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提高经多次手术失败的直肠尿道瘘、大便失禁的手术成功率。方法:按Pickrell术式或Hartle改良方法,压榨股薄肌支配神经后移转到肛门周围固定,行肛门外括约肌成形术共18例。结果:1989-1999年共治疗3-15岁直肠尿道瘘伴大便失禁小儿18例,结果15例无漏尿,3例漏尿者也都在术后5周内消失,大便失禁亦都有改善。15例随访7个月-6年,12例大便失禁明显改善。结论:用该法解决难以处理的直肠尿道瘘成功率高,大便失禁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大便失禁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指不能自主控制粪便和气体排放,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15%[1-2]。大便失禁虽不致命,却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大便失禁的病因有回结肠造口、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先天性肛直肠畸形、产伤和放疗等[3]。轻度的大便失禁可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生物反馈训练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严重的病人可在直肠黏膜下或括约肌间隙注射填充剂获得缓解。但是,对于括约肌功能重度障碍或肠造口的病人,上述治疗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疗效。方法 2002年12月-2010年11月,收治25例高位无肛行腹会阴联合肛门成形术后完全性大便失禁患者,采用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控便手术治疗。男11例,女14例;年龄3~22岁,平均10.2岁。术前直肠造影、肛管直肠测压及肌电图检查显示肛门括约肌功能缺失或严重不良。采用Wexner评分、大便失禁生活质量调查问卷(FIQL)、自测健康评定量表(SRHMS)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并行肛管直肠测压、肛管直肠腔内超声检查、动态排便造影检查。结果术后1周2例患者发生直肠切口瘘,其余患者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6.3年。大便次数由术前每天10余次减少至4~6次。术后1年及术后2年及以上Wexner评分及SRHMS自测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以上FIQL评分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改善(P<0.05)。肛管直肠测压结果示术后2年及以上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收缩持续时间及最大收缩容积较术前及术后1年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臀大肌代肛门括约肌手术能一定程度改善高位无肛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的控便能力。  相似文献   

4.
大便失禁的生物反馈治疗在内科和理疗科医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治疗的原则是在肌电图的直接观察下练习外括约肌的收缩,或同步的进行肛管扩张以增进其功能.许多作者已报道在数周内即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但至今对其在神经原性大便失禁治疗中的作用尚未进行评价,本文旨在研究生物反馈治疗神经原性大便失禁中对大便控制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作用.材料和方法:12位神经原性大便失禁病人,均为女性,年龄29~64岁(平均48岁),所有病人均不能控制固态大便,充胀感完全丧失,无肛门直肠手术史,症状持续3~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重建肛门外括肌和直肠肛管角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后大便失禁患者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肌并重建直肠肛管角。结果:32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肛门功能优19例,良9例,较好4例,无效者未发现,总满意率为87·5%(28/32)。结论:用股薄肌重建肛门外括肌并重建直肠肛管角,术后患者肛门功能满意率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在治疗小儿高位肛门闭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组高位肛门闭锁患儿共6例,其中2例合并直肠尿道瘘,1例合并一穴肛畸形。术中在腹腔镜下游离直肠,结扎离断直肠尿道瘘(阴道瘘)。找到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并加以扩张,将直肠盲端自此隧道中拖出与会阴部皮肤缝合。3例并发球形结肠患儿,在腹外切除病变结肠,将近端结肠自耻骨直肠肌中心拖出行括约肌成形术。结果本组6例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操作时间70~110 min(平均82 min),出血量10~20ml(平均14.5ml)。1例行臀大肌瓣转移外括约肌成形术,术后发生感染,改行横结肠单口造瘘术。本组无尿道瘘(阴道瘘)、憩室及切口感染的发生。术后随访6例3个月~3年,肛门无狭窄,大便控制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便于处理直肠尿道瘘(阴道瘘),可准确辨认耻骨直肠肌收缩中心,减少了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正常排便控制是通过肛门直肠角的瓣膜(Flap-valve)机制实现的。肛门后修补术可恢复这一角度,因而一度被推崇为神经性大便失禁的标准外科疗法。然而,最近的研究又对办膜机制的存在提出了疑问,肛门后修补术后,肛门直肠角也并未发现有任何改变。并且神经性大便失禁并不一定与肛门直肠的钝角有关。本文报导了肛门后修补术、前肛提肌成形术及全  相似文献   

