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24):2248-2250
[目的]评价围手术期多次静脉使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减少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在本科行PFNA内固定的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围手术期使用氨甲环酸及用量不同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40例,术前术后均未予TXA;单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20 mg/kg;多次给药组40例,术前静脉滴注TXA 20 mg/kg,术后3、6 h再次静脉滴注TXA 10 mg/kg。检测患者的术前、术后1、3、7 d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并通过Gross方程计算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后1d、7d行双下肢彩超检查是否有深静脉血栓形成。[结果]单次给药组的隐性失血量(585.37±239.23)ml较对照组(718.86±380.82)ml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次用药组的隐性失血量(351.31±172.29)ml,较单次用药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术前使用TXA可以减少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且不增加血栓风险,术后多次重复应用TXA可有效安全地进一步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能否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方法纳入自2016-12—2017-07行PFNA内固定治疗的7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随机分为2组,氨甲环酸组(37例)于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氨甲环酸1 g(200 ml),生理盐水组(40例)静脉输注200 ml生理盐水。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输血率、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及第3天Hb、Hct,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结果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氨甲环酸组术后第3天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更少,术后输血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引流量、术后Hb、术后Hct、术后第3天显性失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后手术开始前静脉输注1 g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的隐性失血量,降低术后患者输血率,进而减少贫血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同时不增加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应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隐性失血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4—2015-04采用PFNA治疗73例老年(≥6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计算其隐性失血量,比较并分析年龄差别(≥80岁、80岁)、性别、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等情况下隐性失血量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结果 PFNA术后失血总量平均为877 ml,隐性失血量为(753±88)ml,显性失血量为(122±14)ml。隐性失血是围手术期失血主要因素。年龄分层、有无合并基础疾病的PFN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9,P=0.014;t=2.330,P=0.011),而不同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8,P=0.230)。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治疗其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是术后贫血的主要因素。高龄及合并基础疾病者更易出现大量隐性失血,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术期较大的失血量是其术后高病死率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氨甲环酸降低PFNA术中、术后失血量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科行PFNA手术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是否在术前30min内使用氨甲环酸分为TA组和对照组。TA组共56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35±5.40)岁;对照组共52例,男20例,女32例,平均年龄(71.69±5.51)岁。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统计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TA组总失血量为(541.05±162.18)mL,对照组为(803.10±264.86)mL。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TA组平均输血率为12.5%(7/56),对照组30.7%(16/52)。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可明显降低PFNA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需求,而且不增加术后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型髓内钉( 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髓内损伤与围手术期失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在本组行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3例,根据术中所使用的髓内钉型号分为10号组:31例;11号组:32例。通过Gross方程及Nadle计算方法得出患者失血总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10号组平均失血总量为(746±66)ml,11号组平均总失血量为(798±7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6±11)ml,11号组平均显性失血量为(104±9)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40±68)ml,11号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694±67)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隐性失血是PFNA术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 PFNA型号大小可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隐性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联合氨甲环酸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输血量的疗效。方法笔者自2012-01—2015-01诊治股骨粗隆间骨折15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入院后每天给予EPO 10 000 U皮下注射,直至患者出院,手术开始切皮前给予氨甲环酸2 g+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对照组入院后给予生理盐水2 ml,皮下注射1次/d,术中切皮前给予生理盐水100 ml静脉滴注。收集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含量、凝血相关指标,通过Gross公式计算总失血量,记录及比较2组血红蛋白、围手术期输血率及输血量等。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72个月随访,平均48个月。治疗组输血率、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24,P=0.038;t=3.212,P=0.026)。2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PO联合氨甲环酸可以明显降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减少输血率,且不增加围术期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髓腔内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和可吸收止血纱布减少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失血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手术患者96例随机分为四组:A组未使用任何止血剂、B组单纯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C组单纯使用氨甲环酸组、D组联合应用氨甲环酸及止血纱布。计算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血红蛋白依A组~D组的顺序增加,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量依A组~D组的顺序减小,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输血量也依A组~D组的顺序减少,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或出院时,四组患者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结论]在减少失血方面,单纯使用可吸收止血纱布优于不使用任何止血方法,单纯用氨甲环酸优于单纯用可吸收止血纱布,而将可吸收止血纱布与氨甲环酸局部联合效果最佳,且不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4):1262-1265
