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大鼠低血糖后不同升高血糖水平对大鼠脑损伤的影响及脑损伤产生的机制.方法 将4月龄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空白对照组(6只)、假手术组(6只).参照Sang Won Suh等方法制作低血糖大鼠模型,将模型组大鼠按血糖升高水平再分为1~3 mmol/L、3~6 mmol/L、6~9 mmol/L和>9 mmol/L亚组.空白对照组为不作任何处理的正常大鼠,假手术组即正常血糖组.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造模术后7d大鼠海马CA1区、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和皮层神经元坏死情况,采用透射电镜观察造模术后7d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采用阴离子荧光探针检测灌注结束时海马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结果 (1) HE染色: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1~3 mmol/L组大鼠海马CA1、DG及颞叶皮层细胞坏死数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3~6 mmol/L组、6~9 mmol/L组、>9 mmol/L组海马CA1、DG及颞叶皮层细胞坏死数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P<0.01).(2)透射电镜:与假手术组比较,各模型组海马细胞均有不同程度损伤,其中>9 mmol/L组损伤程度最重,1~3 mmol/L组损伤程度最轻.(3)ROS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1~3 mmol/L组、3~6 mmol/L组、6~9 mmol/L组、>9 mmol/L组海马CA1区和DG区荧光信号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1~3 mmol/L组比较,3~6 mmol/L组、6~9 mmol/L组和>9 mmol/L组海马CA1区和DG区荧光信号均升高(P<0.01),而3~6 mmol/L组和6~9 mmol/L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大鼠严重低血糖后升高血糖水平过高会促进ROS的产生并且加重脑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糖升高速度对糖尿病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组)、假手术组(Sham组)、快速组(Speed(1)组)、较快组(Speed(2)组)、较慢组(Speed(3)组)和慢速组(Speed(4)组),每组5只大鼠。将大鼠制作成糖尿病模型。Blank组大鼠股静脉注射0. 9%氯化钠液,维持血糖在(5. 50±0. 25) mmol/L。Sham组大鼠股静脉注射25%葡萄糖和15 U/kg的胰岛素1. 5 ml/h,维持血糖在(5. 50±0. 25) mmol/L。其余4组大鼠股静脉泵入胰岛素1U/h诱导低血糖并维持1 h,然后泵入25%葡萄糖将血糖升高至5~6 mmol/L并维持1. 5 h。取大脑皮质、海马、丘脑、脑干、小脑脑组织,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在皮质、海马、丘脑组织中,Speed(1)组和Speed(4)组的前体-MMP-9水平明显高于Sham组和Blank组(均P 0. 05)。在皮质、海马、丘脑组织中,Speed(1)组和Speed(4)组的活性MMP-9水平明显高于Blank组、Sham组、Speed(2)组和Speed(3)组(均P 0. 05); Speed(2)组和Speed(3)组的活性MMP-9水平明显高于Blank组和Sham组(均P 0. 05)。结论低血糖后任何速度的葡萄糖再灌注都会带来脑损伤,但合理的控制葡萄糖再灌注速度或许可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白蛋白对大鼠液压脑损伤性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白蛋白作为脱水、扩容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脑外伤患者的治疗 ,但白蛋白是否还存在直接神经保护作用 ,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国外研究表明伤后早期单次给予大剂量白蛋白 (2 g·kg-1)有效[1] ,但能否通过多次给药减小剂量尚有争议。本文研究目的是寻找单次给药有效剂量 ,为后期研究多次给药以及白蛋白作用机制奠定基础。一、材料和方法1.液压颅脑损伤模型的制备 :雄性SD大鼠 80只 2 5 0~35 0 g ,伤前 2 4h以 2 0g·L-1戊巴比妥 (5 4mg·kg-1)腹腔麻醉后 ,在头部前囟与人字缝中点偏左 4mm埋置直径 4 .8mm打击管。颅脑液压伤装置由美国弗吉…  相似文献   

4.
巴曲酶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巴曲酶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在造模后2月和3月时腹腔注射巴曲酶8Bu/(kg·d),10d后测定坐骨神经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结果糖尿病大鼠在造模后2月和3月时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减慢;用巴曲酶治疗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结论巴曲酶治疗能纠正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异常。  相似文献   

5.
