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2017年9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75例列入本研究,依据术后镇痛方式,随机均分为3组: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CA+P组)、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CF+P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术前、术后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后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48、72 h活动状态下,E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A+P组和C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和E组患者术后6、12、24 h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和E组术后1、2、3 d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加用镇痛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2—2018-08完成的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组3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B组43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结果 A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为(638.9±125.6)mg,B组为(601.3±132.9)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大腿肌群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 h小腿肌群肌力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小腿肌群肌力均恢复为5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可取得满意效果,不影响下肢后群肌肉力量及功能锻炼,对于患者术后实现快速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持续收肌管阻滞(CACB)术后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快速康复中的作用,以进一步优化TKA术后的快速康复方案。方法将90例行单侧TKA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ACB组与持续股神经阻滞(CFNB)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纳入快速康复模式。CACB组手术结束20 min由麻醉医师行术侧收肌管阻滞并留置导管,CFNB组手术结束20 min行术侧股神经阻滞并留置导管。比较两组住院时间、术后静息和活动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补救性阿片类药物的消耗、术后并发症。结果住院时间CFNB组为(13. 2±2. 98) d,长于CACB组的(11. 9±2. 59) d(P 0. 05);除术后12 h活动NRS评分CACB组高于CFNB组(P 0. 05),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NRS评分和活动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CACB组术后第1、2、3、7天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高于CFNB组(P 0. 05),CACB组术后1、2、3 d股四头肌肌力均高于CFNB组(P 0. 05)。结论 CACB术后镇痛在TKA中应用能保留股四头肌肌力,缩短住院时间,更有利于快速康复模式的实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镇痛对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8月拟行初次单侧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04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试验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试验组行收肌管阻滞麻醉联合术中局部浸润麻醉镇痛,对照组仅行术中局部浸润麻醉镇痛。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病因、侧别、病程、术前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静息状态及活动时膝关节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度、肢体肿胀情况(大腿周径)、步行距离以及步行时切口疼痛VAS评分。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t=–2.861,P=0.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5,P=0.332)。术后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出现切口渗液,试验组2例、对照组3例出现血肿,两组各1例出现无症状性肌间静脉血栓,试验组14例、对照组15例出现瘀斑;两组以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静息状态及活动时膝关节VAS评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大腿周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术后2、4、8、12 h时静息状态及活动时VAS评分,术后1、2 d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后出院时步行距离,术后1、2 d及出院时步行疼痛VAS评分、术后1 d大腿周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次TKA患者,采用收肌管阻滞麻醉联合局部浸润麻醉镇痛能够减轻切口早期疼痛,有利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和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ACB)为主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持续股神经阻滞(FNB)联合局部浸润,研究组接受超声引导下ACB联合局部浸润,比较两组应用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治疗后股四头肌肌力更高(P0.05),且手术治疗后第1天膝关节弯曲度更大(P0.05);相较于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治疗后步行距离更长,静息状态下VAS评分更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ACB为主多模式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步行疼痛感,提升股四头肌肌力,优于持续股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复合全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喉罩全凭静脉全麻,对照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研究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肢体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12、24、48小时静态和动态的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为[(2.69±0.62)小时、(12.58±2.56)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3±1.16)小时、(23.12±4.83)天],术后1天最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63.72±1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9±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复合全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相关指标,且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和连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对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单侧TKA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连续ACB组(A组)和连续FNB组(F组).