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脉边支血管超声引导下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介入开通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式,选取2012年8月至2017年5月哈尔滨市第一医院介入治疗的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CTO患者16例,均在冠脉边支血管超声(IVUS)引导下完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观察介入治疗情况和效果。结果 IVUS引导下完成CTO残端导丝穿刺的患者13例,成功率为81.25%;在CTO残端导丝穿刺成功后经由阻塞血管进入真腔的患者11例(68.75%); CTO残端导丝穿刺成功后没有进入真腔的2例患者,均选择逆向导丝穿刺方法完成CTO开通治疗。穿刺成功的13例患者均首先选择常规PCI导丝进行CTO残端导丝穿刺,1例患者未成功到达远端真腔,改为逆向导丝穿刺术后成功,其余12例患者均选择CTO专用导丝进行穿刺后,成功完成开通手术。结论冠状动脉IVUS引导下完成无残端分支冠状动脉CTO介入开通手术具有较好的效果,而CTO专用导丝的硬度相对较高,治疗效果优于常规导丝。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手术成功率相对低,技术难度很大,术中并发症多,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高,因此被认为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领域最大的困难和挑战。追究其失败原因,导引钢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占绝大多数原因(63%~92%),其次是球囊无法通过病变,而导丝能否通过CTO病变与术者的经验及介入器材的选择有很大的关系。常用的开通CTO病变的技术包括前向导丝开通技术与逆向导丝开通技术。通常情况下,开通CTO病变首选前向导丝技术,逆向导丝技术只应用于前向导丝技术失败后的次要选择,但是有些患者的造影结果显示前向技术开通难度很大,如闭塞处为齐头且钙化较重,闭塞处有较大分支血管等,此时如闭塞处可利用的侧支循环血管好,可直接考虑行逆行导丝技术开通CTO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控制性正向和逆向导引导丝内膜下循径(controlled antegrade and ret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CART)技术在逆向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16例既往曾在外院和我院常规正向导丝技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失败的患者,本次采用逆向导丝技术行PCI;术中逆行导丝或正向导丝无法通过闭塞病变部位且走行于血管内膜下时,利用正向或逆向导丝送入球囊扩张血管内膜下腔隙,以便对侧导丝能够进入扩大的内膜下腔隙,进而控制导丝经过闭塞段内膜下腔隙进入闭塞病变近段或远段血管真腔,随后完成常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果:总结逆行导丝技术及经验,16例尝试CART技术的病例中15例获得手术成功,1例失败;未发生血管穿孔;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无死亡.结论:CTO介入治疗根据CTO病变影像学特征,适时合理的采取CART技术能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药物洗脱支架在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药物洗脱支架(DES)在慢性完全闭塞冠状动脉病变(CTO)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8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特征和PC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共涉及CTO靶血管47支,CTO平均闭塞时间(18.1±10.6)个月,置入DES 32枚.结果:病例成功率为65.8%(25/38),病变成功率为61.7%(29/47).随CTO闭塞时间延长,PCI成功率降低,闭塞部位呈刀切状,存在桥侧支的CTO病变PCI成功率降低(P<0.05).操作失败13例,其中46.2%因导丝不能通过CTO病变,53.8%因球囊不能跨越病变.术中无死亡病例,因导丝进入内膜下导致病变处桥侧支急性关闭3例,心包穿孔2例.术后住院期间死亡1例,再发急性心肌梗死1例,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为5.2%(2/38).结论:在冠状介入新器械和新技术的发展下,DES治疗CTO病变可获得安全和有效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慢性闭塞性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例正向导管内锚定法经逆向导丝技术开通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治疗经过。患者出现间断胸痛3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左向右三级侧支循环,右冠状动脉中段以远完全闭塞。多次尝试正向开通右冠状动脉不能成功,考虑患者侧支循环建立较好,试行逆向开通右冠状动脉。由于间隔支不能通过,最终选择心外膜侧支,导丝通过闭塞病变后进入主动脉窦,但是逆向球囊送入困难,采用正向导管内球囊锚定法,操控逆向导丝进入正向导管内,并在导管内扩张球囊锚定逆向导丝以利于球囊通过。结果造影见右冠状动脉显影,正向送入WHISPER导丝成功到达右冠状动脉远端,反复扩张病变处,植入3枚药物涂层支架,慢性闭塞的右冠状动脉开通成功。术后6个月随访,无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慢性完全性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病变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低,逆向导丝技术的出现明显提高了CTO病变导丝通过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扩张微导管(corsair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至2015年2月治疗的CTO病变患者,其中使用扩张微导管联合新型CTO病变专用导丝介入治疗的64例为观察组,采用传统治疗的64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操作成功率、逆向技术使用情况、手术时间、对比剂用量、造影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1年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操作成功率为89.06%(57/6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31%(45/64)(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105.3±58.5 min)、对比剂用量(254.9±96.3 ml)以及造影时间(62.8±24.7 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43.7±42.4 min,334.2±104.7 ml,79.3±32.6 min,P0.05);且观察组术中并发症发生率(4.69%)以及术后1年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5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2.81%,17.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微导管联合新型慢性闭塞病变专用导丝在冠状动脉CTO病变介入治疗中能提高介入操作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冠状动脉慢性闭塞(CTO)病变的临床体会。