月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表面电极通过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测定膈神经传导时间(PNCT)及诱发的膈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的幅值,并与标准的经食管电极测定结果比较。结果(1)经食管电极测定的PNCT与表面电极相似(左侧:t=0·397,P=0·698;右侧:t=1·207,P=0·247);经食管电极测定的CMAP幅值显著高于表面电极(左侧:t=-5·635,P<0·001;右侧:t=-5·881,P<0·001)。(2)经食管电极和表面电极测定的左侧CMAP幅值无显著相关性(r=0·371,P=0·174),右侧有显著相关性(r=0·575,P=0·025)。(3)两种途径测定的双侧PNCT及CMAP幅值与年龄、身高、体重及腹围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采用单侧磁刺激膈神经时,表面电极测得的PNCT与食管电极检测结果相似,但CMAP降低。表面电极作为无创的检测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食管电极来评价膈神经和膈肌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观察12例起搏器患者的激素导线电极植入后起搏阈值变化。这种导线电极与传统导线电极比较,具有低能量输出有效起搏,无明显术后阈值升高和峰值现象。作者认为激素导线电极是一种节能、安全的起搏电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运用导线锁定钢丝(lead locking device,LLD)这种新型全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心律植入装置电极导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利用LLD拔除电极导线的6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电极导线拔除原因、锁定钢丝锁定导线情况、电极导线拔除结果、手术相关并发症等。结果:6例患者(其中1例女性,中位年龄62.5岁)使用LLD拔除电极导线,共拔除导线13根(1根废弃电极导线和12根有功能电极导线),其中LLD成功放置在11根(85%)电极导线的顶端进行全程锁定,2根(15%)未全程锁定。12根(92%)电极导线完全拔除,1根(8%)部分拔除,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LLD这种新型锁定钢丝系统拔除电极导线安全、有效,有利于导线完全拔除。  相似文献   

14.
患者女,76岁。心脏电极导线植入术后出现心悸、左肋缘周围及腰背部刺痛,行胸片、胸部CT、心脏彩超均提示电极穿孔,程控示阻抗明显增高,调整起搏阈值至最大,无夺获。明确诊断后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经静脉直接拔除了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15.
自1958年人工心脏起搏器应用临床以来,一直需要经静脉置人起搏器的电极导线用以起搏心脏,电极导线需要在X线影像的指导下置人,经过50年的发展,电极导线技术有了多种改进,如:激素电极问世、单极发展为双极、螺旋电极应用,但依然存在着电极导线置人带来的血气胸、电极导线脱位、血栓栓塞、穿孔以及感染等并发症,给部分患者增加了不应承受的痛苦,为此,人们一直梦想与期盼着无导线起搏技术的问世。  相似文献   