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两组在麻醉诱导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ACB和FNB,并放置神经周围导管.术毕经神经周围导管予0.2%罗哌卡因实施患者自控周围神经阻滞镇痛.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NRS)、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和患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记录:术后1、2、3、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膝90°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结果 两组术后静息和运动NRS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 h内患肢股四头肌肌力Lovett评分明显高于F组(P<0.05)、息肢运动阻滞改良Bromage评分明显低于F组(P<0.05).A组术后1、2、3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明显大于F组(P<0.05),但膝关节最大被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最大主动活动度、术后14 d膝关节HSS评分以及术后第1次下床活动时间和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ACB和连续FNB可为TKA患者提供等同的术后镇痛效果,而且对早期功能康复具有相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以及对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全麻下首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87例,男16例,女71例,年龄65~75岁,BMI 18~35 kg/m2,ASAⅠ—Ⅲ级。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近端收肌管阻滞联合远端IPACK阻滞组(A组,n=29)、股神经阻滞组(F组,n=30)和对照组(C组,n=28)。超声引导下采用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A组行联合阻滞各15 ml, F组行股神经阻滞30 ml, 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毕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后6、12、24、48、72 h静息和活动时的NRS疼痛评分,术后12、24、48、72 h股四头肌肌力和术后24、48、72 h膝关节活动度。记录术前1 d、术后2、15 h血清IL-6浓度。结果 与C组比较,A组术后6、12、24、72 h静息和活动时NR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加(P<0.05),术后2、15 h I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管理及早期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选取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收肌管阻滞联合帕瑞昔布镇痛组20例及单纯帕瑞昔布镇痛组20例。纳入初次单侧TKA患者,排除严重感染和精神疾病等患者。收肌管阻滞置管术后立即执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息与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范围、住院天数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所得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与单纯应用帕瑞昔布相比,联合应用收肌管阻滞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早期VAS评分(术后6 h~72 h活动VAS:Z=-3.124、-2.157、-2.044、-2.467、-2.471,P <0.05;术后6 h~24 h静息VAS:Z=-2.310、-2.409、-2.208,P<0.05)。在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后住院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收肌管阻滞组患者体现出更好的康复依从性,未出现因操作引起的并发症。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辅助收肌管阻滞术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有助于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65~80岁,体重55~82 kg,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然后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阻滞,两组分别注入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20 ml后,置入神经丛导管,连接PCA泵。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改良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4~24 h的静息VAS评分,4~48 h的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明显减少(P0.05)。术后24 h两组改良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均恢复到0级。两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连续收肌管阻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收肌管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单纯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而联合组患者接受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收肌管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Ramsay镇静评分与VAS疼痛评分,并比较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罗哌卡因组,该联合用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模式镇痛下置管持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单次注射ACB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镇痛及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2017年2月,将60例因重度退行性骨关节炎拟行初次单膝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置管持续ACB组(A组)和单次注射ACB组(B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民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以及术前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盐酸哌替啶使用情况、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情况。