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研究外科手术治疗与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1997年5月至2006年8月共有动脉导管未闭178例,其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者32例。32例中21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11例接受Amplatzer法封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资料及术后疗效等情况。结果32例患者无死亡。外科治疗组发生15例并发症,包括8例低血压,2例术后再通(后行二次手术修补),2例快速心房颤动,1例肺不张,1例乳糜胸,1例肺动脉高压危象;介入封堵组发生1例溶血。Doppler超声测外科手术组术后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4·3±5·1mmHg,介入封堵组平均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5·5±12·4mmHg。结论Amplatzer封堵器治疗伴有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动脉导管未闭较外科手术治疗风险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对于特殊类型的动脉导管未闭仍应用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介入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systolic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s PAP)的变化。方法对56例PDA并发s PAP70 mm Hg(1 mm Hg=0.133 k Pa)和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s 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s PAP恢复正常18例(32.1%),另有轻度PAH 25例(44.6%)、中度PAH 8例(14.3%)和重度PAH 5例(8.9%)。封堵术后s PAP[(49.6±18.3)mm Hg比(95.3±23.1)mm Hg,P0.01]、肺动脉舒张压[(23.3±12.7)mm Hg比(53.6±12.2)mm Hg,P0.01]、m PAP[(30.7±15.5)mm Hg比(69.8±14.3)mm Hg,P0.01]较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1~7年(中位随访时间4年)。轻度PAH患者在随访的6个月内恢复正常。中度PAH患者在1年内降为轻度或恢复正常。重度PAH患者中度以上PAH持续存在,2例在随访的1年内降为中度,2例在随访的2年内降为中度,1例重度患者PAH持续存在,并在随访的第3年发生迟发性PAH(1.8%),Qp/Qs1.5。结论术后PAH为轻、中度患者,在1年内恢复正常或降至轻度。术后PAH为重度者,中度以上PAH将持续存在,并可能出现迟发性PAH。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经导管封堵术后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变化及其与术后PAH的关系。方法:对111例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m PAP)55 mm Hg,肺/体循环血量比值(Qp/Qs)1.5的PDA患者实施封堵术,术中实时监测封堵术前后PAP变化,术后定期随访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封堵术,术后即刻PAP显著降低(P0.05),但m PAP恢复正常仅37例(33.3%),另有轻度、中度和重度PAH患者51(49.5%),14(12.6%)和9例(8.1%)。随访1~8(中位数4)年。术后3个月共24例(21.6%)患者存在PAH,其中9例术后6个月PAP恢复正常,另外15例(13.5%)PAH持续存在。术后PAP最终恢复正常的患者封堵术后即刻m PAP降低(59±10)%,术后存在持续性PAH者仅降低(24±14)%。术后即刻PAP正常和轻度PAH者术后PAP最终均恢复正常,而术后即刻存在重度PAH者随访期间PAH持续存在。结论:在并发重度PAH的PDA患者中,即使Qp/Qs1.5,仍有13.5%的患者存在术后持续性PAH;关闭PDA后导管测量PAP为重度PAH者,术后PAH不可避免;如果术后6个月PAP仍然高于正常,PAH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4.