8.
肛门括约肌损伤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直肠环亦称耻骨直肠环,是肛管与直肠连接处括约肌群的总称。由耻骨直肠肌、肛管内括约肌、直肠壁纵肌下部、肛管外括约肌的深部和邻近的部分肛提肌纤维等几乎全部肛管直肠的肌肉组成,对排控便起重要作用,其中耻骨直肠肌是维持肛门自制的关键性肌肉。各种原因导致此环不完整,均可引起大便失禁。一、肛门括约肌损伤的常见原因1.外伤:由于车祸、高空坠落伤等原因导致的肛门括约肌损伤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此类患者多合并有骨盆骨折、会阴部严重的撕裂伤,常因患者有意识障碍、疼痛剧烈、伤口位于直肠肛管内等原因易于漏诊。2.产伤:多见于经阴道…  相似文献   

9.
改良Okada手术治疗女婴肛门直肠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肠前庭瘘是女婴最常见的肛门直肠畸形。基于pena手术的观点,Okada设计一种新的手术入路即前矢状切口肛门直肠成形术。经过会阴正中皮肤切口切开肛门外括约肌的前部将直肠从括约肌的中央拖出体外,肛门开口于正常位置,称之为Okada手术。  相似文献   

10.
分娩是导致肛门失禁的最本要原因、85%会阴撕裂伤女性患者在妇科手术修补后会有持续的外括约肌缺损存在、相当一部分隐忖。括约肌缺损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肛门失禁。尽管产科创伤所致外括约肌缺损可以通过重叠缝合括约肌成形术而完全修复,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会出现肛门失禁。肛门失禁患者的术前检查包括胆管直肠测压和肝内超声等,这些检查对估计括约肌成形术效果的作用仍有争议。最近有报道肛内核磁共振(MRI)可以发现外括约肌的萎缩,而连续肛内超声则难以发现、MRI的主要缺点是价格昂贵。本研究旨在探讨产伤引起的前括约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ea术式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并发症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ea肛门成形术的58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肛门排便功能情况、并发症,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8例中优良者45例(83.3%),差者9例(偶有污粪6例,大便失禁1例,便秘2例),有并发症者8例(14.8%),其中直肠黏膜脱垂3例,粪便潴留2例,大便失禁1例,尿漏1例,直肠回缩1例。结论真正理解Pea的"无血、解剖式"手术技术的精髓,提高手术技巧和精细操作,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ena术式治疗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的并发症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行Pena肛门成形术的58例中高位肛门直肠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及肛门排便功能情况、并发症,采用肛门功能临床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58例中优良者45例(83.3%),差者9例(偶有污粪6例,大便失禁1例,便秘2例),有并发症者8例(14.8%),其中直肠黏膜脱垂3例,粪便潴留2例,大便失禁1例,尿漏1例,直肠回缩1例。结论真正理解Pena的“无血、解剖式”手术技术的精髓,提高手术技巧和精细操作,加强术后康复训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经肛管内外括约肌间行直肠癌切除术的方法和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内外括约肌切除(intersphincteric resection,ISR)最初由Lytfle等介绍,其设计初衷是用于因炎症性肠病而须行全结、直肠切除的病人的肛门切除,手术仅仅切除直肠肛管的内括约肌,保留直肠外括约肌和周围组织,从而达到避免会阴部切口长期不愈的目的。此后,该术式又结合了结肠-肛管吻合技术,发展成为一种保留肛门外括约肌的方法,主要用于低位的没有侵出肛门内括约肌的直肠癌、低恶性度直肠肿瘤和直肠良性肿瘤的保肛治疗,也用于盆腔特别狭窄的位置稍高的直肠癌的保肛治疗 。  相似文献   