方法回顾分析经桡动脉成功介入治疗单支CTO病变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03例患者中不稳定型心绞痛57例,稳定型心绞痛1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4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83例,病变闭塞时间〉6个月20例;(2)103例患者的介入路径血管均无严重迂曲及解剖结构变异,左前降支闭塞51例,左回旋支闭塞25例,右冠状动脉闭塞27例;慢性完全性闭塞24例,慢性功能性闭塞79例;边支无闭塞病变91例,无侧支形成87例,病变长度〈15mm67例,锥形病变81例;(3)最终完成介入术的Judkins、XB、EBU导引导管所占比例分别为37.86%、30.10%、29.13%;(4)成功通过病变的PILOT系列导引钢丝为64.08%;(5)首次通过病变并成功实施预扩张的1.25mm直径系列球囊57例(55.34%),1.5mm直径系列球囊38例(36.89%)。结论在术者经验丰富的基础上经桡动脉介入处理单支CTO病变可行,其成功介入与介入路径畅通无阻、靶血管具备特征性病变特点及合理选择器械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介入治疗因其操作成功率低及不良预后而被称为介入心脏病学家的“最后一块前沿阵地”。通过介入方法成功开通CTO病变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及预后。CTO病变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合并糖尿病比例高、病变长、介入治疗中使用支架数较多,术后再狭窄和再闭塞的发生率也远高于非完全闭塞病变。本文拟对CTO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各种介入治疗手段在CTO病变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纹穿通导管(Tornus)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导丝能通过而最小径球囊导管不能通过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均采用Tornus导管通过闭塞段血管,球囊导管成功扩张后置入合适支架,完成血管重建,手术时间1.0~3.0(1.9±0.7)h,造影剂用量150~300(240±42)ml。术中、术后及随访无并发症及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Tornus导管有助于治疗导丝能通过而球囊导管不能通过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使用JL指引导管行不同开口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1月间重庆市人民医院中山院区收治的右冠状动脉存在复杂病变的患者139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的右冠状动脉开口方向分为开口向上组、开口平直组和开口向下组。右侧桡动脉穿刺,选择JL系列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PCI。观察三组患者PCI手术中指引导管到位成功率、导引钢丝通过率、球囊扩张成功率、支架置入成功率、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139例患者中有39例右冠状动脉开口向上,76例开口平直,24例开口向下。三组患者指引导管到位成功率、导引钢丝通过率、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成功率,右冠状动脉开口向上组(100%、97%、95%、95%)和开口平直组组(92%、91%、89%、89%)显著高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向下组(75%、67%、63%、63%)。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开口向下的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经右侧桡动脉途径选择JL系列指引导管对开口段向上和平直的右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行PCI是有优势的,介入操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冠脉旋磨术在冠脉钙化病变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应用冠脉旋磨术治疗的冠脉严重钙化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冠脉病变血管变化情况、心功能指标、术后随访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6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97.22%,手术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冠脉穿孔、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并发症。术后,患者血管狭窄率显著低于术前,管腔直径显著大于术前(P<0.05)。所有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复查心脏彩超,术前及术后半年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随访1年,36例患者均未再发心绞痛、靶血管重建、心肌梗死以及心源性死亡等不良事件。结论冠脉旋磨术治疗冠脉严重钙化病变的远期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杂交技术(HCR)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Corchrane图书馆及二次资源。检索词:杂交技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分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采用比值比(odd ratio, OR)和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作为评价HCR和CABG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目标血管再血管化率、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新发的心房颤动发生率以及红细胞输注率)有无差异的指标;用均数差(median difference,MD)和 95%CI作为评价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应用RevMan 5.2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共有17篇文献满足条件,总计8 608例患者。行HCR的患者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比较,在死亡率[OR=0.77, 95%CI(0.42, 1.41), I2(0%),P=0.39]、心肌梗死发生率[OR=0.78, 95%CI(0.40,1.52), I2(0%),P=0.47]、卒中发生率[OR=0.67, 95%CI(0.34,1.33), I2(0%),P=0.26]、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74, 95%CI(0.53,1.03), I2(0%),P=0.07]、目标血管再血管化率[OR=2.41, 95%CI(0.91,6.38), I2(0%),P=0.08]以及新发的心房颤动发生率[OR=0.92, 95%CI(0.70,1.22), I2(29%),P=0.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红细胞输注率[OR=-0.16, 95%CI(-0.22,-0.09), I2(34%),P<0.01]方面有所降低;在机械通气时间[OR=-6.25,95%CI(-9.01,-5.32), I2(22%),P<0.01]、ICU时间[OR=-18.58, 95%CI(-23.65,-13.52), I2(45%),P<0.01]、总住院时间[OR=-0.3, 95%CI(-0.46,-0.15), I2(6%),P<0.01]方面,时间均有所缩短。