患女,54岁,“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PDA)”多年,合并心房纤颤2年。始终未进行有效治疗。于2004年2月26日就诊时主诉为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有时伴下肢浮肿。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舒张末径62mm,收缩末径40mm,射血分数73%;左房径54mm,估测肺动脉压90mmHg,合并中度二尖瓣和三尖瓣反流,PDA直径7.2mm。因患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心脏外科拒绝对其进行手术治疗,遂决定行介入封堵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2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9~44(28.1±8.4)岁。行介入封堵术前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压力,应用国产PDA封堵伞行封堵治疗,术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对2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进行试封堵,其中22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未能完成封堵,收回封堵伞。(2)在22例成功封堵患者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封堵前明显降低:封堵前SPAP为(95.27±23.28)mm Hg,封堵后为(53.41±18.35)mm Hg(P<0.05);封堵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较封堵前亦明显降低:封堵前MPAP为(72.05±15.62)mm Hg,封堵后降至(37.9±13.93)mm Hg(P<0.05)。(3)4例患者术后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少许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6~12个月未回院复查),1例随访至1年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均无血流动力学意义,均无溶血发生。(4)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9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室不同程度缩小,封堵前左心房前后径(LAD)为(44.58±10.62)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AD分别为(38.00±8.45)mm、(35.13±9.16)mm、(37.35±10.73)mm、(32.4±6.43)mm(P<0.05);封堵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为(65.00±13.34)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VD分别为(57.05±10.49)mm、(54.44±9.73)mm、(53.14±14.38)mm、(47.8±8.38)mm(P<0.05);封堵前肺动脉内径(PA)为(41.95±9.00)mm,随访6个月时PA为(31.07±9.00)mm(P<0.05)。(5)1例放弃封堵者,临床可见轻度紫绀,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情况下)氧分压77.9 mmHg,血氧饱和度96.1%,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右房室增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封堵治疗可行性及近中远期临床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小儿心脏科,34例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介入治疗,依据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资料及临床资料评估封堵治疗效果,采用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进行随访。结果:34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压患者进行动脉导管封堵,33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封堵成功率为97.1%。介入治疗后患者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主动脉收缩压、主动脉平均压高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封堵后重复造影无残余分流29例,微量残余分流4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患者介入治疗后LAD、LVEDD、PA均低于治疗前(P<0.05);介入治疗后LVEF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可安全、有效改善治疗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且近中远期疗效较好,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可行性和近中期疗效。方法入选我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施行介入封堵治疗的成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共23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9例),年龄19~44(28.1±8.4)岁。行介入封堵术前常规行右心导管检查,测量肺动脉压力,应用国产PDA封堵伞行封堵治疗,术后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1)对2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年PDA患者进行试封堵,其中22例封堵成功,释放封堵伞;1例未能完成封堵,收回封堵伞。(2)在22例成功封堵患者中,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SPAP)较封堵前明显降低:封堵前SPAP为(95.27±23.28)mm Hg,封堵后为(53.41±18.35)mm Hg(P<0.05);封堵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较封堵前亦明显降低:封堵前MPAP为(72.05±15.62)mm Hg,封堵后降至(37.9±13.93)mm Hg(P<0.05)。(3)4例患者术后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少许残余分流,其中1例随访至术后1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无残余分流,1例随访至3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6~12个月未回院复查),1例随访至1年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均无血流动力学意义,均无溶血发生。(4)封堵成功的患者随访1~52个月,平均为9个月,随访时复查超声心动图。