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抑郁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抑郁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血清炎性因子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4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梗死模型组、抑郁模型组、路优泰组各12只.给药4 w后用Open-field法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浓度,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电镜下心肌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抑郁模型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均减少,中央格停留时间、粪便粒数均增加(P<0.01);与抑郁模型组相比,梗死模型组、路优泰组水平穿越格数、竖立次数、理毛时间明显增加,中央格停留时间、粪便粒数明显减少(P<0.05,P<0.01).抑郁组大鼠4 w后,TNF-α、IL-6、ET-1浓度明显高于各组,NO浓度低于各组(P<0.05,P<0.01).抑郁组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最大且电镜下心肌细胞损伤最为严重.结论 抑郁可增加血清TNF-α、IL-6、ET浓度及减少NO浓度,从而加重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的损害. 相似文献
2.
侯贺功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2,(29):3-6
目的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达格列净的效果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在我院2021年4月至2022年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48例)采用标准治疗两盒达格列净,对照组(48例)采用标准治疗,对比两组血管内皮功能、心力衰竭指标、炎性因子表达、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前两组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脂质过氧化物(Lipid peroxides,LOP)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ET、LO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N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IL-6、hs-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心力衰竭指标对比,...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7)
目的探究冠心病血瘀证与血管内皮功能及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8年1月—2018年7月于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冠心病病人180例(研究组)和55例非冠心病非血瘀证病人(对照组),收集病人中医四诊信息,检测血流介导的肱动脉血管舒张功能(FMD)、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生化指标,并进行冠心病血瘀证评分,根据积分高低分为高血瘀证积分组(56例)、低血瘀证积分组(62例)、非血瘀证组(62例)。结果 FMD呈高血瘀证积分组低血瘀证积分组非血瘀证组对照组递增的趋势(P0.05);hs-CRP呈高血瘀证积分组低血瘀证积分组非血瘀证组对照组递减趋势(P0.05)。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MD、hs-CRP与冠心病血瘀证积分相关(P0.05);进一步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MD[OR=-1.396,95%CI(-2.103,-0.689),P=0.000]、hs-CRP[OR=0.732,95%CI(0.460,1.003),P=0.004]与冠心病血瘀证积分依然存在相关性。结论血管内皮功能失调、机体炎症反应是冠心病病人血瘀证形成的病理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材料与方法根据WHO临床命名及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 37例 ,其中男 2 3例 ,女 14例 ,年龄 6 0~ 6 9岁 ,平均 (6 4.7± 13.4)岁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患者 31例 ,其中男 15例 ,女 16例 ,年龄 6 0~ 6 5岁 ,平均 (6 2 .4± 12 .9)岁 ;健康对照组 (均为正常健康查体者 ) 35名 ,其中男 2 1名 ,女14名 ,年龄 6 0~ 6 8岁 ,平均 (6 4.3± 14.2 )岁 ,上述病例均除外各种急、慢性炎症 ,肝病、风湿性疾病及各种创伤等。AMI及UAP患者均在发病后 2 4h内采集静脉血 2ml,同时采集UAP患者及正常人静脉血 2ml,…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在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及入院当时血压分为血压正常组(43例)及高血压组(4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受试者入院即刻、第24h、第48h、第5天、第7天、第14天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健康对照组测1次上述各项指标。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浓度于发病2周内明显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2)炎性因子含量除高血压组的血清IL-6第5天(P=0.019)至第7天(P=0.005)的数值较血压正常组有明显升高外,其他数值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炎症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全过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炎性反应中,高血压对部分炎性因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在心肌梗死后炎性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7例根据高血压病史及入院当时血压分为血压正常组(43例)及高血压组(44例),另设健康对照组(2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各组受试者入院即刻、第24 h、第48 h、第5天、第7天、第14天血清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含量,健康对照组测1次上述各项指标.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梗死患者的炎性因子浓度于发病2周内明显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动态变化.2)炎性因子含量除高血压组的血清IL-6第5天(P=0.019)至第7天(P=0.005)的数值较血压正常组有明显升高外,其他数值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炎症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全过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炎性反应中,高血压对部分炎性因子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左心室血栓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计数(PL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4月在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治疗的69例AMI并心室血栓形成患者,及138例与之年龄匹配(1∶2)的无心室血栓形成的AMI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入院后第6~8天两个时间点的MPV和PLT变化特点,以及分析MPV和PLT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1.0)fl比(10.3±0.8)fl,P=0.854],入院后第6~8天心室血栓组患者的MPV明显高于无心室血栓组[(11.1±1.7)fl比(10.7±0.7)fl,P=0.029]。入院时和入院后第6~8天PLT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87、0.807)。入院后第6~8天患者MPV与PLT的关联表现为线性关系。结论 AMI患者MPV增大可能与心室血栓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9.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6)
