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戴德·龙兹,道哥拉斯·康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在经选择的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中获得成功。本文总结了匹兹堡大学使用钴60源伽玛刀治疗的227例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3年经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使AVM闭锁的一个重要方法,尤其... 相似文献
2.
3.
自1993年10月至1997年10月共治疗脑动静脉畸形398例,术前患者均行MR检查,340例行MRA,58例行DSA检查。256例获得随访,超过2年,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398例中男210例,女性188例,年龄6~68岁,平均28.2...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畸形的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菅凤增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4,(3)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已有20余年的历史,临床应用的有γ—刀、经改装的直线加速器(X—刀)和粒子射线等。治疗后畸形血管可发生管壁胶原纤维增生、管腔狭窄和闭塞,一般发生在1—2年后,手术难治的动静脉畸形如位于功能区及脑深部者是其适应症 相似文献
5.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是一种由于胚胎期脑血管异常发育而形成的先天性疾病,其发病率为0.01%~0.50%,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癫痴、头痛和进行性神经功能障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栓塞一直是AVM的主要治疗手段。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学家Leksell提出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SpetzlerⅢ级以上脑动静脉畸形(AVM)是目前神经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我院自1998年10月至1999年4月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5例SpetzlerⅢ级以上脑AVM,疗效满意。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3例,女2例,年龄17-59岁。以脑出血起 相似文献
7.
作者从1987至1990年用201个钴源的γ刀治疗227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脑动静脉畸形(AVM)患者,男113例,女114例,平均年龄33岁,其中36例属于儿科范畴(2~18岁)。本组患者多数系不宜显微手术切除者而用放射外科治疗。本组227例AVM部位以深部(丘脑,基底节,胼胝体)较多,占25%;后颅窝占16%。按Spetzler 与Martin 分级,仅8例(3.5%)为Ⅰ级(小,表浅与非要害部位);Ⅱ级 相似文献
8.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技术用于脑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AVM)治疗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具有创伤小、痛苦小、治疗简便的特点,患者易于接受,对小型AVM疗效确切,尤其适合功能区手术和介入风险大的病变,但对高分级病变,其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高分级的AVM采用单一的方法治疗效果欠佳,常规扫描定位往往难以准确显示畸形血管团体积的大小、供血及引流血管情况,较大病变治疗后可能引 相似文献
9.
孔成舟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1997,(1)
脑动静脉畸形(AVM)的处理主要目的是消除颅内出血的危险。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对直径<3cm的AVMs,术后2~3年中畸形血管闭塞率达80%。但其主要缺点是术后AVM在闭塞过程中仍存在出血危险。而这种危险是增加、减少或无变化均不能明确预测。为此,作者回顾性研究了一组放射外科病例的治疗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γ-刀治疗小儿脑动静脉畸形(AVM)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及其并发症的预防。方法 选择100例经手术/DSA/MRA证实的1至14岁脑AVM患儿,应用γ-刀治疗并总结效果。结果 随访平均18个月,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复查结果判断预后,总有效率为93.7%。结论 γ-刀治疗小儿脑AVM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痛苦少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严谨治疗方法,尽可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60年Luessenhop等成功地经颈外动脉插管向颈内动脉注入塑料及钢珠栓子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做了开拓性工作。Serbinenko在细导管的顶端系上一个球囊,将其送入皮层动脉分支。他对80例AVM的300多根供血动脉进行球囊闭塞术,其中50例平均随访4年半,效果满意。以后许多作者又对球囊导管进行改良,使之不断完善。目 相似文献
12.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37例,栓塞剂为NBCA或(和)ONYX,栓塞后11例行γ-刀治疗。结果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6例,消失90%以上11例,70%~90%17例,70%以下3例。栓塞后2例发生灌注压突破出现脑肿胀,另2例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的方法是安全的,可治愈部分脑 AVM;对于大型、重要功能区的脑AVM,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或放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张威廉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4)
本文作者报道了125例手术条件不良或拒绝手术的脑动静脉畸形(AVMs)病人在放射外科治疗前行栓塞治疗.全组病例中81%有出血史.22.4%的病人曾在其它单位进行过治疗.按照Spetyer-Martin脑AVMs分级标准:Ⅱ级9.6%.Ⅲ级31.2%.Ⅳ级30.4%.Ⅴ~Ⅵ级28.8%.多数病人应用了氰酯进行栓塞.62例由作者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放射外科治疗,34例在其它单位行放射外科治疗.栓塞治疗后脑AVMs完全闭塞者为11.2%,体积缩小者占76%.放 相似文献
14.
张威廉 《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1996,1(4):271-271
本作报道了125例手术条件不良或拒绝手术的脑动静脉畸形(AVMs)病人在放射外科治疗前行栓塞治疗。全组病例中81%有出血史,22.4%的病人曾在其它单位进行过治疗。按照Spetyer-Martin脑AVMs分级标准:Ⅰ级9.6%,Ⅲ级31.2%,Ⅳ级30.4%,Ⅴ—Ⅵ级28.8%,多数病人应用丁氰酯进行栓塞。62例由作应用直线加速器进行 相似文献
15.
应用国产NBCA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32例,效果满意.讨论了NBCA的特点、栓塞的适应证、栓塞导管的置入技术、栓塞剂的配制、栓塞技术要点及栓塞后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应用国产NBCA经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 32例,效果满意。讨论了NBCA的特点、栓塞的适应证、栓塞导管的置入技术、栓塞剂的配制、栓塞技术要点及栓塞后并发症的防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结果总计有9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组中高级别脑AVM所占比例和单纯手术组中其所占比例的合并危险差为36%[95%CI为6%~66%](Z=2.36,P=0.02);两治疗组术后长期神经功能缺失率的合并优势比为0.38[95%CI为0.23~0.61](Z=3.95,P<0.0001)。结论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切除治疗脑AVM能扩大手术治疗的适应证,同时保持较高的全切率,并且与单纯手术治疗相比预后显著较好。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成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其中栓塞程度和栓塞后复发仍为AVM血管内治疗的热点,它关系到AVM栓塞疗效的评估.回顾分析我科在1995年1月至1999年12月期间经血管内治疗40例脑AVM的临床资料,就其疗效及相关因素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经股动脉入路,将微导管头端进入畸形血管团内,缓慢注射Onyx栓塞剂。结果 23例脑动静脉畸形团直径在3.5~11cm,参与供血的小动脉1~4支,栓塞后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者10例,血管团明显变小、瘘口消失、栓塞体积>60%者9例,<60%者4例。栓塞时间持续30~90min(平均50min),Onyx用量2~9.5mL(平均7mL),对未能完全栓塞的13例患者,建议配合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术后24h内脑出血3例,术后住院期间出现脑梗死2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可使部分Spetzler-Martin分级Ⅰ、Ⅱ级的患者达到完全栓塞的治愈效果,未能完全栓塞者也能为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创造条件,扩展了可治愈病例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95例AVMs患者的血管栓塞治疗过程。结果:血管内栓塞治疗159例,297次,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工作者32例,占20%,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23例(占77.4%)。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是一种脑AVMs首选并且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终末型供血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