低血糖引起脑损伤的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糖浓度降低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称为低血糖症。诊断主要是依靠血糖水平及其导致的临床症状。由低血糖引起脑损害的研究及其报道比较少见。本文综述了低血糖脑损害的原因,引起脑损害的病理生理机制,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f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 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 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对轻度束缚应激的反应性。方法通过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5周开始行2周束缚应激,应激结束后处死大鼠,脑组织HE染色明确缺血灶,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Fos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单纯MCAO组(M)和MCAO+应激组(MR)大鼠可见明确缺血灶,损伤侧大脑半球萎缩和脑室扩大,光镜观察缺血区大量核固缩,坏死灶周边神经胶质细胞增生;MR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中央亚核及终纹床核Fos和CRF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脑内Fos和CRF蛋白表达对应激的反应性增强,CRF通过前反馈机制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导致抑郁可能是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对新生儿低血糖性脑损伤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07—2015-11我院以低血糖就医、临床诊断为脑损伤的患儿26例,对其进行头部MRI诊断,治疗12个月后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进行预后评估。结果 MRI脑损伤检出47处,仅2例无异常情况,脑损伤的主要位置分别在额叶和顶枕叶;患儿脑损伤程度与其预后呈正相关(P0.05)。结论通过早期MRI表现可较好了解患儿低血糖性脑损伤的区域、损伤程度、损伤数量,并根据诊断结果判断预后,可为低血糖性脑损伤患儿的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灶性低温处理对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TBI)模型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相关机制。 方法将1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成假手术组(sham),非冷却组(non-cooling)和冷却组(cooling)。Non-cooling组和cooling组制作TBI模型,3组实验同步进行,创伤后低温处理3 h,复温3 h,过程中检测大鼠血气、皮层脑电。复温结束处死大鼠后,对脑组织进行TTC和HE染色以评价脑死亡和脑水肿情况,Western blot检测相关机制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Sham组和non-cooling组受外部刺激脑组织代谢升高,cooling组较其他组脑组织代谢低,TTC和HE染色显示cooling组脑死亡的面积和细胞死亡数量均少于non-cooling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TBI后局灶性低温处理能显著降低大脑皮层的癫痫样棘波,在回温时这种不完全抑制持续存在,且低温处理降低了GABAB1R蛋白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oling组的脑水肿情况较non-cooling组轻,且cooling组AQP4蛋白表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局灶性低温处理对TBI大鼠具有保护作用,能显著减轻TBI引起的脑水肿,抑制大脑皮层的癫痫样棘波,具体机制可能分别与GABAB1R和AQP4相关。为临床治疗TBI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低血糖性偏瘫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性偏瘫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1例糖尿病低血糖性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多为老年人,存在明显诱因,多无典型低血糖表现,及时静推高渗糖,症状可较快缓解。结论老年人糖尿病出现偏瘫应详细询问病史,急查血糖,以尽快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神经肽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3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健康对照组(n=10)、糖尿病模型组(n=13)和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n=12),后两组用链脲佐菌素制成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并给予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神经生长因子治疗(40μg/kg).显微镜下观察并计算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免疫阳性细胞率,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结果 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中P物质、CGRP免疫阳性细胞率(27.710%±3.471%;36.360%±12.027%)以及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治疗前MNCV [(35.80±6.19) m/s]、SNCV[(39.62±6.69) m/s]与健康对照组[P物质:44.225%±8.213%;CGRP:47.400%±13.723%;MNCV:(55.83±10.30) m/s; SNCV:(47.02±7.52) m/s]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后,P物质、CGRP免疫阳性细胞率(49.417%±6.753%;53.811%±7.125%)较糖尿病模型组显著增高,MNCV[(41.80±3.45) m/s]、SNCV[(42.92±6.69) m/s]均治疗前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可出现神经传导速度下降和神经生长因子相关神经肽P物质、CGRP缺乏,而神经生长因子可促进神经肽的表达并提高神经传导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黄体酮对脑外伤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其对脑外伤(TBI)继发性脑损伤是否存在保护作用.方法 雄性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无脑损伤的假手术(sham)组、脑损伤(TBI)组、脑损伤后注射黄体酮治疗(P-TBI)组及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溶剂(D-TBI)组,每大组24 只,再分1 d、3 d、5 d 和7 d 四个小组,每小组6 只.采用Freeney 法造成鼠脑挫裂伤模型,在伤后四个不同时相点用TUNEL 染色法分别检测四组大鼠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后凋亡细胞数量在TBI 第1 d 明显增加,TBI后第7 d 神经细胞凋亡达到高峰.伤后注射黄体酮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下降(P <0.05).结论 大鼠TBI 后周围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在伤后持续增加,注射黄体酮能抑制细胞凋亡,对脑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c-los表达的影响及与缺血时间关系,探讨IGF-1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5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5)、对照组(n=25)、IGF-1治疗组(n=25),其中后2组按缺血再灌时间(6h、12h、1d、3d、7d)不同可分为5个亚组,每组5只,治疗组于缺血2h再灌注1h后经腹腔注入40μg/kg稀释为1ml的IGF-1,假手术组及对照组同时腹腔注入生理盐水1ml。