16.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拔除电极导线的专用器械不断问世、发展并应用于临床,使得拔除电极导线的数目及开展电极导线拔除的医疗单位逐渐增多.虽然这方面的临床经验不断积累,但国内尚缺少标准化的有指导性的资料作为参考,为与国际接轨,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参考PACE杂志发表的<拔除慢性经静脉置入的起搏及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Extraction of Chronically Implanted Transvenous Pacing and Defibrillator Leads.PACE,2000,23:544-551)制定一套拔除体内废弃起搏和除颤器电极导线的建议--适应证、设备要求及人员训练.旨在指导国内此项工作的开展. 1 定义 1.1 操作的定义 体内废弃电极导线拔除有难易之分.不必借助专用工具,从原置入静脉拔除电极导线的操作称为简单操作,即取出电极导线(lead explant);反之,必须借助专用工具或更为复杂的操作程序去除电极导线的操作称为复杂操作,即拔除电极导线(lead extraction).这样对操作的定义有利于人员训练计划的制定、操作分类登记、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不同类型操作收费标准的制定. 除去电极导线(lead removal):用任何一种方法除去起搏或除颤器电极导线.包括电极导线的取出和拔除. 取出电极导线(lead explant):指对置入时间较短的起搏或除颤电极导线,可经原置入静脉,仅用置入时的器具,稍加外力即可将电极导线自静脉拉出. 电极的拔除:①不管电极的置入时间有多久,但需要用特殊的器具方能除去电极导线,包括特制的专用导丝,具有或不具有切割能力的套管(如金属组成部分、激光、射频电流)、圈套、捕抓器等,或其它可用于啮合、捕捉电极导线而将其取出的一些工具,上述器材不包括在原置入电极时所应用的器械包.②不经过原置入电极导线的静脉取出电极导线.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前六届(2012~2019)"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广大同仁的积极推广下,我国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诊治整体情况已趋于规范化;此外为了应对未来国内非感染电极导线拔除数量的大幅增加(欧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国外≥50%的电极导线拔除病例均为非感染病例,而国内病例目前90%以上仍为感染病例),李学斌教授、李剑明教授,在上届大会中创新性的首次提出电极导线拔除的一、二级预防概念。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电极管理"包括改进电极导线的设计、标准化植入手术(腋静脉入路)、电极导线故障的识别、更换升级时如何减少对已有电极导线损害等多个方面。"电极管理"与大会提出的电极导线拔除的一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电极导线拔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电极导线管理"的理念,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技术分会、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七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处理研讨会于2020年3月27日~3月29日在北京国务院二招宾馆召开。届时,会议将邀请本领域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东南亚等地区的国际顶级专家与会共商,同时会议将秉承我们一贯的宗旨,以第一手临床资料结合手术演示向大家全面展示电极导线管理、以  相似文献   

18.
起博电极导线脱位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报道6例起博器电极导线脱位,1例为VDD起博器,其余5例均为DDD起博器。共8根电极导线脱位,7根为电极导游动、1根呈微脱位。脱位后,2例再次发生晕厥、3例有明显症状,脱位电极导级均为双极电极导线。与以往电极导线脱位率相比,双极电极导线在临床中应用增多后引起的起博电极脱位率有所增高,约占同期起博器总数量的2%。这一现象应给予充分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和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9.
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临床特点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起搏电极导线引起心脏穿孔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处理方法。方法:连续观察应用心室起搏电极导线引起早期心脏穿孔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直接牵引拔除进行处理。结果:8例患者发生早期心脏穿孔,确诊时间为2~8(5.4±2.1)d,手术处理时间为4~13(7.4±3.5)d。所有患者均出现起搏或感知功能异常,其中5例出现心前区疼痛,4例出现隔肌或胸部肌肉刺激症状,2例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少量心包积液,所有患者均成功经直接牵拉拔除电极导线,未发现心包积液增加及心脏压塞表现。结论:心室电极导线导致心脏穿孔后,有其特征,在外科保护及超声检测下经静脉直接拔除电极导线通常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前七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与处理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在广大同仁的积极推广下,我国心律植入装置感染的诊治整体情况已趋于规范化;此外为了应对未来国内非感染电极导线拔除数量的大幅增加(欧美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目前国外≥50%的电极导线拔除病例均为非感染病例,而国内病例目前90%以上仍为感染病例),李学斌教授在上届大会中创新性的首次提出电极导线拔除的一、二级预防概念。本次会议将重点讨论"电极管理"包括改进电极导线的设计、标准化植入手术(腋静脉入路)、电极导线故障的识别、更换升级时如何减少对已有电极导线损害等多个方面。"电极管理"与大会提出的电极导线拔除的一级预防理念,不谋而合。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电极导线拔除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普及"电极导线管理"的理念,由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主办、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心电学分会和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会承办举办的"第八届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及处理研讨会"于2021年3月26日-3月28日在北京国务院二招宾馆线下/线上召开。届时,会议将邀请本领域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国际顶级专家与会共商,同时会议将秉承我们一贯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