与术前相比,左心房室不同程度缩小,封堵前左心房前后径(LAD)为(44.58±10.62)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AD分别为(38.00±8.45)mm、(35.13±9.16)mm、(37.35±10.73)mm、(32.4±6.43)mm(P<0.05);封堵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为(65.00±13.34)mm,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后LVD分别为(57.05±10.49)mm、(54.44±9.73)mm、(53.14±14.38)mm、(47.8±8.38)mm(P<0.05);封堵前肺动脉内径(PA)为(41.95±9.00)mm,随访6个月时PA为(31.07±9.00)mm(P<0.05)。(5)1例放弃封堵者,临床可见轻度紫绀,动脉血气分析(未吸氧情况下)氧分压77.9 mmHg,血氧饱和度96.1%,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为右房室增大,左心房室小,封堵前、后肺动脉压分别为158/86(103)、148/74(93)mm Hg;主动脉压分别为128/85(97)、63/25(33)mm Hg,试封堵时患者出现一过性心动过缓,神志模糊,回收封堵伞后主动脉压力上升,心率、神志恢复,重复试封堵仍有上述表现,遂放弃封堵。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大部分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成人PDA,近中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蘑菇伞PDA封堵器对18例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的患者进行试封堵,封堵成功后进行定期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功能情况、肺动脉压力变化。患者于术后1d,1、3、6、12个月以及每年复查x线胸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结果18例患者中,12例巨大型PDA均封堵成功,6例未能成功封堵。成功封堵的12例患者的PDA最小直径为(14.4±2.7)mm,所选择的蘑菇伞PDA封堵器肺动脉端直径为(15.7±3.9)mm;封堵前后肺动脉收缩压由(90.2±17.7)mmHg(1mm Hg=0.133kPa)降至(45.4±1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封堵前后主动脉压力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3.3±14.3)/(72.6±8.7)mmHg vs.(124.0±14.5)/(74±8.0)mmHg,P〉0.05];封堵后的外周血氧饱和度较封堵前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0%±1.00%vs.96.80%±1.38%,P〉0.05)。术后第1天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提示6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明显缩小,3例左心室、左心房直径明显缩小,其余3例左心室、左心房和主肺动脉直径无明显改变,其中有3例可见残余少量分流:X线胸片提示肺充血情况均有所减轻。术后随访1—3年,全部患者无胸闷、气促发作,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无或仅有少量残余分流。6例未能成功封堵的患者,其中3例为双向分流,临床可见分界性发绀,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或升高;3例试封堵后有大量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PDA合并重度PH患者是可行的,短、中期疗效理想,远期疗效尚需观察;术中试封堵时必须严密监测患者症状、血氧饱和度以及肺动脉、主动脉压力。  相似文献   

9.
经导管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且肺动脉收缩压在80mmHg或以上,肺动脉平均压在60mmHg或以上的动脉导管未闭病人31例,回顾性分析病人术中及术后随访资料。结果31例病人术前肺动脉收缩压80~183(112±28)mmHg,肺动脉平均压63~130(82±22)mmHg。其中30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97%),1例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因无合适封堵器而行手术治疗。封堵后10min,26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2例肺动脉收缩压下降20%以上,另2例肺动脉收缩压无明显改变。1例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在术后3d复查心脏超声时发现封堵器脱人肺动脉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在5例双向分流者中,1例于术后2个月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1例于封堵后血氧饱和度明显增加,但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术后2年出现右心功能不全表现。结论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病人,若心脏超声检查示左向右分流,可用经导管封堵术进行根治;但若为双向分流时,经导管封堵治疗应慎重。  相似文献   

10.
报道Amplatzer封堵器在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中的临床应用。资料与方法 :确诊先天性心脏病 ,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 4例。女性 3例 ,男性 1例。年龄 4~ 45 (平均 2 4 7)岁。 1例出现紫绀。X线胸片 :肺纹理增多、变粗 ,肺动脉段中高度凸出 ,心胸比率 0 5 6~ 0 6 2 (平均 0 5 9)。心脏超声多普勒血流显像 :1例双向分流 ,余 3例左向右分流。心导管检查见表 1。本组4例均为重度肺动脉高压 ,肺小动脉楔入压正常高值 ,吸氧后肺动脉收缩压不同程度下降 ,综合评定为动力性重度肺动脉高压。PDA球囊封堵试验…  相似文献   

11.
动脉导管未闭(下称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其诊断较容易,手术方法简单,预后亦好。但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中、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其临床、X线及心电图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SPH)的初步疗效.方法对12例(女9例,男3例)PDA合并SPH患者实施封堵治疗.其中10例采用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2例采用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结果全组12例PDA封堵器均放置成功.11例PDA封堵后30分至1小时肺动脉收缩压、肺动脉平均压均明显降低.1例封堵术后即刻肺动脉压无变化.术后36小时彩色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明显下降,封堵术后30分降主动脉造影,无残余分流9例,微量残余分流2例,少量残余分流1例.全组术后24~48小时彩色多普勒检查,动脉水平左向右分流均完全消失.无重要并发症发生.随访1~24个月(平均8个月),患者症状改善,11例心脏缩小,无1例发生再通.结论采用Amplatzer法封堵治疗PDA合并SPH,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14.