14.
我院于2004年3月采用会阴经直肠内瘘管修补肛门成形术治疗1例先天性肛门闭锁并直肠舟状窝瘘。该手术具有操作简单,不损伤会阴复合体,尽可能地保留外括约肌功能生理状态的优点,治疗效果满意。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西医结合保存括约肌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西医结合保存括约肌的方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21例。并对患者术后的肛门外括约肌肌电图、肛管直肠内压、直肠感觉功能、肛门液体节制功能进行了检测。证明本法治疗肛门直肠周围脓肿根治率高,较好地保护了肛门括约肌。  相似文献   

16.
徐忠法  李廉 《中华外科杂志》1993,31(11):682-685
我们自1990年12月至1992年8月,对40例肛管直肠恶性肿瘤病人施行腹会阴联合切除,同期原位肛门重建术。手术要点:用球海绵体肌重建肛门外括约肌,用带蒂小肠段重建肛门内括约肌,重建直肠内角、瓣、生理弯曲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等。临床观察及功能测试表明:重建肛门直肠符合正常肛门直肠的解剖生理、功能满意。为肛管直肠等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发生率、影响其发生和转归的因素、症状与肛门直肠功能的关系及治疗现状。方法对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大便失禁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结果大便失禁是中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后最常见的一种排便功能障碍,发生率约为35.3%。评估大便失禁严重程度的方法以Wexner大便失禁评分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较高,Wexner评分与大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得分相关,当Wexner评分≥9分时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损。直肠癌根治术后吻合口距肛缘距离与大便失禁发生和恢复显著相关,吻合口距肛缘越近,术后越易出现大便失禁且程度越重。当肿瘤位置极低时,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基础上,可考虑通过手术方式来弥补术后肛门直肠功能的下降。放化疗对大便失禁的影响的结论不一。年龄本身是发生大便失禁的危险因素,对超高龄低位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保肛手术仍需慎重。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是否出现大便失禁及其发展、转归与肛门直肠功能间的关系尚不完全明确。术中肛门内括约肌神经功能测定可预测术后是否出现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直肠冲洗能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小样本研究证实骶神经电刺激治疗大便失禁有效,但仍需大样本研究来证实。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大便失禁的评分。结论需进一步规范评估大便失禁严重程度的客观标准,需更多前瞻性研究来分析影响大便失禁发生的因素并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和研究直肠下段癌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最佳治疗术式。方法 对24例下段直肠癌经腹和肛门联合切除术,采用结肠与直肠末端进行吻合,并观察其术后排、控便功能效果和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全组无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术后10-12周对排气和干便控制良好,无一例发生大便失禁。随访9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2年6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2%、59.8%。结论 对于临床分期比较早和肿瘤分化良好,或由于病人拒绝Miles的下段直肠癌,选择经腹、肛门行保留直肠末端的联合切除术后行结肠与直肠末端吻合方法,除操作比较简单外,其术后可恢复或接近肛门正常排、控便功能。  相似文献   

19.
低位直肠癌采用Miles手术已有近90年历史,但永久性人工肛门给患者带来很大不便,不少病人因此而拒绝手术。从1991年3月至1993年3月我们对九例低位直肠癌病人采取Miles手术大块切除,然后用降结肠或乙状结肠做直肠,用股薄肌做外括约肌,用肠管浆肌层片做内括约肌的肛门原位再造成形术。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直肠脱垂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常互为因果:直肠脱垂导致肛门括约肌功能不全,而肛门失禁也使直肠易于脱出,两者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抑或治疗上,都不能忽视两者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对于成人直肠脱垂,这一点尤为重要。排便动作的控制 [排便的控制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