术后行静息及活动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徒手肌力法评定股四头肌肌力,测量膝关节活动度并记录首次屈膝达90°时间。结果 A组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术后引流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术后住院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VAS评分均低于B组,其中术后12 h后静息VAS评分及8 h后活动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股四头肌肌力均优于B组,其中术后24、48、72 h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4、48、72 h及出院当天膝关节活动度均显著优于B组(P0.05),患者首次屈膝达90°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t=–2.951,P=0.016)。术后24 h内使用盐酸哌替啶(50 mg/次)者,A组4例、B组7例;术后24~48 h使用,A组3例、B组7例;术后48~72 h使用,A组1例、B组3例。A组2例发生置管处渗液,无1例发生置管脱落。结论置管持续ACB对TKA术后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镇痛效果均优于单次注射ACB,能明显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更有利于患者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促进早期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徒手法收肌管阻滞(ACB)与超声引导法ACB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镇痛及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12月择期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77例,男28例,女49例,年龄50~80岁,BMI 20~4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徒手法组(T组,n=38)和超声引导法组(B组,n=42)。T组采用徒手法ACB;B组采用超声引导法ACB。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24 h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膝关节活动度(ROM)。记录两组患者术前1 d、术后2、8、12、24 h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阻滞后15 min、术后2 h内踝感觉消失率,患者满意度评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T组患者穿刺深度与年龄、身高、体重、BMI和穿刺点腿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记录是否发生口唇麻木、味觉异常、头晕、耳鸣等局麻药中毒事件,术后24 h内阿片类药物使用情况,恶心、呕吐、谵妄、尿潴留等不良反应情况,穿刺部位是否有出血/淤伤、感染和跌倒/坠床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点股四头肌肌力分级和膝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1 d、术后2、8、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15 min T组内踝感觉消失率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2 h两组均完全被阻滞。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组患者穿刺点腿围与穿刺深度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r=0.764,P0.01)。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均未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采用高容量徒法收肌管阻滞与超声法比较,均镇痛效果明显而且不影响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手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62例于医院行膝关节手术患者病历资料,根据患者麻醉方式将其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坐骨结节水平后路)30例;另32例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观察组)。记录两组进针深度、坐骨神经深度、穿刺针显像清晰度以及操作时间、坐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舒芬太尼使用量以及镇痛持续时间;评价两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坐骨神经进针深度以及坐骨神经深度明显长于对照组,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8、12小时静息、活动状态下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10小时静息、活动下状态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总体来看,膝关节手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效果较后路坐骨神经阻滞差,但超声引导下前路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更方便,且图像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疼痛对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康复水平的影响。方法术后3个月随访初次接受单侧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关节炎患者82例,根据患者出院后的回顾性VAS评分分为无~轻度疼痛组和中~重度疼痛组,测量患者大腿周径,与术前和术后5 d大腿周径进行对比,对比组间大腿周径增幅差值。测量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与术后5d活动度对比,计算组间关节活动度增量差距。测量股四头肌肌力,与术后5d股四头肌肌力进行对比,计算组间股四头肌肌力增幅差异。测量30 m行走时间,了解疼痛程度对术后早期行走速度的影响。结果无痛~轻度疼痛组术后3个月大腿周径较术前增幅(0.94±0.95)%,显著低于中度~重度疼痛组[较术前增幅(8.03±1.99)%,P<0.01]。术后5 d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相当,无痛~轻度疼痛组术后3个月屈曲活动度增至(110.93°±12.54°),中度~重度疼痛组则减至(82.18°±12.03°)(P<0.01)。无痛~微痛组术后3个月股四头肌肌力较术后5 d增幅(117.21±22.45)%,显著高于中度~重度疼痛组[增幅(33.78±11.71)%, P <0.01]。术后3个月无痛~轻度疼痛组30 m 平地行走耗时(21.01±4.86)s,显著低于中度~重度疼痛组[耗时(29.39±6.29)s,P<0.01]。结论疼痛显著影响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的康复水平,导致关节肿胀消退迟缓、肌力恢复延迟、关节活动度减低和行走缓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收肌管阻滞组(adductor canal block group,ACB组)和股神经阻滞组(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FNB组),每组各40例。记录患者术后2h、4h、8h、24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术后24h对患者TUG试验、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测。