正1临床资料患者女,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6年余入院。患儿2岁左右查体发现心脏杂音,心脏彩超示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患儿生长发育基本正常,平素易疲劳,4岁开始活动后常出现心慌、咳嗽等不适,无喜蹲踞、口唇发绀、差异性发绀表现。2016年9月患儿活动后疲劳症状较前加重,无黑矇、晕厥及下肢浮肿,经心脏彩超诊断PDA、重度肺动脉高压。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心超声造影在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1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右心超声造影检查,检查仪器是由PHILIPS公司生产的IE-33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经过检查,所有患者右心房、右心室均是增大的。右室的前壁肥厚、肺动脉明显增宽,肺动脉压力均超过100 mm Hg;其中只有1例患者的左心房和左心室出现了增大,其余9例均在正常范围内。经过右心室造影后,8例患者的降主动脉内出现了较多造影气泡,诊断准确率达到100%,患者在检查后均未出现任何不适。结论临床上二维超声是检测动脉导管未闭的主要检测方法,当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合并上重度肺动脉高压时,只有借助右心室超声造影和螺旋CT检查,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患儿,女,15岁。发现心脏杂音14年,平时活动后即感心悸、气短,心脏彩超检查示动脉导管未闭(PDA),于2005年4月27日入院。患自幼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0℃,脉搏800次/min,呼吸190次/min,血压128/76mmHgg(1mmHg=0.133kPa),体重50kg,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可闻及3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不伴震颤,胸骨左缘第二肋间第二心音亢进,心尖区未闻及舒张期杂音。X线胸片可见肺充血,肺动脉段突出,心胸比值为0.6。心脏超声显示:动脉导管主动脉侧内径21mm,最窄处内径18.3mm,导管长19.3mm,可见降主动脉通过动脉导管持续流向左肺动脉的高速血流信号,峰值流速280cm/s;主动脉内径29mm,主肺动脉内径32mm,左室舒张末前后径69mm,  相似文献   

17.
本文比较了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及同期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3年1月~2006年4月我中心经超声心动图筛选动脉导管末闭(PDA)的87例患者,临床判断已经没有自然愈合的可能,并符合以下条件:①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单纯PDA患者,动脉导管最窄直径1.2~12.8 mm;②不伴有其他需要治疗的心脏疾患;③术前无严重感染史.  相似文献   

18.
动脉导管未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院1999年10月~2004年2月应用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SPH)患者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PDA并发SPH(右心导管检查肺动脉平均压>50mmHg)患者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6~44岁,平均24岁,体重17~68.5kg,平均32kg。出现轻度发绀2例。听诊胸骨左缘第2~3肋间闻及双期连续性杂音8例,闻及双期不连续性杂音3例,仅闻及收缩期杂音4例。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6例,双心室肥厚5例。X线胸片均示肺纹理增多、增粗,肺动脉段明显凸出,心胸比例0.55~0.64,平均0.59。彩色多普勒检查9例左向右分流,6例双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青海地区介入封堵治疗巨大型动脉导管未闭(PDA)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体会。方法:用国产封堵伞封堵巨大型PDA 105例,动脉导管平均直径(16.4±3.2)mm,肺动脉平均压为(63.5±3.9)mmHg(1mmHg=0.133kPa),术后随访2个月~8年。结果:本组患者均成功置入国产封堵伞,无术后并发症。术后造影示PDA均完全封堵,7例少量残余漏;术后1周、1、3、6、12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98例PDA分流消失,7例有微少量残余漏,肺动脉平均压为(32.0±2.5)mmHg;所有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活动量明显增加。结论:介入治疗巨大型PDA并发肺动脉高压安全、可靠,近期疗效良好,是一种可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静脉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对经皮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肺动脉高压的影响.方法:36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处理组16例和对照组20例,处理组于封堵术后即刻静脉应用rhBNP,48 h后比较2组封堵术前后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结果:2组患者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封堵术前水平(P<0.00);处理组肺动脉收缩压和肺动脉平均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封堵术后应用rhBNP可进一步降低肺动脉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