目的:检测青年(≤40岁)和老年(60~8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血浆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丙二酫(MDA)的变化,并分析炎性因子与年龄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的患者300例,其中青年患者和老年患者各150例。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并于入院即刻取静脉血5m L,通过生物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方法检测血浆hs-CRP、Fib、IL-6、TNF-α及MDA的变化,并分析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急性心肌心肌梗死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及陈旧性脑卒中比例更高(P<0.01);双支病变、三支病变的比例更高(P<0.01);血浆hs-CRP、Fib、IL-6及TNF-α水平升高更显著(P<0.01),血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更高(P<0.01)。结论:血浆炎症因子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相关。其原因可能与老年患者基础病多,累及病变血管多、血浆过氧化损伤严重有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表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与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不同时间点检测65例AMI患者的心肌酶谱及血浆炎性因子表达水平,并监测其心律失常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浆炎性因子水平与心肌酶谱呈正相关(P<0.05),炎性因子表达与心梗后室性早搏Lown分级呈正相关(P<0.05),前壁AMI患者炎性因子水平较其他部位高(P<0.05)。结论AMI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与室性心律失常存在一定关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多的患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髓过氧化物酶(MPO)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性指标与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情严重度间的相关性。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患者85例,按狭窄程度分无狭窄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按病情分为急性心梗(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稳定型心绞痛(SAP)和健康对照组。结果①血清sCD40L水平,AMI组[(16.42±4.66)ng/m1]与UAP组[(13.50±5.29)ng/m1]显著高于SAP组[(9.22±3.65)ng/m1]和对照组[(8.66±2.92)ng/m1]。②血清MPO水平,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程度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F=25.95,P〈0.001),AMI组[(156.61±33.63)U/L]显著高于UAP组[(92.06±42.11)U/L]、SAP组[(80.02±20.28)U/L]和健康对照组[52.33±14.32)U/L]。③hs—CRP水平,重度狭窄组略高于与无狭窄组(3.61±0.64比1.41±0.55,P〈0.05);AMI组hs—CRP水平[(5.74±1.09)mg/L]显著高于UAP组[(1.91±0.72)mg/L,P〈0.001]、SAP组[(2.61±0.60)mg/L,P〈0.01]和对照组[(1.47±0.47)mg/L,P〈0.001]。结论在冠心病不同程度冠脉狭窄组之间,血清MPO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而sCD40L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不同程度病情组之间,血清sCD40L水平有统计学意义,而MPO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因子和血脂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血清炎性因子、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消退程度的影响。方法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B两组。A组(22例)口服辛伐他汀20mg/d,B组(21例)口服辛伐他汀40mg/d,治疗前后分别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脂水平,随访12周和24周,颈动脉超声检查随访24周和48周。结果A组和B组患者血清hs-CRP、sCD40L、MMP-9和血脂水平在治疗后12周和24周时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B组较A组作用更明显(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随访48周后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且以B组明显(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使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炎性因子和血脂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可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且以大剂量为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糖尿病(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Fas受体细胞凋亡途径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7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DM分为非糖尿病(NDM)组(36例)和DM组(34例)。应用ELISA方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sFas、sFasL和TNF-α、IL-6的含量。结果AMI合并DM组直接PCI后血清sFas和sFasL浓度明显高于NDM组(4.18±0.86vs3.30±0.82μg/L,6.15±1.56vs4.34±1.37μg/L;P〈0.01)。前者血清TNF-α、IL-6的浓度也高于后者(32.78±6.16vs20.54±9.17ng/L,75.28±19.60vs54.35±14.74ng/L;t=2.476,2.598;P〈0.05)。心功能killip3、4级患者血清sFas、sFasL、TNF-α和IL-6的浓度均高于killip2、1级患者(F=4.52,P〈0.05)。结论糖尿病可能通过促进Fas/FasL系统的激活加速AMI时细胞凋亡的发生,同时加剧机体炎症反应,这可能是合并DM的AMI患者病情较重和预后不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首次发作人群中,BMI正常的患者与肥胖患者之间血小板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并探讨这些基因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造成的影响。方法:从GEO数据库中检索获取患者的芯片数据,并根据数据库中所提供的BMI将患者分为BMI正常组和肥胖组,接着通过GEO2R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并运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然后运用STRING数据库以及Cytoscape软件筛选出其中的关键基因。结果:共筛选出550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32个,下调基因118个。GO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在膜构成、细胞外基质、信号转导以及GTP酶活性正调控等功能富集。KEGG分析提示,差异基因主要参与cAMP信号通路、多巴胺能神经突触、胰岛素分泌信号通路、T细胞信号通路和FOX信号通路的调控。共筛选出ALB、KDR、HDAC2、IL10、EIF4A3、ERBB4、NRP1、GDNF、NPM1和NUP43等10个得分较高的基因,其中ALB和KDR为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核心节点。结论:血小板基因表达水平在肥胖和BMI正常患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基因可能因BMI升高引起,并可能促进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与发生心肌梗死的关系。