[目的]探讨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5月2012年5月所有PFNA病例中抽取的8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岁)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记录不同年龄(以80周岁为界),性别,肥胖(BMI 30 kg/m2为界),有无心脑内科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中风偏瘫后遗症)等情况下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分析讨论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结果]PFNA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为899 ml,隐性失血平均为749 ml,占失血总量的83.3%。年龄、有无心脑内科疾病在PFNA手术中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性别之间、是否肥胖在PFNA手术中隐性失血的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隐性失血是闭合复位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失血的主要因素。高龄患者、有心脑内科疾病者是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对高龄患者更应特别重视隐性失血的及时处理,进一步提高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对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减少出血及预防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将80例行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氨甲环酸+低分子肝素组(实验组,40例)与低分子肝素组(对照组,40例),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血红蛋白、血凝指标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术后的血红蛋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血凝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出血倾向,术后2周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氨甲环酸联合低分子肝素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围手术期可有效减少出血量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运用髓内髓外固定方式治疗时的失血量差异并探讨相关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01—2015-01诊治的157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分析2组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的差异,以及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对2种术式中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建立隐性失血量与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之间的线性方程式。结果 PFNA组显性出血量(140.3±31.6)ml,隐性出血量(409.7±191.3)ml,总出血量(550.0±192.5)ml,DHS组显性出血量(174.3±39.0)ml,隐性出血量(295.0±134.3)ml,总出血量(469.3±144.1)ml,2组显性失血量(t=6.01,P0.001)、隐性失血量(t=-4.33,P0.001)、总失血量(t=-2.96,P=0.03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NA组中高龄组与超高龄组中隐性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F=0.97,P=0.326)与BMI(F=0.00,P=0.976)对2组的隐性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方案、术后3 d Hb及隐性出血量三者之间呈线性关系。结论髓内固定方式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出血量显著大于髓外固定方式,但显性出血量相反;年龄是影响隐性出血量的因素;隐性失血量与术后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使用氨甲环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符合标准纳入研究的126例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术前术后使用氨甲环酸,64例)和对照组(不使用氨甲环酸,62例)。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3d血红蛋白、术后30及90d死亡率、术后90d内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均获90d随访。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平均总失血量(1 365.7±856.8)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 899.6±989.7)mL(P0.05);试验组总失血量较对照组少(533.9±132.9)mL。试验组患者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后24hD-二聚体水平、术后30d及90d死亡率、DVT发生率等相似(P0.05)。结论氨甲环酸能够降低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30-223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术前30 min静脉单次静滴氨甲环酸,对照组予以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出血量,彩超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04.7±19.9)ml和(348.5±14.8)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82.7±134.9)ml和(533.8±111.7)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术后有2例,对照组有10例需要输血,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前使用组间比较氨甲环酸,可有效降低失血量及输血率,且不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局部使用氨甲环酸与重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A手术失血量的影响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间,兰溪市人民医院骨科收住的因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患者116例,其中男74例,女性42例;平均年龄73.5岁。根据氨甲环酸使用情况分为2组:局部使用组(A组)共52例,重复静脉使用组(B组)共64例。收集病人基本资料和相关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手术围术期手术失血量、术后第1、3、7天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第1、3、7天平均血红蛋白水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患者围术期输血量、输血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肿、感染、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明显降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PF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在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100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52例)。所有患者接受相同的手术方式治疗,其中对照组术前20 min给予氨甲环酸治疗,将15 mg/kg稀释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中将氨甲环酸0.5 g溶于20 ml生理盐水注入股骨髓腔,进行局部治疗。比较两组失血量及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手术前后血液指标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并观察两组血栓类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而观察组术后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10.42%,与对照组(11.5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全身与局部联合应用对降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减少血细胞丢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治疗是否是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因素,并为是否需要输血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10月期间接受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手术的17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依据是否接受输血治疗将患者分为输血组(56例)及未输血组(120例),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常规指标以及根据Gross线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进行分析,比较输血治疗对隐性失血量的影响。