结论 HCR安全可行,且较CABG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怀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行X线透视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360例怀疑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时,以X光透视检测冠状动脉钙化的有无。男218例,平均年龄(54.2±12.8)岁;女142例,平均年龄(58.5±10.1)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分成3组,A组:冠状动脉内径狭窄≥50%192例,B组:血管内径狭窄<50%103例(29%);C组:无明显狭窄65例。结果68例X线透视下可见冠状动脉钙化(CAC),其中男患者42例、女患者26例(18%),无明显性别差异(χ2=1.02,P>0.05)。A组29.2%(56/192)、B组9.7%(10/103)、C组2%(1/65)可见钙化影,各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χ2=12.38,P<0.001)。所有68例冠状动脉钙化患者中,50岁以下3%(2/65)、50~59岁10%(9/89)、60~69岁22%(30/138)、70岁及以上40%(27/68)。各年龄组间差异显著(χ2=7.56,P<0.01)。AMI组28%(10/36)可见钙化影,其中8例(80%)为梗死相关血管,陈旧性心肌梗死33%(8/24)可见钙化影,其中7例(88%)为梗死相关血管,疑慢性稳定型心绞痛39例出现血管狭窄,55%(23/42)可见钙化影,18例(78%)疑为罪犯血管,疑不稳定型心绞痛(UA)93例(36%)出现血管狭窄,27%(25/93)可见钙化影,20例(80%)疑为罪犯血管。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心肌梗  相似文献   

14.
1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痉挛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回顾分析了2003年1月-2005年1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4例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认为可能与血管的狭窄、术中造影剂或机械刺激、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针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发生冠状动脉痉挛的时间和规律,认真做好术前评估,尤其是高危患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术后严格床头交接班,了解介入治疗血管及未治疗血管狭窄的情况.并对患发作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电图变化进行分析,加强围手术期的病情观察。  相似文献   

16.
亢君  郝春雨  董小玲 《护理学报》2005,12(12):34-36
总结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患者的护理经验。除加强PCI常规护理外,重点强调了血液动力学以及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心电图变化的监测。本组3例患者并发急性心包填塞,其中2例为术后迟发性心包填塞;3例并发急性非Q波性心肌梗死,其中1例出现心力衰竭。5例患者经积极处理,未发生Q波性心肌梗死、需紧急冠状动脉搭桥或死亡。冠状动脉穿孔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加强术后护理对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并发症、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Dislodgment of the coronary sinus lead was observed in a 79-year-old patient 8 months after implantation of a biventricular pacing system. A severe stenosis in the posterolateral branch, in which the lead was previously positioned, prohibited reinsertion of the lead. Because no other branches with adequate anatomy for lead insertion were available in the targeted area, the stenosis was dilated and stented. Subsequently, the left ventricular lead could be reimplanted in the same vessel.  相似文献   

18.
19.
血清对氧磷酶1活性与冠心病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探讨中国人血清对氧磷酶1(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其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光光度法测定入选研究对象(包括非冠心病61例,冠心病151例)的血清PON-1活性;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并分析PON-1活性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Gensini评分的关系,并对影响冠心病Gensini评分的影响因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1.95±0.12)vs(2.28±0.13)(t=17.25,P<0.01);血清PON-1活性单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双支、三支病变组(2.02±0.15)vs(1.95±0.11)vs(1.91±0.11)(F=9.356,P<0.05);而双支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血清PON-1活性与Gensini评分间呈负相关(rs=-0.315,P<0.01);PON-1活性、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水平明显降低,随着病变程度加重,血清PON-1活性水平降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对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方法 连续入选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多支病变组37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及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多支病变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入院时血糖,甘油三酯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且多支病变组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单支病变组(P=0.001)。与单支病变组比较,多支病变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单因素分析得出,多支病变、糖尿病、入院时血糖、肌酐为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时血糖为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OR=1.526,P=0.009)。结论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合并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时,具有多重危险因素,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