方法:连续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106例,男性46例,女性60例,其中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46例(心肌梗死组),未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60例(非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胆固醇水平心肌梗死组明显低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炎症活动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高敏C反应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心肌梗死组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两组其它基线资料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该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红细胞沉降率(风险比:1.024;95%可信区间:1.007~1.043;P=0.007)。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红细胞沉降率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独立关联。 相似文献
方法:连续入选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106例,男性46例,女性60例,其中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46例(心肌梗死组),未发生过心肌梗死患者60例(非心肌梗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探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胆固醇水平心肌梗死组明显低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炎症活动性指标红细胞沉降率,高敏C反应蛋白及C反应蛋白水平心肌梗死组均明显高于非心肌梗死组(P<0.05)。两组其它基线资料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得出该人群发生心肌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红细胞沉降率(风险比:1.024;95%可信区间:1.007~1.043;P=0.007)。
结论:类风湿性关节炎合并冠心病患者红细胞沉降率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独立关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分子水平,探讨其与不稳定斑块的相关性及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56例,根据诊断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5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49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2例为对照组。ELISA法测定血清IL-6、MMP-9、MCP-1水平;速率散射法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AMI组和UAP组IL-6、MMP-9、MCP-1及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SAP组IL-6、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MI组和UAP组IL-6、MMP-9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病情的加重,IL-6、MMP-9和MCP-1水平表现出进行性升高的趋势。血清IL-6与hs-CRP和MMP-9呈正相关(r=0.56,P<0.01;r=0.46,P<0.05),而MMP-9与hs-CRP无相关性。结论 IL-6、MMP-9、MCP-1与hs-CRP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正>1资料与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4月在宝鸡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4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80例,年龄61~76(69.2±5.4)岁,根据颈部血管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硬化组)122例,非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非硬化组)42例。硬化组患者中稳定性斑块58例,不稳定性斑块64例;斑块严重程度Ⅰ级37例,Ⅱ级45例,Ⅲ级4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炎性因子、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12月收治的ACS病人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药物、硝酸酯类、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并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静脉输注,治疗2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两组病人于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胱抑素C(Cys-C)、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浆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及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GPⅡb/Ⅲa受体复合物。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hs-CRP、IL-6、Cys-C、ET-1、vWF、VEGF低于对照组(P<0.05),NO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sCD40L、CD62p、GPⅡb/Ⅲa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能够有效改善ACS病人炎症反应及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19.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4,(2)
目的:探讨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AMI患者220例,根据入院时MPV水平四分位分组:Q1组(MPV≤9.62fL),Q2组(MPV 9.79~11.08fL),Q3组(MPV 11.09~12.37fL),Q4组(MPV≥12.38fL)。每组55例,进行AMI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不同MPV水平并发症发生风险的优势比。采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MPV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BG)、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MPV水平与并发症发生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性,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史、糖尿病、高血压病、血小板其他参数、凝血功能指标、心肌肌钙蛋白(c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梗死部位、梗死面积和治疗方式等因素后显示:MPV水平最高四分位数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数患者的1.79倍(95%CI:1.26~2.41,P0.05)。结论:MPV增高与AMI患者并发症可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