结果输血组平均隐性失血量为353.0 mL,占平均总失血量比例为83.1%,未输血组患者平均隐性失血量为427.0 mL,占总失血量比例为84.6%。两组平均隐性失血量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治疗能减少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但并不能降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术后应根据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Hct)及血红蛋白量(hemoglobin,Hb)的变化,合理选择输血治疗,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20例应用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法将患者分为TXA组(术前静脉应用TXA 1 g,术后24 h静脉应用TXA 3 g,60例)和对照组(术前术后不用TXA,60例)。比较两组患者以下指标:总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Hb),术后24 h D-二聚体水平,术后30、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得90 d随访。总失血量:TXA组为(1 468.5±986.4)ml,对照组为(1 998.7±1 078.9)ml,TXA组较对照组少(530.2±126.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量及输血率TXA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Hb水平TXA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D-二聚体水平、术后30 d和90 d病死率、术后12周内DVT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中应用TXA能够降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量,而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时间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行单侧THA的患者125例,随机分为5组,每组25例,A组手术结束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B组分别于手术结束前10 min、术后7 h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D组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E组为对照组,不给于氨甲环酸及其类似药物。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出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等血液学指标,比较5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差异。结果 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5项数值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P0.05)。D组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最大血红蛋白减少值、术后绝对失血量分别为(272.9±46.7)ml、(27.8±3.8)g/L、(344.4±61.6)m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C组术后失血量、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分别为(114.7±32.7)ml、(21.0±3.9)g/L,均显著少(小)于A组、B组及E组(P0.05)。结论术前10 min给予1 g氨甲环酸,7 h后再给予1 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在THA围手术期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18.
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量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阶段性隐形失血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采用PFNA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为初次患病,24 h补液量不超过2 000 mL,排除严重内科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对术前、术后1 d、3 d、5 d、7 d血常规以及术中、术后出血量,使用Gross方程进行计算,应用方差分析对不同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进行比较(以P0.05为标准),同时,探讨总失血量和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变化值的相关性。结果 36例患者平均总失血量为(956.82±207.61)mL,其中平均显性失血为(88.08±16.28)mL,占总失血量的9.88%,平均隐性失血为(820.96±164.34)mL,占总失血量的90.23%。1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和2~3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二者与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相比,却有着显著性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1 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770)、2~3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884)、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r=0.589)呈正相关(P0.05)。得到最佳线性方程:围手术期总失血量=0.978×1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1.029×2~3 d内阶段性隐性失血+0.779×4~5 d阶段性隐性失血量+58.327。结论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以隐性失血量为主,主要发生于术后前3 d,应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及时复查血常规以减少贫血导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氨甲环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临床治疗情况,其中44例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者为观察组,43例术中静脉滴注氯化钠溶液。术后均给予抗凝治疗。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假体情况,分别记录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分别检测两组术前、术后1、3、7天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比容(Hct)情况,记录两组输血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补液量、麻醉方式及假体选择相比较,P0.05;观察组显性失血量为(236.71±145.49)ml与对照组(243.82±97.63)ml,t=0.267,P=0.790;隐性失血量(472.34±236.17)ml,明显少于对照组(713.18±398.77)ml,t=3.436,P=0.000。两组术后第1、3、7天时Hb、Hct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然组间比较,P0.05,术后第1天与第3天、第7天比较,P0.05;术后第3天与第7天间比较,P0.05。两组输血率及输血量比较,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可较好的预防隐性失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76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时的手术方法分为2组:DHS组(38例)给予DHS治疗;PFNA组(38例)给予PFNA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等。[结果]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分别为(76.4±16.7)min、(139.8±65.2)ml、(4.31±0.21)cm、(10.6±3.7)d,显著低于DHS组的(99.5±20.4)min、(296.7±43.2)ml、(7.42±0.64)cm、(12.1±3.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术后骨折愈合时间为(12.4±2.7)d,显著低于DHS组的(19.5±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总的优良率为84.2%,明显高于DHS组的5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FNA组并发症率为10.5%,低于DHS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FNA和DHS均可有效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