以上动物均在再灌注后规定时间点用4%多聚甲醛经心脏灌注固定,取大鼠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HE染色检测c-fos蛋白表达及脑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大鼠脑组织c-fos表达明显减少,神经细胞坏死程度明显减轻。结论IGF-1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降低c-fos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损伤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广泛空泡变,细胞器明显减少,并出现核固缩,血管壁破坏。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后微循环得到改善。结论脑损伤后出现微循环障碍是产生继发性脑缺血、脑水肿的病理基础。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促进了损伤区微循环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正>本实验通过建立实验性糖尿病脑病动物模型,观察视海马神经元AKt及PI3K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糖尿病脑病病理变化中的作用机制,证实rhIGF-1对糖尿病脑病(DE)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临床治疗DE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和方法1.1实验动物分组及模型建立由郑州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成年3月龄健康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5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靠的大鼠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成年SD大鼠100只,体质量(220±30)g,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25)和激光脑损伤组(n=75);激光脑损伤组分别用14J、28J和56J能量激光照射致伤动物,根据伤后处理时间点每组再分为5个亚组,即伤后6h、24h、48h、72h和7d组,每亚组5只;假手术组不予激光照射。检测照射后不同时间点脑水肿指数、神经功能评分、血压和光、电镜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不同能量组伤后脑水肿指数、神经功能评分、血压和光、电镜病理形态变化不同;假手术对照组无明显改变。结论工作距离0.5cm,工作电流0.2mA,波长10.64μm,28J能量激光可以造成稳定的激光脑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稳定的慢性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明确糖尿病与正常大鼠脑缺血损伤的异同。方法以链脲佐菌素诱导产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饲养6~7周,经测定血糖≥16.7mmol/L确定糖尿病模型的建立。以线栓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TTC染色进行梗死体积测定,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正常血糖组(P<0.01)。相同时间点糖尿病组大鼠脑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正常血糖组(P<0.05)。糖尿病组脑梗死区内神经元变性、坏死严重,残存神经元体积缩小,核固缩。结论链脲佐菌素可诱导稳定的糖尿病动物模型,糖尿病加重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府逐瘀注射液对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核因子-кB(NF-кB)及I-кBα表达的影响. 方法 8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0只)、模型组(20只)、地塞米松组(20只)、血府逐瘀组(20只),采用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大鼠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大鼠腹腔注射0.1 mL/(kg·d)生理盐水,地塞米松组及血府逐瘀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地塞米松0.1 mg/(kg·d)和血府逐瘀注射液4mL/(kg·d),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和造模后6、24、48、96h脑组织NF-кB p65和I-кBα蛋白的表达. 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NF-кB p65蛋白表达均增高,I-кBα蛋白的表达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府逐瘀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各时间点NF-кB表达均降低,I-кBα的表达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府逐瘀的作用优于地塞米松;模型组大鼠NF-кB与I-кBα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r=0.876,P=0.000). 结论 血府逐瘀注射液与地塞米松均可以抑制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NF-кB的活化,增加I-кBα的表达.减轻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且血府逐瘀注射液的效果优于地塞米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P)对局灶性缺血再灌注大鼠脑保护作用的机理。方法采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缺血前后应用大剂量MP对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侧梗死体积的影响以及脑含水量的变化,同时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缺血前后MP治疗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体积较盐水对照组明显减小(均P〈0.01);缺血性前后MP治疗组与盐水对照组脑含水量比较无明显差别(均P〉0.05)。病理学发现盐水对照组织血管周围可见巨噬细胞浸润,而MP治疗组无此病理改变。结论 大剂量MP可改善缺血性脑损伤,其机理与减小缺血区梗死体积、抑制脑组织巨噬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大鼠颅脑损伤后发生急性肺损伤时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测定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血浆及肺组织匀浆PACAP含量以及应用山莨菪碱后血浆、肺组织匀浆的PACAP含量。结果大鼠脑损伤组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PAC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山莨菪碱治疗组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PACAP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及肺组织匀浆中PACAP含量增高可能是脑损伤后急性肺损伤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山莨菪碱通过降低血浆及肺组织中PACAP含量发挥对颅脑损伤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