记录术后24h内皮肤瘙痒、术后恶心呕吐(PONV)、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ACB组患者TUG试验时间显著低于FN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FN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8h、24h时点静止状态下、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ONV、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收肌管阻滞能够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与股神经阻滞相同的术后镇痛效果,并且对肢体运动功能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有效方法,而术后疼痛管理效果是直接影响患者功能康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试图探索股神经阻滞(FNB)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阻滞(PAI)在TKA术后早期的镇痛效果,并讨论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 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8年10月8日至2019年2月8日因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在关节病院骨坏死与关节重建病区行TKA的126例患者,接受PNB+PAI者为实验组,接受FNB+内收肌管阻滞(ACB)者为对照组,每组63例,所有患者的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分别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12、24、48、72 h膝关节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阿片类药物用量及膝关节活动度(ROM),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人口学特征及术前V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随访72 h。术后6、12、24 h实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t=3.232、2.946、3.146,P<0.05),术后48、72 h两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527、1.108、P>0.05),术后24 h实验组膝关节活动度优于对照组(t=3.082,P<0.05),术后48、72 h两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t=0.543、0.902,P>0.05)、阿片类药物用量(t=0.857,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χ2=52.29,P>0.05)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股四头肌无力、局部血肿等不良并发症。 结论FNB+PAI在TKA术后早期疼痛管理中效果确切,同FNB+ACB相比,在术后24 h内的镇痛作用及膝关节活动度更优,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FNB+ACB的替代方法,并可以在TKA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持续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活动的影响。方法接受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75岁,体重40~75kg,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持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持续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30例。A组接受持续收肌管阻滞,F组接受持续股神经阻滞。记录TKA术后第1、2天每天总的步行距离,膝关节主动弯曲和伸直度,每日阿片类药使用量,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步行距离分别为(36±5)m和(60±10)m,F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步行距离分别为(4.5±3)m和(21±5)m,A组明显长于F组(P0.05)。A组术后第1天膝关节主动弯曲度大于F组(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主动伸直度、每日阿片类药使用量、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收肌管阻滞可促进TKA术后早期行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CB)与坐骨神经阻滞(SNB)联合ACB的镇痛效果和对阻滞后小腿三头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50例,男13例,女37例,年龄50~80岁,BMI 18~39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IPACK阻滞联合ACB组(IA组)和SNB联合ACB组(SA组),每组25例。麻醉诱导前分别在超声引导下采取0.25%罗哌卡因实施相应神经阻滞。IA组行IPACK阻滞(20 ml)和ACB(10 ml);SA组行SNB(20 ml)和ACB(10 ml)。确认阻滞效果后,实施喉罩全麻。手术结束后,患者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记录术前1 d、离开PACU即刻、术后4、8、24、48 h及术后90 d静息及活动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48 h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离开PACU、术后4、8、24、48 h小腿三头肌和股四头肌肌力。结果与SA组比较,IA组镇痛效果并不劣于SA组,VAS疼痛评分差值的95%CI上限均低于预设值1.0。IA组小腿三头肌肌力在出PACU即刻、术后4、8 h明显优于SA组(P0.001)。两组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PACK阻滞联合ACB可提供与SNB联合ACB相当的术后镇痛效果,同时又最大限度的保留小腿三头肌肌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采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行收肌管阻滞(ACB)对全膝置换术(TKA)后镇痛效果及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拟在喉罩全麻下行单侧膝置换手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50~75岁,BMI 17~25 kg/m2,ASA Ⅰ—Ⅲ级,随机分为三组:0.25%罗哌卡因组(R1组)、0.375%罗哌卡因组(R2组)和0.5%罗哌卡因组(R3组),每组20例。患者均于术毕即刻于超声下行术侧ACB。记录术后4、8、12、24、48 h静息和运动时的VAS评分,记录术前1 d、术后4、8、12、24、48 h的股四头肌肌力分级,记录术前1 d、术后24、48 h膝关节活动度(ROM),并记录术后48 h内PCIA内舒芬太尼使用量,补救镇痛次数,恶心呕吐、尿潴留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与术后4 h比较,术后12、24、48 h R1组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5)。与R1组比较,术后12、24、48 h R2、R3组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4、8、12、24 h R1组、R2组股四头肌肌力明显降低(P<0.05);术后4、8、12、24、48 h R3组股四头肌肌力明显降低(P<0.05)。与R3组比较,术后48 h R1组、R2组股四头肌肌力明显升高(P<0.05)。与术前1 d比较,术后24、48 h三组ROM明显降低(P<0.05);与R1组比较,术后24、48 h R2、R3组ROM明显升高(P<0.05)。与R1组比较,R2、R3组术后48 h内PCIA内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补救镇痛率、恶心呕吐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采用0.375%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较0.25%浓度镇痛效果明显,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及并发症,较0.5%浓度有更强的股四头肌肌力及更高的膝关节活动度,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